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学笔记.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550908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6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教育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当代教育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当代教育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当代教育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当代教育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当代教育学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当代教育学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当代教育学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当代教育学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当代教育学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当代教育学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当代教育学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当代教育学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当代教育学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当代教育学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当代教育学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当代教育学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当代教育学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当代教育学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当代教育学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教育学笔记.docx

《当代教育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教育学笔记.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当代教育学笔记.docx

当代教育学笔记

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

上篇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第1节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概念

教育:

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人类特有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在有较完善的文字形态时,就出现了学校。

教育为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提供保证,同时,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非形式化教育:

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形式化教育:

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相对规范。

制度化教育:

指在时间、内容、方式等方面均有严密的制度严密制度的教育模式。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2)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4)人口发展状况5)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中最重要的特征: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二战后的教育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用于国际交流。

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义务教育:

指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义务教育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志之一。

普通教育:

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职业教育:

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现代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二战后,出现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

知识传授(教学)、知识创新(科研)、知识转化(社会服务)

知识经济: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信息化、网络化、创新为主要特征。

第2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

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教育学的思想来源

(1)、孔子的教育思想。

A,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B,孔子的最高的教育目的是道德教育。

“礼”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C,教育内容上孔子主张“六艺”(博学于文,约之于礼)。

D,孔子倡导启发试的教育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

A,《学记》高度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B,《学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C,《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师严然后道尊)。

D,《学记》同样重视启发性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古希腊教育思想的特点:

苏格拉底:

提出了著名的问答法。

伯拉图:

一是强调人受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回到理性;二是重视教育与政治的联系。

亚里士多德:

一是高度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二是主张和谐教育(德智体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三是他倡导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进行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特点:

(1)、主张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

反对封建教会的压迫和统治,张扬个性

(2)、强调满足儿童的性情和爱好。

夸美纽思的教育思想:

(1)、强调要遵循自然,所以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2)、他用自然法则来解释教育法则。

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

(3)、教育对每个人来讲,都是重要的发展途径。

英国教育家洛克:

(1)、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2)、提出了著名的绅士教育思想。

法国教育家卢梭:

倡导自然教育,让儿童任其天性,自由的发展。

卢梭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德国的教育家康德,都非常重视教育。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1)、主张教育要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

(2)、教育的过程、方法要遵循自然。

《论语》孔子:

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1)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故重视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2)以“仁”为核心的和最高道理标准,并把仁的思想归纳到服从周礼上,强调忠孝和仁爱3)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承认人的先天个性差异,但更强调重视因材施教,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以致用。

《墨子》:

墨家代表墨翟的著作,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应用技术的传习;认为获得知识有三种途径:

“亲知”、“闻知”、“说知”。

《道德经》:

道家代表作,主张道法自然,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

《学记》是儒家经典著作《礼记》中一章,从正反两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约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学记》提出:

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2)提出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设计了完整的教育体制3)主张课内和课外相结合4)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5)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6)重视学生的学习,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但不使其灰心。

《理想国》:

作者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人的本质,灵魂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构成,根据三种由谁主导,可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

哲学家、军人、劳动者;通过教育,才能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

苏格拉底问答法:

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政治学》: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行的代表作,秉承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所有人都应该受同样的教育(公共教育),但没有公民资格的奴隶是不可以受教育的;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步分阶段教育,这也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思想渊源。

自然教育思想:

1)夸美纽斯:

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指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具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尊重人的自由发展

2)卢梭:

强调自然性到了与文明对立的程度。

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认为儿童顺其自然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3)康德:

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

4)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教育应该是有机的,应做到人的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大教学论》:

17中叶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理念体系,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指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具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尊重人的自由发展;进行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的“泛爱教育”,而不强调宗教教育。

《爱弥儿》法.卢梭的著作,强调自然性到了与文明对立的程度。

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认为儿童顺其自然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康德是最早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他探究道德的本质,充分肯定个人的价值。

他认为,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然,都得到自然完善。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以他博大的胸怀和仁爱精神进行了多次产生了世界影响的教育试验。

他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教育应该是有机的,应做到人的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教育漫话》: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代表作。

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认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有差别是因为教育。

主张取消封建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主张绅士教育在家进行,并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

同时他轻视国民教育。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说,通常以赫尔巴特及他的《普通教育学》、杜威及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作为代表人们和作品。

(即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赫尔巴特与他的《普通教育学》:

(另一代表作《教育学讲授纲要》)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赫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的基础。

《普通教育学》共分三篇:

第一篇阐述“教育的一般目的”,论述了儿童管理的目的和方法,教学应以发展多方面的兴趣为目的。

第二篇论述多方面兴趣的对象、教学的过程等,他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借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间,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认为学生应该学习的应该是统一体的,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形式阶段。

第三篇讨论道理性格的形成及其通过教育形成儿童性格的理论。

强调儿童的兴趣是教育的出发点,强调教师、教授、教材的主导作用,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强调道德教育,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赫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

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的代表作。

他试图把“民主”和“科学试验方法”、“进化论”、“工业的改组”等因素联系起来,探讨它们在教育上的意义。

书中,他批判性地讨论了西方以前的教育思想,同时吸取现代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上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

全书共分26章,前7章首先讨论了教育为生活所必须以及教育的社会机能,然后提出了他的一个重要观念:

“教育即生活”;第8-23章对要对教育目的、兴趣与训练、经验与思维、教学法与教材和课程、教育的价值、教育与职业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后三章将其论述归结到实用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实用主义课程论和方法论的核心。

杜威的《民》对20世纪的教育和教育学有深远的影响。

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

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三中心:

儿童、经验、活动

(一)、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和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包括四个基本内容:

1、赫尔巴特找到了教育学的科学基础。

(伦理学和心理学)。

2、提出了著名的课堂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这四个阶段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3、赫尔巴特特别重视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4、赫尔巴特倡导学校教育的严格管理。

(二)、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1916年)

杜威系统的提出了现代教育的主张,五个方面的思想:

1、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

教育要更多的面向儿童的生活世界,更多的面向当下的社会的生活实际,反对脱离实际的抽象,反对脱离实际的说教。

2、认为学生的发展即生长。

教育就是儿童的经验改造与重构,主张在“在做中学”。

3、强调活动教学。

与传统教育强调课堂教学相比,杜威更强调学生自由,自主活动。

4、在教育的过程当中,杜威看中学生的探索学习。

主张通过问题、情景的设置,进行探索学习。

5、杜威主张教育过程无目的。

反对社会外来强加给儿童的教育目的。

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体现的是实用主义的哲学观,也体现了他与赫尔巴特的不同,即赫尔是传统教育的代表,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表。

赫尔巴特是教师中心论者,杜威中儿童中心论者;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权威,杜威强调儿童的兴趣。

在某种意义上,两个人的观点是对立的,但也各有各的道理。

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革命家杨贤法《新教育大纲》是我国最早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写的教育学著作。

苏联的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系统总结了苏联20世纪20-30年代的教育经验,基本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把教育学分为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理论四个部分,其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的地位和作用,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强调教材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此书成为以后相当长期我国教育工作的主导理论和指导思想,对我国教育的规范起积极作用,但忽视了学校的自主性,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忽视了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灵活性和变革的必须性。

学术的发展和教育活动本身的日益丰富,促进了教育学的多元化。

第二章当代世界教育

第1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

1、当代教育发展的背景1)政治变革2)经济发展3)科技革命4)人口爆炸

2、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

分为重建、大发展、调整、新增长、

教育先行:

这是现代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指教育发展优先于经济发展。

第2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

1、规范迅速增长

教育增长:

是指教育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

教育发展是教育从一个较低的水平或地位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或地位,它涵摄数量、质量,效益的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

2、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

双轨制即19~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分别为贵族及资产阶级子女与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筛选严格、差异悬殊、互相分离、互不沟通的两个学校系统。

单轨制即20世纪后期所形成的统一的、具有多样职能的、纵横沟通的单一学校系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单轨制逐渐替代双轨制。

3、内涵逐渐扩大

正规教育:

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

非正规教育:

是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所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

非正式教育:

是指每个人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家庭、工作单位、社会)中学习和积累知识技能,形成态度和见识的无组织、无系统的终身过程。

3、不平等严重存在

教育平等:

是个体获得相同的受教育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历史追求,其核心是消除因性别、种族、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文化状态、社会地位等所导致的对不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各用其材各展其长的种种歧视和阻碍。

教育机会平等有三重涵义:

个体起点的平等、过程的平等、目标的平等。

第3节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教育全民化

全民教育:

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全民教育的任务侧重于普及教育,终身教育的任务侧重于继续教育)

全民教育兴起的原因1)从个发展层次看,全民教育既是权利并促进社会平等的根本保证,也是生存和发展基本手段2)从社会或国家发展的层次看,全民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解决危机问题的必须选择3)全民教育促进世界文明共同繁荣和需要。

二、教育终身化

终身教育:

是人们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在漫长的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训练和培养的总和。

终身教育是由法国的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让(朗)创新,1965年在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会议上首次提出。

终身教育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组织体系所根据的原则,这个原则贯彻整个过程,包括儿童、青少年、成年等整个教育过程。

终身教育过程实际是促进教育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的过程。

终身教育就是终身学习。

三、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

是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

教育民主化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

它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

前者是民的外延扩大,后者是教育内涵的扩大,前者是基础,后者前者的引申。

教育民主化主要包括教育机会均等和受教育机会均等。

做好教育民主化要做到教育的普及化和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平等,其中教育普及化是基本保证。

四、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

是基于电脑和互联网的教育内容更新和教育形式变革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将促进教育从固定的人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学习固定内容向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的彻底转变。

第三章 当代中国教育

第1节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新中国初期十七年的教育历程二、“文革”十年中的教育三、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改革

第2节当代中国教育的现状

一、义务教育二、高中阶段教育三、民办教育四、高等教育五、教师六、教育经费

第3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受到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如国家、社会教育机会、学生家长、教师的期望均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

教育目的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意义:

(1)、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制约着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2)、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本方向,对教育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

(3)、教育目的是评价教育质量最根本的标准。

教育目的的层次:

1)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针对所有对象普遍

学校的教育目的:

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针对特定对象特殊

3)教学目标(课程或教学的)具体、可操作、阶段性

教学目标:

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结果。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的表述经过多次变化:

1957年,毛泽东说“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少年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1995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6大报告中,加上了一个“美”,把美提高到教育目的的高度。

(二)、不管表述如何改变,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不变:

a、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的统一,这是反映教育事业价值取向的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

b、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c、我国教育目的对人的个性发展、人的创造精神越来越重视。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三个要点)

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五个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2、掌握其中的三个基本概念:

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智育:

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美育:

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

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3、掌握五育之间的总体关系:

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而且在活动中相互渗透。

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指的就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注意美育的重点,美育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发现美,二是要鉴赏美,三是要创造美。

这是美育的根本任务。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1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个体发展:

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个体的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

个体发展呈现历史性与社会性、顺序性与阶段性、共同性与差异性(因材施教)等特征。

个体发展既是现实地展开,又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

现代教育学将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归结为“三因素论”:

遗传、教育、环境。

1)遗传素质是个体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2)(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对个体的发展起一定的促进或制约作用;

3)教育作为特别意义上的“环境”对个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引导着个体的发展方向;

b、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深刻、系统和科学;

c、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d、个体的遗传、社会环境因素部分地也是受到教育影响的结果。

遗传素质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均是与教育分不开的。

教育的主导作用既表现为对个体的作用,也表现为对种族遗传、对环境形成的重要影响作用。

个体的发展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被动接受先天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作用,而在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个体能动参与的结果。

个体的发展离不开其能动的实践,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人的发展经常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二、发展个性是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 

个性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表现。

它既反映人性的共同性,也反映其差别性。

从广义看,个性是由生理、心理、社会性诸方面一系列稳定特点所构成的;

从狭义看,仅指心理特点而言,它是以世界观(认识、观点、理想、信念)为核心的一系列个性特征(需要、兴趣、智力、能力、气质、性格)的结合。

人的全面发展:

主张让每一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并把它作用人们共同追求的一项根本的教育目的。

第2节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

一、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二、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三、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

四、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

个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

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个体的个性化包含1)个体的主体意识和2)个体特征的发展,最终促成3)个体价值的实现。

但个体的个性化与个体的社会化是统一的,教育的功能在于促进二者有机的结合与统一。

不断地提升人的地位,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

它反映在四个方面:

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

第3节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

教育要提升人的地位,亦即要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实质上就是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

一、素质的含义、分类与结构

人的素质即人的本质、本性。

既然人具有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因而人的素质就应当由自然的与社会的一系列稳定特点所构成(定义)。

素质可分为三类,即先天的自然素质、先天与后天结合的心理素质、后天的社会素质。

这三类素质是基本的,无论划分为若干种素质,都必须从属于这三类。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目的与任务

素质教育:

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指所有学生的素质都要提高;同时指每个学生的各种素质都要有所提高不得重此轻彼)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它可以分为做人与成才两个层次: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偏重于共同要求;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偏重于区别对待。

 素质教育有三大任务,即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心理素质、形成社会素质。

这三大任务是交互作用、共同提高的。

三、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或落实,全面发展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