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550232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学会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等理解小说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2.阅读《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情节,感受名著中生动的人物形象。

3.结合片段,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进行心理描写的仿写训练。

4.学习古诗《回乡偶书》,感受诗人久别回乡的复杂情感。

重点难点:

1.交流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小说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感知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重要性。

3.理解古诗,体会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回忆小说人物。

过渡:

同学们,在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三篇小说,里面有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请大家一起来把这些人物的名字回忆一下吧!

(学生回忆,教师板书。

2.引导学生思考:

这么多的人物,哪一个留给自己的印象最深刻呢?

3.学生自由表达,教师和其他同学相机给予肯定和补充。

4.小组合作探究:

这个人物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么深的印象?

出示小组讨论的要求:

(1)各小组推荐一名小组长,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2)小组成员要紧扣一个人物,交流各自印象深刻的原因。

(3)小组成员的回答要争取能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个人物也给其他成员留下深刻的印象。

5.全班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说与之相关的精彩语段,教师做好记录。

6.教师根据交流情况,总结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提示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

(1)课件出示小资料。

人物形象是小说三要素之一,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

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又叫细节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又叫侧面烘托)指以他人的言行或环境来反映人物的特点。

(2)结合具体的例子总结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

①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表现出来的。

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如《桥》《穷人》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②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背景和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穷人》第1自然段中的环境描写。

③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

(如《桥》中村民的慌乱与老汉的镇定间的对比,《穷人》中西蒙的孩子睡得香甜与她死得凄惨的对比。

7.结合本单元习作,说说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展现其个性特点的。

(1)小组学习,要求组员读读自己的习作,找出自己最满意的描写人物的语句,读给同学听,说说自己想要表现人物的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方法。

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互提建议。

(2)指名朗读自己的习作片段,要求全班同学说说:

他有没有表达出人物的特点来,是如何做到的?

二、词句段运用

1.学习从故事情节中理解人物形象。

(1)出示语段,老师范读一遍。

(2)学生说说语段介绍的故事情节。

(检查学生预习《三国演义》中对关羽人物形象的刻画)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3)指名读,说说这一经典情节突出人物怎样的形象。

预设一: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讲述关羽在汜水关前斩杀董卓部将华雄的故事。

从故事中感受到关羽的英勇。

预设二:

抓住“酒”这一关键字在语段中的作用体会:

关羽斩杀华雄的快、狠、准。

(4)指导朗读。

指名读、师生共读、对比读。

提示:

读出关羽的神勇之气。

(5)学生简要说说自己预习时从故事中认识到一个怎样的关羽。

预设:

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等。

2.围绕人物心理活动,理解人物形象。

课件出示: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

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出示第一个语段,指名读,说说桑娜此时的心情以及你对桑娜人物的理解。

(课文已学知识的回顾)

预设:

桑娜先是非常不安、紧张、犹豫不决,后来又下定决心要收养。

从她内心矛盾、复杂的心理变化中,看到桑娜的朴实、善良、有同情心。

(2)出示第二个语段,迁移学习。

(3)自由读第二个语段,思考以下问题。

课件出示:

1.“我”此时此刻是怎样的心情?

2.从对“我”的心理描写中,你如何理解邱少云这一人物形象?

(4)同桌交流。

(5)反馈。

预设问题一:

从“绷”“怎么忍受得了”“不敢”“不忍”“忍不住”“盼望”等一系列的心理描写,看出“我”的想救却不能救的矛盾心理。

一方面希望他跳起来离开火场,一方面又不希望他跳起来,一方面想看,又害怕看,一方面又期待发生奇迹。

预设问题二:

语段中没有直接写邱少云,但从“我”矛盾的心理活动中,看到邱少云正忍受着常人无法遭受的痛苦与煎熬,看到邱少云宁愿被活活烧死也不暴露位置的决心,看到他在危急时刻也要一动不动遵守纪律,哪怕是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6)学生齐读,老师小结。

语段中从“我”的心理活动描写,侧面衬托出邱少云的自觉、严格遵守纪律的英勇以及钢铁般坚强的意志。

3.试写。

(1)回顾语段,明确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忐忑不安和犹豫不决。

生1:

第一个语段直接从人物忐忑不安的矛盾心理感受人物朴实、善良的人物形象。

生2:

第二个语段从人物紧张、担心的矛盾心理侧面烘托人物高尚的英雄形象。

(2)学生练笔,试着写一段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心理活动。

(3)学生读自己写的语段,师生一起点评。

二、自主读诗,整体感知

1.介绍诗人。

课件出示:

贺知章(约659—约744),字季真,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少时就以诗文知名,后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有《咏柳》《回乡偶书》。

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课件出示:

1.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地读通诗句。

2.借助课文插图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内容?

不清楚的可同桌间相互交流。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认读“鬓”,强调发音;认读“衰”。

课件出示:

偶乡音无改鬓毛衰相识笑问客

(2)出示字词,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3)说说你已经理解了古诗中哪几个词语的意思。

预设:

鬓:

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鬓毛衰:

老年人头发稀疏减少。

(4)读古诗。

指名读,小组读。

(5)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出示句意点拨。

课件出示: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孩子们看见我都不认识,笑着问我这个客人是从哪里来的。

4.齐读古诗。

课件出示: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三、感悟诗意,读中悟情

1.老师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情感及韵味。

2.指导读第一句。

(1)学生自由读第一句。

(2)出示年老而归的画面。

显示年少与年老的对比图,出示两行诗。

课件出示: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配图)

(3)通过观察对比两幅图,说说你想带着怎样的情感读这句诗呢?

预设:

带着有些难过的心情来读这句诗。

离开的时候还是小孩子,而回来的时候头发都已经白了,很伤感。

3.体会情感,引导齐读第一句。

这时候的贺知章看着家乡的变化,听着家乡话真是悲喜交加啊!

他不由地发出感叹——(生齐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过渡:

诗人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家乡,心中无比激动的诗人回到家乡后又有什么感受呢?

4.指导读第二句。

(1)课件出示儿童与诗人相见的画面。

(2)请同学们观察图画,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小朋友,你会对贺知章爷爷说些什么话呢?

(3)教师扮演诗人,学生们扮演孩子们,师生互动理解诗句。

(4)引导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体会诗人的感受。

(5)指名三到五名学生读,注意读出诗人心中的难受,以及声声叹息。

(6)男女生读,感悟诗人此时此刻又悲又喜的心境。

过渡:

《回乡偶书》把诗人重回离别了数十年的家乡时那种又喜又悲的感情,表现得亲切自然。

让我们再把这两句连起来读一读,看谁能把作者的又喜又悲的情感读出来。

5.齐读古诗《回乡偶书》。

课件出示: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又喜)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又悲)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四、以情引读,读中悟情

1.创设情景,体会思乡。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每当中秋月明时,贺知章会怎样思念家乡?

每当九月重阳,贺知章会怎样思念家乡呢?

一年过去了,又是除夕了,贺知章又会怎样思念家乡呢?

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讨论,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组员。

2.小组探究,想象体会。

3.指名反馈,师生点评,以情引读诗句。

预设一:

把对家乡的思念寄托于明月,对着明月想象家乡的月亮是否和离开时一样。

预设二:

九月重阳节,登上山顶,望着远方的家乡,想到儿时的伙伴是否也和他一样在登高。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预设三:

除夕夜,正是一家团圆的日子,想到曾经一家其乐融融,现在却不能和他们团圆,多么伤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4.想象变化,体会诗情。

今天,他终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可是家乡已经不是以前的模样,同学们想象一下家乡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朋友?

亲人?

诗人自己……

5.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创设情境,以情引读全诗。

预设:

昔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再也不见身影。

诗人不由感叹起来——(引读全诗)

往日一家人团圆欢乐的景象再也无处找寻。

诗人不禁叹息起来——

如今老态龙钟,白发苍苍,物是人非,诗人不由得伤感起来——

五、配乐朗诵,升华诗情

1.创设意境,课件出示《回乡偶书》一诗。

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

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化,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

2.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再齐读全诗。

3.指名诵读,师生评价。

4.配乐朗诵全诗。

六、拓展延伸

1.故乡,是每个人心里的一盏灯,这盏灯,亮在贺知章的心里,亮在许许多多文人墨客的心里,也亮在无数游子的心里。

从古至今,正是这盏灯,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诗篇。

  

板书

  多层面理解人物形象

情节突出人物形象

词语包含感情色彩

复杂心理活动——五个省略号两个感叹号

回乡偶书——游子思乡     

课后反思

语文园地四共有三个栏目,即“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

教学中,我力求使每个栏目的教学都落到实处。

“交流平台”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生从多个方面来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

我从复习学过的三篇课文入手,让学生说一说三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然后有引导学生思考:

这样的人物形象作者是如何塑造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了塑造人物形象可以从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描写着手,也可以通过情节描写刻画人物,有时候还借助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

“词句段运用”分三项内容。

其一是学生感知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我安排学生两次读“温酒斩华雄”的情节,给学生深刻感受情节描写的巨大作用。

其二是注意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感情色彩对句子表意的作用,我通过讲解,使学生意识到准确用词能使句子表达的感情更鲜明。

其三是通过范例使学生认识到心里活动描写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作者的写法后,自己尝试写一段心理活动的文字。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古诗《回乡偶书》。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中,对于古诗意思的理解以孩子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只是简单点拨。

同时,利用表演,让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安排的是和同学们交流如何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安排的是1.读《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感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2.读出示的三句话,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情感;3.读《穷人》片段,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仿写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古诗《回乡偶书》。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交流平台”教学时,引导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先让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小组交流,再让学生说一说还知道哪些生动的文学形象,并说说他们的性格特点,从哪里感受到的。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感受人物性格。

2. “词句段运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品读句子和关键词语,结合情节,体会情感,感受人物心情。

3.教学《回乡偶书》时,首先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接着初读古诗,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正确,初步感受诗的情感及韵味。

然后借助课文插图,小组讨论每句诗讲了什么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做好标记。

然后引读全诗,读中悟情。

最后,配乐吟诵,升华诗情。

课下布置作业:

积累《回乡偶书》第二首,体会作者眷恋家乡以及忧伤之情。

二、成功之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教学古诗《回乡偶书》时,为了让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我给同学们留有足够大的空间,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在分析、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全班齐读、表演读,多样化的朗读形式使学生动脑动口。

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升华。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文字艺术的魅力,达到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目的。

三、不足之处  教学完成后,反思整节课,感觉有以下不足:

我的语言还不够优美,语气语调的把握上有欠缺,在对学生的回答问题上的激励评价针对性不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