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全一册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235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44 大小:25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三化学全一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4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全一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4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全一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4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全一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4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全一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4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全一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4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全一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4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全一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4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全一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4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全一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4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全一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4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全一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4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全一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4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全一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4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全一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4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全一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4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全一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4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全一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4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全一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4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全一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三化学全一册教案.docx

《人教版初三化学全一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三化学全一册教案.docx(2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初三化学全一册教案.docx

人教版初三化学全一册教案

绪言

(2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化学研究的对象。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重、难点

1.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

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3.疑点:

物理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整体感知

作为启蒙化学课的绪言对“什么是化学”,“为什么要学化学”,“怎么学习化学”等问题作出了贴切的回答,借以引起学习者对本学科的兴趣、爱好,使学生产生一个具有良好动机的学习开端。

(三)教学过程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

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教师设疑]: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讲解]:

以空气、水为例说明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讲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实验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活动]: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1]:

水的沸腾、[实验2]:

胆矾的研碎、[实验3]:

镁带的燃烧、[实验4]:

加热碱式碳酸铜(实验过程中边实验边讲解仪器的名称)

[学生活动]:

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板书]:

2.观察实验的方法:

变化前的颜色、气味、状态,变化时发生的主要现象(如发光、发热等),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气味、状态。

[提问]:

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板书]: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

变化时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讨论]:

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板书]:

(1)特征:

变化是生成其他物质。

(2)现象:

发热、发光、变色、发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3)与物理变化的联系。

(4)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化学变化:

a.镁在空气中燃烧:

点燃

镁和氧气———→氧化镁

b.加热碱式碳酸铜:

点燃

碱式碳酸铜———→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讲解]: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根据。

[讨论]:

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

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

[讲解]:

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板书]:

三.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沸点、硬度、密度、溶解度等。

2.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热稳定性、氧化性等。

[讨论]:

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

哪些是化学变化?

哪些是物理性质?

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

[板书]: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

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与现状。

[板书]: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

1.预习指导:

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划出不懂的问题。

2.听讲:

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3.复习:

巩固所学知识。

(四)总结、扩展

区别一种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关键(依据)是看在变化中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或外形发生改变,没有生成其他物质;而发生化学变化的特征是在变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质。

四.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1—4页,划出概念和记忆要点。

第一章空气氧

第一节空气

(1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空气的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2.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空气的组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难点:

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

3.疑点: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的原理。

4.解决办法:

(1)采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空气成分的发现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学生对空气及其成分的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采用边讲解、边实验、边引导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而得出结论。

(3)以投影或录象的形式讲述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介绍有关环保方面的知识,或由学生搜集、讲述一些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或组织学生对当地有关的企业所造成环境污染做一调查了解,以培养学生建立环境保护的常识。

(4)至于实验中为什么以红磷做燃料,而不用碳、铁、硫等,待学习完氧气的化学性质就会解决。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

2.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污染有大致的印象。

(二)整体感知

这一章是学习化学的启蒙章节,又是初中化学中讲授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开始。

本节介绍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人们最为熟悉的空气,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能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氧气的有关内容,可以说本节是本章乃至整个初中化学的一个引子。

为了分散重点,本节就可以介绍几种元素的符号,如O(氧)、N(氮)等。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

A.发出耀眼的白光B.有燃烧现象

C.放出大量的热D.生成白色的氧化镁粉末

2.用文字表达式表示: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加热碱式碳酸铜。

3.描述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小结]:

观察、描述燃烧现象的方法:

(1)光、焰、色;

(2)放出热量;

(3)生成物的色、味、态。

[提问引入]:

空气就在我们周围,不过同学们对它了解多少呢?

(提示:

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

它主要由哪些物质组成?

[小结]:

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可提问这是空气的性质),它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共同组成的。

[板书]:

一.空气的组成

[讲解]:

在学习空气的组成之前我们先来明确一个概念。

[板书]:

1.体积分数:

空气中各气体成分的体积占空气总体积的百分数。

[举例]:

以1L空气中含0.21L氧气算出氧气的体积分数。

[讲解]:

下面继续看空气的组成。

通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我们已经测定出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教师活动]:

利用挂图介绍空气的发现史,介绍舍勒、普利斯特里、拉瓦锡为科学而奋斗的精神。

利用图片或录像来讲述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及杂质

%

78%

21%

0.94%

0.03%

0.03%

[板书]:

[学生活动]:

打开课本P7阅读[试验1-1]。

[板书]:

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教师活动]:

介绍实验装置及原理,演示[实验1—1],按以下三步演示:

1.实验前,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罩内,观察到木条燃烧的明亮程度与在罩外空气中一样。

证明罩内气体为空气——空气的检验方法。

以水面为基准,将钟罩水面以上容积分为5等份。

2.引导学生依据观察红磷燃烧现象的方法观察、描述燃烧现象,并观察水面上升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水面上升的原因,上升的水的体积约占罩内体积1/5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3.实验结束后,迅速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罩内,观察到木条熄灭——氮气的检验方法。

从而得出结论:

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

[板书]: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1)发出白光;

(2)发出热量;

(3)生成大量的白烟。

点燃

2.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3.试验结论: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1/5。

三.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教师活动]:

介绍大气的自净作用。

利用投影或图片介绍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介绍环保知识。

[学生活动]:

讲述有关大气污染的事件,讨论发生在身边的能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阅读课本第9页内容,划出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有害物质及来源。

[板书]:

1.空气的污染主要分为:

(1)粉尘:

水泥粉尘、煤烟粉尘、各种矿尘、沙尘等。

(2)有害气体:

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3.防治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措施:

(四)总结、扩展

本节的重点是空气的成份,但应注意是按照体积分数计算,如果按质量分数计算,氧气、氮气各占空气的百分之多少呢?

(已知标准状况下,氧气、氮气、空气的密度依次是1.429g/L、1.2505g/L、1.293g/L)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燃料之所以选择红磷是因为生成物五氧化二磷为固体,而无气体生成,能使钟罩内压强减小。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内容,划出记忆要点,预习第二节内容。

2.记住氧、氮的元素符号。

第二节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课时)

一.教学知识点

1.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用途。

3.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磷、铁、蜡烛在氧气里的燃烧)。

4.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

二.重、难、疑点

1.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2.难点: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

3.疑点:

氧化反应的定义中为什么不包括氧气的“气”’为什么不提剧烈反应的“剧烈”两字。

4.解决办法

(1)教师演示实验,并组织学生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采用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忆的方法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2)通过对比五个化学变化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归纳典型的氧化反应,并解释氧化反应定义中不写“气”字的原因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点。

(3)采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来突破难点。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

2.了解氧气的用途。

3.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4.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的含义,会分辨并准确地区分它们。

(二)整体感知

本节内容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和典型代表,是从化学学科特征出发,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开始,符合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

本节既为学习氧气的收集准备了条件,又为学习燃烧与灭火储备了感性材料。

为分解难点,本节可以介绍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如O2(氧气)、C(碳)、P(磷)、S(硫)、Fe(铁)、CO2(二氧化碳)、H2O(水)等。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空气含有哪些组分?

各占多少?

2.第一节习题第3题。

3.描述燃烧现象的程序。

[讲解]:

说明研究物质的方法:

存在、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其中性质是主要的。

[板书]:

一.氧气的存在

[提问]:

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学生回答]: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

[教师活动]:

展示一瓶氧气供学生观察其物理性质。

[结论]: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讲解]:

除了刚才我们观察到的性质外,还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得到氧气的其他性质。

[板书]:

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状态

密度

溶解度

三态变化

无色

无味

气体

1.429g/L

不易溶于水

-183℃淡蓝色液体

-218℃雪花状淡蓝色固体

[提问]:

我们学过哪些物质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镁)反应现象是什么?

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下面这几种物质和氧气反应有何现象?

[板书]: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

演示[实验1—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

碳+氧气→二氧化碳

C+O2→CO2

[实验]:

演示[实验1—3]硫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

2.硫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结论:

硫+氧气→二氧化硫

S+O2→SO2

[实验]:

演示实验:

磷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

3.磷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

发出耀眼白光,放出热量,生成浓厚白烟。

结论: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P+O2→P2O5

[实验]:

演示[实验1—4]铁在氧气中燃烧

[提问]:

装氧气的集气瓶要预先装少量的水或瓶底铺上一层细沙,为什么?

带着问题观察实验。

[学生活动]: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

4.铁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的黑色固体。

结论: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Fe+O2→Fe3O4

[小结]:

装氧气的集气瓶要预先装少量的水或瓶底铺上一层细沙,是为了防止生成的灼热的四氧化三铁跌落炸裂瓶底。

[实验]:

演示[实验1—5]石蜡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

5.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

火焰十分明亮,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有水珠生成,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

结论:

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教师活动]:

演示和观察按以下四步进行:

(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质在空气中(或氧气)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

(2)点燃后,引导学生观察他们在空气中是否能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

(3)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的现象(注意光与火焰的区别);

(4)对生成物的色、味、态的描述或检验。

以上实验按“演示(观察)——描述——记录——写出文字表达式”的顺序进行。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按照描述燃烧现象的方法描述实验现象。

[讨论]:

前四个文字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通过对比,总结出化合反应的概念)

[板书]:

*化合反应:

(1)定义: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2)特点:

“多变一”A+B→AB

[讨论]:

以上五个文字表达式的共同特点。

(总结出氧化反应的概念)

[板书]:

*氧化反应:

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小结]:

通过以上的实验可以看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高温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它的化学性质可概括为氧化性,因此它常作为氧化剂。

[板书]:

*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

[讨论]: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有什么区别?

什么情况下一个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

[小结]:

判别某化学反应是不是化合反应,要着眼于生成物是否只有一种,判别某化学反应是不是氧化反应.要着眼于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有没有跟氧发生反应。

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描述化学反应类型的方法。

有氧气参加反应.且生成物只有一种物质的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

[板书]:

四.氧气的用途

[讨论]:

课本图1-9氧气的用途,各种用逮分别体现出氧气的什么性质?

[板书]:

(1)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A炼钢g,宇航C.气焊

“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

(四)总结、扩展

氧气是初中化学的代表物质,本节我们对氧气进行了具体辨析。

其中,氧气跟碳、硫、磷、铁、石蜡的反应是本节的重点,大家要按照“根据现象得结论”的规律,掌握五个反应的现象及文字表达式,同时要学会“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规律。

四.布置作业

1.列表对比记忆五个演示实验的反应物、反应条件、反应现象(在空气中、在氧气中)、生成物、文字表达式、反应类型(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2.思考:

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第三节氧气的制法

(2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氧气的工业制法。

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3.催化剂、催化作用。

4.分解反应。

二.重、难、疑点

1.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收集气体的操作方法。

2.难点:

催化剂,催化作用。

3.疑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2.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

3.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4.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二)整体感知

按照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模式,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之后安排学习氧气的制法。

氧气制取的演示实验是教材中第一个完整的讨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制备典型代表物的实验,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

在化学实验基础操作的基础上学习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在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的基础上研究氧气的收集方法,可以说不是很难的。

本节内容以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为核心,穿插了—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建立,把描述实验部分与理论部分联系起来,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概念,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比较全面地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写出五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空气、氮气、二氧化碳)?

通过第3个问题,教会学生物质的检验方法,即按照“操作—现象—结论”的顺序叙述。

[讨论]:

如何鉴别四瓶无色气体:

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教师活动]:

讲评学生的叙述。

[板书]:

一.氧气的检验方法

将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里,

若木条复燃,

证明瓶内是氧气。

操作

现象

结论

[提问]:

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重要用途?

[新课引入]:

氧气有那么多重要的用途,那么,你一定很想知道氧气是怎样制得的?

[板书]: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分解反应

[教师活动]:

讲述实验室制取物质的原则、特点:

原料便宜、操作简单、反应速度适中等。

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学生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

[实验]:

演示[实验1—6]加热少量氯酸钾

[观察]:

氯酸钾沸腾前,木条没有复燃,证明无氧气放出;继续加热至沸腾后,才有少量氧气放出。

[讨论]:

该实验证明只加热氯酸钾能否放出氧气?

加热到什么程度才放出氧气?

放出氧气的速度如何?

[实验]:

演示[实验1—7]加热少量二氧化锰。

[观察]:

木条没有复燃,证明无氧气放出。

[讨论]:

该实验又说明什么?

[实验]:

演示[实验1—8]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观察]:

木条迅速复燃,证明迅速放出氧气。

[讨论]:

该实验又说明什么呢?

比较这三个实验,你认为二氧化锰在实验[1—8]中起什么作用?

[小结]:

加热氯酸钾到较高温度能放出氧气,二氧化锰不行;在较低温度下不会放出氧气的氯酸钾,加入了加热时不会放出氧气的二氧化锰,却能迅速地放出氧气.并且二氧化锰的量并没有变化,且还能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第16页内容,划出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

[板书]:

1.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

[板书]:

2.催化作用: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教师活动]:

讲解催化剂的选择性,使学生澄清一下几个问题:

(1)催化剂能改变(加快或减慢)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不能片面地说成是加快。

(2)二氧化锰只对氧酸钾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

(3)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

[举例]:

例如:

橡胶制品中常加入一些催化剂以减缓橡胶的老化速度。

[讲解]:

实验室常采用加热氯酸钾来制取氧气,为了加快反应速度,常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板书]:

3.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1)文字表达式:

二氧化锰(MnO2)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加热

KClO3KClO2

[教师活动]:

介绍收集气体的常用方法。

[讨论]:

根据氧气的性质,可以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

[小结]:

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以用排水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故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

[板书]:

(2)收集方法:

排水集气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教师活动]:

演示[实验1-9]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并收集氧气。

边操作、边讲解,边讨论。

[讲解]:

本实验装置有几处连接口,若装置漏气将影响气体产量,故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讨论]:

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如何处理和装入固体试剂?

[操作]:

取氯酸钾、二氧化锰约3:

1,混合均匀,放人试管底部。

[讨论]:

如何固定试管?

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操作]:

根据酒精灯的高度,调节铁夹的位置。

固定好试管,并将导管插入水槽中,将盛满水的集气瓶倒立于水槽中。

[讨论]:

伸人试管内的导管为什么不宜过长?

药品为什么要平铺于试管底部?

集气瓶口留有气泡说明什么?

应如何操作?

如何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

[操作]:

预热后,将酒精灯火焰固定在试管内混合物靠管口的部分。

[讲解]:

酒精灯随反应的进行和需要氧气量的多少向试管底的方向移动,这样做既可防止固体混合物随气流冲向试管口,又便于控制氧气放出的速度和量。

[讨论]:

当开始气泡冒出时,能否收集?

为什么?

何时开始收集?

[讲解]:

刚开始冒出的气泡是试管中的空气,不能收集,待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时才开始收集。

或用带火星的木条在试管口检验逸出的气体,确定空气已经排尽时,再开始收集。

[讨论]:

如何判断氧气已经集满,集满一瓶氧气后应如何操作?

[操作]:

当气泡开始从瓶口逸出时,取出导气管,盖好玻璃片,将盛满氧气的集气瓶正立于台面上,用同样方法再收集1-2瓶氧气。

[讨论]:

实验完毕后,将导管从水中取出,还是先移走酒精灯?

[操作]:

先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停止实验。

[讲解]:

实验室除了以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加热氧酸钾制取氧气外,还可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演示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出示高锰酸钾样品)

[学生活动]:

观察高锰酸钾的色、态。

[教师活动]:

讲解一团棉花的作用,写出文字表达式:

[板书]:

4.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加热

(1)文字表达式: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04K2Mn04MnO2O2

(2)管口塞一团棉花的作用: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随生成的氧气飘入导管堵塞导管。

[讨论]:

对比两个文字表达式共同点,归纳出分解反应的概念,并讨论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