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秭归地区.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15426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7.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秭归地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地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秭归地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地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秭归地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地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秭归地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地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秭归地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地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秭归地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地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秭归地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地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秭归地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地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秭归地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地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秭归地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地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秭归地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地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秭归地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地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秭归地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地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秭归地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地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秭归地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地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秭归地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地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秭归地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地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秭归地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地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秭归地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地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秭归地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秭归地区.docx

《地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秭归地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秭归地区.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秭归地区.docx

地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秭归地区

 

地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

 

 

一、黄花、雾渡河、下牢溪线路实习计划

黄陵背斜位于扬子地台上扬子台褶带的东缘。

背斜西边为姊归复向斜、东边为当阳复向斜,三者轴互相平行,方位近南北向。

背斜本身为一弯隆构造,核心部分由前震旦系结晶杂岩组成,两翼西陡东缓,依次由震旦系到侏罗系地层组,成此间大都呈连续的整合或假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出现在震旦系和前震旦系之间,自翌系和老地层之间。

是我国南方著名的标准地层剖面。

本区一直是地质学家众矢之的,多方面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关于黄陵背斜的形成时期,目前意见尚不统一。

对黄陵背斜的发展特点论及者较少,本文仅就黄陵背斜的形成和发展谈些粗浅认识,供今后进一步研究参考。

中条运动使早元古代及其以前的岩系全部褶皱变质。

中及晚元古代时,本区继续上升、隆起。

根据航磁资料,黄陵背斜正位于变质基底的开县一一黄陵东西向隆起带上。

这一地质背景为黄陵背斜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地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陵背斜在显生域时期地发展演化,大体可分为加里东、印支、燕山和喜山四个相对激化期,以及相间的相对稳定期。

长江三峡地区地质略图

点位1:

雾渡河城区以北约2km处

内容:

观察河谷、阶地、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及残积物

说明:

11:

11至雾渡河城区以北约2km处开挖后的河流阶地位置,了解河谷的形成,阶地的形成、阶地的物质组成、阶地的分级以及覆盖层中冲积物、洪积物、坡积物、残积物的区别等。

照片1

地体呈土壤状,颗粒较细,对比马路对面的河漫滩可推测此处为坡积物,

坡积物:

片流能比较均匀地洗刷山坡上的松散物质,并在山坡的凹入部位或山麓堆积起来形成的.

照片2照片3

这是典型的静水沉积物,有明显的分层现象.颗粒较细,比较均匀,与上下层面的沉积不同.

冲积物:

河流沉积的物质.

观察此处地势较高,石头磨圆度较好,与现在河床落差很大,推测这是以前河床的位置,由于地壳的抬升,这里就被保留下来了.

点位2:

雾渡河城区兴山方向约0.5km处

内容:

认识岩浆岩及岩脉

说明:

经高速至雾渡河,进入变质岩地区,车行至雾渡河城区兴山方向约0.5km处,了解正长花岗岩(岩浆岩,为本地区最老的岩石约14亿年)的特征及石英岩脉的脉体特征

照片4

酸性岩浆岩形成的花岗岩,由于受风化作用,受力挤压变形破裂.正长花岗岩,

肉红色物质为正长石

照片5

肉红色的花岗岩,主要成分为正长石和钾长石.

岩浆岩分为火山岩(外部)、浅成岩和深成岩(内部):

浅成岩是岩浆在地下,侵入地壳内部3-1.5千米的深度之间形成的火成岩,一般为细粒、隐晶质和斑状结构;深成岩是岩浆侵入地壳深层3千米以下,缓慢冷却相成的火成岩,一般为全晶质粗粒结构;亦名侵入岩。

火山岩在火山爆发岩浆喷出地面之后,再经冷却形成,所以又名喷出岩,由于冷却较快,所以一般形成细粒或玻璃质的岩石。

根据晶子粒的大小,岩浆岩分成五类:

1.伟晶岩质,有非常大的颗粒

2.晶岩质,只有大的颗粒

3.斑状,有一些大颗粒和一些小颗粒

4.非显晶质,只有小颗粒

5.玻璃状,没有颗粒结晶

火成岩的构造:

块状结构和条带状结构常见于各类侵入岩;

流纹结构常见于酸性喷出岩;

气孔结构和杏仁结构常见于基性喷出岩;

枕状结构常见于海底基性喷出岩。

点位3:

雾渡河城区以南3km处

内容:

观察变质岩的特征,确定其类型

说明:

12:

30至雾渡河城区以南3km处一建筑开挖边坡,认识变质岩(混合岩、片岩)及相关的变质作用(混合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

照片6

动力变质作用比较明显,

变质结构有:

变余结构,变晶结构, 交代结构,碎裂结构,

接触变质作用:

这是由岩浆沿地壳的裂缝上升,停留在某个部位上,侵入到围岩之中,因为高温,发生热力变质作用,使围岩在化学成分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出现重结晶作用和化学交代作用。

例如中性岩浆入侵到石灰岩地层中,使原来石灰岩中的碳酸钙熔融,发生重结晶作用,晶体变粗,颜色变白(或因其他矿物成分出现斑条),而形成大理岩。

从石灰岩变为大理岩,化学成分没有变,而方解石的晶形发生变化,这就是接触变质作用最普通的例子,又如页岩变成角岩,也是接触变质造成的。

它的分布范围局部,附近一定有侵入体。

动力变质作用:

这是由于地壳构造运动所引起的、使局部地带的岩石发生变质。

特别是在断层带上经常可见此种变质作用。

此类受变质的岩石主要是因为在强大的、定向的压力之下而造成的,所以产生的变质岩石也就破碎不堪,以破碎的程度而言,就有破碎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等等。

 区域变质作用:

分布面积很大,变质的因素多而且复杂,几乎所有的变质因素——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的流体等都参加了。

凡寒武纪以前的古老地层出露的大面积变质岩及寒武纪以后“造山带”内所见到的变质岩分布区,均可归于区域变质作用类型。

 

 混合岩化作用:

这是在区域变质的基础上,地壳内部的热流继续升高,于是在某些局部地段,熔融浆发生渗透、交代或贯入于变质岩系之中,形成一种深度变质的混合岩,是为混合岩化作用。

也就是说,在区域变质作用所产生的千枚岩、片岩等,由于熔融浆的渗透贯入而成混合岩。

照片7

上层保持原岩状态,下部到变质作用

点位4:

沉积岩

照片8

典型沉积岩,分层比较明显,组成物质颗粒较细,比较均匀,比较坚硬

沉积岩的胶结方式:

硅质、钙质、铁质、泥质胶结。

其中硅质胶结最硬,泥质胶结最软。

层理构造是由沉积物的成分或粒径大小的结构沿垂直于沉积物表面(层面)方向及侧向延伸变化而显示出来的一种层状构造。

层理构造是与岩浆岩、变质岩区别的重要标志。

常见的有:

∙水平层理:

由一系列与层面平行的细层组成的层理;一般形成于平静的或微弱流动的水环境中。

∙斜理层理:

由一系列与层面斜交的细层组成的层理;一般是在单向水流(或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常见于河床沉积物中。

∙交错层理:

有些斜层理与原来生成的斜层理呈一定角度相交,相互交错(切蚀)而形成的。

∙递变层理:

同一层内碎屑颗粒粒径向上逐渐变细;它的形成常常是因沉积作用发生在运动的水介质中,其动力由强逐渐减弱

沉积岩的分类:

碎屑沉积岩,生物沉积岩,化学沉积岩。

照片9

这种泥岩,质地较软,颜色较黑,可污手,推测可能含煤.

点位4:

出宜昌,走三峡大坝高速一会,出高速往夷陵区走,大约1公里

照片10

此处与第一个地点相似,都是曾经的河漫滩,下层物质较厚,颗粒磨圆度好,越往上层颗粒越细,长草处事分界线,上面可能是坡积物也可能是冲积物

点位5:

前往黄花金钉子剖面

黄花场,金钉子剖面

奥陶系下统宜昌群:

(1)红花园组:

暗灰,黑灰色岩,含燧石结核22m.

(2)分乡组:

灰岩夹页岩或呈互层.53m

(3)南津关组:

灰岩,钙质页岩,泥岩灰岩,夹页岩,硅质灰岩98m

照片11

典型灰岩,外表遭受剥蚀,沉积层理分明,受到挤压存在破裂

照片12

瘤岩,有大小疙瘩,

照片13

海相沉积物,有生物碎屑存在,,应该是在浅海动荡环境中形成的灰岩.

照片14

溶孔的存在,与喀斯特地貌有些类似,中间存在页岩,说明是在浅海动荡环境中形成的

点位6:

金狮洞风景区

照片15

参观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幕等,分析其成因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溶洞的形成不仅有溶蚀作用,还有沉析作用。

在石灰崖区从地上面流入地下的水,大多已溶解有一定量的碳酸钙,但当其到达溶洞时由于环境中温度、压力的变化,会使水中含有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出来。

于是水对碳酸钙的溶解力降低,使本来溶解在水中的碳酸钙结晶析出。

此外,滴落到溶洞中的水有时也会因蒸发而使在洞顶的碳酸钙晶体向下生长,便成为钟乳石;若滴在洞底再凝结出来,向上生长便形成石笋;钟乳石和石笋在生长中逐渐衔接成为一体,就是石柱。

点位7:

前往三峡人家

照片16

陡山沱组,顶部为炭质页岩夹薄层炭质白云岩,上部薄~中层状炭质微晶白云岩夹燧石条带.

照片17照片18

灯影峡组,石牌战役

卸荷作用造成的

卸荷裂隙是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工开挖使岩体应力释放和调整而形成的裂隙。

卸荷裂隙往往受重力、风化及岸坡的物理地质作用进一步张开或位移

二、泗溪、坝区、链子崖线路实习计划

6.30前往泗溪风景区.

点位8:

四溪向王洞村西南500米处(车直接开向景区门口)泗溪震旦系—寒武系地层观察

照片19

风化面黄褐色,新鲜面灰白色;中粒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成分:

石英,粒状;长石,厚板状;暗色矿物主要为角闪石,长柱状,其次为黑云母,片状。

岩石中长透镜状包体。

暗色矿物定向明显。

①灰紫色厚层石英砂砾岩

风化面暗灰色,新鲜面灰紫色;砾状结构,厚层构造;砾石成分以石英为主,砾径1-7cm,含量30%±。

出露宽度约30m

②暗紫色厚层含长石细-中粒石英砂岩,夹薄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向上有砂岩层变薄、粉砂岩层增厚趋势。

上部为中薄层砂岩与粉砂质泥岩互层。

地层产状:

267°∠20°。

出露宽度约120m

③棕黄色厚层褐铁矿化凝灰粉砂-细砂岩,底部含细砾。

地层产状:

225°∠20°。

露头上见擦痕,推测为平移断层。

出露宽度约70m

④紫红色含长石岩屑不等粒砂岩(图1-8),出露宽度约3m。

⑤灰黑色硅质含长石岩屑中粒砂岩,出露宽度约80m南沱组(Z1n).

照片20照片21

闪云斜长花岗岩球状风化

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

这样的风化过程称球状风化

照片22

逆断层,查看岩层走向可确定.此处为寒武纪地层,

正断层:

上盘向下滑动.

逆断层:

上盘向上滑动,若逆断层中断层面倾斜平缓,倾角<25°,称为逆掩断层

点位9:

泗溪公园迷宫泉(泉水观测点)

.

照片23

迷宫泉,

该泉的成因是泉水不断侵蚀岩溶裂隙形成的,而不是因为断裂原因形成。

通过水的温度、流量和混浊程度可估测泉水的补给区的远近、深度及泉的性质等。

参考资料:

泗溪景区由大溪、小溪、芭蕉溪、顺阳溪等四条溪流组成而得名。

迷宫泉出露点为断层或大裂隙处发育溶洞,地下水途经岩体裂隙网络和岩溶网络汇集到出露点而形成。

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

可溶性岩石、渗流通道、水的溶蚀性。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是含水层或含水通道出露地表发生地下水涌出之现象。

通常山区及山前地带泉水出露较多,这是与这些地区流水切割作用比较强烈、蓄水构造类型多样及断层切割比较普遍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泉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按泉水出露时水动力学性质可将泉水分为上升泉和下降泉两大

7.1前往秭归县城,三峡大坝

照片24

三峡工程的巨大作用主要在于防洪、发电和航运等方面。

在防洪方面,三峡工程可有效地控制长江上游洪水,对中下游平原区,特别是对荆江地区防洪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工程建成后有效防洪库容221.5亿m3,可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原来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遇到1000年一遇或更大的洪水,可配合荆江分洪等分蓄洪工程的运用,防止荆江河段发生干堤溃决的毁灭性灾害。

还可大大提高长江中下游防洪调度的机动性和可靠性,减轻中下游洪水淹没损失和对武汉市的洪水威胁,并可为洞庭湖湖区的根本治理创造条件。

在发电方面,三峡水电站年平均发电量846.8亿KW·h,主要向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供电,这些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而又能源相对缺乏的地区,三峡电的供给将为这些地区的能源结构改善和经济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航运方面,三峡水库作为峡谷型水库,将回水至重庆市的九龙坡,将显著改善长江宜昌-重庆长660km的航道,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港。

航道单向年通过能力可由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

另因三峡水库调节,宜昌下游枯水季节最小流量可从3000m3/s提高到5000m3/s以上,从而使长江中下游枯水季节航运条件也有较大的改善。

除上述作用外,三峡水库建成还可促进水库渔业、旅游业的发展,改善中下游枯水季节水质,并有利于南水北调。

应当指出,三峡工程在产生巨大效益同时,也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库淹没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如对个别珍稀动植物(中华鲟等)的影响,库区部分古文物和部分景观被淹,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的形成及对下游河床冲刷等。

三峡大坝的选址:

不选背斜,是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表层不坚实。

亦不选断层,以免引发较强地震,使工程遭到破坏。

实际中,选址主要考虑岩性、坚固性、渗水率,且所在地地质无破坏性地震历史,位于稳定地块而非活动带,岩性坚硬,周围无明

显山体移动、无大的应力释放及岩崩等。

(1)三峡大坝坝址位于扬子准地台的中部接近秦岭褶皱系的地台北边缘,坝址位于黄陵断块的花岗岩体之上.

(2)经人工地震探测和地质研究,坝址区60km内不存在深断裂,所探测出的三斗坪附近M面断错点,是埋藏地面25km以下的隐伏岩石圈断裂或地壳断裂.它是前古生代或元古界的老断裂,古生代以来没重新活动.对工程部存在影响.

(3)三峡及水库不存在第四纪地层断层,仅在坝址下游25x10^4a活动过断裂

(4)坝区15km范围内不存在现代活动断裂.

(5)坝区属弱震环境,6级以上历史地震距坝址200km以远,7级以上历史地震距坝址400km以远.坝址基本烈度4度.年超越概率0.002.

(6)三峡水库地壳稳定性等级属稳定区.坝址,水库地壳稳定性是三峡及邻区最优越的,适宜修建高坝.

点位10:

秭归港西北约500m处长江库岸(注:

大巴车可停秭归港停车场)

照片25

1)该处发育前震旦系地层,岩性为闪云斜长花岗岩,灰白至浅灰色、中粗粒结构,主要矿物为斜长石、石英,次为黑云母、角闪石、钾长石。

岩脉为伟晶岩脉。

2)根据断层中岩脉的相对运动关系和擦痕判断该断层为正断层。

点位11:

九畹溪与长江汇合处,

照片26

平卧褶皱

根据轴面的产状,褶皱可以分为:

直立褶皱,轴面近于直立,两翼倾向相反.

倾斜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

倒转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倾角不等

平卧褶皱,轴面近于水平,两翼岩层产状近于水平重叠,一翼岩层为正常层序,另一翼岩层为倒转层序.

照片27

隧道选址问题,此处隧道延伸方向与岩层倾向近乎正交,安全稳定系数最高.

点位12:

链子崖和新滩

照片28

链子崖危岩体

链子崖区位于由碳酸盐岩类岩层构成的单斜构造中(为黄陵背斜西翼),陡崖岩体由栖

霞组灰岩构成,下部为马鞍组薄煤系地层构成,陡崖基座底层为巨厚一厚层块状黄龙灰岩。

链子崖“五万方”危岩体崖顶最高点高程223m(T11缝顶),最低170m(T12缝顶),崖

脚高程115一120m,相对高差70一100m。

具有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地貌形态。

崖顶呈台坎状,坎高5一13.5m,其南界(后边界)为90一100°延伸的T11缝,西界为T12缝,东、北均为陡崖期崩垮堆积斜坡,崖脚到江水面高差45一50m,水平距离60一75m,堆积坡度达35一45°。

已达到或接近堆积斜坡的自然休止角。

因此,若陡崖岩体崩垮,大部分块体可直接滚入江中,危及航运。

地质工程基本理论可归纳为以下五点

(1)地质工程是对山体稳定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改造与控制的理论与技术

(2)地质工程主要工程对象是正处于变化过程中的复杂地质体

(3)地质工程面对的复杂地质体具有不可忽视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要求勘查、设计与施工必须融为一体

(4)地质工程中,贯穿全过程的始终是“地质”

(5)地质工程对地质过程的改造与控制必须遵循地质动力作用基本规律,因势利导,顺

其自然。

照片29

新滩滑坡

新滩滑坡区位于黄陵背斜西翼,出露地层间呈假整合接触,地层走向NNE一NE,倾向西,倾角一般为27一35°。

岩体结构具有上硬下软的特点,即上部为夹页岩的坚硬厚层状石英砂岩与石灰岩,下部为软弱页岩、粉细砂岩。

这样的岩体结构在本区强烈上升的构造背景下形成了总体呈向东(下游)开放的喇叭形层状陡崖地貌景观。

在河流长期侵蚀下切作用下,总体呈南北向延伸的陡崖经受了长期的卸荷和崩塌过程,使崖壁不断后退,崩塌块石碎石不断充填堆积在崖下沟谷内,于是便形成了以崩坡积物为主体的不稳定斜坡—新滩滑坡

新滩滑坡的滑带结构属典型的坡积层与基岩接触型。

新滩滑坡主要由巨厚的崩坡积物组成,坡体变形具有塑性流动的特点。

在变形过程中,变形始于坡体表面而逐渐向下部扩展。

当变形扩展到滑带,滑带土内便产生相对错动,正是滑带土内的相对错动改变了滑带土的结构,并使其强度降低。

新滩滑坡的防治应立足于保持姜家坡段滑体的稳定性,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对后缘的“40万m3”危岩体进行加固处理;二是对姜家坡段滑体进行地表排水,尽量消除

地表低洼处积水,最大限度地降低该段的地下水位

三、兴山县两河口—建阳坪—南阳镇—神农架线路

点位13:

高岚河电站

照片30

断层三角山

断层崖与断层三角面:

在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中,上升盘常常形成陡崖,称为断层崖。

当断层崖受到与崖面垂直方向的地表流水侵蚀切割,形成沿断层面分布的三角形陡壁,称为断层三角面

照片31

阶步

在断层滑动面上常有与擦痕直交的微细陡坎,这种微细陡坎称为阶步。

它是是断层面上与断层擦痕伴生并与之垂直的微小陡坎。

坎高不足一毫米或几毫米。

阶步延长方向与断层两盘相对错动方向垂直,顺下坎面方向抚摸,手感光滑,这时手动的方向代表另一岩盘相对运动的方向

照片32

断层擦痕

断层擦痕是指断层两盘相对错动时留下的痕迹,即在断层面上产生的沟槽状细微平行刻痕。

组成断层擦痕的擦沟或擦槽往往一端宽且深,另一端窄而浅并逐渐消失,根据它的延长方向及擦槽形状,可以判别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方向。

手摸断层擦痕,有光滑感的方向代表断层另一盘滑动的方向。

照片32

五峰组上部黑色炭质灰岩

点位14:

建阳坪—灵老爷明洞—南沱湾

(1)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

S312省道建阳坪至峡口镇段,位于黄陵背斜北西翼,为单斜地层,岩层产状240°~280°∠35°~50°,该段地层保存较好,晚古生代-中生代的地层基本都有出露。

志留系:

罗惹坪组(S1lr):

下部为浅黄色薄层细砂岩夹粉砂岩或页岩、或粉砂岩泥岩互层,上部为灰色薄层灰岩、页岩或灰岩页岩互层(照片16)。

纱帽组(S2s):

为黄褐色薄层石英砂岩夹薄层页岩

泥盆系:

黄家磴组+写经寺组(D2+3):

为浅黄色灰岩、薄至中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及页岩,夹两层鲕状赤铁矿,底部为黑色页岩及薄层细砂岩。

二叠系:

栖霞组(P1q):

下部为深灰色中厚层状含燧石结核灰岩夹少量薄层状钙质泥岩,中部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和燧石条带灰岩,上部为深灰色薄至中厚层串珠状灰岩,含少量燧石结核

茅口组(P1m):

下部为灰岩,含少量燧石结核,中部为灰色至深灰色灰岩、燧石灰岩,上部为灰色厚层状灰岩为主,夹燧石灰岩。

吴家坪组+长兴组(P2):

下部为黄褐色泥质灰岩,中部为深灰色含燧石结核灰岩夹薄至中层状生物碎屑灰岩,上部为灰色厚层状微晶灰岩夹少量白云质灰岩,顶部为灰黑色薄层硅质岩夹杂色页岩。

三叠系:

嘉陵江组(T1j):

下部为紫红色薄层灰岩、泥质灰岩,底部常见紫红色泥灰岩、硅质灰岩,上部为杂色薄至厚层状角砾灰岩、厚层状结晶灰岩及白云质灰岩

巴东组(T2b):

部为紫红色中厚层状砂质页岩、粉砂岩夹砾岩,中部为灰绿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灰岩或泥灰岩夹深灰色鲕状灰岩,上部为紫红色厚层状细砂岩、泥岩、砂质页岩、粉砂岩

沙镇溪组(T3s):

为灰绿色细粉砂岩夹细砂岩、泥岩、炭质泥岩等,近顶部含菱铁矿结核,下部含菱铁矿结核

(2)岩层的接触关系

地层的接触关系可以分为两类:

整合和不整合。

其中不整合接触关系分为三类:

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和沉积不整合。

该段内奥陶系与志留系,志留系与泥盆系,二叠系与三叠系,三叠系与侏罗系均为整合接触。

泥盆系与二叠系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证据如下:

①接触面之上下地层年代相差悬殊,上覆地层为二叠系栖霞组(P1q)深灰色中厚层状含燧石结核灰岩夹少量薄层状钙质泥岩,下伏地层为泥盆系黄家蹬组(D3h)薄至中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及页岩,因此接触面上下地层年代不连续,中间缺失约600Ma的沉积记录。

照片33照片34

照片35

点位15:

南阳镇服务站附近

照片36

洪积物

由洪水堆积的物质,简称洪积物,它是组成洪积扇的堆积物。

洪积物是山区溪沟间歇性洪水挟带的碎屑物质,一般堆积在山前沟口。

属快速流水搬运,因此一般颗粒较粗,除砂、砾外,还有巨大的块石,分选性也差,大小混杂。

因为洪流搬运距离不长,碎屑滚园度不好,多呈次棱角状。

层理面不清,斜层理和交错层理发育。

照片37

(1)冲积物具有良好的分选性,随着搬运能力的减弱,总是粗的、比重大的先沉积,细的、比重小的后沉积。

因此,在河谷内随着水流的变化,冲积物呈有规律的分布。

(2)如在河流的纵向分布上,冲积物粒径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减小。

沿河流横向分布,冲积物粒径从河床中部到岸边逐渐变细。

冲积物的颗粒具有良好的磨圆度,一般都有比较清晰的层理

(3)河流沉积物的特点,随着在河流的不同地段而不同,并且表现在不同的地貌形态上。

如河床沉积、河漫滩沉积和河口区沉积等。

照片38

二元结构

二元结构:

河流沉积物在垂直剖面上的结构。

洪水期河流断面扩大,引起河漫滩洪水流速减小,洪水挟带的细粒泥沙,覆盖在河床沉积物上,形成下部为粗沙和砾石组成的河床沉积物,上部为细沙或粘土组成的河漫滩沉积物,构成下粗上细的沉积结构,叫“二元结构”。

照片39

逆断层

  牵引构造是断层两盘沿断层面作相对滑动时,断层附近的岩层因受断层面摩擦力拖曳而产生的弧形弯曲现象。

  弯曲突出的方向指示本盘的相对动向。

照片40照片41

 

推测此处存在断层,可以看到两山之间都有断位,

附录:

神农架群地层层序划分表

神农架地区构造纲要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