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11 醉翁亭记名师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0177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11 醉翁亭记名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11 醉翁亭记名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11 醉翁亭记名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11 醉翁亭记名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11 醉翁亭记名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11 醉翁亭记名师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11 醉翁亭记名师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11 醉翁亭记名师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11 醉翁亭记名师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11 醉翁亭记名师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11 醉翁亭记名师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11 醉翁亭记名师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11 醉翁亭记名师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11 醉翁亭记名师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11 醉翁亭记名师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11 醉翁亭记名师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11 醉翁亭记名师教案.docx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11 醉翁亭记名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11 醉翁亭记名师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11 醉翁亭记名师教案.docx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11醉翁亭记名师教案

11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把握其精神实质。

2.熟读课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坚持熟读成诵,在诵读中积累语感,加深理解。

4.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5.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培养高尚的情怀。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作品创作背景。

2.熟读课文,疏通大意,感知课文内容。

3.积累文言常用词汇,提高阅读能力。

【课时准备】

1.课前预习,通读课文。

2.搜集相关资料:

欧阳修生平、思想及本文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猜疑激趣

1.人物竞猜

多媒体展示醉翁亭图片,提问: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描写的是哪座亭?

句中的“翁”指的是谁?

预设:

醉翁亭,欧阳修。

2.切入课题

这是安徽滁州琅琊山上的一座亭子,因宋代欧阳修而声名远播,今天,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足迹,来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聆听先生的心音。

【设计意图】人物竞猜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检查预习,走进文本

1.走近作者

课件出示: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

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晩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

2.了解创作背景

课件出示:

本文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时欧阳修年四十,贬滁州已经一年。

他这次被贬,是由于支持推行庆历新政的诸君子,得罪了守旧官僚。

这些人利用他外甥女张氏犯法一事,想把他牵连下狱。

后来事虽大白,他还是被贬往滁州。

【设计意图】督促学生养成课前查阅资料的好习惯,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知人论世的学法。

三、诵读课文,读顺文本

1.自读,读准字音节奏

课件出示:

环滁(chú)林壑(hè)辄(zhé)林霏(fēi)

弈者(yì)阴翳(yì)晦明(huì)酒洌(liè)

琅琊(lánɡyá)伛偻(yǔlǚ)觥筹(ɡōnɡchóu)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互读,纠正读音停顿

3.点读,强调读音句读

4.齐读,落实字音节奏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把握句子节奏,正确停顿断句,是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

故以多样朗读的方式,检查落实预习。

四、通读课文,理解文意

1.寻读,理解重点词语

利用工具书,参照注释,了解重点词的意思和用法。

(可参见《状元大课堂》P91“字词清单”)

课件出示:

(1)词类活用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名之者谁?

(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乐其乐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2)一词多义

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面的“乐”是以……为快乐,后面的“乐”是乐趣的意思)

归: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暮而归(回去)

而:

而年又最高(表递进,而且)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不译)

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然后)溪深而鱼肥(表并列,并且)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可是)

秀:

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之:

醉翁之意不在酒(结构助词,的)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3)文言句式

倒装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歌于途”“休于树”应为“于途歌”“于树休”,介词结构后置)

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者”应为“以文述者”,介词结构后置)

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也”,表判断语气)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表判断语气)

2.译读,理解文章意思

同桌探讨翻译,疑难共同解决。

课件出示: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5)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6)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7)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8)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设计意图】将上面的积累整合起来,深入朗读课文,尽快熟悉文本内容,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同时便于对文本内涵的领悟。

五、跳读课文,积累美词

1.找一找

找出现今仍有生命力的成语,说说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及现代汉语中语意的变化。

课件出示:

峰回路转:

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

(在现代汉语中,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水落石出:

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

(在现代汉语中,多用来比喻真相大白)

觥筹交错:

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在现代汉语中,也用以形容许多人饮酒的热闹场面)

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面。

(在现代汉语中,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2.寻一寻

寻出文中带“然”的双音节词,理解它在文中的含义。

课件出示:

蔚然:

茂盛的样子。

翼然: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杂然:

杂乱的样子。

颓然:

倒下的样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累美语,区分古今用法,丰富学生语言词汇,有助于学生写作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六、布置作业

背诵第1、2段。

【设计意图】积累精彩语句,增强学生语感。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在诵读中领悟文章的音韵美。

2.分析课文思路和写法,感悟文章的意蕴美。

【教学过程】

一、品味文章的音韵美

1.寻读,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说理由

教师予以分类点拨和提示,学生反复吟咏。

(1)细细地读,读出句式骈散结合的特点。

预设:

在散文中穿插大量骈句,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既整齐华美,又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易于熟读成诵,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课件出示: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2)美美地读,读出“也”“而”的深婉咏叹。

预设:

“也”和“而”字贯穿全篇,却没有重复累赘之感,反而使人觉得委婉有致,摇曳多姿,增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韵律独特,抒情绵长。

可设计一些小问题,如把“而”或“也”字去掉,再比较效果,让学生感受其韵味。

课件出示:

(1)环滁皆山也。

(表判断,语气肯定)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表判断,语气肯定。

去掉“也”,肯定的语气就减弱了)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表陈述,语气较为和缓)

(4)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表判断,肯定语气,“也”字表现出一种得意的心情,富有深意,去掉后语气显得平淡)

(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表陈述,语气较为和缓,有感叹的意味)

(6)朝而往,暮而归。

(“而”起着调整音节的作用,轻读)

(7)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而”字调整音节,轻读,使语气更为舒缓)

(8)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表转折,重读)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面一个“而”起调整音节的作用,轻读;后面一个“而”有转折意味,可重读。

“而”“也”增添了浓浓的抒情味)

(3)实实地读,读出语言平实简明的风格。

本文文字简练,也不用难字,不堆砌辞藻,语言很生活化、口语化,显得平易流畅。

课件出示:

①环滁皆山也。

(五个字写尽滁州环山的特点)

②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杂然”写出了野味野菜摆放的状态,有画面感)

③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寥寥数语就交代了“醉翁”一号的来历,明白流畅)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简洁明确地点明了醉翁的情趣)

⑤射者中,弈者胜。

(六个字写尽投壶和下棋的场景,给人想象的空间)

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明白如话)

2.听读,播放音频展想象,欣赏语言韵味

3.吟读,放声吟诵感受美,陶冶美好情操

【设计意图】本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多用骈偶句,语言简洁流畅,虚词更是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通过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文章的艺术美,提高审美品位,陶冶情操。

二、赏析文章的意蕴美

1.自读,读出每段的主要内容

预设:

第1段:

介绍醉翁亭周边的环境及名字的由来。

第2段:

描写山中早晚和四季之景。

第3段:

描写滁人游和太守宴的场景。

第4段:

叙述日暮而归的情景,点明太守姓名和太守“与民同乐”的主旨。

2.辨读,读出每段的写法特点

(1)点名读,读出第1段的写法。

预设:

以“环滁皆山”总起,仿佛一个航拍的全景镜头,再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醉翁亭,如层层剥笋,从大到小,由远及近,移步换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大到小,由远及近,移步换景)

(2)角色读,读出第2段的顺序和写法。

预设:

作者抓住早、晚、春、夏、秋、冬数个时间节点来写,准确把握了景物的典型特征,既写出了早晚的阴晴变化,又突出了一年四季景致的气象万千,且都是一笔带过,语言高度凝练,表现力极强,最后用“乐亦无穷也”作结,作者纵情山水的乐趣也就不言而喻了。

(时间变化,融情于景)

(3)轮流读,读出第3段的场面特点及写法。

课件出示: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络绎不绝,热闹非凡,自由自在)

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就地取材,应有尽有)

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轻松闲适,无拘无束)

太守醉(简笔勾勒,苍颜白发,酒醉醺醺)

写法:

由景到人,场景描写,细节纷呈。

(4)轻声读,读出第4段的意境和境界。

预设:

最后一段写日暮而归,“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寥寥八个字,写出了宴罢晚归的情景,笔调闲散,淡雅有情致。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三种乐,境界有别。

大自然是禽鸟的乐园,人去山空后,它们在山林间,唱着欢乐的歌,这是禽鸟之乐;而从游人跟随太守游玩之乐,可见官民关系和谐。

太守之乐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有“同醉”之乐,又有独醒之思。

结尾自然点出太守的姓名,解开全篇悬念。

(淡雅有情致,与民同乐。

议论抒情,卒章显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本文层层递进的写法,感受作者叙述语言的表现力,领悟课文的意蕴美。

3.思读,读出标志性词语的作用

思考:

第2、3、4段开头的词语有何作用?

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预设:

分别用“若夫”“至于”“已而”等表示转接的词语,起到了标记语意转变的作用。

这三段是按照“写景—写人—写乐”的顺序来写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注意一些表示转接的词语的用法,体会文章段落之间的逻辑顺序,从而让学生习得写作的起承转合之技法。

三、提炼信息,微练笔

1.提炼出醉翁亭的地理位置、景物特点和人文信息

预设:

地理位置:

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

景物特点:

造型精致独特,景色变化无穷、美不胜收。

人文信息:

因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闻名。

2.我来做导游,把醉翁亭介绍给游客

预设: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著名的醉翁亭景区。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

醉翁亭的造型精致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的特色,这里的景色变幻多姿,美不胜收,是滁州人休闲游乐的好去处。

它因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亭记》而闻名。

据说,它是当时琅琊寺住持智仙和尚专门为欧阳修而建,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这座亭子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

最后祝愿大家玩得开心愉快,也希望你们能喜欢上这个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好地方。

谢谢!

【设计意图】本板块在于锻炼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学写导游词,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

第3课时

【课时目标】

1.探讨醉翁形象和本文主题。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3.比较阅读,理解仁人之乐。

【教学过程】

一、议读,感悟作者情怀

1.跳读,读出作者身份

预设:

欧阳修的身份——遭贬的滁州太守。

2.选读,读出滁州人民的生活状态

预设: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太平祥和、安定富足、民风淳朴。

3.找读,读出太守的形象和心情

预设:

苍颜白发,醉,乐,能述以文;抑郁,快乐。

4.析读,读出“乐”的内涵,探讨作者志趣

预设:

文章写了山水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

表达了作者寓情山水、“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

“醉”是表象,“乐”是根本。

5.思读,读出你心目中的欧阳修

预设:

乐观豁达,随遇而安,对贬谪遭遇泰然处之,政事勤勉,有爱民之心,有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有捉笔成文的才华。

资料助读:

欧阳修轶事

课件出示:

欧阳修被贬夷陵后,在给好友尹洙的信中曾说:

“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

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

虽韩文公不免此累。

教师小结:

文章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襟怀和醉情山水、怡然自得的乐观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对醉翁形象的分析,理解作者的政治情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的精神核心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联读,探究仁人之乐

同学们,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情感和灿烂的智慧,下面我们一起来回读经典,与作者对话,倾听他们的心声吧。

课件出示: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柳宗元《小石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

(1)齐读选段,小组探究三篇文章的异同。

预设:

三篇文章都是游记,都有景物描写,景中有情。

《小石潭记》是先乐后忧,柳宗元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抑郁难平,在极度烦恼和压抑时,于尘世中突然发现一块清净之地,痛苦的内心得到片刻的抚慰,有一点小惊喜,但这种快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触景伤情,忧伤、悲凉随之而来,他的这种快乐只是短暂的自然之乐。

《醉翁亭记》中欧阳修虽然被贬,仍励精图治,使滁州政治清明,人民安宁富足,太守为此而乐,是纵情山水,与民同乐。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虽遭贬谪,但他仍心怀天下,心胸宽广,忧国忧民。

(2)再读选段,自我思考从中得到的启示。

欧阳修被贬,尚能与民同乐;范仲淹被贬,还忧国忧民。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承担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从这些贤人志士身上我们能够汲取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呢?

预设:

无论在何种人生境地,都不应该沉溺于个人得失,应该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尤其是当代青年,在竞争的大潮中更易受到挫折,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与气度。

【设计意图】发掘文章的深层意蕴,首先要“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并且不拘一人一时,把他们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学会从阅读中感知人物形象,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并形成专题探究的能力。

三、练笔,陶冶情操

1.我是小记者

假如你能对“醉翁”欧阳修进行采访,模拟一段对话,要求抓住人物的精神核心。

预设:

我:

太守,您好!

当年您被贬滁州,创作出了著名的《醉翁亭记》,能说一说您当时的心情和想法吗?

太守:

当年仕途失意,我内心确实是有些郁闷的,也经常借酒消愁,但是我有个偶像,那就是范仲淹,他忧国忧民,直言敢谏,勇于担当,对我影响很大。

他曾邀我和他一起共事,我对他说:

“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

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所以我虽然被贬,有些失落,但还是比较乐观豁达的。

而且我认为哪怕只是为官一天也要为百姓造福,因而在滁州做太守的那段时间,我在政事上是比较勤勉的,看到百姓们生活得幸福快乐,我很高兴,和他们一起同饮美酒、共赏美景,那真是很美妙。

《醉翁亭记》就是这个时期创作出来的。

2.我是小写手

根据《醉翁亭记》的内容,完成下列对联。

课件出示:

上联:

_________________上联:

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下联: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下联:

_________________

预设:

醉翁亭里欧阳修借景放歌;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设计意图】掌握新闻采访的技巧和对联对偶的基本特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请给欧阳修写一封信。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表达自己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能力。

【板书设计】

【我的设计亮点】

以朗读为主线,采用多种方式指导朗读,把课堂上的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

一读课文,读准读通,感知内容。

基础字词句,以学生自己掌握为主,老师只提示,以加强学生记忆。

二读课文,读出节奏韵律,读出文章的深刻意蕴。

以明确的提问指导学生每次读课文时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梳理内容,理清思路,把握感情。

三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进而通过比较阅读,形成专题探究的能力,并学习一代文学大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情怀。

[写作背景]

本文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知州。

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

[关键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移步换景,引人入胜

《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它的写景富有特色:

一是从大到小,移步换景;二是情景结合,水乳交融。

文章先写“环滁皆山也”是个大范围,再写“西南诸峰”范围缩小,再缩小到琅琊山,再随作者走了六七里山路,到酿泉,再前行,见到亭,再登上亭,看到山中景。

一路写来,从大范围不断缩小至定格,就是为了突出醉翁亭,这样移步换景,引人入胜,非常自然,让人耳目一新。

不仅如此,每一处景都会加以描绘,陪衬之景就简略概括,主要景物则描写得具体详细些,如“西南诸峰”是“林壑尤美”,琅琊是“蔚然深秀”,酿泉是“水声潺潺,泻出于两峰之间”,等到主体亭出来就既描写它的位置、外形——“峰回路转,翼然临于泉上”,又写它的建造者、命名者,还有在亭中看到的山间早晚之景和四季之景。

不仅突出景物各自的特征,而且文笔优美,详略得当。

而美好的景物描写自然令人心驰神往,作者沉醉于山水美景的情感也就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疑难探究]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连用21个“也”字煞句,是创造性地使用虚词的一个范例,读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而绝无单调重复之感。

奥秘何在呢?

这要从虚词的作用说起。

虚词“也”是个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解释或判断,有时也表示感叹、祈使、疑问和反诘等语气;用在句中则表示提示。

清末古文家林纾说:

“须知有用一语助之辞,足使全神灵活者,消息极微,读者隅反可也。

”“全神”,其实就是全篇的思想感情。

着眼于全篇,才能更好地领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我们无妨来做一下比较。

例如“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如果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或“山之僧智仙作亭,而太守名之”,上述的意味就消失殆尽了。

又如最后一段,从“太守归”“禽鸟乐”一直写到“太守之乐其乐”,层层加高,最后点明全文中心,其中的三个“也”字都显示了作者“与民同乐”的胸襟,值得玩味再三;如果把“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的“也”改为“之”,把“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也”改为“焉”,意境就会变得很平淡,毫无咀嚼之味了。

(选自《语文报》总第98期,有删改)

[文化素养]

1.醉翁亭的来历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2.六一居士的含义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

“六一,何谓也?

”居士曰:

“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

“是为五一尔,奈何?

”居士曰:

“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设计/刘君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