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534668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仪器分析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仪器分析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仪器分析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仪器分析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仪器分析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仪器分析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仪器分析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仪器分析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仪器分析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仪器分析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仪器分析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仪器分析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仪器分析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仪器分析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仪器分析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仪器分析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仪器分析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仪器分析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仪器分析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仪器分析1.docx

《仪器分析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仪器分析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仪器分析1.docx

仪器分析1

《仪器分析》课程

第一章食品现代分离技术概要

1、二氧化碳的临界温度低(TC=31ºC)、临界压力适中(7.14MPa)、二氧化碳是非极性物质,在实际应用中加入乙醇的目的是提高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

(P3)

2、膜过滤的种类包括纳滤膜、超滤膜、微滤膜等。

3、固相微萃取的基本原理:

通过样品与固相涂层之间的平衡来达到分离的目的。

(P17)

4、分子蒸馏(定义):

高真空条件下,蒸发面和冷凝面的间距小于或等于被分离物料的蒸汽分子的平均自由程,由蒸发面逸出的分子,既不与参余空气的分子碰撞,自身也不相互碰撞毫无阻碍地奔射并凝聚在冷凝面上。

分子蒸馏技术(原理):

是运用不同物质分子运动自由程的差异而实现物质的分离。

分子自由程λ(定义):

一个分子相邻两次碰撞之间所走的路程。

轻、重分子自由程短的是重分子(P23)

第二章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

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产生于分子价电子在电子能级间的跃迁。

基于物质对光的吸收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叫吸光光度法。

2、不同性质的价电子分别是:

单键、双键、孤对电子,

分子的不同振动能级分别是:

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

3、生色团(定义):

分子中可以吸收光子而产生电子跃迁的原子基团。

严格讲,不饱和吸收中心才是真正的生色团。

乙烯基、羰基、亚硝基、偶氮基—N=N—、乙炔基、腈基—C㆔N等。

助色团(定义):

有非键对电子对的基团,它们本身没有生色功能(不能吸收λ>200nm的光),但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增强生色团的生色能力(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吸收强度增加)。

如—OH、—OR、—NH2、—NHR、—SH、—X等。

(P34)

4、红移(定义):

有机化合物的吸收谱带常常因引入取代基或改变溶剂使最大吸收波长λmax和吸收强度发生变化。

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红移。

蓝移(定义):

向短波方向移动。

(P36)

5、列举影响紫外-可见光谱的因素?

(1)共轭效应共轭体系增大,max红移,max增大;取代基越大,空间位阻越大,共轭体系破坏;

(2)取代基影响

给电子基为含未共用电子对原子的基团;吸电子基为易吸引电子而使电子容易容易流动的基团;流动性增加,发生红移;

(3)溶剂的影响极性、酸度、极限波长等。

(P36)

6、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仪器构造?

仪器构造:

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显示器(P44)

7、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加入掩蔽剂?

氧化还原?

干扰:

干扰物本身有颜色或与显色剂反应后产物在测定条件下有吸收;

干扰物与被测组分反应或与显色剂反应,使显色反应不完全。

干扰物质在测量条件下从溶液中析出,使溶液变浑浊。

消除方法:

1.加入掩蔽剂:

选择掩蔽剂的原则是:

(1)掩蔽剂不与待测组分反应;

(2)掩蔽剂本身及掩蔽剂与干扰组分的反应产物不干扰待测组分的测定。

例:

测定Ti4+,可加入H3PO4掩蔽剂使Fe3+(黄色)成为Fe(PO4)23-(无色),消除Fe3+的干扰;

2.氧化还原反应例:

用铬天菁S光度法测定Al3+时,加入抗坏血酸作掩蔽剂将Fe3+还原为Fe2+,消除Fe3+的干扰。

3.控制溶液酸度4.利用校正系数;5.利用参比溶液消除显色剂和共存离子的干扰;6.选择适当的波长;7.增加显色剂的用量;8.分离(P52)

9、示差吸光光度法、双波长吸光光度法原理?

(P61-63)

10、以示差吸光光度法测定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以含锰10.0mg/mL的标准溶液作参考比液,其对水的透色比为T=20。

0%,并以此调节透光度为100%,此时测得未知浓度高锰酸钾溶液的透光度为T=40.0%,计算高锰酸钾的质量浓度。

(P77/19)

11、紫外区、可见光区的波长范围及光源是钨灯、氢、氘灯?

紫外区:

氢、氘灯作为光源。

发射185~375nm的连续光谱。

可见光区:

钨灯作为光源,波长范围在320~2500nm。

第三章红外光谱

1、极性分子:

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于一点的分子;分子极性的大小常用偶极矩来衡量。

非极性分子:

分子中的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的分子,正负电荷中心重合。

分子偶极矩(μ):

μ=q×dq:

电荷中心上的电量,d:

分子中正、负极之间的距离(偶极长)

波数区间:

4000-500cm-1.

2、波数和波长的换算?

(P81)

3、红外吸收光谱法(IR):

利用物质对红外光区电磁辐射选择性吸收的特性来进行结构分析、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

红外光谱(原理):

分子振动能级伴随转动能级跃迁。

产生满足两个条件:

频率一致、偶极矩改变。

4、分子振动形式?

线性分子振动形式:

3N-5,非线性:

3N-6。

5、各特征官能团的波数?

如苯、羧酸、甲基、氨基等。

6、红外光谱中影响基团频率位移的因素有哪些?

内因:

1)电效应:

由化学键的电子分布不均匀引起。

a.诱导效应I:

使红外吸收峰向高波数方向移动吸电子基团使吸收峰向高频方向移动(兰移)

b.共轭效应M:

使红外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2)氢键效应:

使红外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3)振动的偶合

外因:

试样状态、测定条件、溶剂极性、制样方法等。

7、红外和紫外仪器原理的差别?

红外

紫外

分子振动能级伴随转动能级跃迁

分子外层价电子能级跃迁

所有红外吸收的有机化合物

π-π*跃迁、n-π*跃迁有机化合物

特征性强

简单,特征性不强

定性、鉴定化合物类别、鉴定官能团、推测结构

定量、推测有机化合物共轭骨架

IR先吸收后分光

UV先分光后吸收

8、溴化钾压片?

(P110)

9、不饱和度的计算公式?

10、波谱分析?

第四章原子吸收光谱

1、原子吸收基本原理?

共振线?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被测元素基态原子在蒸气状态对其原子共振辐射的吸收进行元素定量分析的方法。

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能量最低的激发态(称为第一激发态),为共振跃迁,所产生的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

当电子从第一激发态跃回基态时,则发射出同样频率的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也简称共振线)。

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组成?

空心阴极灯的结构?

原子化系统的组成?

火焰的分类及应用?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组成:

(锐线)光源、原子化系统、单色器、检测器

空心阴极灯是一种特殊气体放电器,包括一个阳极和一个空心圆筒形阴极。

两电极密封于带有石英窗(或玻璃窗)的玻璃管中,管中充有低压惰性气体。

当两极间施加适当电压后,电子从空心阴极内壁流向阳极,在电子通路上与惰性气体原子碰撞,并使之电离,带正电荷的惰性气体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内壁猛烈轰击,使阴极表面的金属原子溅射出来,溅射出来的金属原子再与惰性气体原子及离子发生碰撞而被激发于是阴极内的辉光中便出现了阴极物质和内充惰性气体的光谱。

原子化系统的组成:

喷雾器:

使试验雾化成细小的雾滴,生产的雾滴随气流运动并被加速,形成粒子直径为微米级的气溶胶。

雾化器:

使气溶胶粒度更小,更均匀,使燃气、助燃气充分混合。

燃烧器:

气溶胶进入燃烧器,在火焰中干燥、蒸发和原子化。

火焰的分类及应用

化学计量火焰(中性火焰):

温度高,干扰少,稳定,背景低,常用。

富燃火焰:

还原性火焰,燃烧不完全,测定较易形成难熔氧化物的元素Mo、Cr稀土等。

贫燃火焰:

火焰温度低,氧化性气氛,适用于碱金属测定。

3、干扰及抑制?

化学干扰,如测定钙离子时,如何消除硫酸根的干扰?

光谱干扰及抑制

物理干扰及抑制

化学干扰及抑制

背景干扰及抑制

化学干扰

通过在标准溶液和试液中加入某种光谱化学缓冲剂来抑制或减少化学干扰:

(1)释放剂—与干扰元素生成更稳定化合物使待测元素释放出来。

例:

锶和镧可有效消除磷酸根对钙的干扰。

(2)保护剂—与待测元素形成稳定的络合物,防止干扰物质与其作用。

例:

加入EDTA生成EDTA-Ca,避免磷酸根与钙作用。

(3)饱和剂—加入足够的干扰元素,使干扰趋于稳定。

例:

用N2O—C2H2火焰测钛时,在试样和标准溶液中加入300mgL-1以上的铝盐,使铝对钛的干扰趋于稳定。

(4)电离缓冲剂—加入大量易电离的一种缓冲剂以抑制待测元素的电离。

例:

加入足量的铯盐,抑制K、Na的电离。

4、原子荧光光谱产生的原理?

产生的类型?

荧光波长小于激发线波长;先热激发再光照激发(或反之),再发射荧光直接返回基态。

当气态原子受到强特征辐射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约在10-8s后,再由激发态跃迁回到基态,辐射出与吸收光波长相同或不同的荧光;

三种类型:

共振荧光、非共振荧光与敏化荧光

5、习题12.用原子吸收光谱测定试液中的Pb,准确移取50mL试样2份,用铅空心阴极灯在波长283.3nm处测得一份试样的吸光度为0.325,在另一份试样中加入浓度为50.0mg/L,Pb标准溶液300uL,测得吸光度为0.670.计算试样中Pb的含量为多少?

第五章气相色谱法

1、固定相:

使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相间进行分配,其中不动的一相。

流动相:

携带混合物流过此固定相的流体相

分离原理:

依据不同物质在流动相中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分配率,经过多次分配而达到混合物的分离的目的。

按照固定相状态分类可分为:

气固色谱法(固定相为固定吸附剂)、气液色谱法(固定相为涂在固体担体上的或毛细管

2、气相色谱仪有哪几个系统组成?

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温度控制系统、放大与记录系统。

其中进样系统包括进样器和气化室。

色谱柱主要有填充柱和毛细管柱。

在气相色谱仪中,温度控制系统的作用主要是控制气化室、色谱柱和检测器等部件的温度。

气相色谱在一个分析周期内,按一定程序不断改变柱温,称为程序升温。

气相色谱柱的老化温度要高于分析时最高柱温5~10度,并低于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老化时,色谱柱要与检测器断开。

3、分配系数: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

分配系数只随柱温和柱压变化,与柱中两相体积无关。

(P232/5)当下述参数改变时:

(1)柱长缩短,

(2)固定相改变,(3)流动相流速增加,是否会引起分配系数的变化?

为什么?

(1)柱长缩短,分配系数k只与组分和固定液的性质及柱温、柱压有关,与柱长无关,故分配系数k不变。

(2)固定相改变,若固定相改变的性质发生变化,组分在固定液中的溶解度也将发生变化,故分配系数k将改变。

(3)流动相流速增加,将导致柱压增加,分配系数k将改变。

但改变的幅度将很小,可略。

基线:

在操作条件下,色谱柱没有组分流出,仅有纯流动相进入检测器时的流出曲线。

色谱峰:

当样品中组分随流动相进入检测器时,检测器的响应信号大小随时间变化所形成的峰型曲线。

峰高:

色谱峰顶点与峰底之间的垂直距离。

峰面积:

峰与峰底之间的面积。

标准偏差:

0.607倍峰高处的峰宽的一半。

半高峰宽:

色谱峰高一半处的峰宽。

Y1/2=2.355s

峰宽:

色谱峰两侧的转折点处所作的切线与峰底相交两点的距离。

Y=4s=1.70Y1/2

保留值:

表示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滞留时间的数值,常用时间或用将组分带出色谱柱所需载气的体积来表示。

保留时间(体积):

指被测样品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浓度最大值时所需的时间(流动相所通过的体积)。

死时间(体积):

指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气体(如空气、甲烷)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浓度(峰)最大值时所需时间(流过的体积)。

调整保留时间(体积):

扣除死时间(死体积)后保留的时间(体积)。

相对保留值:

指某组分2的调整保留值与另一组分1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容量因子: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两相之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组分分配在固定相和流动相的质量比(分配比)。

4、请简述速率理论方程式及各常数代表的意义?

(P232/8试述速率方程式中A、B、C三项的物理意义。

H=A+B/u+Cu

A:

涡流扩散项

B/u:

分子扩散项

Cu:

传质阻力项

(P232/7)某一气相色谱柱,速率方程式中A,B和C的值分别是0.15cm,0.36cm2和4.3×10-2s,计算最佳流速和最小塔板高度。

5、担体及钝化处理方法?

担体:

是一种化学惰性、多孔型的固体颗粒,它的作用是提供一个大的惰性表面,用以承担固定液,使固定液以薄膜状态分布在其表面上。

对担体的要求:

①表面是化学惰性的,表面没有吸附性或很弱,更不能与被测物起化学反应;

②多孔性,即表面积大,使固定液与试样接触面积大;

③热稳定性好,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不易破碎;

④对担体粒度的要求:

均匀,细小(过细柱压增大),一般选用40~60目,60~80目,80~100目。

气液色谱中所用担体:

a.硅藻土型红色担体:

活性吸附中心,适宜非极性固定液;白色担体:

强度差,适合极性固定液

b.非硅藻土性氟担体;玻璃微球;高分子多孔微球

钝化处理方法:

酸洗(除金属氧化物),碱洗(除酸性氧化物),硅烷化(消除表面活性基团)。

6、组分与分子间作用力种类?

定向力:

极性分子,极性强,作用力大,保留时间长

诱导力:

极性分子诱导非极性极化产生偶极矩。

色散力:

非极性分子之间产生瞬间偶极矩。

氢键:

氢原子与电负性原子之间。

特殊的相互作用力:

形成络合物。

分离不同组分固定液的选择?

利用相似相溶原理,在应用时按实际情况而定。

选择固定液的基本原则:

分离非极性物质,一般选用非极性固定液;分离极性物质,选用极性固定液;分离非极性和极性混合物,一般选用极性固定液;分离能形成氢键的试样,一般选用极性或氢键型固定液;复杂的难分离物质,可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固定液。

7、分离度R(概念):

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个组分色谱峰峰底宽度总和之半的比。

当R=1时,分离程度可达98%,R=1.5时,分离程度可达99.7%(作为两峰分开的标志)

固定液质量分数一般在15~25%。

8、一般色谱分析,气化温度比柱温高10~50℃,但是不超过沸点50℃,防止样品分解。

9、检测器的分类?

TCD、FID检测器?

浓度型检测器:

测量载气中某组分浓度瞬间的变化,即检测器的响应值和组分浓度成正比。

质量型检测器:

测量载气中某组分进入检测器的速度变化,即检测器的响应值和单位时间内进入检测器某组分的质量成正比。

10、检出限:

是指检测器恰能产生和噪声相鉴别的信号时,在单位体积或时间需向检测器进入的物质质量(单位为g)。

通常认为恰能鉴别的响应信号值应等于检测器噪声的3倍。

响应时间:

要求检测器能够迅速的和真实的反应通过它的物质的浓度变化情况,即要求相应速度快。

检测器体积要小,电路系统的滞后现象尽可能小,一般小于1s,记录仪的全行程时间要(1s)。

最小检出量Q:

指检测器恰能产生和噪声相鉴别的信号时所需进入色谱柱的最小物质量(或最小浓度)。

对于质量型检测器:

Qm=1.065Y1/2D,对于浓度型检测器:

Qc=1.065Y1/2F0D,Qm与检测器的检出限成正比,但与检出限不同。

Qc不仅与检测器性能有关,还与柱效率即操作条件有关。

所得色谱峰的半宽度越窄,Qc就越小。

线性范围:

指试样量与信号之间保持线性关系的范围,用最大进样量与最小检出量的比值来表示,这个范围越大,越有利于准确定量。

气相色谱最基本的定量方法有归一法、内标法、外标法。

气相色谱分析用归一化法定量的条件是试样中各组分都要流出色谱柱,且在所用检测器上都能产生信号。

气相色谱内标法定量要选择一个适宜的内标物,并要与其他组分完全分离。

11、定量的方法:

近似测量法、面积归一法、外标、内标?

气相色谱最基本的定量方法有近似测量法、归一法、内标法、外标法。

气相色谱分析用归一化法定量的条件是试样中各组分都要流出色谱柱,且在所用检测器上都能产生信号。

气相色谱内标法定量要选择一个适宜的内标物,并要与其他组分完全分离。

(P233/27)测得石油裂解气的色谱图(前面四个组分为经过衰减1/4而得到),经测定各组分的f值并从色谱图量出各组分面积分别为:

出峰次序

空气

甲烷

二氧化碳

乙烯

乙烷

丙烯

丙烷

峰面积

34

214

4.5

278

77

250

47.3

校正因子

0.84

0.74

1.00

1.00

1.05

1.28

1.36

用归一法定量,求各组分的质量分数各为多少?

12、化学健合相毛细管色谱柱?

化学键合相毛细管柱:

将固定相用化学键合方法键合到硅胶涂敷的柱表面或经表面处理的毛细管内壁上。

经过化学键合,大大提高了柱的热稳定性。

第六章液相色谱法

1、正相、反相、化学健合相色谱、C-18柱。

流动相:

对于亲水性固定液,采用疏水性流动相,即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液的极性(正相),反之,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液的极性(反相)。

正相与反相的出峰顺序相反;

固定相:

早期涂渍固定液,固定液流失,较少采用;

化学键合固定相:

将各种不同基团通过化学反应键合到硅胶(担体)表面的游离羟基上。

C-18柱(反相柱)。

2、分类:

液液分配色谱、液固吸附色谱

液液分配色谱法

液固吸附色谱法

基本原理

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上的分配系数不同

组分在固定相吸附剂上的吸附与解吸;

流动相

对于亲水性固定液,采用疏水性流动相,即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液的极性(正相),反之,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液的极性(反相)。

正相与反相的出峰顺序相反;

各种不同极性的一元或多元溶剂

固定相

早期涂渍固定液,固定液流失,较少采用

固体吸附剂为,如硅胶、氧化铝等,较常使用的是5~10μm的硅胶吸附剂

优点

固定相与流动相均为液体(互不相溶)

适用于分离相对分子质量中等的油溶性试样,对具有不同官能团的化合物和异构体有较高选择性;

缺点

非线形等温吸附常引起峰的拖尾;

3、固定相:

化学健合固定相(习题2:

化学健合固定相的定义及突出优点。

化学健合固定相(定义):

用化学反应方式将固定液的官能团键合在载体表面,所形成的填料。

优点:

无固定液流失,增加了色谱柱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化学性能稳定,在pH2~8的溶液中不变质;传质过程快,柱效高;载样量大;适于作梯度洗脱。

将各种不同基团通过化学反应键合到硅胶(担体)表面的游离羟基上。

C-18柱(反相柱)。

特点:

(1)传质快,表面无深凹陷,比一般液体固定相传质快;

(2)寿命长,化学键合,无固定液流失,耐流动相冲击;耐水、耐光、耐有机溶剂,稳定;

(4)选择性好,可键合不同官能团,提高选择性;

(5)有利于梯度洗脱;

存在着双重分离机制:

(键合基团的覆盖率决定分离机理)高覆盖率:

分配为主;低覆盖率:

吸附为主。

4、流动相:

常用流动相,选择注意的因素

常用流动相:

二元或多元组合溶剂

常用溶剂:

己烷、四氯化碳、甲苯、乙酸乙酯、乙醇、乙腈、水。

在选择溶剂时,溶剂的极性是选择的重要依据。

采用正相液-液分配分离时:

首先选择中等极性溶剂,若组分的保留时间太短,降低溶剂极性,反之增加。

也可在低极性溶剂中,逐渐增加其中的极性溶剂,使保留时间缩短。

常用溶剂的极性顺序:

水(最大)>甲酰胺>乙腈>甲醇>乙醇>丙醇>丙酮>二氧六环>四氢呋喃>甲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醚>异丙醚>二氯甲烷>氯仿>溴乙烷>苯>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环己烷>己烷>煤油(最小)

选择流动相时应注意的因素:

(1)流动相纯度

(2)应避免使用会引起柱效损失或保留特性变化的溶剂

(3)对试样有适宜的溶解度(4)溶剂的黏度小些为好(5)应与检测器相匹配(P252)

5、液相色谱仪的仪器组成:

高压输液泵、梯度洗脱装置、进样装置、色谱柱、检测器

液相色谱仪常用的几种检测器:

紫外光度检测器、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P254)

6、制备液相色谱的用途?

制备液相色谱:

用大直径柱来分离、制备大量纯组分的一种技术。

用途:

从复杂混合物中高度分离制备大量纯物质,特别是在标准品的制备、制药工业和生物制品纯化等方面。

(P260)

7、电泳:

是指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向电荷相反方向迁移的现象。

电泳技术:

利用这种现象对某些化学或生物组分进行分离分析的技术。

毛细管电泳:

是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高压电场为驱动力,依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间淌度和分配行为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一类液相分离技术,是传统电泳技术和现代柱分离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毛细管区带电泳:

带电粒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在毛细管内缓冲溶液中定向移动,另一方面,当石英毛细管在pH3时其内壁带负电荷,与所接触的缓冲液形成双电层,在高电压的作用下,双电层中的水合阳离子层引起溶液在毛细管内整体向负极方向流动而形成电渗流。

(带电粒子的迁移速度=电泳和电渗流速度的矢量和。

习题13:

(p280)

组分A和B通过某色谱柱的保留时间分别为16和24min,而非保留组分只需2.0min洗出,组分A,B的峰宽分别为1.6和2.4min。

试计算:

(1)A和B的分配组;

(2)B对A的相对保留值;

(3)A,B两组分的浓度;

(4)该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n和有效理论塔板数n有效。

 

第七章质谱法

1、质谱仪原理:

是使所研究的混合物或单体形成离子,然后使形成的离子按质量,确切的讲按质荷比(m/z)的不同进行分离。

质谱法:

是将不同质量的离子按质荷比(m/z)的不同进行分离和检测,根据其质谱来进行成分和结构分析的一种方法。

是物理分析法,早期主要用于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化合物的鉴定和结构分析。

(质谱不属于光谱分析范围;质谱是唯一可以给出分子量,确定分子式的方法。

2、质谱仪的仪器组成:

进样系统、离子源、质量分析器、检测器,尚有真空系统、计算机控制及数据处理系统等。

3、离子源的作用是使样品电离为正离子。

离子源的分类:

电子轰击离子源、化学电离源、快原子轰击离子源

电子轰击源(EI)

化学电离源(CI)

定义

由电离室和加速电场组成。

在电离室(高温)内,气态的样品分子受到高速电子的轰击后,失去电子成为分子离子。

样品在承受电子轰击之前,被一种“反应气”(常用甲烷)所稀释,首先是反应气分子受到高能电子的轰击,产生离子,再与试样分子碰撞,产生准分子离子。

特点

①碎片离子峰多,提供有关分子结构的信息量大

②重现性好,常制作成标准图谱,应用最广

③分子离子峰较弱,当样品分子量太大或稳定性差时,常常得不到分子离子

④不适合难挥发、热不稳定化合物的分析

①碎片离子峰少,不易获得结构单元信息

②准分子离子(M+1)峰很强,便于由它推算分子量

③重现性较差,一般不能制作标准图谱

④不适合难挥发、热不稳定化合物的分析

EI源用强电子束直接轰击分子使其电离,属于硬电离方法。

CI源用反应气离子与分子发生反应使其电离,是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属于软电离方法。

4、质量分析器的作用是将离子源产生的离子按质荷比顺序分开并排列成谱。

质量分析器的分类:

单聚焦质量分析器、双聚焦质量分析器、四极杆质量分析器、离子阱质量分析器等。

双聚焦质量分析器

四极杆质量分析器(QMF)

定义

它是将一个扇形静电场分析器置于离子源和扇形磁场分析器之间。

离子通过静电场分析器时,由于受此电场力的作用,会改变运动方向成曲线运动,其离心力等于电场作用力,即:

离子进入四极之间的空间处,在一定直流电压和射频电压作用下,只有合适m/e的离子才能通过稳定的振荡穿过电极间隙而进入检测器,其它m/e的离子则与极杆相撞而被滤去。

特点

双聚焦质量分析器分辨率高(可达十五万),但体积大,结构复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