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最新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11课《醉翁亭记》示范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572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最新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11课《醉翁亭记》示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教部编版最新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11课《醉翁亭记》示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人教部编版最新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11课《醉翁亭记》示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人教部编版最新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11课《醉翁亭记》示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人教部编版最新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11课《醉翁亭记》示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人教部编版最新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11课《醉翁亭记》示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人教部编版最新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11课《醉翁亭记》示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人教部编版最新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11课《醉翁亭记》示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人教部编版最新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11课《醉翁亭记》示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人教部编版最新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11课《醉翁亭记》示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人教部编版最新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11课《醉翁亭记》示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人教部编版最新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11课《醉翁亭记》示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人教部编版最新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11课《醉翁亭记》示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人教部编版最新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11课《醉翁亭记》示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人教部编版最新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11课《醉翁亭记》示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人教部编版最新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11课《醉翁亭记》示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人教部编版最新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11课《醉翁亭记》示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人教部编版最新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11课《醉翁亭记》示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人教部编版最新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11课《醉翁亭记》示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人教部编版最新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11课《醉翁亭记》示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最新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11课《醉翁亭记》示范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最新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11课《醉翁亭记》示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最新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11课《醉翁亭记》示范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最新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11课《醉翁亭记》示范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最新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11课《醉翁亭记》示范教案

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壑、辄”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2.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

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欣赏这篇《醉翁亭记》吧!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

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

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

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2.知识链接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旁,名列四大名亭之首,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gyá)潺潺(chán)僧(sēng)辄(zhé)晦明(huì)

霏(fēi)瞑(míng)伛偻(yǔlǚ)携(xié)洌(liè)肴(yáo)蔌(sù)

觥筹(gōngchóu)阴翳(yì)弈(yì)酿泉(niàng)翼然(yì)岩穴(xuè)

朝暮(zhāomù)酣(hān)颓然(tuí)

(2)词语释义

环滁:

环绕着滁州城。

环:

环绕。

  壑:

山谷。

  峰回路转: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云归:

烟云聚拢。

  岩穴:

山谷。

  暝:

昏暗。

  晦:

阴暗。

  发:

开放。

  茂盛,繁茂。

这里指草木茂盛。

杂然:

交错的样子。

陈:

摆开。

(3)一词多义

①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趣)

  ②名名之者谁(命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③秀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植物开花结实,此指繁荣滋长)

  ④意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每有会意(意旨)

此中有真意(心思)

  ⑤高而年又最高(大)

风霜高洁(高爽)

  ⑥宴太守宴也(宴请)

宴酣之乐(宴会)

  ⑦出水落而石出者(显露)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出来)

  ⑧归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

 ⑨乎在乎山水之间也(于)颓然乎其间者(在)

  ⑩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表承接)

  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4)词类活用

 ①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③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④杂然而前陈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⑤翼然临于泉上(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⑥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称呼)

(5)古今异义(

 ①意古义:

情趣。

例:

醉翁之意不在酒。

今义:

意思或愿望。

 ②去古义:

离开。

例:

游人去而禽鸟类也。

今义:

到、往。

③射古义:

例:

射者中。

今义:

射箭。

(6)出自本文的成语:

觥筹交错:

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

形容宴饮尽欢。

  峰回路转:

亦作「山回路转」。

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

②今常以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

现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

本义为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

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山肴野蔌:

野味和菜蔬。

  风霜高洁:

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

全文四个自然段。

第1段,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形势,以及命名的经过,解释“醉翁”的含义,表现作者寄情山水寻找乐趣的心情。

(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第2段,写亭外山间景物的美丽可爱,山中早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千变万化,美妙无比,使人感到乐趣无穷。

(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第3段,写滁州人的游乐和作者同宾客游宴的欢乐情景,表现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欢快心情。

(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第4段,写作者游醉回归和愉快心情,进一步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交代归来后写了这篇《醉翁亭记》。

(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二)研读分析

(1)精读第1段并回答:

这段如何划分层次?

写法是什么?

答案示例:

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

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这一层的写景方式:

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第二层写亭的得名:

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这段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

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瞰全景,概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2)精读第2段,说说它的内容、层次和写法。

答案示例:

这段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及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

分三层。

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

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画面。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突破重难

(1)第3段写什么?

可分为哪几层?

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可分为四小层。

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场面。

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2)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

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答案示例: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能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

太守为此而乐,也能与民同乐而乐。

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3)精读最后一段,说说哪句话体现了全文主旨?

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答案示例:

主旨句:

醉能同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

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4)结合全文内容回答,太守是为什么而醉?

答案示例:

①为景而醉。

第1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

可归纳为:

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2段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②为人而醉。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太守醉,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③为情而醉。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中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

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

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

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

更重要的是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

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5)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

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答案示例: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

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

“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这“乐”也不是纯粹的乐,而是乐中含悲。

为何?

因为作者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

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

所以,他乐中也含悲。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

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

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职为滁州知州。

“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

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

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乎“与民同乐”。

2.写法探究

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

①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

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

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字,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②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

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2段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

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二、课堂小结

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文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这篇散文便是他对文学主张最好的艺术实践。

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优美的画面、淳朴的人情,也展现了先生那旷达自适、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

让我们一起在优美的朗读声中与先生道别吧……(配乐朗读)

三、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四、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更定、毳衣”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

   

2.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教学难点 

1.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

2.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2、新课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一篇叫《咏雪》的课文,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

古人对雪可谓情有独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

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二、自主预习

3.背景资料

张岱( 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

之人耶有用没用?

”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

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更( gēng)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   一芥(jiè)       喃(nán)喃   

(3)词语释义

绝:

消失。

更定:

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完了,结束。

余:

第一人称代词,我。

拥毳(cuì)衣炉火:

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

冰花一片弥漫。

  

惟:

只有。

长堤一痕:

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及:

等到。

舟子:

船夫。

喃喃:

低声嘟哝

相公:

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更:

还。

痴似:

痴于,痴过。

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3)一词多义

①是是日更定(这)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②更:

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

③白:

上下一白(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④大:

见余大喜(非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与“小”相对)

⑤余:

余住西湖(我,指作者)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

(4)词类活用

 ①大雪三日(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②是金陵人,客此(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③拥毳衣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④与余舟一芥(小草,这里名词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5)古今异义

 ①白古义:

杯。

例: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今义:

白色。

②更古义: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例:

是日更定也。

今义:

更加。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中心内容。

 

答案示例:

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

答案示例:

时间:

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

西湖的湖心亭。

  

人物:

作者张岱,两“客此”的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

看雪;奇遇。

  

(2)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作者在写景时用白描手法,文字极其简练,为何开头交代时间及看雪背景却极费笔墨?

 

答案示例:

开头作者用明代年号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他以明代遗民的视角来看世界,自然会有一种孤标傲世,遗世独立的情怀和风致。

“大雪三日”一句,以听觉表现出西湖在大雪后一片静寂的情景,而作者偏要选这最静寂的凌晨时分去看雪景,以示自己的孤怀雅兴。

 

(2)从“独往湖心亭”中的“独”字可见是一人前往,为何又写“舟中人两三粒”,结尾又写舟子?

是否矛盾?

  

答案示例:

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

在作者看来,茫茫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这反映了他文人雅士的孤傲,也是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情怀的一种写照。

(3)本文题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2段却详写湖心亭奇遇?

  

答案示例:

本文的主体内容是看雪,这是作者计划之中的乐事。

可是未曾料到在湖心这还能有此奇遇,三人情怀契合,相逢何必曾相识,自然令作者喜不自禁。

这是看雪事件的延续,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当然要写。

 

(4)“问其姓氏”,“客”却未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何故?

   

答案示例:

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难言之隐。

可能如作者一样孤高傲世,不屑与他人相识,因此回答时故意语焉不详,只答“是金陵人氏,客此”。

也可能他也是明代遗民,客居在这里,不便明言。

   

(5)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答案示例: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

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子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

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此正谓:

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2.写法探究

(1)请赏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答案示例:

此句用白描手法,以生动传神的 15 个字,描绘出了大雪三日后奇特的夜间雪景。

这也是作者在湖中划船时看到的总体的视觉形象,是一个十分阔大而又混沌难辨的白色世界。

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

作者的视点由上而下,四种景物浑然一体的特点,仅用“一白”轻轻一点,便境界全出矣!

教师点拨: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

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

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2)请赏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答案示例:

在天地“一白”雄浑阔大的背景之下,作者将视线收近,从天、云、山、水,到长堤,到湖心亭,到舟,到人,在天地混沌的雪白世界中关注到几个有活力的“湖上影子”。

此为由大到小,以小衬大,也是用白描手法。

这一句仅用了四组数量词,就将湖上景物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来。

视点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一痕”到“一点”到“一芥”再到“两三粒”,笔墨精到,情致毕现。

在苍茫天地之间,那长长的横跨西湖中间的苏堤,也只是一道淡淡的凸痕罢了。

那湖心亭在作者眼里仅成了一个点。

而比起湖心亭来,作者的小船更小了,不能称“一叶”了,只能称“一芥”。

看来“一芥”比“一点”更小了。

而小船中的人当然比小船更小,又拿什么来比呢?

唯有用“粒”来形容其小了。

读到此处,我们自然不难想见作者独行于茫茫雪夜中所感到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人生彻悟。

 

三、课堂小结

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邦犹是,人民复非。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应该能够理解作者的“痴”了吧!

他痴迷于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于雪中的情及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但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那种消极避世的情绪,我们应该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辩证地借鉴。

让我们一起背读课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情雅趣,感悟作者的故国之思。

 

四、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金樽、歧路”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和展示课外资料,学会对诗歌进行赏析,并深入了解诗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诗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1.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

2.学习古人诗歌唱和的习惯,理解诗中典故的内涵。

3.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3、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而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有一个人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

他是谁呢?

我们通过一副对联猜猜看。

(大屏幕展示对联内容,指名读出,学生猜测)对,他就是李白!

(大屏幕展示李白的四幅图片,感知李白的外在形象。

)诗圣杜甫曾赞叹:

“李白斗酒诗百篇。

”的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与酒缘定终生,难舍难分。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他与酒有关的诗——《行路难》。

二、自主预习

4.背景资料

天宝元年,李白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

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

因此,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

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金樽(zūn)  投箸(zhù)  冰塞川(sè)  歧路(qí)济沧海(jì) 

(4)词语释义

金樽:

金酒杯。

斗十千:

一斗酒值十千钱.

  羞:

同“馐”,美味的事物。

  箸:

筷子。

  歧路:

叉路。

  长风破浪:

比喻远大抱负得以实现。

  云帆:

像白云一样的船帆。

济:

渡过。

沧海:

大海。

三、朗读指导

1.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播放朗读音频。

[停顿指导]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四、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读过本诗后,你知道它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吗?

 

答案示例:

诗作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道路的坎坷、崎岖不平。

反映了诗人面对黑暗污浊社会的苦闷、忧郁和不平,表现了一种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3)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从词语运用的工整和夸张修辞的运用的角度分析诗的第一句。

 

答案示例: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可见,亲朋好友为诗人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但,诗人的心情是和宴饮的氛围一致地欢乐吗?

(2)第二句中有哪些典型动词和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

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

“停”“投”“拔”“顾”这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