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质量体系评审管理办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249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4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供应商质量体系评审管理办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供应商质量体系评审管理办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供应商质量体系评审管理办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供应商质量体系评审管理办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供应商质量体系评审管理办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供应商质量体系评审管理办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7页
供应商质量体系评审管理办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7页
供应商质量体系评审管理办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7页
供应商质量体系评审管理办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7页
供应商质量体系评审管理办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7页
供应商质量体系评审管理办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7页
供应商质量体系评审管理办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7页
供应商质量体系评审管理办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7页
供应商质量体系评审管理办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7页
供应商质量体系评审管理办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7页
供应商质量体系评审管理办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7页
供应商质量体系评审管理办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7页
供应商质量体系评审管理办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7页
供应商质量体系评审管理办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7页
供应商质量体系评审管理办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7页
亲,该文档总共7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供应商质量体系评审管理办法.docx

《供应商质量体系评审管理办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供应商质量体系评审管理办法.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供应商质量体系评审管理办法.docx

供应商质量体系评审管理办法

第一章概述

一、目的

1.质量体系审核,是对供应商的从规划到实施阶段的产品形成过程、批量生产交货与使用等过程进行检查并发现问题,并对其企业管理、组织现状、结构、生产技术以及工艺过程进行评价和指导。

以使供应商满足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的产品特性,并满足我公司相关协议的全部要求。

2.对供应商进行系统的缺陷分析及对其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评审,以改进质量,降低成本。

3.为选定新推荐供应商及现有供应商评级提供依据。

二、适用范围

1.新推荐的物资供应商.

2.已经正式批量供货,有必要经过评审的物资供应商。

3.新开发的零部件及外协件,或物资供应商配套件在工艺、工装、模具有较大变化的物资供应商。

4.生产过程或生产方法发生了一些变化后进行的生产;把工装或设备转到其它生产场地或在另一生产场地进行的生产的物资供应商。

5.分包零件、材料或服务(如热处理、电镀)的来源发生了变化的物资供应商。

6.工装在停止批量生产达12个月或更长时间后重新投入生产的物资供应商。

7.由于对供应商质量的担心,我方要求暂停供货的物资供应商。

8.停止供货时间超过6个月的物资供应商。

三、引用标准

1.ISO9001:

2000

2.QS9000:

4.TS16949(2002)

四、定义

1.严重不合格出现下述情况之一:

——质量体系缺项或不符合ISO9001/QS9000/VDA6.1/TS16949(2002)标准要求。

若对于某项要求出现多个一般不合格,而使整个体系无法运行,则同样视为严重不合格;

——任何有可能使不合格产品装运出厂的不合格视为严重不合格。

任何可能导致产品或服务失效或预期的使用性能严重降低的不合格视为严重不合格;

——审核员根据经验和判断表明很可能导致质量体系失效或严重降低对产品和过程控制能力的不合格视为严重不合格。

一般不合格是指不符合ISO9001/QS9000/VDA6.1/TS16949(2002)要求,但根据经验和判断不应出现下列结果的不合格:

质量体系失效;

——降低对过程的控制能力;

——不合格产品可能被装运出厂。

2.一般不合格可能是下列情况之一:

——供方文件化的质量体系的某一部分不符合ISO9001/QS9000/VDA6.1/TS16949(2002)的要求;

——某公司质量体系中发现的一个或多个轻微错误。

3.改进的机会——尽管没有发现严重不合格或一般不合格,审核员可以按其判断和经验,在最终的审核报告中将需改进的内容记录下来。

4.合格——审核中没有发现严重不合格或一般不合格。

第二章质量体系审核

一、为保证审核效果,评审所需材料最迟应在现场审核时提交给我方。

供方需准备以下资料:

1、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管理办法等质量体系文件。

2、第三方质量体系证书及最近的评审报告(如果有)。

3、第二方质量体系评审报告(如果有)。

4、有关产品PPAP、APQP文件、图纸,过程流程图、控制计划、操作指导书、检验指导书。

5、内审资料。

6、管理评审资料。

7、质量体系认证计划。

(如果有)*

8、合格分供方清单。

*

9、与提供产品相关的生产设备和试验设备清单。

*

10、本公司的介绍性资料。

*

11、营业执照。

*

以上资料中带*号的为需提供复印件由评审员带回公司存档的文件,其他资料由评审员在评审现场由选择性的使用,如有不足由评审员评审现场提出要求,供方必须积极配合。

二、现场审核

1、要求供应商按ISO9001/QS9000/VDA6.1/TS16949(2002)以上的标准要求建立质量体系。

2、现场审核依据ISO9001/QS9000/VDA6.1/TS16949(2002)标准进行,检查表见附录A(非重要件、安全件的供应商要对带*号表示基本审核项目进行审核,重要件、安全件的供应商除了对带*号基本审核项目审核外,还要对带**审核项目进行审核,其他不带*号项目可由供应商自检,审核员进行抽查。

3、如果生产厂有多个基本相同的工序(生产线、冲压线等),我方可抽取其中的一个作为样本进行审核,发现重大问题应立即通知供方。

有些生产厂我方可通过审核相关问题对潜在供方进行评价。

4、所有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必须在供方现场与供方交待清楚。

为了促进持续改进,审核员可指出其质量保证体系的优点和不足,并应将需改进的内容记录下来。

5、末次会议宣布不符合项,填写《质量保证能力审核总评定》(附录B)

三、评审总结

1、所有不合格项必须在《评审报告》(附录C)和《供应商不符合项通知单》(附录D)中列出。

2、供方纠正不合格(并通知顾客)在审核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项,我方以不符合项通知单的形式通知供应商。

对不合格项,供应商应确定纠正措施的完成日期。

供应商在纠正措施完成后应通知评审小组。

3、评审小组验证根据不合格项的性质,由评审小组视情况进行跟踪验证工作,通过现场和/或文件评审来验证纠正及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4、我方采用计分法对审核做出结论(见下表);

分数

对符合要求程度的评定

10

文件有明确规定、完整的规定,实施100%有效

8

文件规定不明确或不完整,但实施3/4以上有效,没有关键项,只存在微小的偏差*

6

文件有规定,1/2以上符合规定的要求,在一般问题上有较大的偏差,但没有关键项

4

文件规定不全,只有一小部分符合要求,存在关键项偏差

0

不管文件有否规定,过程无效,完全不符合

5、不适用于特殊供方的要素:

某些要素并不适用于每个供方,此时计分表填入“N/A”(不适用)。

每个要素的得分最少是6分才能通过我方评定。

6、评定结果报告

不合格项的评审记录应包括对纠正措施的建议。

应在我方总结报告表的严重或一般不合格栏目中标注纠正措施的完成期限。

对于被证实符合我方要求,但有持续改进机会的项目应标识。

供应部门应根据评定结果并结合各自具体情况做出决策。

四、评分说明

1、评分计算方法

参加评审的各要素得分之和

最终得分=×10

参加评审的要素数

2、评分说明

评分

说明

规定/措施

首次评定的供应商

级别

100---90

具备质量能力

持续改进

推荐

A

89---70

有条件的质量能力

限期整改计划

有条件推荐

B

69---0

不具备质量能力

不签发新零件委托书

/暂停供货

不推荐

C

五、评审结论

1、新推荐供应商

如果审核中未发现任何不合格,即打分在90分以上,总体评价结论将是“推荐”。

如果审核中发现多于一个严重不合格,即打分在70分以下,总体评价结论将是“不推荐”。

在下列情况下即打分在70~90分之间的评价处于“有条件推荐”状态

——审核中发现一个严重不合格;

——审核中发现一个或多个一般不合格。

如果在90天或规定时间期限内能够得到满意的合格证据,“有条件推荐”可转为“推荐”。

由审核员决定是否进行现场审核验证。

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不合格的处理,将被规定为“不推荐”。

对评价的新推荐供应商使用推荐、有条件推荐、不推荐三个级别进行评价。

2、现有供应商

如果审核中未发现任何不合格,即打分在90分以上,总体评价结论将是“A”。

在继续与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供应中应优先考虑,可优先考虑新零件的供应;

如果审核中发现多于一个严重不合格,即打分在70分以下,总体评价结论“C”。

如果两家以上供货,停止该厂家供货,对于独家供货的供应商,应要求供应商限期整改,同时相关部门推荐新供应商,开展第二供应商的开发。

审核中发现一个严重不合格;或审核中发现一个或多个一般不合格,总体评价结论将是“B”。

提出书面整改措施进行整改。

六、信息传递

对新推荐的供应商,依据评审结论及过程记录,填写附表E《质保系统能力》,并及时的将附表E发送至评审组织者处。

七、说明

供应商质量体系评审,A级达到10%以上,依年递增。

C级达到20%以下,依年递减。

当A级达到40%以上时或C级达到5%以下时,修定评分标准。

附录A

供应商名称:

质量保证能力检查表

要求

评定人员的记录/客观证据

分数

4.1总要求

4.1.1

组织是否按照ISO/TSl6949:

2002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形成文件?

4.1.2

组织是否按照ISO/TSl6949:

2002的要求实施和保持已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

4.1.3

组织是否按照ISO/TS18949:

2002的要求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4.1.4

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

?

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组织中的应用?

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确定可以用于保持这些过程的运作与控制的有效性的准则和方法?

*

4.1.5

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

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作和监测?

?

监测、测量和分析这些过程?

?

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这些过程策划的结果和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进?

4.1.6

组织是否按照ISO/TSl6949:

2002的要求管理其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

*

4.1.7

组织是否对影响产品符合要求的外包过程实施控制?

*

4.1.8

对影响产品符合要求的外包过程的控制,组织是否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加以识别?

*

4.2.1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否包括以下方面:

?

?

?

?

?

?

?

?

?

?

?

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质量手册?

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

组织为确保其过程有效策划、运作和控制所需的文件?

4.2.2质量手册

*

4.2.2

组织是否编制并保持包括以下方面的质量手册:

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包括任何删减的细节与合理性(见ISO/TSl6949:

2002中1.2)?

为质量管理体系编制的形成文件的程序或对其引用?

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表述?

4.2.3文件的控制

*

4.2.3

组织是否对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进行控制?

**

4.2.4

组织是否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所需的控制:

?

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以确保文件是充分与适宜的?

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

?

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

?

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

?

?

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

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

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若因任何原因而保留作废文件时,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

*

4.2.5

组织是否建立一个过程,以保证发放和实施所有顾客工程标准/规范及其基于顾客要求的安排的更改(包括适当文件的更新)?

4.2.6

组织是否保存每项更改在生产中实施的日期的记录?

4.2.4记录控制

*

4.2.7

组织是台建立并保持记录,以提供符合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

*

4.2.8

记录是否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

**

4.2.9

组织是否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所需的控制?

**

5管理职责

5.1管理承诺

*

5.1.1

最高管理者是否对其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承诺提供证据?

**

5.1.2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是否通过以下活动对其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提供证据:

向组织传达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制定质量方针?

确保质量目标的制定?

进行管理评审?

确保资源的获得?

5.1.1过程效率

*

5.1.3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是否评审产品实现过程和支持过程,以确保它们的有效性和效率?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

5.2.1

最高管理者是否以增进顾客满意为目的,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并予以满足?

5.3质量方针

*

5.3.1

最高管理者是否确保质量方针:

与组织的宗旨相适应?

包括对满足要求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

?

提供制定和评审质量目标的框架?

在组织内得到沟通和理解?

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

5.4.1质量目标

*

5.4.1

最高管理者是否确保在组织的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包括满足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见ISO/TSl6949:

2002技术规范7.1节)?

**

5.4.2

组织的质量目标是否是可测量的,并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

**

5.4.3

最高管理者是否定义了质量目标和测量方法?

5.4.4

组织的质量目标是否包含在业务计划中,并由最高管理者使用,以贯彻质量方针?

5.4.2质量管理体策划

*

5.4.5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是否确保:

?

?

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以满足质量目标以及ISO/TSl6949:

2002中4.1节的要求?

在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进行策划和实施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5.5职责,权限和沟通

5.5.1职责和权限

*

5.5.1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是否确保组织内的职责、权限得到规定和沟通?

*

5.5.2

不符合规范要求的产品或过程是否迅速通知给负有纠正措施职责和权限的管理者?

**

5.5.3

负责产品质量的人员,为了纠正质量问题,是否有权停止生产?

5.5.4

横跨所有班次的生产操作是否指定负责确保产品质量的人员?

5.5.2管理者代表

*

5.5.5

最高管理者是否指定一名管理者,无论该成员在其他方面的职责如何,必须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

?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

?

?

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和任何改进的需求?

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

*

5.5.6

最高管理者是否为人员分配职责和权限,以确保满足顾客的要求.包括选择特殊性、建立质量目标和相关的培训.纠正和预防措施、产品设计与开发?

5.5.3内部沟通

5.5.7

最高管理者是否确保在组织内建立适当的沟通过程?

5.5.8

最高管理者是否确保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

5.6管理评审

5.6.1总则

*

5.6.1

最高管理者是否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评审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

5.6.2

组织的评审是否包括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要,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指标?

5.6.3

组织是否保持管理评审的记录?

*

5.6.4

作为持续改进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管理评审是否包括质量管理体系的所有要求及其在一段时间内的绩效的评审?

**

5.6.5

**

5.6.6

管理评审的结果是否留作记录,为至少以下各项内容提供正确:

质量方针中规定的目标?

业务计划规定的质量目标?

顾客对提供产品的满意度?

5.6,2评审输入

*

5.6.7

组织的管理评审输入是否包括以下方面的信息:

审核结果?

顾客反馈?

过程的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

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况?

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

可能影响质员管理体系的变更?

改进建议?

**

5.6.8

管理评审是否包括对实际的和潜在的现场失效及其对质量、安全或环境的影响的分析?

5.6.3评审输出

*

5.6.9

组织的管理评审的输出是否包括与以下方面有关的任何决定和措施:

?

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

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

资源需求?

6资源管理

6.1资源提供

*

6.1.1

组织是否确定并提供以下方面所需的资源:

实施、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

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进顾客满意?

6.2人力资源

6.2.1总则

*

6.2.2

6.2.2能力,意识和培训

*

6.2.3

组织是否:

确定从事影响产质量工作的人员所必要的能力?

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满足这些需求?

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确保员工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质量目标做出贡献?

保持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适当记录?

**

6.2.4

组织是否确保负有产品设计职责的人员有能力达到设计要求和熟练的掌握适用的工具和技术?

6.2.5

组织是否对适用的工具和技术进行识别?

*

6.2.6

组织是否建立并保持形成文件的程序,识别培训需求并对所有从事对产质量有影响的工作的人员都进行培训?

**

6.2.7

对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员是否根据所受教育,培训,技能或经历进行资格考核?

6.2.8

组织是否关注满足顾客特定的要求和培训?

*

6.2.9

对所有影响产品质量的工作,组织是否对新到职或调整工作的工作人员提供适当的在职培训,包括合同和代理工作人员?

是否告知影响质量的工作人员不符合顾客质量标准的后果?

组织是否建立了一个促进员工实现质量目标,进行持续改进,和建立促进创新的环境的过程?

组织的员工激励过程是否包括促进整个组织对质量和技术的认知程度?

组织是否具有一个过程测量员工是否清楚他们的活动和他们对达到质量目标的贡献之间的关系和重要性的程度?

6.3基础设施

6.3.1

组织是否确定、提供并维护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基础设施?

6.3.1工厂,设施及设备策划

*

6.3.2

组织是否采用多方论证的方法制定工厂,设施及设备的计划?

**

6.3.3

组织的工厂的布局是否尽量优化材料的转移和搬运,以及对场地空间的增值利用,是否便于材料的同步流动?

6.3.4

组织是否制定评价现有操作和过程有效性的方法?

6.3.2应急计划

*

6.3.5

组织必须制定应急计划(如公用事业中断,劳动力短缺,关键设备故障,和市场退货等)以在紧急情况下满足顾客要求?

6.4工作环境

6.4.1

组织必须确定和管理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工作环境?

6.4.1确保员工安全以达到产品质量

6.4.2

组织必须关注产品的安全性和方法以最大程度降低对员工造成潜在的危险,特别是在设计和开发过程和制造过程活动中?

6.4.2生产现场的清洁

*

6.4.3

组织是否保持生产现场处于有序,清洁的状态,并按产品和制造过程需求进行适当的维护?

7产品实现

7.1产品实现的策划

*

7.1.1

组织是否策划和开发产品实现所需的过程?

7.1.2

产品实现的策划是否与质量管理体系其他过程的要求相一致?

**

7.1.3

在对产品实现进行策划时,组织是否确定以下方面的适当内容:

?

?

?

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

针对产品确定过程、文件和资源的需求?

产品所要求的验证、确认、监测、检验和试验活动,以及产品接收准则?

实现过程及其产品满足要求提供证据所需的记录?

7.1.4

组织的产品实现策划的输出形式是否适于组织的运作方式?

7.1.1产品实现的策划-补充

7.1.5

作为质量计划的一部分,产品实现的策划必须包括顾客要求和对技术规范的参考?

7.1.2接收准则

*

7.1.6

组织是否定义产品的接收准则,要求时,是否由顾客批准?

*

7.1.7

对于计数型数据抽样,组织的接收等级是否是零缺陷

7.1.3机密性

*

7.1.8

组织是否确保顾客采购的产品,正在开发的计划和有关的信息的机密性?

7.1.4更改控制

*

7.1.9

组织是否对影响产品实现的更改(包括出任何供方引起的更改)进行控制和反应的过程?

组织是否评定更改的影响?

组织是否定义验证和确认的活动,以确保与顾客要求相一致?

更改在执行前必须被确认?

组织的影响外形,装配和功能(包括性能和/或耐久度)的,具有专利的设计是否出顾客评审,以适当地评价所有影响.

组织是否在顾客要求时,满足额外的验证/识别要求,例如新产品介绍的要求?

7.2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7.2.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

7.2.1

组织是否确定

顾客规定的要求,包括对交付及交付后活动的要求?

顾客虽然没有明示,但规定的用途或已知的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

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组织确定的任何附加要求?

*

7.2.2

组织是否证明与顾客指定,文件化和控制的特殊性相一致?

7.2.2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

7.2.3

组织是否在组织向顾客做出提供产品的承诺之前评审与产品有关的要求?

7.2.4

组织是否确保:

产品要求得到规定?

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订单的要求已予解决?

组织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

**

7.2.5

组织是否保持评审结果及评审所引起的措施的记录?

7.2.6

若顾客提供的要求没有形成文件,组织在接收顾客要求前是否对顾客要求进行确认?

7.2.7

组织在进行提议产品的合同评审时,是否调查,确认并文件化该产品的制造可行性,包括风险分析?

7.2.3顾客沟通

*

7.2.8

组织是否对以下有关方面确定并实施与顾客沟通的有效安排:

产品信息?

?

?

问询、合同或订单的处理,包括对其的修改?

顾客反馈,包括顾客抱怨?

7.2.9

组织必须具有用顾客规定的语言,按顾客规定的格式传递必要的信息和资料的能力(例如:

计算机辅助计数据,电子数据交换等)?

7.3设计和开发

7.3.1设计和开发策划

7.3.1

组织是否对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进行策划和控制?

*

7.3.2

在进行设计和开发策划时,组织是否确定:

设计和开发阶段?

适于每个设计和开发阶段的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

设计和开发的职责和权限?

7.3.3

组织是否对参与设计和开发的不同小组之间的接口实施管理,以确保有效的沟通,并明确职责分工?

**

7.3.4

随设计和开发的进展,在适当时,产品设计和开发策划的输出是否予以更新?

*

7.3.5

组织是否采用多方论证的方法进行产品实现的准备工作,包括:

-?

?

?

?

?

?

?

特殊性的开发/最终确定和监测?

-?

?

?

?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