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553608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7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5页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5页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5页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5页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5页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5页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5页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5页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5页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5页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5页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5页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5页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5页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5页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docx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docx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案

21.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榆、畔”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字。

2.初读古诗词三首,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了解古诗词三首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诗词的意境。

3.能借助注释,自主理解《枫桥夜泊》《山居秋暝》的意思。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借助注释,自主理解《枫桥夜泊》《山居秋暝》的意思,初步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自主理解《枫桥夜泊》《山居秋暝》的意思,初步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

以“画”为径,描绘《山居秋暝》图

1.猜诗人。

谜面:

他是唐代的大诗人,才华横溢;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还精通书法、音乐;宋代大诗人苏轼曾这样评价他的诗画: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简介:

字摩诘,因为他参禅悟理,所以人们又称他为“诗佛”)

2.自读《山居秋暝》,要求读准读顺。

3.指名朗读,提醒读准字音“暝、喧、浣”。

4.对照注释,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诗句。

预设:

“空山新雨后”中的“新”不仅有雨刚刚停下的意思,还给人雨后空气清新的感觉。

“莲动下渔舟”中的“下”有顺流而下的意思。

“随意春芳歇”中的“随意”古今意思不同,在这里指任凭的意思。

“王孙自可留”中的“王孙”指王维自己;“留”是指留在山中的意思。

5.集体交流诗的大意。

6.品味古诗,“画”“山居秋夜图”。

(1)出示学习任务。

都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如果让你给《山居秋暝》来画幅插图,你会画些什么呢?

请和同桌一起构思图画。

提示:

此学习任务重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放飞想象,可通过合作性学习,让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中去。

课上建议只要求学生讲述绘画的要求,不要求当堂绘画。

(2)小组合作,讲述绘图要求。

提示:

为了绘出一幅逼真的图画,要求尽可能提得细致一些,最好作一些形象化的描述。

比如:

天空中有一轮皎洁的明月;画面上要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

(3)展示学生合作的成果,集体描绘“山居秋夜图”。

(4)出示课文插图,讨论:

你觉得这幅插图哪里还不够完美?

教师可借助这个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景物的动态描写难以用静态的图画表现的问题。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探索这首诗除了描绘静态的景物,还传神地写了哪些动态的景象。

(5)引导学生先想象“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动态美,然后先在心中绘制“动图”,最后说说自己想象到的“动图”。

(6)引导学生讨论:

你们从“泉流、竹喧、莲动”的动态图景中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可借助此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动态图景的描写旨在烘托山林幽静而美环境,这是一种“以动衬静”的艺术手法。

7.小结:

作者在空山、松林、明月所构成的静态图景中融入清泉石流、浣女竹喧、舟行莲动的动态画面,让我们充分地体会到了山林的幽静与美好,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愉悦。

这美好的感受是诗歌“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高妙艺术带给我们的!

学习活动二:

读中想象,体会《枫桥夜泊〉意境

1.朗读《枫桥夜泊》,要求读准读顺。

2.自学诗句,理解诗歌意思。

自学要求:

借助注释,逐句理解古诗的意思,并尝试讲出来。

自学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3.展开想象,体会诗歌意境

再读诗歌,边读边想像:

诗歌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学生交流时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霜满天”“夜半钟声”等反映景与情交融的词。

可让学生借助吟诵、想象和手势表演,体会“霜满天”那夸张的、半实半虚的意境;要引导学生在吟诵和想象中体会那撞击诗人心扉的“钟声”使其辗转反侧、愁绪满怀的情景,理解“夜半钟声”这特殊文学意象包含的情感与意蕴。

4.探究诗句,理解动静结合的写法。

静景:

江枫寺庙

动景:

月落乌啼霜飞钟鸣

诗歌既有静景描写,又有动景描写,动静结合,旨在以动衬静,营造静寂的氛围,表现诗人孤寂、忧愁的心绪。

5.诵读古诗,读出诗之韵味

边读边体会如何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节奏,恰当传递诗人情感。

学生练读后开展比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长相思》,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古诗词的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长相思》。

2.能想象画面,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节奏,读岀三首诗词宁静、忧愁、壮阔、思念等不同的意境;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自主理解诗词的意思;初步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景象,感受作者传递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词三首,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古诗词的内容,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景象,感受作者传递的情感。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节奏,读岀三首诗词宁静、忧愁、壮阔、思念等不同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三:

三读《长相思》,品味词中情

1.一读《长相思》,读准音,解其意。

学生先自读自悟,要求对照注音将字读准确,并结合注释读懂词的意思。

学生在逐句理解词的意思时,教师可重点引导学生想象“夜深千帐灯”的景象,想象帐中人在干什么。

2.二读《长相思》,读出词人的心情。

(1)引导学生结合诗句,感受词人的埋怨与无奈。

可引导学生借助“身向”,理解词人身随皇帝走,心向故乡回情绪;体会千帐灯中词人的辗转反侧;发现“聒碎乡心梦不成”的原因,品味深深的无奈;想象“故园无此声”背后回忆中的美好以及美好背后更为深沉的无奈。

(2)读出词“一唱三叹”的美感。

出示叶嘉莹关于词之特点的解读。

北宋李之仪说“长短句,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禁”,这也就是王国维所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啊!

词为长调,就像一位美好的女子于花草小道上散步一般,总要走一走、停一停,故而吟哦起来似有“一唱三叹”之感。

(摘自叶嘉莹的《人间词话七讲》)

教师先吟诵出词“一唱三叹”的美妙感觉。

然后师生齐读,在诵读中感受词之美妙。

(3)想象词人的举动、表情,入情入境品诗词。

出示要求:

请同学们走进这首词的时空中去,随着文字的流淌,随着词人的行程,你看到词人怎样的表现?

情发乎心,而常常显于外。

你看到纳兰的表情了吗?

你看到他的神态了吗?

你看到他的动作了吗?

提示:

请站在词的留白处想象。

可想象词人骑在马上、身处帐中、站在高处、聆听风雪声时的举动、表情,与词人融为一体,再用情诵读,实现读思合一。

3.三读《长相思》,领悟词的妙处。

(1)出示词评:

《长相思·山一程》一词中用了很多“对比冲突”来表现词人的心境。

(摘自严迪昌的《清词史》)

提出要求:

请同学们试着找到这些“对比冲突”。

(2)师生合作探究,发现“对比冲突”所营造的词之妙处。

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山水兼程的渐行渐远与思念日切的冲突;发现千帐灯的亮、暖与离愁的寒冷的冲突;发现风雪声的聒噪与故园宁静的冲突;发现身心的疲累与辗转反侧的冲突……

(3)总结这首词的妙处。

纳兰性德的词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其词造境别致、格调高雅,自然雅致、清淡朴素,毫无雕琢的痕迹,然笔触细腻,直抵人心。

学习活动四:

改写古诗,动静结合“绘”图画

1.拓展阅读古诗。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比较三首小诗,想象画面,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动静结合来描绘山林景象的?

4.结合生活体验,张开想象的翅膀,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动静结合地写出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板书设计

21古诗词三首

山居秋暝

空山松林明月

泉流竹喧莲动

枫桥夜泊

江枫寒山寺

月落乌啼钟鸣

长相思

夜深千帐宁静故园静态描写

山水兼程风雪聒噪动态描写

精彩片段

(出示:

二读:

读出词人的心情

请同学们走进这首词的时空中去,随着文字的流淌,随着词人的行程,你看到词人怎样的表现?

情发乎心,而常常显于外。

你看到纳兰的表情了吗?

你看到他的神态了吗?

你看到他的动作了吗?

提示:

请站在词的留白处想象)

(生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师:

此刻,你看到纳兰骑在马上,他会有怎样的表情、怎样的动作呢?

生:

他一次又一次回头向故乡的方向望去。

师:

我也看到了,他在频频地回首望故乡,真的只是“身向榆关”啊!

(生读“夜深千帐灯”)

师问:

此刻,你看到纳兰在哪里?

他在外边呢,还是在里边呢?

他在高处呢,还是在低处呢?

他有怎样的表情和动作?

生:

他站在外边,站在高处望向远方,一脸的忧愁。

师:

是的,登高望远,思乡怀人啊!

(生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

此刻,纳兰又在哪里,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

生:

此刻,纳兰在帐篷里,我看到他躺在床上,翻过来翻过去,还听到他的叹息声。

师:

看得真仔细!

还有谁看到了?

生:

我看到他一会儿躺下,一会儿又坐起来,一会儿在帐篷里走来走去,很烦躁的样子。

生:

我看到,他的眉头始终是皱着的。

师:

是啊,词的字里行间都是忧愁,都是埋怨。

他怨路太漫长,他怨马儿跑得太快,他怨——他还怨——他甚至怨

生:

他怨风声太吵,他怨雪花乱飞。

生:

他甚至怨灯火。

师:

哦,为什么怨灯火?

生:

灯火忽明忽暗,让人心绪不宁啊!

师:

你们看得真仔细,理解得很深刻。

是啊,“灯”“火”在思乡的诗词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往往是和“愁”联结在一起的,正如“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

我们再来诵读这首词,这次的感觉一定更加接近那时那景那情。

点评:

入境才能移情。

让学生想象词人的表情、动作的做法,妙!

眼之所见,情之所动,意方能会。

让学生不只看到词,更看到词后站着的一个立体的人,这样词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22.四季之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旷、怡”等5个生字和“黎明、红晕”等13个词语

2.理解“凛冽、比翼而飞、心旷神怡”等词语的意思。

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感受文章宁静、祥和的意境。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感受文章宁静、祥和的意境。

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感受文章宁静、祥和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

比较不同,初悟四季之美

1.借诗句,忆四季。

如果各用一句诗来形容春夏秋冬四季,你想到的是哪些诗句?

2.总结并导入:

四季与那代表性的景物一道,留在了人们的心底。

日本有一位女作家——清少纳言,用优美而简短的文字描述了自己心中的四季之美。

我们一起来阅读、品味下。

3.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4.出示生字词,指导学习。

重点学习“黎、漆、逸”的写法,识记多音字“晕”的不同读音并组词。

5.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朗读初悟四季之美。

6.梳理课文,初悟四季不同的美。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体会文字背后的细腻情感。

要点:

清少纳言心中的四季之美是:

春天黎明的色彩变幻之美,夏天夜晚的神秘迷人的矇胧美,秋天黄昏的动人的温馨之美,冬日早晨的闲逸心情与冷天的和谐之美。

学习活动二:

聚焦“动人一瞬”,体悟“难察之变”

1.聚焦“动人一瞬”,学习春之美。

(1)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会如何描写春天的美丽.

预设:

学生可能会提到很多景象——桃花、柳树、蜜蜂、蝴蝶……

教师总结:

盎然的生机体现在蓬勃生长的事物上。

(2)比较读第1自然段,发现作者的写作秘诀:

删繁就简。

引导学生总结:

作者只写了天空的色彩变化。

(3)探究只写“动人一瞬”的奧秘。

师质疑:

仔细读一读这段文字,天空色彩的变化带给人怎样的感受?

为什么只写天空的色彩变化?

总结:

聚焦“动人一瞬”,是作者智慧的选择。

作者只把感受最深的呈现出来,其余则大胆舍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的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文章宁静、祥和的意境,将四季独特的韵味有感情地读出来,背诵课文。

3.学习作者“删繁就简,抓住动人一瞬来写难察之变”的写作方法,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表达自己感受到的四季之美。

4品赏并积累文章独特的意象,体会其特有的美感,提高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的内容,感受文章宁静、祥和的意境,感受四季之美。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删繁就简,抓住动人一瞬来写难察之变”的写作方法,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表达自己感受到的四季之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二:

聚焦“动人一瞬”,体悟“难察之变”

1.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感受春之美,发现作者的写作秘诀:

删繁就简。

2.自主阅读第2-4自然段,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如下:

作者抓住了哪些动人的瞬间来描写四季独特的美?

自读课文,找出你觉得写得很动人的语句,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动人一瞬”的。

3.交流发现,关注语言细节,品味写法。

预设:

(1)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作者选择的景象很独特:

不重点写明月、暗夜下的流萤,而只是细写微雨中一两只萤火虫飞舞的情景。

萤火虫的微光与细雨的微光相交织,有神秘感、朦胧感,独具韵味,富有诗意,引人遐想,令人着迷。

(2)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点点归鸦”“急急匆匆”“成群结队”“比翼而飞”,这些词语营造出一种温馨的画面,能勾起人对亲人、友人、情人相伴而行、携手而归等美好情景的联想。

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作者所体验到的寻常人没有注意的景背后的情。

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点滴感受,并做巧妙点拨,要让学生发现:

文中的动态描写,都是作者用心采撷的,虽只是片言只语,但细腻地传递出作者的情感;作者描写的虽然只是瞬间,却写出了常人难以察觉的动态美,意味悠长。

4立足整体,发现作者只采“动人一瞬”的理由。

将4个自然段联系起来看,我们还能发现作者只采撷“一瞬”的理由。

出示:

春天最美是黎明

夏天最美是夜晚

秋天最美是黄昏

冬天最美是早晨

引导学生注意作者观察的时间,联系作者清少纳言的资料,发现其写作秘密。

补充资料

本文作者是清少纳言,她是日本平安时期著名的女作家,清是她的姓,少纳言是她在宫中的官职。

本文选自她的代表作《枕草子》,该代表作写于她在宫中供职的时候。

她的随笔大多是记录她闲暇时的观察所得。

5.入情入境,读出感受。

6.熟读成诵,把自己最喜欢的句段背诵出来。

学习活动三:

学习写出情趣,表现独特韵味

1.创设情境

夏天十分炎热,按说是惹人讨厌的,你能像作者那样捕捉到这炎热里的精彩一瞬吗?

出示句子:

炎热的夏天,吃一根冰棒,那是很有意思的。

2.学以致用,将这句话写得富有情趣。

3.交流和评点。

4.示范:

夏日之美在正午。

阳光炙烤大地,仿佛要烤焦一切。

蒸腾的热气里,坐在风扇前,“咝咝”地唆一根冰棒。

任热风劲吹,汗水流淌,凉意弥漫。

一种奇妙的感觉慢慢爬满全身,每一个毛孔似乎都在舒服地吟唱呢!

提问:

春夏秋冬四季里,还有什么场景是你念念不忘的呢?

5.选择一个季节,学以致用,写出特有的情景和独特的感受。

6.展示和评点。

板书设计

22四季之美

舍常取异

春之黎明

天色变幻

捕捉动人一瞬

夏之夜晚

细雨萤火

秋之黄昏

归鸦飞雁

冬之早晨

手捧火盆

精彩片段

师:

同学们找到了哪些描写“动人瞬间”的句子?

与大家分享分享,说说作者是怎么写出瞬间独特的美的?

生:

写夏天之美的这段文字很有意思。

下着蒙蒙的细雨,仍然有“一只两只萤火虫”在飞舞,这情景很美。

生:

“闪着朦胧的微光”让我感觉很有诗意。

师:

是的,不写明亮的月夜、漆黑的暗夜里的萤火,而着力描写微雨的夜晚,这是为什么呢?

生:

我觉得最打动作者的是这个时刻的萤火,它具有一种朦胧的美、神秘的美,让人感觉很有诗意。

师:

是的,这一动人的瞬间,是一般人难以捕捉到的,作者将之写出来就具有了独特的韵味,就具有了动人心魄的美。

生:

写秋天的归鸦也是这样。

归鸦急急匆匆的,能让人感觉到回家的急切,感觉到家的温馨。

师:

你触摸到了文字的温度,读书就应该像你一样善于联想。

生:

我也从这段文字里感受到了温馨。

成群结队、比翼而飞的大雁,让我感觉它们是个大家庭,它们相依相偎,所以令人感动。

师:

这样的场景之所以动人,就是因为作者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变化一在她的眼中归鸦是急急匆匆的,大雁是比翼而飞的,就连风声、虫鸣也是在合奏,一切都是具有情感的。

所以这样的瞬间才打动人。

师:

如果我们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我们或许就能发现作者只写“动人一瞬”的秘密。

出示:

春天最美是黎明

夏天最美是夜晚

秋天最美是黄昏

冬天最美是早晨

生:

我发现时间要么是早晨,要么是晚上。

师:

你有一双会发现的慧眼。

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除了早晨和晚上,其他的时间就没有最美的吗?

出示拓展资料:

清少纳言是日本平安时期著名的女作家,清是她的姓,少纳言是她在宫中的官职。

本文选自她的代表作《枕草子》,该代表作写于她在宫中供职的时候。

她的随笔大多是记录她闲暇时的观察所得。

师:

你有什么发现?

生:

作者选择早晨或者夜晚,是因为这个时间她才能去观察,这是她闲暇时间的观察所得。

师:

虽然只是零散的观察,但只要拥有一双慧眼,自然能捕捉到精彩的一瞬,自然也能写出动人的文字,呈现异乎寻常的美。

点评:

教师带领学生围绕课文“怎样写出动人一瞬”展开探究,让他们自主地学,独立地思,体悟文字蕴藏的情感,发现作家表达的奥秘,这就让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23.鸟的天堂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桨、榕”等11个字,能根据字形字义区分“暇”瑕”的写法,理解“应接不暇”等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感知“鸟的天堂”的热闹。

3.体会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不同情景,在朗读中能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感知“鸟的天堂”的热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不同情景,在朗读中能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

(1)检查预习,默写词语。

划桨树梢涨潮榕树画眉木桩

应接不暇抛在后面纠正错误

(2)对照书本,自主检查、订正。

(3)指导辨析“暇”与“瑕”。

出示:

暇瑕

白璧微()目不()接

()不掩瑜(yu,美玉)空()

指导学生根据偏旁字义识记生字。

(4)评价学生的生字词预习情况。

2.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出示课文第7、8自然段,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出示: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补充资料:

计数:

读”jishu”时,意思是“统计(数目)”。

读“jishu”时,意思是“数(shu)事物的个数”。

指导学生读准“不可计数”的读音。

(3)评价学生的朗读。

(4)出示课文第12、13自然段,指名读。

指导学生读出这段话的节奏、韵味,体会热闹感。

提示:

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节拍的强弱:

“一拍”可以读得重一些,教师可以通过幽默的评价,引导学生读出“拍击”感;注意节奏的快慢,由静寂到热闹,由舒缓到明快。

3.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

课文写了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

经过“鸟的天堂”时,作者分别看到了什么?

(2)学生自主讨论,然后教师进行总结。

学习活动二:

聚焦核心,比较“动”“静”

1.聚焦核心任务,提出学习要求。

课文讲述了巴金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所见所闻。

第5-9自然段重点写了第一次见闻;第11-13自然段重点写了第二次见闻。

比较着读一读,探究:

两个部分所写的景物有何不同?

2.比较阅读,合作探究,发现不同点。

预设:

第一部分重点写榕树,第二部分重点写鸟;

第一部分写静景,第二部分写动景;

第一部分写“鸟的天堂”的美,第二部分写“鸟的天堂”的热闹

……

3.创设情境,比较朗读,深入体会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的不同。

情境驱动:

学校广播电台要录制一期节目,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片段。

如果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文字,可以配怎样的音乐?

为什么?

(1)引导学生选择音乐,并陈述理由。

预设:

第一部分的文字可配上舒缓的音乐,这样有助于把大榕树那舒展的静态美传递出来;

第二部分的文字可配上轻快的音乐,这样有助于呈现群鸟纷飞的动态美。

(2)分小组练习、展示,要求读出两种不同的美。

①通过朗读体会大榕树的静态美。

首先,重点引导学生读好下面的句子:

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教师组织讨论:

如果把“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中的“堆”字换一个动词,你会换成什么?

预设:

压、叠、积

讨论:

换的词与“堆”比,哪个好?

为什么?

要点: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到大榕树的茂盛。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除了“茂盛”,这棵大榕树还给你怎样的感受?

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要点:

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大榕树蓬勃的生命力。

其次,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加深对“生命力”的理解。

一片土,一棵树,一块田……它们使我的眼睛舒畅,使我的呼吸畅快,使我的心灵舒展。

我爱这春回大地的景象,我爱一切从土里来的东西,因为我是从土里来的,也要回到地里去。

生命,无处不是生命。

摘自巴金的《筑渝道上》)

总结:

正如这段话中所说“生命,无处不是生命”,从一片小小的叶片上,从明亮的翠绿色中,作者看到的分明是生命的活力,是跃动的希望。

最后,指导学生读出赞叹的语气。

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大声赞叹与轻声赞叹的不同感觉,让学生作出选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的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读出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不同情景,在朗读中能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3.能发现文章前后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这句话的含义及在文章中的作用。

4.感受文章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有机结合的妙处,并学以致用,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海鸥捕食的场景。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的内容,理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有机结合的妙处,并学以致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二:

聚焦核心,比较“动”“静”

1.复习旧知,体会大榕树的茂盛和热闹。

2.通过朗读体会鸟儿的动态美。

学生先自读第12自然段与第13自然段,体会:

这两段文字与上面写大榕树的文字相比有何不同?

读了以后有怎样的感觉?

学生研读后交流对这两个自然段的感觉,教师作适当点拨。

要点:

这两个自然段写了鸟儿快乐飞起的动态,给人以应接不暇、热闹欢快的感觉。

与上面写榕树静态的文字完全不同。

3.配上不同的音乐朗读写榕树和鸟儿的两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