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21743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莆田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莆田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莆田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莆田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莆田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莆田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莆田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莆田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莆田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莆田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莆田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莆田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莆田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莆田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莆田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莆田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莆田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莆田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莆田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莆田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莆田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docx

《莆田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莆田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莆田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docx

莆田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莆田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

赵令畤

春风试手先梅蕊,

①姿冷艳明沙水。

不受众芳知,端须②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

雪后燕瑶池③,人间第一枝。

【注】①

(pīng):

光润而美的样子。

②端须:

只该。

③瑶池:

相传为西王母居住的仙境。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起句奇绝。

“试手”二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春风独钟情于梅花,暗含对梅花的赞颂。

B. 上片第三、四句先扬后抑。

第三句削弱了梅花孤高的气势,隐含一丝落魄的哀伤;第四句则把梅花之清高孤绝与月亮相匹配。

C. 下片第一、二句写梅花的幽香。

正因为花香清雅而幽远,女子便纷纷把梅花装饰在头发上,一个“先”字强调了它与“众芳”的区别。

D. 整首词始终围绕梅花来写,赞誉梅花的品格。

词人一生仕途坎坷,以梅花自喻,寄托自己深沉的感情。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梅花清幽高洁孤绝的特点的。

【答案】

(1)B

(2)①通过直接描写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清高幽独。

“姿”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写花色,“清香”写花香,暗指它清幽高洁的气质。

②通过环境的衬托来表现梅花的高洁。

“明沙水”是梅花生长的环境,这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环境,凸显了梅花的高洁。

“雪后燕瑶池”一句想象瑰丽,瑶池高远华美,加上“雪后”修饰,营造出一种幽冷的氛围,烘托出梅花与众不同的气质和“仙姿”。

③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梅花的清高孤绝。

上片第三、四句以梅花与百花对比,写梅花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却与高洁的月亮约定日期来做伴,突出了梅花的高洁。

【解析】【分析】

(1)B选项“先扬后抑”错误,此处应该是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

陆游《卜算子•咏梅》曾写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梅花不愿与百花争艳却遭来百花的妒忌,把梅花写得极为美丽又清高孤绝。

而此词的作者却说“不受众芳知”,梅花孤高的气势削减了,仿佛还有了一丝落魄的哀伤。

然而这只是铺垫,是作者刻意地压抑感情,接着“端须”一句就开始高扬——梅花之清高孤绝唯有月亮能与之相配。

这感情和气势已丝毫不让陆游之词。

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使全词结构显得很精致。

故选B。

(2)诗歌中,直接描写了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的花色、清幽的花香。

也通过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明沙水”和高远、幽冷的仙境来衬托了梅花的高洁。

同时还借百花与梅花对比,来突出它的高洁。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通过直接描写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清高幽独。

“姿”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写花色,“清香”写花香,暗指它清幽高洁的气质。

②通过环境的衬托来表现梅花的高洁。

“明沙水”是梅花生长的环境,这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环境,凸显了梅花的高洁。

“雪后燕瑶池”一句想象瑰丽,瑶池高远华美,加上“雪后”修饰,营造出一种幽冷的氛围,烘托出梅花与众不同的气质和“仙姿”。

③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梅花的清高孤绝。

上片第三、四句以梅花与百花对比,写梅花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却与高洁的月亮约定日期来做伴,突出了梅花的高洁。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艺术手法的理解分析。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技巧,再释运用,即结合诗句具体阐释如何运用表达技巧,最后分析效果,主要从对形象、意境、结构和情惑等方面的作用分析。

译文:

春风最先试着让梅花吐出嫩嫩的花蕊。

花瓶中的梅花姿色美丽,冷韵幽香,伴随着它的是明沙净水。

它不卑不亢,从容自如,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应当与月亮约定日期来作伴。

它的香气清幽淡雅,传得很远,总是先在女子们的钗头上出现。

大雪过后。

梅花被王母宴请到瑶池,这是人世间报春的第一枝花。

2.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

辛弃疾

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1)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①________的氛围,交代这是一首②________的诗歌(填写诗歌题材)。

(2)辛弃疾写词尤擅于用典,往往对其稍加改造便别出新意。

请结合本词,通过用典来抒情的角度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答案】

(1)凄凉悲切;送别

(2)①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归去来兮”说明叶衡即将离开建康奔赴京城,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②“今我来思”和“杨柳依依”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被作者直接引用,想象友人走后,自己一个人再来将山那种"物是人非"的凄凉心境,化用即成的诗句,却毫无做作之感;③最后两句,引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赞颂李广的话说明叶衡在建康的德政受到人们的称颂,叶衡本人也受到百姓的爱戴,表达了对叶衡的赞扬之情。

【解析】【分析】

(1)本题中,作者描绘了一幅日暮独立图。

天寒日暮时分,友人离去,作者独立于苍茫山林中,久久不愿离去。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点明了具体地点与时间,表明作者的孤寂,说明了环境的凄清,从而渲染了一种凄凉悲切的氛围,"归去来兮",说明叶衡离开建康奔赴京城,道出了送别友人的中心。

由此可见,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凄凉悲切的氛围。

并由内容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

(2)本题中,“归去来兮”表达的是的不舍;“今我来思,杨柳依依”传达的是悲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是引用,借李广表达了对叶衡的赞扬之情。

考生围绕这些要点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⑴凄凉悲切 送别

⑵①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归去来兮”说明叶衡即将离开建康奔赴京城,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②“今我来思”和“杨柳依依”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被作者直接引用,想象友人走后,自己一个人再来将山那种"物是人非"的凄凉心境,化用即成的诗句,却毫无做作之感;③最后两句,引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赞颂李广的话说明叶衡在建康的德政受到人们的称颂,叶衡本人也受到百姓的爱戴,表达了对叶衡的赞扬之情。

【点评】

(1)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意境以及题材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在读懂全诗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意象,内容以及情感。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明确:

用典的目的是为了抒情。

考生要找出诗歌使用的典故,并分析该典故抒发了什么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

李白

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①,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

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 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C. 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D. 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

(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雄才大略:

通过安西幕府才雄很多,且都称道友人,侧面衬托出友人的雄才大略;②器宇非凡:

身穿闪亮的绣衣貂裘,且出“紫宫”,马配“银鞍”表现友人身份高贵不凡、器宇非凡;③富有才华:

通过“飞书走檄如飘风”动作描写,说他善写檄文,很有才华;④勇敢无畏:

“天外飞霜”的恶劣条件下,他义无反顾“下葱海”看出勇敢;旗帜如火、战马如云看出军队仪仗盛大,也衬托出友人的英武气概。

【解析】【分析】

(1)D项,“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错误,设想的是自己等待友人归来。

故选D。

(2)根据诗中的“多材雄”“惟道三数公”分析其有雄才大略;根据“绣衣貂裘”“银鞍”分析其器宇不凡;根据“飞书走檄如飘风”分析其富有才华;根据“天外飞霜”“下葱海”分析其勇敢无畏。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雄才大略:

通过安西幕府才雄很多,且都称道友人,侧面衬托出友人的雄才大略;②器宇非凡:

身穿闪亮的绣衣貂裘,且出“紫宫”,马配“银鞍”表现友人身份高贵不凡、器宇非凡;③富有才华:

通过“飞书走檄如飘风”动作描写,说他善写檄文,很有才华;④勇敢无畏:

“天外飞霜”的恶劣条件下,他义无反顾“下葱海”看出勇敢;旗帜如火、战马如云看出军队仪仗盛大,也衬托出友人的英武气概。

【点评】

(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

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还陕述怀①

李世民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旂②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注]①这首五言短排是唐朝创建初期,李世民率师平定关东割据势力后,回师关中时所作。

②旂(qi):

古代的一种旗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写诗人手抚腰间长剑不禁慨然长叹,直抒胸臆,有力地表明自己出兵平乱的原因。

B. 中间六句分别描述行军、驻营、出击三个场面,恢宏大气,令人震撼,是全诗的核心部分。

C. 最后两句诗人回忆过去“戎戈动”,而今“宇宙平”,与首联呼应,语气显得刚毅果绝。

D. 此诗在艺术表现上,将议论、叙事、抒情巧妙熔为一炉;全诗构思精缜,且语言优美。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

(1)D

(2)①诗人平定战乱后的志得意满之情。

诗人刚刚经历了激烈的战斗,结束了群雄割据的局面,如今凯旋,充满自信。

②诗人胸怀天下,治国安邦,有造福百姓的浩然正气。

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赢得统一中原局面,使百姓过上安定生活,这一切都是为了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时事的感慨。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必然会有流血牺牲,但从前的牺牲是为了换来今天的统一。

诗人心中不无感慨。

【解析】【分析】

(1)D项,“全诗构思精缜,且语言优美”分析错误,本诗语言慷慨激昂,算不得优美。

故选D。

(2)①“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诗人平定战乱后的志得意满之情。

诗人刚刚经历了激烈的战斗,结束了群雄割据的局面,如今凯旋,充满自信。

②“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诗人胸怀天下,治国安邦,有造福百姓的浩然正气。

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赢得统一中原局面,使百姓过上安定生活,这一切都是为了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③“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一联写战斗场面。

中间短短三联六句,再现一次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时事的感慨。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必然会有流血牺牲,但从前的牺牲是为了换来今天的统一。

诗人心中不无感慨。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诗人平定战乱后的志得意满之情。

诗人刚刚经历了激烈的战斗,结束了群雄割据的局面,如今凯旋,充满自信。

②诗人胸怀天下,治国安邦,有造福百姓的浩然正气。

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赢得统一中原局面,使百姓过上安定生活,这一切都是为了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时事的感慨。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必然会有流血牺牲,但从前的牺牲是为了换来今天的统一。

诗人心中不无感慨。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附诗歌赏析】

   《还陕述怀》列队行军到扎营驻兵、再到临阵战斗,都写得凝炼而又具体形象。

   全诗分三层。

首联一层: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诗人刚刚经历了南征北战,结束了群雄割据、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如今凯旋班师,面对着刚刚得到统一的大好河山,想起此前战争的艰辛,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不禁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

由于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赢得统一局面,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

这一切都是为了“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中间三联为第二层,分别描述行军、驻营、出击三个场面,是全诗核心部分。

“星旌纷电举,日羽肃天行”一联写行军场面,“星旌”、“日羽”,渲染队伍浩荡、旌旗簇拥,军情火急、战报不绝;“纷电举”、“肃天行”,表现行动迅猛,纪律严明。

短短两句十字,把一支军风严明、行动迅速、声势威严的正义之师的雄姿展现在读者眼前。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一联写驻扎场面,千军万马,漫山遍野。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一联则写战斗场面,“登山”、“背水”写地形复杂;“麾武节”、“纵神兵”谓指挥灵活。

“背水纵神兵”用典,《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这里作者是以大军事家韩信自比。

中间短短三联六句,再现一次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从列队行军到扎营驻兵、再到临阵战斗,都写得凝炼而又具体形象。

   《还陕述怀》优秀的五言短排,其遒健的风格与浮靡的六朝遗风大异其趣。

   末联为第三层,以抒发豪情壮志作结: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与首联遥相呼应,语义刚毅果绝。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必然会有流血牺牲,但从前的牺牲是为了换来今天的统一。

诗人心中不无感慨。

这首诗是李世民诗歌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全诗充满浩然正气。

此诗在艺术表现上,议论、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全诗五联十句,一气呵成,构思精缜、语言凝炼;中间三联六句,对仗工整,音韵铿锵,是一首优秀的五言短排。

其遒健的风格与浮靡的六朝遗风大异其趣。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

王令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①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②却太平。

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①蜺:

同“霓”,虹的一种。

玉蜺,指白虹。

此句化用曹植诗“慷慨则气成虹蜺”。

②天心:

指君主的心意。

“待见天心”含待见明主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形容枯槁、面色如冰,但诗人并没有因眼前的处境而失去内心的浩然之气。

B. 诗人不甘虚度此生,“未甘”二字表现出他在困窘中渴望有所作为的壮怀。

C. 诗人自信才情过人,兴来写诗多有超凡脱俗之句,醉后放歌歌声美妙动人。

D. 本诗主要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通过感愤抒写个人抱负,表达内心的情怀。

(2)本诗尾联与陆游《书愤》一诗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己先斑”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王诗写外敌犹在,自己功业未就,“不信吾无万古名”表现了年少犹有豪气,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自信与豪情。

②陆诗写自己大志落空,衰鬓先斑,表达了诗人英雄白首,而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慨与苦闷。

【解析】【分析】

(1)C项,“醉后放歌歌声美妙动人”分析不当,“过人声”不是指诗人的放歌有多么美好,而是说他的慷慨及忧国忧民之情较之一般诗人更为深广。

故选C。

(2)本诗尾联“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诗人感愤言志,抒发了内心的巨大抱负和强烈的报国愿望,酣畅痛快。

“不信吾无万古名”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愿。

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

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

两相比照,满是悲怆。

作者有心而天不予。

悲怆便为郁愤。

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概括诗歌的情感即可。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王诗写外敌犹在,自己功业未就,“不信吾无万古名”表现了年少犹有豪气,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自信与豪情。

②陆诗写自己大志落空,衰鬓先斑,表达了诗人英雄白首,而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慨与苦闷。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寄岑参(节选)①

杜甫

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饭食错昏昼。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

畴能补天漏?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

【注】①天宝十三年秋,长安一代“霖雨积六十余日”,关中大饥,农田淹没,“稼穑不可救”,诗正作于此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标题中的“九日”指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诗歌中的“东篱菊”“醇酎”“黄金花”等意象紧扣时令特点,但是又因霖雨积日而无法花满衣袖,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失望。

B. 诗歌前四句中,“出门复入门”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诗人急切又无奈的心理;“思君令人瘦”句与“为伊消得人憔悴”相似,以形貌肖像的变化表现诗人思念情深。

C. 第五至八句中,前两句写出诗人独坐家中心绪纷乱,饭食颠倒的生活状况;“寸步曲江头”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距离之短,却无法到曲江相见友人。

D. 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

(2)诗歌中“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句围绕“雨”写景抒情,相当巧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运用了夸张和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写出了眼前雨水之大,想象中高山仿佛要被雨水冲走,变成一片汪洋。

②借写雨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

【解析】【分析】

(1)D项,“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中“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赏析有误。

九至十二句“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

畴能补天漏?

”意思是“唉,可怜!

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被水淹毁的庄稼是无可挽救了。

怎么才能除去那可恶的云师?

谁能去将那天漏处补住?

”作者发出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

“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是无中生有,向上推溯一至八句,诗人并没有写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并推己及人,“出门复入门,雨脚但仍旧。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饭食错昏昼。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意思是“方欲应邀出门造访,又返回门内,那密集落地的雨点只是依然下个不停。

去往你家的道路泥泞,欲去看望于你,无法启行,想你想得我容颜消瘦。

我独自坐在西窗下深思不已,连吃饭也辨不清是黄昏还是白天。

虽然我距您的住处很近,却难得去与您会面一次”,叙述访岑而阻于雨,与岑参的住处曲江虽然不远,但却不能去探访,倍觉思念,表现出了与岑参的深厚友谊。

故选D。

(2)诗歌中“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句围绕“雨”写景,意思是:

城南边有座终南高山,恐怕它也会被那急流的河水淹没漂走。

这两句诗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眼前雨水之大;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想象的内容,城南边的那座终南高山,恐怕也会被那雨水淹没漂走。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句围绕“雨”进行抒情,前面的诗句写到诗人要造访朋友因雨受阻,所以诗人借写雨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运用夸张和想象写出了雨大,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

结合注释背景“天宝十三年秋,长安一代‘霖雨积六十余日’,关中大饥,农田淹没,‘稼穑不可救’,诗正作于此时”,但是据考,天宝十三载秋,大雨成灾,宰相杨国忠却取好庄稼来,向玄宗皇帝说:

“雨虽多,不害稼也。

”面对当前的局势,杜甫以诗代谏,表达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运用了夸张和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写出了眼前雨水之大,想象中高山仿佛要被雨水冲走,变成一片汪洋。

②借写雨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

【点评】⑴该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

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和诗句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该题考查写景手法以及情感的分析。

这就需要考生熟练掌握写景的手法,分析情感需要考生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

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7.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

陆畅

其一

楼压黄河山满坐,风清水凉谁忍卧。

人定军州禁漏①传,不妨秋月城头过。

其二

一别朱门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

昨宵唯有楼前月,识是谢公②诗酒人。

【注释】①禁漏:

漏刻发出的声响,②谢公:

南齐诗人谢眺,唐李白《秋登宜城眺北楼》诗: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此诗中“谢公“应指崔大夫。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诗中,首句雄奇磅礴,“压”字写出北楼之高,“满”字则写出北楼上视野之开阔。

B. 前诗写因为楼高,故而诗人觉得“风清水凉”也正因如此,所以诗人才难以入眠。

C. 后诗中,“别”“笑”二字写出诗人近几年羁旅漂泊的生活状态,达观里有一些苦辛。

D. 两首诗角度不同,前诗从空间切入,侧重写景;后诗从时间切入,侧重写人。

(2)两道诗都写了“月”,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前诗以景结情,写秋月从城头经过,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衬托出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②后诗采用拟人手法,借唯有明月识得“我”是与“谢公”一同吟诗品酒之人,既称许了崔大夫的高雅,也委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漂泊多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解析】【分析】

(1)B项,“因为楼高,故而诗人觉得‘风清水凉’也正因如此,所以诗人才难以入眠”错误,难以入眠不是因为天凉,而是因为景美,不忍心睡觉。

故选B。

(2)第一首“秋月城头过”写秋月从城头经过,结合上文“谁忍卧”可知是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以景结情,衬托出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第二首“识是谢公诗酒人”。

由“识”可见是“拟人”手法,唯有明月识得“我”是与“谢公”一同吟诗品酒之人,写出既崔大夫的高雅,结合前面的“一别朱门三四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