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23164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

《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

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

1、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持征。

2、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3、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4、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

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

1.小组: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每组一套。

2.全班:

《发现物体的特征》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1.教师随便拿起粉笔、课本等,告诉学生这就是物体,并板书“物体”。

2.提问:

我们周围还有些什么物体?

你会怎样描述它?

(比如铅笔细长,橡皮白色,桌子很大等)

3.学生自由描述,教师随机板书,记录学生交流产生的词汇或短语。

二、初步感知自主探究

1.认识具种常见的物体

老师今天准备了8种物体,让我们来看看都是谁?

(出示幻灯)根据图片的顺序,学生口答完成名称连线,认识8种常见的物体。

2.凝趣:

老师今天把这些物体都带来了,你们想不想好好观察一下?

3.说明要求:

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诗论万具个人要观察回一种物体,那该去么办?

(写引导:

可共同观察,但若能分类观察更好。

4.组长辆取交验器材,组员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5.组织交流:

怎么观察,发现什么特征?

(板书揭题:

发现物体的特征)

三、反馈交流合作探究

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介绍主要观察方法和能观察到的对应特征。

看一看:

颜色、形状、厚薄、是否透明、是否可见、是否流动等

闻一闻:

气味

摸一摸:

粗糙程度、厚薄等

掂一括:

轻重

2.活动手册指导说明

翻开活动手册第1面,要求学生先写上日期,再说明“水”和“空气”这两列以后再补充,然后指导贴图,并提示可以更改物体的名称,把“木块”改成自己观察的其他物体。

3.强调活动要求:

小组合作,比较观察。

4.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和记录。

四、拓展训练实践探究

1展示学生的活动记录。

填到全班记录表上,有争议的内查组织学生论。

五、评价总结反思提升

你有任么收获?

还想研究什么?

【教学反思】

 

2、谁轻谁重

教学目标

1、学习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在探索过程中,能正确判断并用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3、体验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与成功感。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判断比较物体的轻重,并用语言表述出来。

教学准备

1、跷跷板,大小不同的毛绒小动物玩具若干。

2、大小不同的积木若干;同样大小的玻璃球和铁球;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和适量的沙或水。

3、天平一台,冰块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利用跷跷板和毛绒玩具创设动物乐园的情境,并进行演示。

启发学生用目测判断比较小动物的重量,说出几个小动物中谁最重、谁最轻。

结论:

跷起来的小动物轻,沉下去的小动物重。

二、初步感知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学具进行操作,感知不同物品的重量,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

(1)任意选择两件物品,感知并发现有的物品轻,有的物品重。

(2)比较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了解大的积木重,小的积木轻。

(3)比较同样大小积木的轻重。

一样重。

(4)比较同样大小的玻璃球和铁球。

玻璃球轻,铁球重。

教师准备丰富而适宜的活动材料,学生尝试对多种材料进行探索与比较,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与探索、比较的热情。

三、反馈交流合作探究

1、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水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先比较、判断两个水杯的重量。

一样重。

(2)引导学生自由探索,体验通过多种思维方式改变物体轻重。

通过加沙的分量来改变水杯的轻重。

2、天平两端分别是:

一块大冰块和两块小冰块,两边重量相同,如果两边冰块的融化速度一样快,过一会儿天平还会是平衡的吗?

是平衡的。

3、天平上同样重的皮球和冰块,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冰块会变得越来越小,会越变越轻,天平会倾斜,皮球会滚掉。

四、拓展训练实践探究

带领学生到户外,利用可操作的自然物比较轻重,学生自玩跷跷板,比较自己与同伴之间的轻重。

五、评价总结反思提升

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3、认识物体的图形

教学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3、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4、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难点:

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教学准备

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布袋、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物体的轻重。

还记得是哪几种物体吗?

2、出示小布袋。

不打开布袋,那你能猜猜里面是什么物体吗?

是怎样猜到的?

引导学生用摸、看的方式,根据形状去猜。

3、出示另外两种物体——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

强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4、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

二、初步感知自主探究

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

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

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

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将数据记录下来。

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的最多。

3、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歌小组的数据填写在班级记录表单中。

三、反馈交流合作探究

讨论:

“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1、观察班级记录单:

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发现:

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一样,热螺母和橡皮的数量就不一样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部是怎么摆放的吧。

(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星。

共同体验:

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敏,真的能够部摆进盒子吗?

师生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

(2)兵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摆款方式不同。

装的数量也不一样。

四、拓展训练实践探究

3.分析研讨:

为什么会这样呢?

(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

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摆的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摆和“立”

着摆是不一样的,用来平铺的“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

橡皮“躺”“立”“侧”。

装的数量都不一样。

(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

五、评价总结反思提升

思考:

为什么兵乓球能摆进盒于的数是比大小整不多的木块少这么多?

分析:

由于形状的原因,兵乓球没有将盘子铺满,中间有空隙,所以装得少。

【教学反思】

 

4、给物体分类

教学目标

1.认识物品的外部特征。

知道什么是分类,知道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2.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分别经历给定标准、自定标准的分类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分类方法,提升观察、比较、分类能力,渗透归纳方法。

3.逐步形成细致认真的习惯,乐于制定不同的标准为物体分类,体会分类活动在生活、学习和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分别经历给定标准、自定标准的分类过程,经历一些简单的分类活动,初步学习分类方法,为今后的思维方法的训练打下基础。

教学难点

体会分类活动在生活、学习和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每组5根不同颜色铅笔:

带橡皮头的铅笔(削尖的与未削的)各一支;普通铅笔(削尖一支,未削的2支)。

可选择书上的四个杯子,也可以选择每组四个容器:

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小塑料杯;带盖透明圆筒,带胶塞玻璃试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1.教师出示按教材准备好的五支铅笔: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同学们的好朋友铅笔,本节科学课我们就来找出它们的不同和相同,给它们分类。

2.板书“给物体分类”。

二、初步感知自主探究

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找找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学生会从整体上关注铅笔的某一特征(颜色、粗细、长度等)去比较,也会从铅笔某一局部特征(是否带橡皮头、是否削尖了)来比较。

2.按比较的结果分类

“同学们,我们根据比较的结果来整理铅笔,将某一特征相同的铅笔放在一起,没有这一特征另个放在一起。

”(教师先让学生明确整理的作用,并总结按铅笔的哪些特征整理没有意义。

引导学生经历分类整理过渡到科学分类的过程。

3.认识分类过程

(1)让学生演示“我们请某某同学来演示她的分类。

(2)学生演示完后,提问:

“你是用什么标准给它们分类的?

(3)学生交流,说说分类的过程。

(4)帮助学生提炼分类的流程:

明确对象、观察比较对象的特征、找出相同和不同、选择分类标准,依据标准分类。

4.小组提出自己新颖的分类标准,并总结一分为二的方法

(活动交流中,教师可以及时板书学生的分类方法,最后对活动予以小结,重点小结一分为二的方法。

三、反馈交流合作探究

小组竞赛:

(1)分类物品:

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小塑料杯,带盖透明圆筒,带胶塞玻璃试管。

(2)快速分类,并说出分类的标准

(3)全班汇报交流,互相评议

(4)师小结:

可以按照是否有盖分,按照是否敞口分,按照透明与不透明分,按照是不是塑料做区分……运用到我们的一分为二的方法。

四、拓展训练实践探究

教师讲述,学生看图方式,了解我国古代人们认识自然的历史,了解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其中对动物就有了分类,从而体会分类工作由来已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五、评价总结反思提升

教师出示图片,各种图书散乱摆放,并给学生布置课后延伸任务,让学生用学过的分类方法,整理散乱的图书。

【教学反思】

 

5、观察一瓶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本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如无颜色、无气味、会流)、避明等。

2.水和洗发液一样,部可以被盛放在容器中。

与本块等物体相比。

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3.学习观察水的方法,能用眼看、鼻闻、手预等方法比较水与洗发液、木块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4.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5.乐于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主劝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6.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稀要珍惜和保护。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本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难点:

水无固定形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固体与液体的主要区别。

教学准备

水、乳白色洗发液、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木块、活手册、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导入:

教师出示一瓶矿泉水,请同学们说一说概子里面装的是什么?

关手水你部知道什么?

然后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板书:

观察一瓶水)

二、初步感知自主探究

观察比较水与洗发液

1.观察方法的研究

出示洗发液的瓶子,请学生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

怎样比较观察水和洗发液?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学习中用了哪些观察方法。

2.学生观察水和洗发液的不同和相同

(1)看一看

教师提问:

大家一起来观察水和洗发液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学生分组观察并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它们颜色的不同。

以及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

(2)闻一闻

教师提问:

水和洗发液还有什么不同?

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气味不同呢?

学生提议闻一闻。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教师极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3)摸一摸

教师提示,水和洗发液降了颜色、气味不同,它们用手摸起本一样吗?

怎样证明洗发液要比水光滑?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3.总结水与洗发液的异同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活动的过程和观察的结果,并息结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并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水:

无颜色、无气味、透明、能蔬

洗发液:

孔白色、有香味、不透明、能流明。

三、反馈交流合作探究

1.不同

教师把洗发液和水分别倒入不同形状的瓶子里让学生与本块对比观察。

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1)它们放进容器的方式不同,水与洗发液能流动。

本块不能流动。

(2)水和洗发液的形状随容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固定形快,未块的形状不随容器的变化发生改变。

2.相同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水、发液、木块有没有相同之处。

3.总结水、洗发液与木块的不同和相同

四、拓展训练实践探究

教师请同学根据板书总结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五、评价总结反思提升

学生发表观点:

我们发现尽管水、洗发液的形状可以变化,本块形状不变。

但它们都有形状。

【教学反思】

6、它们去哪里了

教学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3、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4、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食盐、红糖可以溶解在水里,小石子不能溶解在水里。

难点:

食盐、红糖到水里之后去哪里了。

教学准备

食盐、红糖、小石子,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1.向学生呈现实物——食盐、红糖、小石子,提出问题:

“把它们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可能会说,“食盐(红糖)化掉了,小石子不会”。

2.接着,提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

“食盐放入水中看不见了,它们去哪了?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初步感知自主探究

探索活动:

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情况

1.“怎样研究这个问题呢?

”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实验方法,然后让他们阅读“探究”部分的操作要求。

2.指导学生向全班演示操作,注意如何用小勺取物体、如何搅拌、如何观察等,过程中,让学生说说操作的方法。

3.示范观察记录方式,在黑板上画简图和记录关键词,比如记录糖放入水中后的情况:

糖变小——看不见;水变红,透明。

强调观察到没有变化与观察到变化同样重要,所有观察结果都要记录在表中。

4.分发材料,分小组探究。

教师要注意巡视和指导:

是否按照操作流程在一步步地进行实验;是否合作愉快;在每一个环节是否做到仔细观察;是否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及时记录等。

5.实验结束后,要求各小组将实验材料收好,并放到指定的位置。

三、反馈交流合作探究

研讨活动:

物体放入水中的情况

1.先组织学生汇报:

“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分别描述3种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过程中提问“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

”边梳理学生回答的结果,边用图和关键词在黑板上呈现出来。

2.再组织学生进一步思考:

“它们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相同?

”学生如果说出“红糖或食盐放入水中,搅拌后,就看不见了,但是小石子仍然能被看见”时,教师可以借机说明,红糖或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

四、拓展训练实践探究

进一步提出“食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

”引导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比如说“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说明糖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

过程中,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大胆假设,鼓励他们不断研究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

五、评价总结反思提升

鼓励学生在课后实验,比如观察把面粉放入水中后的状态,它能像食盐和红糖那样溶解了吗?

【教学反思】

 

7、认识一袋空气

教学目标

1、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3、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4、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空气是无色、无味。

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闻的特证,也有一些相间的持证。

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透明塑料袋、扎塑料袋的皮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用于单元知识总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1.导入:

回据在本单无的学习中,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

2.提问:

回忆一下,在本单元中我们学过哪些描述物体特证的科学词汇|

二、初步感知自主探究

1、提问:

老师的玻璃杯中有什么呀?

真的什么都没有吗?

再想一想。

2、教师引导:

你们真聪明!

杯子里不是空的,里边装满了空气。

3、教师提问:

你认为空气是什么样的?

今天我们就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认识它吧!

4、提问

(1)要想研究空气,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2)空气在空中我们怎么研究呢?

(3)我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把它“逮”住呢?

(4)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塑料袋。

看一看,想一想,你有什么好办法了吗?

(5)我们“逮”到了空气,你将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持征?

三、反馈交流合作探究

指导学生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

(1)可以用什么感官来观察空气?

(2)引导:

本单元我们曾经研究过什么物体呀?

(3)大家还记得,水有哪些特征吗?

(4)我们从哪些方面描述了水的特征?

(5)我们研究水的时候,是将水与哪些物品进行比较研究的?

(6)现在,你能把空气与水和木块,再进行比较研究号?

看一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发观。

四、拓展训练实践探究

描述并记录空气的特征。

(1)提问:

还记得第一节课和第五课的时候,我们使用过的记录单吗?

(2)小组内付论,怎样描述空气的特征?

(3)说一说:

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特征的?

五、评价总结反思提升

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得特别帮。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方法。

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用今天所学到的方法去观察其他的物体。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