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内心张庆祥.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48302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失落的内心张庆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失落的内心张庆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失落的内心张庆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失落的内心张庆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失落的内心张庆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失落的内心张庆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失落的内心张庆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失落的内心张庆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失落的内心张庆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失落的内心张庆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失落的内心张庆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失落的内心张庆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失落的内心张庆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失落的内心张庆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失落的内心张庆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失落的内心张庆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失落的内心张庆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失落的内心张庆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失落的内心张庆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失落的内心张庆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失落的内心张庆祥.docx

《失落的内心张庆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失落的内心张庆祥.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失落的内心张庆祥.docx

失落的内心张庆祥

封面文字:

「内心」没有个确切的位置吗?

「摸摸你的内心」你会摸哪里呢?

封底文字:

感受一下「内心」的位置…

当你诉说你的椎心之痛时,会用手揪住那里呢?

当你感到义愤填膺时,会用拳头捶哪里呢?

当你诉说你的满怀感动时,会用双手抱哪里呢?

当你忽然受到惊吓时,会用手拍哪里呢?

当你叫一个人「摸摸良心」时,会用手摸向哪里呢?

「心」是人类的共同现象

岂有宗派或国界的差别!

失落的内心

内容摘要:

每个人都曾感受过自己的「内心」,那里面总是充满各种奇妙的感受,有喜悦的、有感动的、有伤痛的、有不安的…就是这些内心的种种感受,编织出我们的人生。

然而我的内心究竟在哪儿呢?

无数的人想进一步去看清它、认识它,甚至去净化它,但我又该往哪里去注视我的内心呢?

它究竟躲在何处呢?

存在「内心」的那个忧伤、那个痛,应该有个确切的位置吧?

就像牙痛一样,那个「痛」应该有个确切的位置吧?

当然有的!

没有确切的位置,如何去感觉及治疗你的牙痛呢?

同样的,你那内心的伤痛、内心的不安,它应该有个位置吗?

当然也会有的!

没有确切的位置,如何去感觉及治疗你内心的伤痛与不安呢?

你常听到很多人喜欢引证楞严经卷一里说:

「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是名为心。

」于是他们便根据这段经文下了一个结论说:

「心是遍满太虚无所不在的」!

但这句经文被我们这样解释,究竟正不正确呢?

其实在佛教的大般若涅盘经第三十卷里面,曾有六位外道的大师认为「心遍满太虚无所不在」,而佛陀为了证明心不是无所不在,也不是遍满太虚的,因而与他们进行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辩论,只是因为大藏经有五千多卷,就算你每天读完一卷,也得花上十四年的时间才读得完,所以很少人曾经看过这段经文,也因此才有机会让这种似是而非的论调,至今仍然迷惑着无数的修行者!

刚听到这样的说法也许你会非常呀异,但以下这段精采的经文就是最好的证明。

看完这段内容,相信你必和我一样,对于佛陀用简单的比喻,就能破除了你我心中的迷惑,佩服得五体投地…

大般若涅盘经卷30:

六师言:

「瞿昙(佛陀的凡姓,指佛陀),色亦非我,乃至识(感觉、想法)亦非我。

我者遍一切处,犹如虚空。

(译:

六位外道的大师说:

佛陀啊!

这色身终究不是我的,甚至你所感受到的感觉、想法也不是我的,真我遍布在一切地方,就像虚空一样无所不在的!

佛言:

「若遍有者,则不应言『我初不见』,若初不见,则知是见本无今有。

若本无今有,是名无常。

若无常者云何言遍?

(译:

佛陀回答说:

如果你真的已经如虚空般遍满在一切地方,那么你就不应该说「这地方我以前没见过」,如果这地方你未来到之前没见过,那么就知道你现在所见到的景象你本来没见过,而是今天人到了这儿才见到的。

如果这景象是你人到了这里才见到的,这就叫做「无常」,也就是你并非当下就能见到宇宙间的一切事物。

若是你的知见这样的无常,怎能妄说你与太虚一样遍满在一切处呢?

若遍有者,五道之中应皆有身,若有身者应各受报,若各受报,云何而言转受人天?

(译:

佛陀又说:

若是你真的已经遍满在一切处,那么六道除了你正在经历的人道之外,其它天、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牲等五道,也应该同时有你的身心存在,如果其它五道也同时有你的身心存在,那么你应该同时感受而其它五道的苦乐果报,但如果你正同时在感受着六道的苦乐果报,又为什么要劝人好好修行,以便从恶道里面求生到天、人的善道里面来呢?

以上佛陀用了极简单的比喻,就让我们轻易的了解到,人的心并未遍满太虚,而是只在每个人身中的某个位置,因此才有「直指人心」的教义存在。

然而由于大多数的修行人对于「心遍满一切无所不在」的执着,至使这直指人心的教义,沦为指不出位置的窘境,并且失传了两千多年!

如今在认识自己「内心」的道路上,到底人们失落了什么关键?

以至使它变得比登上月球还困难呢!

且听黄庭禅创办人张庆祥先生娓娓道来…

失落的内心本文:

「内心」!

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字眼,它总是让人感觉到既现代又古老,既熟悉又陌生,既单纯又深奥!

这是年复一年,从古到今,不论智愚贵贱,大家都喜欢谈论的课题。

小学生在谈,大学生在谈,博士也在谈,禅师也还在谈!

人们整日都在追求它、谈论它,但却觉得越谈越陌生!

人们常努力想去揭开它,但又觉得越来越深邃!

这就是我们的「内心」。

一个看似平易,却又遥不可及的「家」!

自古以来最有智慧的人都告诉我们,我们一生所追寻的一切,所梦想的一切,答案就在那儿,它是那么的美好,而我对它却是一无所知!

它是那么的亲切,而我与它的距离却是那么的遥远!

笔者试图以这篇文章把你的「内心」介绍给「你」!

然而这必定是一项比登上月球还艰巨的工程。

我们有能力登上月球,却无法彻底解决发生在一个人「内心」中的场场战役

今日人类的智慧,已能克服很多非常艰巨困难的事情,好比我们可以把人类送上月球,我们的视野可以扩展到更遥远的星际,也可以清楚的看到海底最深处的真相,更已经研究出最尖端最快速的计算机,这么多伟大艰巨的工程,我们都一一达成了!

但还有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仍然没有达成,这项工作似乎比方才所举的那些伟大的成就更为艰巨,那就是人们内心的「安宁」与「祥和」!

看看这个世界吧!

到目前为止,整个世界仍然处于躁动不安之中,大大小小的战争从未停息过:

国家内外有战争,政党内外也有战争;公司内外有战争,家庭内外也有战争;然而最重要的不是「你」的外面有战争,而是「你」的里面更有着一场又一场的战争!

不是只有昨天战争,今天也还在战争;不是只有刚刚战争,现在也还在战争!

你以为世界这么乱是因为国与国的战争吗?

还是政党与政党的战争吗?

或是人与人的战争呢?

不!

只要你内在祥和,外面的战争根本摧毁不了你!

这么多场的战争中,比起一个人内在如火如荼的战役,世界大战根本就不算什么!

多数的人生并非毁于世界的大战之中,也非毁于人与人的战争之中,而是毁于这一场场「内在的战役」之中!

只有发生在你内在的战役才能摧毁你!

在这场内在的战役中,我们安宁的时刻被牺牲了,我们祥和的时刻被牺牲了,我们一辈子中大多数的珍贵时刻,因为这些内在的战役而全军覆没!

在我们自己的战场上,「我」被摧毁了!

以及我的神性内所具有的安宁与祥和,也都一并摧毁了!

想想看,撇开身外的战役不谈,这一天之内,发生在人类「内心」的大小战役,要是全部加起来的话,恐怕用那最先进的计算机,也还不一定计算得完呢!

这些激战的血泪故事,恐怕用尽全人类有始以来的所有纸张,也写不尽的!

这就是为什么整个世界感觉如此躁动的原因。

也就是说,真正需要安宁与祥和的不是世界,而是每个人的「内心」!

人心安宁了,世界也就安宁了!

然而这是个简单的工程吗?

想想看,我们有能力登上月球,却无法彻底解决发生在一个人「内心」中的场场战役,目前为止我们对它仍然束手无策!

这个世界的每一个国家,每天投入多少教育家、心理学家、宗教家、慈善家去挽救人们的内心,但这项工程进行到目前为止,世界仍然一天比一天乱,可见这项「内在和平」的工程,其难度远比登上月球还要复杂得多!

或者不是因为这项工作太难,而是由于我们对「内心」这两个字的认识,仍然存在许多朴朔迷离的关键还未得到厘清!

否则怎么会全世界那么多专家学者的一起努力,依然无法阻止它的每况愈下呢!

然而这些专家却常以为自己对「内心」这两个字是了如指掌的,这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致使世人对「内心」感到扑朔迷离的三大困境

凡事想要得到好结果,最好先认清方向再开始奔跑,因此想要让每个人都可以具体有效的去体验他的内心,其首要工作就是要先厘清一些至今仍令人们感到扑朔迷离的关键,才能使这学问重现古人「直指人心」般的具体有效。

那么一谈到「内心」这两个字时,一般人立即产生的错误方向是什么呢?

以下三点,正是致使世上的人们对「内心」感到扑朔迷离的困境所在:

(一)「内心」与「外物」分不清:

一看到「内心」这两个字,顾名思义,它当然存在我们的「内在」!

如果我问:

「一个人内心的安宁与满足,是发生在他的内在?

还是外在?

」你马上能回答「内在」!

那么一个人若失去它的安宁与满足,是从他的内在失去呢?

还是从外在失去?

你可能想了一想,然后回答「内在」!

如果我再问:

「那么要找回失去的安宁与满足,是从内在去努力呢?

还是外在?

你可能会停几秒钟,然后勉强吐出几个字「好像应该也是内在」!

对的,这些答案都是「内在」!

然而仔细的看看世上的人们,每当他们的内心发生动乱或浮躁的时候,他们都是往内心去寻找失去的安宁与满足呢?

还是急着往外去摆平外在的事事物物呢?

答案是…几乎全部都急着「往外」!

因为看起来此刻内心的不安,全都是因为外在的某个不如意的人事物所引起的!

这看起来好像是很对的,但人们忽略了一点,此刻那个「不舒服的感觉」,是发生在你的内在还是外在呢?

谈到「感觉」当然是发生在你的身上!

而刚刚你说要找回失去那份安宁的感觉,应该往内在还是外在去努力呢?

你也曾回答「内在」!

而此刻当人们感到内心的不安时,他们都往内去安排还是往外呢?

此时每个人却都往外!

这便是第一个令人陷入扑朔迷离的地方了!

因此这点有必要再加以说明。

很多人以为等他们只要掌握了生活中的每一项元素,就会拥有安宁与满足,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事情总是层出不穷的,想要「掌控一切」这并不是他们能力所及的。

世上没有任何人能掌控一切,就算世上所有大小战争都被你熄灭了,大小事件都被你摆平了,你已非常成功了,但只要你内在的动荡与战争还在进行,那么不论你多么成功,你仍然得不到安宁与满足,那些外在的成功对你而言,也都变得毫无意义了!

因此你要相信,你在身外所追求的一切意义,最后都得在你的「内心」中发生,你所追求的一切安宁与满足,也要在你的「内心」去感受,否则它根本没有意义,因此你一生所追求的并不在外!

外在有可能是一个可以引起你不安或满足的媒介,而不是不安或满足的本身,它只是个会骗走你的注意力的幌子而已!

因为外境的变化能不能造成不安或满足,还要看你的「内心」去怎么感觉,因此外在不是最根本的因素。

反之,若是你的「内心」能存在着安宁、祥和,那么不论外在任何的处境下,你都可以感受得到安宁、祥和。

这点则是所有外在的努力无法比拟的。

因此想要得到你理想中的人生,你的首要工作便是明白你的「内心」!

一旦你懂得在你的「内、外」间划清界线,就非常容易看到外在的一切并非你所追求的,它只是一个幌子、一个媒介而已。

将你所追求的满足与安宁寄托在外物身上,那将是再动荡也不过的事了,因为外物的本质就是如此!

看看你的「内心」吧!

真正的满足只在你的内心发生,它当然也可以藉由外在的任何原因而得到短暂的发生,但你也可以不需要任何原因就能一直享有它,因为它是与生俱来的,它本来就存在你的内在,重点是你得要学习去认清它,去让它发生在你的内心而已!

然而凑巧的是,大部份你感受到内在的安宁与满足时,外在的境遇大多恰巧也都在你所满意的情况下,这使得人们非常坚固的以为,要得到内心的满足之前,必需将外在的一切都摆平、都安排妥当才行,正因这个错误的指引,使得我们不断的往外物去奔忙了一辈子,最后仍然不能掌握到你所想要的那个安宁与满足,因为外物的本质总是在变化、在动荡!

但你别误会这个说法是叫你抛弃外在的一切,让它随意去溃败,不是的!

你应该尽量去安排、去追求外在的一切美好,但不应当在追求的过程中,或追求不到时,被烦恼所包围,你有能力在外在未安排妥当前,就已经全程享受到那份安宁与满足!

这份满足不必等到一切安排妥当后才能拥有!

若是这样的话,那你所能拥有它的时间未免也太短了!

况且就算外物都被你一一摆平了,你一定能握有那份安宁吗?

这真是个大问号!

因为那份感觉根本就不在外!

而我们却常常忽略这个唯一的目标,不断的在错误的方向上努力。

就如佛陀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第九」里面所说的: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

汝善男子,当修学者,但有一德,是人应住阿兰若(寂静解脱)处,求无上道。

(译:

那时佛陀告诉弥勒大菩萨说:

你们这些善信啊!

正在修行的人,只要能行持一个好的法门,这个人就可以证入到非常寂静解脱的境界,求得无比殊胜的道。

云何为一?

谓观一切烦恼根源即是“自心”。

了达此法,堪能住止阿兰若处。

(译:

要行持哪一个殊胜的法门呢?

即是“观察到一切烦恼的根源,就只发生在自己内心的位置上”。

找到了内心这个烦恼贼窟的位置后,才有办法证入最寂静解脱的境界。

所以者何。

譬如狂犬被人驱打,但逐瓦石不逐于人。

未来世中住阿兰若新发心者亦复如是。

(译:

修心为什么一定要先找到内心这个烦恼的贼窟呢?

譬如一只疯狗被人追打,但这疯狗只追咬打在它身上的瓦石,却不追咬丢出瓦石的人。

未来末世发心想要追求寂静解脱之道的修行人,也会犯了和那疯狗完全相同的毛病。

佛陀这段话的意思是:

修心的人常常找错焦点,一个修心的人没有先在自身上,找到使他烦恼不堪这个内心的贼窟在哪儿,却以为努力摆平外在的一切,就可以得到清静解脱,最后当然是徒劳无功了。

不幸的是我们往往在这个重要的关键上混淆不清,因而使得这个「内在的主角」被混淆于外在的种种变化境遇之下,使你永远无法发现它的存在,并也诱使你整日往外的去安排、去摆平、去追求…最后你发现始终还是无法真正的拥有它,就这样,你平白浪费了你一辈子应该都能享受到这安宁的恩赐!

(二)「脑中的逻辑」与「内心的感受」分不清:

探索内心的过程,就是由辨明「逻辑」和「感受」的不同而开始的,我们除了要听懂意念的声音,更重要的是要去分辨出你「内心」的声音!

你得分辨得出多半什么时候你会去听从意念的指示,而什么时候你却听命于内心的感受!

看清真正扰乱你的,是脑中的逻辑思考?

还是内心的感受?

这对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堂课。

因为「脑中的思想逻辑」与「心中的感受」虽然也常结伴同行,但它们根本是截然不同的!

这世间存在着两种混淆式的安宁,有一种安宁是未曾去过那里的人,依据一套逻辑的公式所制造出来的,就像人们常想:

「如果我已拥有这个、已拥有那个,或如果我已摆平了这个、摆平了那个…那时我必定会感到非常地满足与祥和!

」这种满足与祥和是根据一套思维逻辑所计算出来的。

但到达那里的富豪或成功人士们都知道,既使他们整天睡在金库上,或整日生活在掌声中,也不一定能拥有片刻的安宁与满足!

而另一种安宁与满足是超越逻辑与公式的,它不必依靠任何想法与计算,它是直接充满在内心的,它是用「感受」去得到的,不是想象的,不是逻辑的,不是计算的,而是用「内心」去「感受」的。

你可以很会计算,也可以不会计算,但当你的内心感受到安宁的那一刻,它已经是你的了。

你可以很富有,也可以是个穷光蛋,但只要你的内心感受到安宁的那一刻,它就已经是你的了。

假如你想要拥有真正的安宁与满足,那必需往你的「内心」所能感受得到的方向去努力才有用!

心灵的满足不能只是用想的,譬如,我想要很平静、我想要很喜悦;或我应该很平静、应该很喜悦…不能只是光去想,而是要能去「感觉」到!

因为平静是内心里的一份「感觉」,喜悦也是一份「感觉」!

我不需要用推理去分析每一种感觉,而是要在内心里真实的去「感觉」!

只有逻辑思维是解决不了你的渴求,你可以在脑中想象你正快乐的喝着水,但那是空虚的,那不能使你真正感觉到解渴!

满足是一种「感觉」,而不是一种思维!

同样的,平静是一种「感觉」,也不是一种思维。

感觉到那份平静,才叫平静;感觉到那份满足,才叫满足,而不只是去想那两个字,不只是墙上挂着一个标语,写着「我要平静」!

或是用计算式去分析「平静应该是什么感觉加上什么感觉」,这样挂了一辈子也不能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平静」!

感受没那么复杂,但这「感受」不能透过语言,不能透过文字,不能透过逻辑思维,它是那么的单纯,它就只是一种充满内心的「感受」!

因此这件事的主轴是「感受」,而不光只是「思维」!

进入「感受」,你才能接触到「内心」的领域!

因此,不断的加强你的脑袋中的逻辑能力,或使你的脑袋更充满光明的想法,就能远离不安或感受到那安宁与祥和吗?

或是像那些偏激的顽空者,试图锻炼自己的脑子,想要彻底的熄灭脑袋中所有念头的发生,这样就能远离由「内心」不断涌起的不安与躁动吗?

这便是使世人对这个「内心」的工程陷入朴朔迷离的第二大陷阱了!

很不幸的,也很凑巧的,实际上「思维」与你所追求的「安宁」,他们经常在一起发生,因而使得你再度陷入另一个错误的指引中!

若是他们不会时常一起出现,那么你便可以免除这层的迷惘!

然而在你感受到安宁的某些时候,或是陷入不安的某些时候,「脑中的想法」与「心中的感受」确实是常常在一起的!

这对我们这些混淆不清的众生来说,真是个大不幸!

虽然这两者有时这个先出场,有时那个先出场,但一般而言,总离不开结伴而行的模式,就好像是个连体婴似的。

以致人们常在这个关键点上混淆不清,使你很难分辨出「思维」与「感受」它们原来是有所不同的,使你无法分辨出他们谁才是「正在感受到不安的主角」!

真是好狡滑的对手!

逻辑与感受常常混淆处就在于,有时我能去想象很美好的事物,因而得到短暂的美好感受,因此我们便误以为只要想就行了。

然而有时却又不行,例如在很闷热的太阳下,任你怎么想「我不热、我不热」,但你的内心会说「真是太热了!

」这时你才发现原来他们是不同的,他们根本走在不同的轨道上!

然而他们常常结伴同行,这一招使得我们所要寻找的真正主角,再度找到了一个非常隐密的躲藏之处,上一次它选择躲在「外境」的背后,而这次它选择躲在「逻辑」的背后,使你一直以为是脑袋瓜里的逻辑思维,或是念头出了什么问题,这招欺敌之计,再度使你失去安宁与满足的主轴。

使你再度被诱骗到一个完全错误的方向上,去浪费你毕生的生命与精力!

这过程中你可能找到一位很会开导人的老师,很会讲哲理的老师,他能启发你的光明思想,他告诉你面对生活时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你就可以得到安宁与满足了,使你听得感动万分;或是你找到了一位很有深度的禅师,它告诉你如何能一念不起,如何让脑波停止,使你听得既玄又奇、法喜充满,然而短暂的感动与激情后,你发现你还是没有得到期盼中的安宁与满足。

因为你与它走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它们只是结伴而行,然而却不可能有交集。

(三)「身体感受」与「内心感受」分不清:

身体各部位的大小感受,总是时时在发生的,有些身体的感受使内心觉得舒服,有些身体的感受使内心感觉不舒服。

像是劳动、流汗,就常使都市人觉得心情浮躁;而轻松的按摩、或吃些好吃的食物,常使人觉得心情很好。

因此你那「内心」的感受好不好,也常与「身体感受」结伴同行。

这回它选择躲在「身体感受」的背后,使得人们不加思索的便以为,拥有安宁与满足的办法,便是在于去除身上那些不喜欢的感受,或是让身体充满很多好的感受。

是的,有时可以用这样的办法达到短暂的效果,但有时却并非如此。

试看那非常富有的人家,伸手一招就有好几个佣人打点他生活的一切,穿得绫罗绸缎,吃得山珍海味,把他服侍得舒舒服服,但他的内心却未因此就能得到安宁与祥和。

可见这内心的安宁与祥和,与身体的美好感受是完全独立的,不幸的是因为他们常常结伴而行,因此又使人们一再的被误导了方向。

这样的人常成为美食主义者,或享乐主义者,不断追求感官的美好刺激;而其中亦有一小部份的人,因为了解了身体感受对人的影响,因而进入内观修行的领域,但也因尚未觉察到「身体感受」与「内心感受」其实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所观照的范围只停留在肢体各部位感受的实相上,而独漏了最难以观察、也是最需要观察的「内心」这方寸之地的枢机,因而使得他们的努力修为成效大打折扣,也使得努力的方向,再度受到扭曲。

就如以上的三项分析,人们的「内心」常与外在的境遇、脑中的思想、或身体的感受结伴同行,故而导致人们常误以为问题是出现在这三者身上,因此这三组连体婴很难有机会被清楚的分割,当然藏在每个人「内心」中的单纯真相,那个本自具有的安宁与满足,也就迟迟无法被世人所认出,这便是今日众生迟迟不能认识内心安宁的主要原因了。

人们失落已久的「内心」,究竟是藏在身体的何处呢?

那么这个人们失落已久的「内心」,究竟是藏在身体的何处呢?

它应该有个位置吗?

如来佛在楞严经卷一里说「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是名为心。

」而也有不少的古圣先贤曾说过「道心四大周流无所不在」,这样看来心好像是无所不在的,是没有位置的,这是古圣先贤的共识,因此你会质疑,为什么你却说心是有个位置的呢?

是的,这两句话当然是非常正确,但也正因为对于这两句话的片面误解,造成今日众生迟迟无法寻觅到我们「内心」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我说这是个误解呢?

因为这两句「心无所不在」这句话,指的是已经解脱所有「烦恼罣碍」的「道心」来说的,而不是指正在受烦恼枷琐的「人心」!

悟透这「道心」的觉者,不论外境发生什么变化,或身中升起什么感受,对他们来说,总是未曾分别、未曾取舍,总是平等无二,不只外面发生的事罣碍不了他,身中发生的感受也罣碍不了他,就连「内心」这一方寸之内的起伏动荡也了无意义,也罣碍不了他!

「身内」没有能罣碍他的,「身外」没有能罣碍他的,就连「心中」的发生也没有能罣碍他的。

这「道心」不受任何内外位置的动荡所控制,再也没有什么动荡能罣碍得了它,它已无所不自在了。

因此如来佛说一个解脱者的「道心」应该是「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的。

意思是里面没有罣碍、外面没有罣碍、心中也没有罣碍,处处有真觉,无处不自在,任何地方都没有一丝一毫的执着存在。

因此「道心无所不在」这句话当然是非常正确的,也是我们终其一生所应追求的目标。

然而这句话用来形容正在被烦恼痛苦所束缚的众生也适合吗?

不适合的!

因为众生的心是无所不执着的「人心」,而不是一切无着的「道心」!

众生一想到公司的不如意,内心便罣碍着公司;想到家庭的不如意,内心便罣碍着家庭;想到某个可恨或可爱的人,内心便罣碍着那个人;身中有好的感受或坏的感受升起,内心便起了贪嗔;尤其是内心一感受到起伏动荡,更是让他久久不能自已!

也就是众生的「人心」是「既执着内,又执着外,也执着心中,俱有所在,一切有着」的!

因此,那烦恼罣碍的「人心」,并不适合「道心四大周流无所不在」,及「一切无着,俱无所在」这样的句子。

若把我们这究竟解脱的句子,强加在初学扫心飞相的人身上,这就像我们用「武术的最高境界是没有招式的」这样的话,去取笑一个正在勤练招式的学武者一样的不适合。

这句话让他看起来好像很内行,但其在真正内行人眼中,正足以暴露他的一无所知!

然而长久以来,疏于观察者,或是高谈阔论者,总是助长这种张冠李戴的情况不断发生,无怪乎「修心」这件事说似简单,其实早已混淆得比登上月球还要难了!

只有一个办法能解破这个谜底,那就是用你的「内心」去感受看看!

那么凡夫那个「烦恼罣碍」的心是有位置的吗?

是的,内心的「痛」是有位置的!

内心的「喜悦」也是有位置的!

不然你怎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呢?

而如何知道它是有位置的呢?

只有一个办法能解破这个迷底,那就是用你的「内心」去感受看看!

这件事不能用「想」的,不能用「思维」的,思维是脑袋的事,而内心的作用是用来「感受各种情感」的,内心是「感受」的领域,而不是「思维」的领域,他们虽然常常结伴而行,但他们是很不同的。

因此,在你的内心有任何「感受」时,有任何「心情」时,用手去摸摸你的内心,你便能摸到它的位置!

感受一下,内心的「痛」没有位置吗?

没有位置便不在你身上,不在你身上你怎能感受到那个「痛」呢?

这个「痛」若你能感受得到,那必是在你身上,在你身上就必定有个位置,不然你用哪里去感觉呢?

这听来很令人迷惘是吗?

是的,这不是思维与逻辑可以解释的,但你何不用你的手去摸摸看呢?

仔细的体会看看…

当一个做错事的人,说我的心头好沉重、好内疚时,会用手按着哪里呢?

当一个失恋的人,感到椎心之痛、痛心疾首时,会用手揪住那里呢?

当一个受到屈侮的人,感到义愤填膺时,会用拳头捶哪里呢?

当一个受帮助的人,表达他的满怀感动时,会不自主的用双手抱哪里呢?

当一个人忽然受到惊吓,想去抚平那情绪时,会不自主的拍哪里呢?

当一个人说这是我的「由衷之言」、「肺腑之言」,会用手指向那里呢?

当一个人叫人「扪心自问」、「摸摸良心」时,会将手摸向哪里呢?

当一个人喜悦的时候,内心「痒痒的」,那个感觉在哪里?

当一个人发出慈悲心、爱心的时候,那个慈悲与爱的感觉在哪里?

你有没有发现,全世界不论哪个国度、哪个宗教、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