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的节日习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5455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龙的节日习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关于龙的节日习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关于龙的节日习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关于龙的节日习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关于龙的节日习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关于龙的节日习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关于龙的节日习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关于龙的节日习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关于龙的节日习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关于龙的节日习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关于龙的节日习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关于龙的节日习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关于龙的节日习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龙的节日习俗.docx

《关于龙的节日习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龙的节日习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龙的节日习俗.docx

关于龙的节日习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关于龙的节日习俗

  篇一:

分龙节的由来和习俗

  分龙节

  “夏至逢辰是分龙”,此际多雨,是龙分开到各地去行雨的日子。

  有趣的是,这个节日的内容与日期都不太统一。

地区不同节日内容也有所不同,人们或祈雨、或傩舞、或唱戏拜龙王、或龙舟赛、或演习防火,但是,都与雨水有关。

  分龙节的日期也在各地有大偏差。

宋时池州以夏历正月二十九日、三十日为“分龙节”,其时常降大雨。

宋叶廷珪《海录碎事·风俗》:

“池州俗以正月二十九、三十日为‘分龙节’。

雨则多大水。

”华北地区的分龙节却多在每年的五月二十三。

但据古籍记载,一千多年以前的分龙节是在每年阴历的五月二十。

如《谈荟》说:

“二月二十日,谓之小分龙日。

晴,分懒龙,主旱;雨,分健龙,主水。

”《农政全书》亦云:

"五月二十日大分龙,无雨而有雷,谓之锁龙门"。

山西陵川一带数百年来,一直在六月初一和六月十三祭祀龙王;而山西阳城北崦山白龙庙庙会则被分别安排在了每年的四月初三和农历六月六。

  这种日期上的不确定性可能与民间记岁方式比较粗放有关。

而且流传时间越久、地域越广,难免出现变化。

  ----分龙节由来----

  江南分龙节日期多在夏历5月20日。

民间传说,5月开始多雨,是因为小龙要离开老龙到自己管辖范围内发号施令,耕云播雨,因不忍分离而流泪,所以这一天多为阴雨天气。

如下雨则认为本年风调雨顺,秋季丰收。

民谚云:

“二十分龙廿一雨,石头缝里都是米。

  在华北地区亦有分龙节之说。

民间传说:

一年之中,布雨的五位龙王是有分有合的。

从秋收至第二年春种这段时间里,因布雨忙碌了一年的龙王都潜入地下冬眠,而第二年春耕前,足睡了一冬的龙王们一觉醒来,便要按着玉皇或是老龙王的旨意,赤、黄、青、白、黑各主一路,去自己的辖区行云布雨,习惯上民间将五龙分开的日子统称为"分龙节"。

  华北民间解释说,在这一天,原来生活在一起的五条龙都要分开,各主一方晴雨。

如果这一天还不下雨,人们就会考虑是否需要唱戏祈雨。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气候不一,地质不一,文化也具有多元性特点,因此,各地相对固定的祀龙祈雨时间也不完全相同。

如山西陵川一带数百年来,一直在六月初一和六月十三祭祀龙王;而山西阳城北崦山白龙庙庙会则被分别安排在了每年的四月初三和农历六月六。

在民间,人们将这种固定的祈雨唱戏的日子叫"死日子"。

这类"死日子"多定在诸如龙王爷神诞日一类的时间段。

相比较而言,这类相对固定的祈雨仪式多安排在前,它是一种预防干旱的手段,一种对龙王情感的前期投入。

免得"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让龙王老爷反感。

  据考,分龙节最早当来源于更为远古的祈雨方式——雩舞。

  史料记载,最早的祈雨是通过歌舞的方式实现的。

《周礼·司巫》云:

"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

"《论语·先进》也说:

"风乎舞雩。

"他们都将"舞"与"雩"联系在了一起。

原始舞蹈多种多样,有人舞,皇舞,干舞等等,其中的皇舞,与祈雨关系最为密切。

  《周礼·舞师》云:

"教皇舞,帅而舞旱眝之事。

"意思是说,学习皇舞,是为了祈雨。

求雨时,舞者"以羽冒覆头上,衣饰翡翠之羽",打扮成一副翡翠鸟的模样,振翅起舞。

古人认为,翡翠鸟能预知雨水。

头戴翡翠鸟羽毛做成的羽冠,即是用一种巫术的方式,呼由东方七宿组成的龙唤雷雨的到来。

所以《说文解字》说:

"鹬,知天将雨鸟,故舞旱眝则冠之以祷焉。

"这种极具表演性质的舞蹈,从性质上说,可以视为后世祈雨唱戏的前奏。

  从时间上看,两者也应该说是彼此契合的。

《左传》云:

"龙见而雨"。

这里的"龙",不是人们通常所指的"动物"意义上的龙,而是指由天上二十八星宿中东方七宿组成的"龙"。

这一点《左传》已有明确阐述:

"建巳之月,苍龙宿之体,昏见东方,万物始盛,待雨而大,

  故祭天,远为百谷祈膏雨。

"

  但"龙见(现)"之时,说法并不全同。

《论衡》言:

"二月之时,龙星始出见。

出雩,祈谷雨。

"

  《春秋考异邮》则说:

"三时惟有祷礼,惟四月龙星见,始有常雩。

"两者在记录龙宿出现的时间上并不相同。

这说明龙星从出现至消失,至少经历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这段时间正是播种前后地里急需雨水的季节,分龙节日期有的在四月份,很可能与古代"龙"星出现前后的"舞雩"习俗有关。

  在雩舞等巫仪民俗舞蹈方面,《论语》记载:

“冠者五六人,童者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段记述展示了往日华夏巫仪民俗的兴盛和丰富多彩。

雩舞、商羊舞等经典的华夏傩舞,可作为分龙节的民俗展示活动。

  ----分龙节习俗----

  各地的分龙节习俗内容都不同。

从分龙节这一天的天气情况,可以知道当地夏季的气候规律,比如,分龙这天,雨从西南方而来,则接下来的一段时季降雨云只有从西南来,当地才会有雨,其他方位的降雨云一般是不会往当地移动的。

  ·普遍来说,作为一个与龙有关的节日,是个适合请戏班子唱戏拜龙王的日子。

还有些地方在这日同端午一样也要赛龙舟。

又因有小龙离大龙之传说,似隐含独立门户的寓意,对想要独立、自创门户的年轻人来说名头不错。

  ·有些地方,故俗分龙这天,有老者敲罗通知大家“分龙了”,是日家家不能挑粪尿。

分龙节忌挑大小便和簸箕出门,以免旱灾。

  ·江南地区有以此日演习救火之俗,也带上了传统消防日的色彩。

  ·分龙节也是毛南族、畲族的传统节日,其目的在于祈求五谷丰登,认识上与汉族分龙节相同。

因毛南山乡易旱易涝,五谷收获常无保障,人们根据宗教意识,认为每年夏至后的头一个时辰,是水龙分开之日,水龙分开就难得风调雨顺。

所以要在分龙这一天祭神保禾苗,相沿而成为传统的农业祭祀节。

每年过节都先聚众于庙堂内外活动,故又称为“庙节”。

  篇二: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及习俗简单罗列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及习俗简单罗列

  1、(农历正月初一)

  即夏历(农历)新年

  时间:

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英文:

ThespringFestival

  古称:

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正”即正月之“正”)

  俗称“过大年”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看春节联欢晚会)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农历正月十五)

  时间:

农历正月十五

  英文:

LanternFestival

  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因此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习俗: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

  3、(节气清明)

  (时间):

公历(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农历五月初五)

  时间:

农历五月初五

  英语:

DragonboatFestival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习俗:

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饮雄黄酒

  5、(农历七月初七)

  时间:

农历七月初七

  来源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

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

所谓乞巧,即在月光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

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

”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习俗

  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受西方国家的影响,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中国情人节,男女双方会互赠礼物,或外出约会。

  6、(农历八月十五)

  时间:

农历八月十五

  英文:

themid-autumnfestival

  来源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

中秋节还要吃月饼。

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

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

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习俗

  中秋夜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到庭院赏月。

  (农历九月九)

  时间: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TheDoubleninth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

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演变

  阴历的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

同时也是中国的敬老节。

在1989年,中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习俗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

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日子。

具体习俗如下所列:

  ①、登高

  ②、吃重阳糕

  ③、赏菊并饮菊花酒

  ④、插茱萸和簪菊花

  ⑤、喝重阳酒

  8、(节气冬至)

  时间:

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

  在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

“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

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

?

其仪亚于正旦。

”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习俗

  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9、(农历十二月卅日)

  时间:

农历一年最后一天,即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当年十二月是

  小月则在廿九,逢大月则在三十。

  释义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

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

  起源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

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击鼓的方式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别称“除夕”在古时有“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年终”等别称。

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

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英文:

chinesenewYearseve(直译:

中国新年前夕),又称LunarnewYearseve(直译:

阴历新年前夕)。

  习俗北方人风俗大致一致,过年包饺子、蒸馍等等;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汤圆、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篇三:

客家民俗节日

  永定客家民俗风情活动建议

  一、日常民俗表演节目

  1.歌谣曲调

  地点:

城门楼广场

  内容:

由竹板歌和客家山歌组成。

竹板歌人手握4块刻成锯齿形状的竹板,敲打造成不同节奏,传统节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薛仁贵征东》等。

客家山歌演奏者一人唱民歌、汉剧,其他人用二胡、三弦等传统乐器伴奏,表演曲目有《八月十五看月光》等。

  2.器乐舞蹈

  地点:

客家广场

  活动形式:

  定点流动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内容:

  ①十番音乐:

用10件乐器组成的班子演奏传统名曲,在大型活动中,十番通常与大锣鼓、吹鼓手等互相配合,这种形式被统称为大锣鼓吹。

  ②五色锣鼓:

由5人组成,主要是由鼓手先起鼓,配乐手根据要求有节奏地配予不同的音色,一般表演时是边走边敲打。

  ③锣鼓吹:

约由30人组成,队员穿古代服装,头系红布条,由两面大旗引路,敲大锣者在前,击大鼓者在后,紧跟后面的是打铜钟、吹笛子等,行进时,边走边吹。

  ④八音演奏:

约由8—10人组成,,乐器包括扬琴、二胡等,节目均是汉乐,如《高山流水》、《雨打芭蕉》等。

表演者盘坐在一个方桌上,手拿唢呐吹奏,并且在头上、肩膀上、手臂上和腿上放点燃的蜡烛盘,分别放置7盏,所以称作“七盏灯”绝技表演。

  ⑤吹打乐组合绝技:

一人同时使用6种乐器,既身背4件打击乐器、口吹唢呐、脚弹扬琴的组合演奏绝活。

  ⑥火罩舞:

表演者手持1.5米长的火罩,火罩中装有燃烧的松明,随着锣鼓的节奏,表演者舞着火笼时快时慢,时高时低,上下起伏。

  ⑦穿花篮:

由12名小女孩组成,每人一手提一只花篮(里面有烛光),一手持彩扇,用笛子、扬琴鼓等乐器伴奏。

表演时,女队员排成长龙形,随着乐队的舞曲《采茶灯》,边舞边唱民间小调,并来回穿梭。

  ⑧弄竹马:

约有20人组成,表演者有统一的服装,道具有两支大“凉伞”、“十匹竹马”,队形步伐用鼓、锣、钹来指挥,唱歌则用二胡、扬琴等乐器伴奏,有固定的“竹马调”,其中竹马分2节前后缚在人的腰部,一手拉马一手提花篮,前后一个人撑凉伞带头,每人轮流穿唱一首或一两句歌词。

  ⑨踩高跷:

用2人或多人踩高跷为特点,配以民乐,舞龙狮等,表演者穿古代服饰,用木棍绑成“平”字形或“十”字形固定于大腿、双脚,对着音乐踩点,表演节目主要有《水漫金山》、《钟馗打鬼》、《西天取经》等。

  3.戏剧

  地点:

古戏台

  内容:

提线木偶戏:

由演员在屏幕后提线操控木偶来表演人物和故事,演出传统剧《郭子仪拜寿》、《海瑞罢官》等。

  二、重大节日表演节目

  表演节目地点活动形式

  迎春牛城门楼广场—花灯广场流动

  百壶宴

  元宵走故事、舞龙灯

  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走锥床

  中秋烧瓦塔花灯广场

  作大福古戏台、花灯广场

  赛大鼓客家广场内容:

  

(1)迎春牛:

  ①时间:

立春日在正月初二至十二日

  ②详解:

立春日早晨“春牛”预先推至城门楼底,行接春神、祭春牛仪式,司仪高呼“田禾大熟、五谷丰登”吉语,扶犁的象征性地将犁插入土中,推春牛的吆喝几声。

队伍按一定次序行进。

迎至花灯广场后,这时“抢春牛”即将开始。

“春牛”推下花灯广场边的绿化带,群众纷纷奔向“春牛”,将“春牛”撕破,勇敢者抢钱袋里的铜钱银币,据说将抢得的东西挂在牛栏上,一家人便能够安居乐业,福寿绵延,猪肥牛壮,五谷丰登。

  

(2)元宵走故事、舞龙灯:

  ①时间:

农历正月十五

  ②特点:

走故事与众不同的是与舞蹈结合,花灯表现得尤其突出

  ③详解:

所谓“故事”,即元宵迎花灯队伍中的化装游行。

抚市“故事”常见的节目有:

(1)魁星点斗;

(2)孝友无双;(3)桃园三结义等。

舞龙灯,俗称“迎龙”,客家话“灯”与“丁”谐音,又素有“闹丁闹财”之说,具有祈求祖灵庇佑风调雨顺,财丁兴旺的意义。

常用龙灯多为9节,外加一颗篮球大小的戏龙彩珠。

“龙鼓乐队”以一面两人抬着打的大鼓(俗称“龙鼓”)为主,配铜锣、钹等乐器,伴着与舞龙灯的动作紧密配合。

十四晚上,持龙灯到龙湖举行“请水”仪式——紧锣密鼓敲着《请水谱》,烧香放鞭炮后,龙头对着龙湖舞三下象征着潜水的动作。

十五元宵之夜,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

单龙戏珠舞姿活泼,变化多端;双龙戏珠欢腾热烈,妙趣横生。

短(9节)龙灯侧重表演花样技巧,长(11节以上)龙灯侧重表演翻腾旋转。

舞龙结束,龙灯又要擎到原来“请水”的龙湖,同样举行简短的仪式,象征送“龙”回归水府,然后才把龙灯收起来,留待来年再用。

  (3)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走锥床

  ①时间:

农历正月十五

  ②详解:

上午9点“过锥床”表演正式开始,表演者赤脚缓步走过钉满铁钉的“锥床”;随后“捞油锅”表演开始,广场上设立一口大铁锅,将食用油倒入锅中,并点燃柴火进行加热,油加热至沸腾后,将白色米糕放入油锅,约10分钟过后,白色米糕渐渐被炸成了深棕色,此时,表演者轮番上前,将双手伸入沸腾的油锅里,将米糕一一捞起,并分发给观众当场食用;中午11点,开始“上刀山”表演,广场上立着一根粗大的木柱,两边共插着36把锋利无比的钢刀,表演者光着手脚,沿着刀刃,爬到最高处;入夜,开始“下火海”表演,首先表演者向烧得通红的“火海”中洒了一些象征着生活安康的盐、酒以及烟丝,接着,数名表演者脱掉鞋袜,卷起裤腿,赤脚踩进通红的火炭里,一个接着一个走过火坑,有的人还抱着小孩子一起走过火海,均无一人烫伤。

  (4)百壶宴

  ①时间:

农历二月初二

  ②详解:

上午10点,组织人员抬着“三太祖师”及“五谷大神”周游,百号队伍一路鸾驾执事,神旗飘扬,锣鼓喧天,放爆鸣铳,沿途烧香燃烛,这就是“保苗祭”。

当迎神队伍来到花灯广场中央,工作人员接过神轿,开始“斗轿”,也叫“摇轿”,他们分成两方,各持神轿一端,肩扛重达150多公斤重的轿子,你推我顶,把轿摇得上下左右翻腾。

退者为败,优胜劣汰,淘汰的一方换人替补,又接着斗轿,几十人就这样轮番上阵,直到最后比出高低。

斗轿结束后,三太祖师和五谷大神停放在古戏台上,接受人们烧香供奉。

供奉完毕,时值中午12点,广场上数十张长桌“一”字儿摆着,成为一条宴席长龙,摆着一壶壶客家米酒、年糕等,伴着金钟乐鼓,百壶宴开宴,游客尽情品尝桌上各家各户的米酒和美食。

  (5)中秋烧瓦塔

  ①时间:

农历八月十五

  ②详解:

烧瓦塔作为客家人的的习俗之一由来已久,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在古代,点燃烧瓦塔是用来做信号以抵御侵略,现在演变为以其庆祝新年红红火火,幸福安康。

表演现场,围绕着“烧瓦塔”的四周相继摆放着树枝、柴油、硫磺等材料,三名烧火工正轮番上阵,往塔上一把把地撒着硫磺并泼上柴油,一座由土砖和土瓦搭成的近3米多高的空心塔正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和蓝色火焰,熊熊燃烧的火苗在瓦塔周围如同焰花灿烂飞舞,火焰从砖瓦的缝隙直向天上蹿去。

  (6)作大福:

  ①时间:

农历九月十四日至十六日

  ②详解:

作大福的中心场地俗称为神厂,是临时搭建的。

古戏台正对着神厂,相距约100米,白天、晚上演出汉剧或木偶戏,两者之间可容纳千余人,俗称大福厂。

农历九月十四日这一天,开始吃斋,大福厂案桌上摆满猪肉、糍粑、斋团等,每张桌的供品叠得足有一两米高,顶上插一朵山茶花,迎神队伍汇集齐后,便开始巡游。

十五日是开斋日,上供敬神结束后,一齐上荤供,在神厂的前面大摆酒席,各种工作人员200多人参加,俗称吃“散福酒”。

农历九月十六日是送神的日子。

同迎神那天一样,浩浩荡荡的队伍抬着保生大帝、民主公等10多个神明的造像,送回原来安放的地方。

与迎神不同的是,神轿正面向后,而抬轿的人向前走,意思是神明在向送行的人们告别。

下图为湖坑作大福场景。

  (7)赛大鼓:

  ①时间: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开始(入年界)至次年正月十六日

  ②详解:

打鼓的时候,几个人围在鼓旁,打鼓的人为指挥,锣、钵、铜钟跟着打鼓者的鼓板(节奏)转,列队行进时的鼓板时打三下或五下,再敲一下鼓边,脚步合着鼓点,步伐整齐,煞是威武雄壮。

  ③活动形式:

举办一年一度的锣鼓比赛,赛锣鼓是一伙打完一阵锣鼓之后,另一伙马上接着敲起来,如果其中一伙不回应算服输,鼓声一阵接一阵,晚上围着篝火再赛鼓,直赛到两伙人马“讲和”。

  三、民俗文化“长廊”

  地点:

民俗博物馆;客家大道;主要旅游主建;各大公园等

  表现形式:

壁画、剪纸、木刻、浮雕、纪录片等

  类别:

  

(1)历史文化

  ①五次大迁徙:

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历经五次大迁徙。

客家民系第一次迁徙(东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17-589年,受五胡乱华、晋室南渡、南北朝对峙等影响,部分中原汉人南迁停留在鄂豫南部及皖赣沿长江两岸,以至赣江上下游,少量抵达今广东大埔、梅县等地。

客家民系第二次迁徙(唐末至北宋)公元880-1126年,受唐末黄巢事变、五代十国及北宋战事等影响,中原汉族移民的后裔再度南迁,落脚于皖南、赣东南、闽西南,及至与之接壤的粤东北边界。

客家民系第三次迁徙(南宋至明朝)公元1127-1644年,受金人南下、宋室南渡、元人入  

主、元明鼎革等影响,部分客家先民及在此期间形成的客家人,在客家大本营内迁移,人口重心先从赣南转移到闽西,再转移到粤东北,少量移居海外。

客家民系第四次迁徙(明末清初以来)公元1645-1867年,受满洲人南下及入主等影响,部分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迁至广东中部沿海及川、桂、湘、黔、赣、浙、台等省,有的移居海外。

客家民系第五次迁徙(公元1867年以后)受太平天国运动、广东西路事件及契约华工制等影响,部分客家人迁至广东西南部海南岛以及海外各地。

  ②红色土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从1929年3月至1930年6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的红四军三次由赣入闽,播撒革命的星星之火,战功赫赫,威名远扬,闽西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厚重而壮丽的篇章。

  

(2)民俗活动

  ①坎市“打新婚”:

农历正月十一日,是坎市镇、龙潭镇等地卢姓人“打新婚”的日子。

这天凡是上一年结婚的男子必须参加祭祖活动,祭坛设在五代开基祖林婆婆太坟前。

新婚人家必须备好祭祖物资,午后由推举出来有威望的长老(俗称“酒醉公”)手执擀面槌,由本房两名代表搀扶,外房一人鸣锣开道,他代表祖宗用擀面槌在新婚男子身上滚来滚去,滚左边说声“早生贵子”,滚右边说声“又生贵子”。

如今计划生育,便改成“双生贵子”。

随着“酒醉公”似酒醉般跌跌撞撞地出场,整个场面沸腾起来,大家你推我搡,把新婚或未婚的后生推给“酒醉公”挨面槌。

这种民俗活动从500多年前延续至今。

  ②凤城祭师太公:

清康熙十四年乙卯岁,台湾郑经趁平西王吴三桂叛乱,乘机攻打漳州。

广东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受福建巡抚杨熙之邀,前往漳州增援。

尚之信部途经永定,受驻永定的靖南王耿精忠部下石满库部的阻拦,耽误了援漳的时机,漳州为郑经所破。

尚之信盛怒之下,攻破永定县城,屠戮城中居民数千人。

这是永定县城的一次浩劫,史称“乙卯屠城”。

民间传说,屠城惨案发生前,永定城关万寿寺一和尚在城中一边走一边用筷子敲打碟子,他反反复复在大街小巷“筷打碟”游行,暗示城中人“快打叠”(客家话的意思是赶紧收拾东西走),逃离灾祸。

不少人因此受到启示,逃到北门山后侧的山坑里躲藏起来,

  幸免于难。

师太公墓坐落在永定县凤城镇增湖塘,300多年来香火不断,每年农历三月十三日,师太公圆寂之日,进香祭拜者更是络绎不绝。

  ③陈东“四月八”: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前后,陈东乡以卢氏宗族为主的老百姓,要举行一次为期3天的声势浩大的迎神游村活动,祭拜陈东乡广圣庙内供奉主神玉封公王(东晋宰相谢安)。

在迎神队伍中走在最前面的是100多名手执“三把连”土铳、负责驱邪开道的威武壮士,紧随其后的是仪仗队,而后是2名高举“回避”、“肃静”牌的人,另有2人手执长板喝道,后面跟着锣鼓队。

接着,是安放在轿子内的诸神雕像。

每尊神分别配备一个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