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之分析艺术技巧.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278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文阅读之分析艺术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散文阅读之分析艺术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散文阅读之分析艺术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散文阅读之分析艺术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散文阅读之分析艺术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散文阅读之分析艺术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散文阅读之分析艺术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散文阅读之分析艺术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散文阅读之分析艺术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散文阅读之分析艺术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散文阅读之分析艺术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散文阅读之分析艺术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散文阅读之分析艺术技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散文阅读之分析艺术技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散文阅读之分析艺术技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散文阅读之分析艺术技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散文阅读之分析艺术技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散文阅读之分析艺术技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散文阅读之分析艺术技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散文阅读之分析艺术技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散文阅读之分析艺术技巧.docx

《散文阅读之分析艺术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阅读之分析艺术技巧.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散文阅读之分析艺术技巧.docx

散文阅读之分析艺术技巧

散文阅读分析技巧题

整理马国庆审核

【考纲要求】

1.分析作品结构。

2.分析主要表现手法。

3.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提问形式】

1.这段话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4.作者描写时用了什么手法?

5.赏析文中划线语句;分析划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6.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下面从四个方面作讲解:

一、篇章结构方面二、修辞手法方面三、表现手法方面四、材料组织方面

【篇章结构方面】

相关知识:

  

1.文首:

①开篇点题,照应题目;

②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

③为下文作辅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④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⑤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2.文中:

①承上启下或过渡;

②呼应前文,照应下文。

3.文末:

①卒章显志,点明中心;

②升华感情,深化主旨;

③总结全文;

④呼应开头,结构严谨;

⑤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

[例一](09全国卷I)

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石油公路。

新修的石油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

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

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

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窿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

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

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

我们来到这里时,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

沿着公路,我们向塔中油田进发。

这条路将劈开塔克拉玛干沙漠直通塔里木盆地的中心。

那里,将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

——《彩色的荒漠》

问:

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

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分)

 

[例二](08山东卷)

1987年,从北到南走了一趟德国。

一天,我和朋友在法兰克福的大街上闲走,突然想起了歌德,这儿有他最重要的故居啊。

我和几个朋友立刻匆匆去寻。

这是一个奇特的人物。

在文学的星云中,像他一样的文坛“恒星”大概不会太多。

在中国,也只有屈原、李白才能和他媲美。

第一次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扳指计算着作家当时的年龄,感受一个少年的全部热烈。

那时觉得如此饱满的情感只会来自一种写实,而不需要什么神奇的技巧。

现在看这种理解有一多半是对的。

一件伟大的艺术品,究竟需要多少技巧?

不知道。

我们只知道它会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写的,它只会源于那样的一颗心灵。

心灵的性质重于一切。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

今天来到了从小就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

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

我们可以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小心翼翼。

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人的灵魂。

——《哥德之勺》

问: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分)

 

[例三](08全国卷I)

一到敦煌,我就想了阳关。

阳关在哪里?

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

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

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

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

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

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

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

“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

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

”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阳光古道苍凉美》

问:

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例四](10浙江卷)

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音乐.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

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晴蜓”歌唱组合。

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

我们都记得捉放蜻蜓是儿时最喜欢的游戏。

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

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

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

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

为了实现理想,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实现。

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

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世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

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愤的。

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赌博。

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

竟日摆着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

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着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

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

我那时己在江南。

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

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闾巷烟火的不易。

弟方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释然。

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静流》

问.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

(2分)

 

【小结】

结构作用题答题要点

1.首先要看提问语句的位置,根据位置定作用。

2.这类题目一般都会有提示要分内容和结构两面回答,如例二、例三。

如果题目笼统提问语句作用,我们也一定要分内容和结构两面作答。

尤其是散文中一些描写性的语句,更要从文句本身的内容和其与上下文的关系两个方面作出解说。

3.答题要看赋分。

2分的提问可以简略作答,如只答出承上启下即可。

4分的提问则回答要更细致全面一些,如可以把承上的内容和启下的内容答出来。

4.开头结尾部分的语句的作用较多,答题时不要全部罗列,尤其不要互相冲突,应根据语句具体内容作合理组合。

如:

已答“总领全文”,就不可再答一条“为下文作铺垫”。

【修辞手法方面】

相关知识:

比喻:

形象生动,具体可感

拟人:

生动活泼,亲切动人

排比:

增加文意气势,情感强烈

借代: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

夸张:

鲜明突出

反复:

强调突出,点明主旨,贯穿全文

对比:

强调突出

[例一](09全国卷II)

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

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明快而轻松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

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

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它们看起来却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

(有删节)

——《岳桦》

问: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例二](09全国卷I)

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克拉2号气井。

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

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

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

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丝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

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

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

——《彩色的荒漠》

问:

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

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8分)

 

[例三](10天津卷)

我小的时候住在外婆家,那是一座高大的木刻楞房子,房前屋后是广阔的菜园。

短暂的夏季来临的时候,菜园就被种上了各色庄稼和花草,有的是让人吃的东西,如黄瓜、茄子、倭瓜、豆角、苞米等;有的则纯粹是供人观赏的,如矢车菊、爬山虎等等;当然,也有半是观赏半是入口的植物,如向日葵。

一到昼长夜短的夏天,这形形色色的植物就几近疯狂地生长着,它们似乎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是微乎其微的。

我经常看见的一种情形就是,当某一种植物还在旺盛的生命期的时候,秋霜却不期而至,所有的植物在一夜之间就憔悴了,这种大自然的风云变幻所带来的植物的被迫凋零令人痛心和震撼。

我对人生最初的认识,完全是从自然界的一些变化而感悟来的。

比如我从早衰的植物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同时我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生命的从容。

因为许多死亡了的植物,在转年的春天又会焕发出勃勃生机,看上去比前一年似乎更有朝气。

——《寒冷的高纬度》

问:

概括说明文章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故乡植物的生命有哪些特点?

描写这些植物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分)

 

[例四](09湖北卷)

②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

我独喜欢北窗。

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

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

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

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阴下光波的流动。

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

“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清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

——《书房的窗子》

问:

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

(6分)

 

【小结】

1.修辞手法题考查较明确,一般只要指出相关手法即可,不需要过多分析。

2.如果提问较宽,那么可以按三部曲答题:

一指出修辞手法,二引用原文具体说明手法的使用,三指出效果。

3.如果题目笼统要求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那么首先考虑语句的修辞手法,其次是文体特色。

 

【表现手法方面】

相关知识:

表现手法方面:

对比、衬托(正衬、反衬)、抑扬、渲染、象征(托物言志)、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联想想象。

谋篇布局方面: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设置悬念、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

[例一](08山东卷)

歌德故居是一幢三层楼房,当然很宽敞,很气派,与想象中的差不多。

书房,卧室,客厅,最后是厨房。

我不知为什么,对这个宽大的厨房特别注意起来,在那个阔大的铁锅跟前站了许久。

记得锅上垂了一个巨型排汽铁罩。

所有炊事器具一律黝黑粗大,煎锅、铲子,特别是那把高悬在墙上的平底铜勺,简直把我吓了一跳。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一把炊勺。

这样的炊具有没有办法做出精致的菜肴,我不知道。

但我可以想象出当年这里一定是高朋满座,常常让诗人有一场大欢乐大陶醉。

可以想象酒酣耳热之时,那一场诗人的豪放。

大厨房约可以让十几个厨子同时操作,他们或烹或炸,或煎或炒,大铜勺碰得哐哐有声。

诗人的一颗心有多么纤细。

我难以想象他需要这样的一间厨房。

为什么,想不出。

这样一间厨房足可以做一家大饭店的操作间,太大,太奇怪。

主要是勺子太大。

从厨房中走出,到二楼,又到三楼——那里主要是一些关于诗人的各种图片,它们悬满了墙。

我没有看到心里去。

我好像还在想着那把大勺子。

它是铜的,平底,勺柄极长。

我就是弄不懂它是做什么用的……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而对于像歌德这样的天才,其勺必大。

这样一想,似乎倒也明白了。

关于诗人的全部故事,我所知道的一些故事,都在这个时刻从脑际一一划过。

回想他那两卷回忆录《诗与真》,还有他与那个年轻人的谈话录(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感受着一个长寿老人的全部丰厚。

他在魏玛宫廷任过显赫的官职,一度迷过光学研究。

长篇短篇戏剧样样皆精,一部《浮士德》写了几十年……是的,他像所有人一样,只是一个过客,只是“取一勺饮”。

然而他的“勺子”真的比一般人大上十倍二十倍。

2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

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6分)

 

[例二](09天津卷)

如今,这位高高瘦瘦的牧童早已发福,成了个红光满面的大胖子,而他家建筑的气势、屋里的摆设,更是把我震住了。

啊!

十多米长五层高的新楼,琉璃瓦顶,外表装修白绿相见的马赛克,光彩照人。

客厅里,一色的欧式家具,真皮沙发,彩电、录像机、音响一应俱全。

当年,我的老朋友也有一间老屋,是泥砖盖的,和我的老屋相比,显得太破旧。

而今天他的这间新屋,据说是两年前盖起的。

沧海桑田;世间更迭,十多年前,当我盖新房时啧啧称赞,认为我有本事攒钱。

而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

面对他的新屋,曾经自慰于自己的新屋在村中还算时髦的我,不得不自惭形秽了。

那么再过若干年,老朋友的这幢新楼,是否又会变成旧屋而显得落伍呢……

——《老屋》

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

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分)

 

[例三](10北京卷)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

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

……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

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

⑤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

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

……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

……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

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

我的心一动。

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

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

它依旧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

它似乎一点也不理会我的心情。

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海棠花》

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7分)

②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分)

 

【小结】

1.表现手法的直接考查不常见,但它是每一篇散文必有的要素,是理解文章的途径之一,应该在平时阅读中加以注意。

2.理解表现手法可以从小到大,即先从局部文段考虑,然后从全文角度考虑,综合常见手法的相关知识作出判断。

【材料组织方面】

相关知识:

散文传情达意要借助一定的意象或者素材,同时要有相应的刻画和描写,而如何安排这些素材,如何描写这些意象,就是作者要精心考虑的地方,也是体现作者写作艺术的地方。

同样,命题者也会经常对此设置考查。

[例一](08山东卷)

歌德故居是一幢三层楼房,当然很宽敞,很气派,与想象中的差不多。

书房,卧室,客厅,最后是厨房。

我不知为什么,对这个宽大的厨房特别注意起来,在那个阔大的铁锅跟前站了许久。

记得锅上垂了一个巨型排汽铁罩。

所有炊事器具一律黝黑粗大,煎锅、铲子,特别是那把高悬在墙上的平底铜勺,简直把我吓了一跳。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一把炊勺。

……

主要是勺子太大。

从厨房中走出……我好像还在想着那把大勺子。

它是铜的,平底,勺柄极长。

我就是弄不懂它是做什么用的……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而对于像歌德这样的天才,其勺必大。

这样一想,似乎倒也明白了。

关于诗人的全部故事,我所知道的一些故事,都在这个时刻从脑际一一划过。

……是的,他像所有人一样,只是一个过客,只是“取一勺饮”。

然而他的“勺子”真的比一般人大上十倍二十倍。

关于歌德,有一段话我们是耳熟能详了。

恩格斯曾这样说:

“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

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在法兰克福的歌德之家,我们能够很具体地理解恩格斯的这段话吗?

在他的故居中,徘徊于诗人的物品之间。

突然,上一个世纪的特异气息浓烈地涌来……

——《哥德之勺》

20.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用较多笔墨描述歌德厨房中的那把炊勺?

(4分)

 

21.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

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

(2分)

 

[例二](09全国卷I)

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石油公路。

新修的石油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

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

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

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窿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

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

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

我们来到这里时,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

沿着公路,我们向塔中油田进发。

这条路将劈开塔克拉玛干沙漠直通塔里木盆地的中心。

可是,这一条沙漠公路却宽阔、平坦,不逊于我在内地看到的任何一条道路。

笔直的道路随沙丘的起伏,上上下下。

炎夏地表温度可以达到60℃—70℃。

你尽可以想象炎热、干燥、漠风会怎样折磨工人们的血肉之躯;但你无法想象,他们以怎样的智慧固定流沙,夯实路基,让这路像与生俱来地生长在沙漠中一样。

翻过几座沙山,眼前一亮,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巨大的弯弯折折的银灰色管道在塔间穿绕;还有一些雄伟的建筑和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

阳光下,银色、金色、棕色,各种由建筑物放射出的光芒,让人顿时抖落了长途奔驰的困倦与疲惫。

塔中油田到了。

仰望那些建筑,那一瞬,脑海突然闪现出唐僧师徒历尽波折,看到了西天胜景时的那番惊讶和喜悦。

明知一切都是真实的,你有时还不得不问自己:

这会不会是幻觉?

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

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

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

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

照耀着这一片沙漠。

在油田,我看到最显眼、最有气势的两句话: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这话被写在墙壁上,刻在石头上,嵌在沙丘上。

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更是诺言。

——《彩色的荒漠》

16.作者为什么说,在他所看到的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

(6分)

 

[例三](09湖北卷)

⑥以此,我便爱上了北窗。

南窗的光强,固不必说,就是东窗和西窗也不如北窗。

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

说到反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

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

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限度地要老到透出点微黄的颜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青翠的石斑。

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

如此古墙上的光辉反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

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

⑦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

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

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辉,泛出一片青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

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

——《书房的窗子》

19、在第⑥、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

(4分)

 

[例四](08全国卷II)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

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

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

……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

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

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

应该说是有的。

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

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

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

没有一点活气。

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

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

……

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

……

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

……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

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

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

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

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

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选自《光明日报》1962年10月1日

——《马缨花》

16.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

(6分)

 

[例五](08湖北卷)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

外面是大雾弥天。

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

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

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

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

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

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

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

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

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

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

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

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

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雾》

16.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

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特点?

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4分)

 

【小结】

1.材料组织题关系到整篇文章的素材安排和主旨表达,所以解答这类题目的阅读区域一般较广,要从前后文段的关系和全文的角度入手。

2.这类题目答题思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