中国传统文化与罪犯改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152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与罪犯改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罪犯改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罪犯改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罪犯改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罪犯改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罪犯改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罪犯改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罪犯改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罪犯改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与罪犯改造.docx

《中国传统文化与罪犯改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与罪犯改造.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传统文化与罪犯改造.docx

中国传统文化与罪犯改造

传统文化与罪犯改造

教学目标:

1、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2、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改造罪犯的意义

3、能够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好罪犯的教育工作

教学重点:

1、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及特征的把握

2、能够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相关教育工作

教学过程:

随着“5+1+1”教育模式的开展,全国一些监狱相继开展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掀起了一股“国学热”。

应该说中国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它的精华,不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而且在当代也已经和正在受到亚洲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日益众多的国家和人民的重视。

而如何有效运用这一伟大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让它为罪犯道德的重塑和再社会化做出贡献,提高罪犯教育改造的质量,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新课题。

所以今天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问题。

首先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

好,看完视频后请大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一是以国学经典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何在上海各监狱盛行?

二是监狱应当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运用到罪犯的日常教育改造中去?

带着这两个问题开始我们的课题:

中国传统文化与罪犯改造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概念,不仅是指“文化”,更是强调“文化”与“传统”的结合。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指人区别于动物,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

狭义的“文化”,则是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部分,即只包括精神创造及其成果,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

我们通常使用和研究的文化,主要指狭义的文化。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和创造的文化。

所以,这里我们要突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

“传统”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是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具有时间上的历史性、延续性以及空间上的拓展性和权威性的特点。

将“传统”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从纵向分析主要指我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到清朝晚期之前的文化。

横向来看主要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外,还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如艺术、法律、哲学、道德等以及历史、地理、医学、天文、农学等古籍文书。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可概括为“以中华民族为创作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点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以扬善抑恶、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伦理政治型文化。

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政的文化,是带有一种民族的、独特的、

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

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

[2]除了伦理政治型文化这一总的特征之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以下特点:

2.1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创新性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

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化那样无以后继,更不像古希腊、罗马文化那样中经蹂躏以至荒芜。

中华民族自夏代进入文明社会,历经各朝代,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这都展现了它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顽强的传承下来,而且经历了无数个后人继承前人又发展前人,虚心学习前人又丰富前人,依据时代需求又超越前人,这样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接力运动,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发展和创新。

2.2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和凝聚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元化的。

传统中国社会,儒、道、佛等多种派并存,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汇集百川优势、兼容八方智慧

的显著特点。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在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几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

中国文化历经艰辛,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多民族、各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周围地域文化、形成了同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外来文化有着宽厚的包容性和强大的同化力。

比如,西方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各国的天文、地理、建筑、艺术、舞蹈,还有西方自然科学等,都被中国所接纳,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使之中国化。

中国传统文化在经过融合、包容其它文化后形成的新文化,并不是分散的、凌乱的,而是凝聚成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尤其表现在“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天下为公”等精神上。

正是中国文化以其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气魄,接受世界各地的先进文明,形成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才会生生不息,延续至今。

2.3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民族内质和思想精髓,具有区别于其它国家和民族的特点。

中国的传统文化渗透着古老东方民族的睿智与特色,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性。

一位学者说的,越是民族性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全球性。

确实如此,各国的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各个国家民族在相互交往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吸收而不断充实发展自己。

随着漫长的历史交往,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逐步成为多元统一体的全球文化。

但各国家民族要“和而不同”。

如果失去了民族性,就谈不到世界性和全球性。

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个多元化的统一体,离开多元化、统一体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视野,融合了我国各民族文化、外来文化的优点和长处,逐步丰富完善了自我。

随着世界文化的交融,必然很自然地走向全球化。

如今中国很多非物质遗产已经在世界上广泛传播,并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

2.4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十全十美的,有两面性。

中国传统文化维系了伟大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而不衰,我们应充分肯定其中精华部分,但也要看到它的历史局限性,明确其中的糟粕。

封建性和等级性正是传统文化的缺陷和不足之处。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成为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工具。

主要表现是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和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以君权、父权、夫权为核心的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官本位思想和重男轻女观念,这都严重影响和禁锢了中国人的头脑。

所以,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客观认真分析,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我们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夸大、不掩盖,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东方内质与形态,是经过千百年的浸润、融合、撞击,超越了时代局限性而沉淀下来的珍品,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东西。

它所包含的各种思想文化、政治文化、语言文化、艺术文化等不仅得到了传承,且在此过程中不断注入新鲜的活水,得到充实和发展。

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认为:

中华民族有十大传统美德,分别是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理想人格对中国知识阶层乃至整个中国人来讲影响深远。

山东科技大学文法系卢秀华副教授在他的论文《论中国传统与现代化》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概括为六方面:

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

“未知生,焉知死”,并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

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决不可少的。

㈡、知行合一观。

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现现代化,当然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

㈢、重视人的精神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

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

㈣、有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古人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

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㈤、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

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 ,夕死可矣“。

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精神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㈥、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

古人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

上述种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地的一部分,仅此就足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罗素曾说过:

“中国文化的长处在于合理的人生观”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深刻认识和概括。

总结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

《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是修养境界。

二、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

三、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1、勤劳智慧,奋发有为;2、爱国爱家,仁政恤民;3、用于创新,革故鼎新;4、廉洁奉公,为民请命;5、亲利重义,舍生取义;6、自强不息,艰苦奋斗;7、尚贤选能,注重文事;8、敬老慈幼,尊师重教;9、诚信谦和,敬业乐群;10、胸怀博大,协和万邦。

国学经典中的《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著作所阐述的道德伦理观念最精炼、最通俗、最易记,既适合儿童,也适合成人。

1990年,《三字经》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选入《世界儿童道德丛书》,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而《弟子规》的全书内容可以用开篇总叙中的几句话来概括: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这几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

其本意是讲,年轻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面要敬爱兄长,行为谨慎而信实,亲近有仁德的人。

做到这些后还有剩余的力量就去学习文章或文化知识。

所谓“规”,就是规训和规范的意思。

《弟子规》就是针对年轻人提出的人生规范或修养。

这篇人生规范或修养按照孔子的原话的次序,共分为六个部分: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

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相互之间有联系,构成一个具有整体意义的文本。

细分下来,有34节,共1080个字。

最长的部分是“谨”,204个字,最短的是“总叙”24个字,“亲仁”也只有48个字。

可谓要言不烦。

它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明确表示儒家思想提倡什么,表彰什么(“须”字句),反对什么,禁止什么(“无”字句、“勿”字句);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对年轻人的思想品德、言语行动、接人待物、为人处世等提出了一些列规范要求。

二、优秀传统文化介入罪犯教育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1、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社会现实的“乱象”,凸显人生修养的重要性、急迫性。

应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把人生划分为身内与身外两大部分:

修己与治人。

著名学者张舜徽先生认为:

“修己,身内之事也;治人,身外之事也。

致力于身内者,则尚志、敦品、笃学、立事皆属焉;致力于身外者,则治国、安民、建功、成业皆属焉。

”修己与治人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有紧密的关系。

一个人必须先修己,然后才能治人。

《教育改造罪犯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

要使罪犯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品质、优秀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礼仪;要是罪犯科学认识世界,明确人生目的,反思人生教训,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失败与挫折;教育罪犯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从小事做起,敢于自我解剖,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首要标准”指导下合格公民教育的需要。

2008年6月,周永康同志在全国政法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专题研讨班上作重要讲话,明确指出:

“监管场所要把改造人放在第一位,通过创新教育改造方法,强化心理矫治,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真正使他们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要把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确保教育改造工作取得实效。

”“首要标准”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监管场所的职能任务,贯彻落实“首要标准”是当前监狱工作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教育改造的根本目的就是把罪犯改造成为合格公民,转化罪犯思想,是教育改造的首要任务,也是教育改造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同时也是实现教育改造的效能乃至整个行刑效应的关键。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讲协调,讲合一。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讲认同,讲守常。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讲凝合,讲依存。

儒家学说开创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体系,主张“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对于预防犯罪起了一定的作用。

同时,文化是沟通人与人心灵最好的桥梁,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华蕴含的丰富人生哲理,对教育改造中罪犯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观的重塑及提升大有裨益。

例如:

“人孰无过?

过而改之,善莫大焉”,强调人的主动性,鼓励罪犯重建信心,重新认识自我,借此警惕人,勉励人。

佛经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给了犯罪者重生、将功补过的机会。

“仁爱孝悌”伦理思想是触动罪犯心灵的最敏感因素,“孝为德之本”“孝为百行之首”让其内心震撼,启迪“善心”,唤醒“良知”,促使他们弃恶从善,变被动、强制接受教育改造为主动自我教育改造,为重获新生奠定思想基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之道,让罪犯学会换位思考,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推己及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树立博大胸襟、高尚情操。

“吾日三省吾身”的个人道德修养之道,使罪犯能反躬自省,净化灵魂,利于修身与自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让罪犯明白,正人先正己才是弃恶从善之根本,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对于罪犯改造过程中,还可以用“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进行耐心和毅力培养;用“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进行自我肯定教育;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及“以和为贵”进行与人和谐相处教育;“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进行守法意识教育;用“多行不义必自必”进行警示告诫等等。

3、其他单位先进经验的借鉴。

最好让服刑人员恢复一些常态性的、人性的东西,而这些由儒家经典来承担是理所应当的。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

长春北郊监狱2005年就曾尝试在服刑人员中开展以孔子思想为主的国学教育,将“孔子教堂”开进监狱。

2009年9月22日成立“国学讲堂”,并举行自编《国学简明读本》首发式。

据悉,北郊监狱将国学教育引入对服刑人员的教育中,取得显著成效。

近3年来狱内违纪率下降到2008年的3.5%。

甘肃白银监狱则与白银市国学会合作,从2007年9月到2009年9月共举办了24期国学讲座。

除了每月对新进罪犯进行国学教育的宣讲外,还组织一些活动,比如通过教唱励志歌曲,给父母道歉等形式进行落实。

在广州佛山,国学成佛山监狱“必修课”,每个周末,警官都会组织服刑人员到监区活动室观看《百家讲坛》节目,聆听大师对国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

隔壁南京女监利用周三课堂化学习日时间教授《弟子规》。

综上所述,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是对传统教育改造方式的充实、改革和创新,是切实可行的。

体现了“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符合“首要标准”要求,对于实现监狱工作宗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优秀传统文化介入罪犯教育改造的可操作性分析

1、对教育改造罪犯任务承担者的监狱人民警察来说,“齐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仅适用于罪犯的教育改造,而且适用于民警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在引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改造罪犯的同时,监狱民警同样能够从中学习,从而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忠诚履行法定职责,公正文明执法,言传身教,起到正面示范作用,引领罪犯自省自励,从内心接受教育改造。

2、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入罪犯教育改造的方式,可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模式。

“走出去”即是选派民警外出接受专门教育培训,回到监狱对罪犯开展教育改造工作。

“引进来”则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大中院校以及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来监狱开展教育活动,加大对罪犯教育改造的力度。

3、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育改造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充分利用亲情帮教,让孝悌理论在罪犯心灵上引起共鸣,在现实中践行;充分发挥改造环境和监狱文化氛围对罪犯的熏陶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罪犯的文化生活,陶冶其情操,使罪犯在文明、和谐,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矫正恶习,有利于重返社会的氛围中得到改造。

4、深入挖掘民族节庆中的人文精神,寓教于乐,发挥其育人、立人作用。

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可创新宣传形式,增强民族节庆的吸引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罪犯的学习兴趣,使罪犯乐于参加学习,乐于接受教育。

同时辅助以弘扬传统文化为题材的舞蹈、小品等文艺创作,让罪犯在娱乐中普及道德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