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58605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题.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题.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题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共8题;共16分)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头搔(ná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B.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chóng)鼓寒声不起。

C. 折戟(jǐ)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zhāo)

D. 闻天语,殷(yīn)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 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

C. 锋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问君何能尔(如此,这样)                                B. 浑欲不胜簪(简直)

C. 自将磨洗认前朝(拿,取)                                D. 九万里风鹏正举(举起)

4.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D.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对偶)

B.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夸张、比喻)

C.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比喻)

D.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对偶)

6.对句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大意:

相见的时候十分痛苦,离别的时候更加痛苦,风轻轻吹抚,百花已经凋零。

B.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大意:

仙山离这儿本不太远,青鸟啊,你何不多多地飞来探望呢。

C.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大意:

秋色无边军号响连天,深紫的暮色犹如边塞将士的鲜血。

D.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大意:

为报答君王的厚爱,手把宝剑自刎而死。

7.对《饮酒(其五)》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 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 “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

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 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

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8.下列关于《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朝词人范仲淹在这首词中融梦幻与真实、历史与现实为一体,构成了气度恢弘、格调雄奇的意境。

B. “九万里……”一句借用庄子《逍遥游》中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既展示了词人的理想与抱负,传达出与命运抗争的心愿,又表现了词人对人间秩序的不满。

C. 在这首词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众的天帝形象,这是在词人幻想的境界中。

D. 这首词大半以人神对话组成,同时结尾“三山”与起句“云涛”暗接,“蓬舟”与“千帆”相应,“我报”与“问我”结合,章法缜密。

二、综合题(共1题;共6分)

9.班级要开展以“走近陶渊明”为专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语文老师为本次专题学习提供了一个示例,请参照示例,确定专题学习内容,并策划自己小组的专题学习任务。

示例:

专题学习内容:

渊明与酒

专题学习任务:

搜集阅读陶渊明与酒相关的诗文,探究“酒”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酒”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2)有个小组在活动中发现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用拟写对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请帮他们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

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

下联:

陶渊明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共7题;共97分)

10.阅读下边古诗,然后答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君何能尔”中的“尔”指代什么?

(3)你是如何理解“心远地自偏”的?

(4)诗中哪个词能体现诗人陶醉于自然景物中的心情?

1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__________,__________。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在原文横线填上所缺的诗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________,________。

(2)全诗由________字统领全篇,全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

________

(3)诗的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4)找出诗中与“国”相同意思的一个词。

(5)诗的前四句主要写________,有什么作用?

________

(6)“感时花溅泪”的“时”是什么意思?

(7)找出诗中运用互文修辞的句子,并进行翻译。

(8)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解释下列词语。

①黑云:

________

②金鳞开:

________

③临易水:

________

④声不起:

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②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4)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的开头,作者用“黑云压城城欲摧”七个字表现了敌人重兵压境、军情危急的情景;接着,以“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表现出敌人众多和耀武扬威的嚣张气焰。

B. 三,四句,诗人以浓重的色彩,激昂的声调点出了战斗的时间和地点,逼真地再现了鏖战的紧张场面。

C. 五,六句写边塞地区天气奇寒、将士无法出兵作战的悲壮场景。

D. 最后两句描写出了不畏强敌、英勇血战的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用“/”线给下面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画一处)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4.阅读《渔家傲》,回答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这首词写的是________,其实是________的折射。

(2)简析“接”“连”“转”“舞”四个动词在表达上的作用。

(3)这首词的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15.阅读下边古诗,然后答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这首诗题为《蜀相》指的是蜀的名相________。

他非常有名的一篇文章是《________》

(2)“锦官城”指的是________,杜甫的《________》一诗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也曾提到了“锦官城”。

(3)“三顾”的意思是:

________,指的也就是________这件事。

(4)本诗中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是:

________。

1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结庐在人境________

②亭亭净植________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无/车马喧           B. 飞鸟/相与还           C. 晋陶渊明/独爱菊           D.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达志趣和情怀是两文的共同点,甲崇尚朴素自然的田园生活,乙追求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B. 甲乙两篇都写到菊,甲借菊写出心与自然的亲近,乙用菊衬托莲的高洁正直。

C. 甲中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乙中的“牡丹”象征追求高雅生活之人。

D. 甲乙两篇体裁不同,特色各异:

甲直抒胸臆,挥洒真情;乙托物言志,意蕴深刻。

(5)乙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一、积累运用

1.答案:

D

解析:

A项,“搔”应读“sāo”;

B项,“重”这里应读“zhòng”;

C项,“朝”这里应读“cháo”;D注音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音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注意多音字、形近字、音近字、形声字等。

2.答案:

A

解析:

B.“贱”应改为“溅”;

C.“锋”应改为“烽”;

D.“消”应改为“销”。

故答案为:

A

【点评】平时背诵、默写古诗文时要注意形近字的区别。

3.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答题时需要通晓诗歌大意,理解相关诗句的意思,分析关键词语的含意即可。

D.“九万里风鹏正举”的意思是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所以“举”是“飞,飞起;飘动”的意思。

故答案为:

D

【点评】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注意结合句子,注意一词多义的辨析。

4.答案:

C

解析:

ABD朗读节奏划分正确,C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我报”和“路长”是一个意义单位,中间不应该停顿,这句诗的朗读节奏正确划法是: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给诗歌划分节奏的能力。

划分诗歌节奏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一个意义单位中间不能断开。

划分节奏时,首先要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把诗句分成几个意义单位,两个意义单位之前可停顿,但要切记一个意义单位之间不能停顿。

5.答案:

C

解析:

ABD判断正确,C判断错误,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因此,这两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应是用典。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概念,然后再根据语境分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6.答案:

C

解析:

A.理解错误,这两句话的大意应该是: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B.理解错误,这两句话的大意应该是: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C.理解正确。

D.理解错误,这两句话的大意应该是: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翻译诗句的能力。

诗句翻译的基本方法: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7.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和诗歌主题思想的掌握。

C项中“地自偏”不是指环境的偏僻。

此句意在说明只要内心宁静,远离尘嚣,就不会受外界的干扰。

故正确答案:

C

【点评】分析诗句的含义,要根据诗歌要表达的情感来理解,不可只看字词望文生义。

8.答案:

A

解析:

A表述不正确,这首词的作者是李清照而非范仲淹。

BCD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⑤是要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等。

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二、综合题

9.答案:

(1)专题学习内容:

渊明与菊花

专题学习任务:

搜集阅读陶渊明与菊花相关的诗文,探究“菊花”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菊花”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2)东篱采菊;悠然见南山

解析:

这是一道语文综合活动题。

⑴考查学生对主题学习内容、专题学习任务的设定。

因为与陶渊明相关的事物一是酒,二是菊花,我们可以选取菊花来回答此题。

⑵考查学生补充对联的能力。

补写时要看一下上联或者下联此位置的相关字词、根据词性和词义来确定此位置的词语,一般的原则是:

相同位置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者相对、字数相等。

例句为:

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

其结构为:

人名加地点加诗句,补写的句子也应符合这个格式。

故答案为:

⑴专题学习内容:

渊明与菊花

专题学习任务:

搜集阅读陶渊明与菊花相关的诗文,探究“菊花”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菊花”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⑵东篱采菊;悠然见南山

【点评】⑴回答此题时,一要仿照格式回答,二是要选取与陶渊明相关的事物。

⑵对联要求相同位置词性相同、结构一致、词义相近或者相对、字数相等

三、诗歌鉴赏

10.答案: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3)此句强调人的精神应超脱一些,做到了这一点,就不会或较少受到外界烦乱事物的影响。

(4)悠然。

解析:

⑴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根据题干要求写出相应的句子,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后完成此题不难。

诗人对自然的欣赏:

南山的景色,山、夕阳、飞鸟等构成美丽的图画。

诗人沉浸其中,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这是诗人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

故答案: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字词的鉴赏能力。

“尔”在这里是代词,这样。

指代上句的内容。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联系作者的写作情感来进行分析,不能脱离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赏析情感的理解能力。

诗歌中体现诗人陶醉自然的心情的词是:

悠然。

故答案为: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3)此句强调人的精神应超脱一些,做到了这一点,就不会或较少受到外界烦乱事物的影响。

(4)悠然

【点评】⑴考生要理解诗歌内容,正确回答,不要张冠李戴。

⑵考生要准确理解词义,明确其用法。

⑶考生对诗句的解读要紧扣诗歌的情感,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阐述,阐述时要做到言之有理,合情合理。

⑷考生在鉴赏诗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理解,就能把我诗人的情感。

11.答案: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望;草、树木、花、鸟

(3)看到国破家亡之后十分悲痛的情怀。

(4)城。

(5)春城败象;为下文作铺垫

(6)时事,时局。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译文:

(只因为)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哭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8)忧国忧民的伤感和痛苦。

解析:

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默写和识记能力。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能力。

从标题“春望”可以理解到统领全诗的字是“望”,诗歌中的意象有:

草、树木、画、鸟

⑶标题看成考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

开篇诗人所描绘的国家破败,都城草木丛生,作为爱国诗人此情此景让人悲痛不已。

⑷悲痛看成考生对字词的理解能力。

在诗句中与“国”意思相同的是“城”在这里都指国家。

⑸悲痛看成诗句内容的及作用的理解。

前四句描写的是春城破败的景象,作者见此景象而触景生情,自然有下文的情感流露,所以此四句在诗歌中的作用:

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⑹本题考查考生对字词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联系诗歌内容来加以分析,准确判断。

“时”指的是时局。

⑺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修辞的理解能力。

考生首先要判断修辞互文,考生要注意运用知识的迁移,判断本诗中运用互文的诗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在翻译的时候注意要理解准确,句意要通顺。

⑻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主旨情感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了解诗人的处境、创作动机、时代背景等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本诗表达的是诗人忧国忧民、思念亲人的情感。

故答案为: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望;草、树木、画、鸟(3)看到国破家亡之后十分悲痛的情怀;(4)城;(5)春城败象;为下文作铺垫;(6)时事,时局;(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译文:

(只因为)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哭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8)忧国忧民的伤感和痛苦。

【点评】⑴此题不难,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不写错别字,完成此题容易。

⑵标题往往对整首诗歌有概括的作用,所以考生要重视标题的理解,注意对诗歌内容加以领会。

对文章出现的意象要准确辨析。

⑶考生要站在诗人的角度去体会诗人的内心。

⑷考生要联系诗句的内容来理解字词的含义,做到“字不离句”。

⑸考生要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诗歌往往是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抒发情感。

景物的描写常常是为宗旨抒发情感蓄势,作铺垫。

⑹考生要联系诗句的内容来分析,不能望文生义。

⑺考生要学会知识的迁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⑻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对诗歌的理解,综合各方面的注释来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

12.【答案】

(1)像黑云一样的;像鱼鳞一样金光闪闪;抵达易水;声音不响,指鼓声低沉

(2)①敌军似乌云压境,危城摇摇欲坠,阳光照耀铠甲,如鱼鳞熠熠生辉。

②为报答国君的赏赐和恩宠,手操宝剑甘愿为他血战而死。

(3)报效民族,效忠君主。

(4)C

解析:

⑴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中词语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联系诗句内容来进行理解。

诗歌开篇借黑云的描写表现敌军围城的危急情景。

所以“黑云”指像黑云一样;“金鳞开”武器映着阳光展现的情景,所以意思是:

像鱼鳞一样金光闪闪;临:

临近、抵达;易水:

地名;“声”:

指鼓声,“声不起”:

声音不响,指鼓声低沉

⑵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中的诗句意思的理解能力。

理解时要遵从诗句的原意,注意句子的流畅。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考生要结合背景,联系诗歌中重点词语或句子来理解诗人的心情。

“抱君”、“为君”借用典故表达诗人报效民族,效忠君主的心情。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鉴赏辨析的能力。

考生要逐项进行判断,仔细阅读,不可马虎。

C项中对诗歌五六句的赏析有误。

写天气奇寒,是反衬的写法,衬托将士们面对重重困难,毫不气垒的精神。

故答案为:

(1)像黑云一样的;像鱼鳞一样金光闪闪;抵达易水;声音不响,指鼓声低沉

(2)①敌军似乌云压境,危城摇摇欲坠,阳光照耀铠甲,如鱼鳞熠熠生辉。

②为报答国君的赏赐和恩宠,手操宝剑甘愿为他血战而死。

(3)报效民族,效忠君主。

(4)C

【点评】⑴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对诗句的理解,词语的理解要做到“字不离句”,注意字词用法的变化。

⑵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注意将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让句子意思准确。

⑶考生在理解诗人的情感时要注意从作家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字词语句、使用的表现手法等方面去分析,掌握一定的方法去辨析诗人的情感。

⑷考生对鉴赏的辨析要有整体性,要对选项逐一评判,注意联系诗歌内容进行辨析。

13.答案: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2)抒发了诗人胸怀大志却生不逢时,不被重用的愤懑情感。

解析:

⑴本题考查朗读节奏,理解句意是基础。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一般按“四三”拍划分,但以不破读为原则。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

后两句是议论——诗人认为周瑜的获胜凭借的是偶然的机遇,不是安邦定国之策。

诗人托物咏史,在议论赤壁之战的同时抒发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视的情怀。

故答案为:

⑴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⑵抒发了诗人胸怀大志却生不逢时,不被重用的愤懑情感。

【点评】⑴考生在平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对基本的文化常识要掌握。

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容易完成。

⑵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诗歌的积累,通过对作者的写作背景、诗句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就能准确作答。

14.答案:

(1)梦境;现实生活

(2)这四个动词用得尤为贴切,“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而“转”“舞”则将时间的转换传递给了读者。

(3)表达了作者希望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举,奔向缥缈的神山,寻找幸福的愿望。

解析:

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

考生要理解诗歌内容来解答。

“梦魄”指梦境;作者借梦境来表达作家怀才不遇,对现实的不满情感。

⑵本题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

考查考生对字词的赏析,考生在炼字时要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段。

⑶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是纯粹的语言赏析题。

考生要由表及里,充分挖掘诗歌表情达意的内涵。

故答案为:

(1)梦境;现实生活;

(2)这四个动词用得尤为贴切,“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而“转”“舞”则将时间的转换传递给了读者。

(3)表达了作者希望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举,奔向缥缈的神山,寻找幸福的愿望。

【点评】⑴考生对诗歌内容要认真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⑵考生在平时要注意积累,对诗词的鉴赏要注意方法的掌握。

坚持整体性原则和内容与形式兼顾的原则。

⑶考生在赏析诗句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情思、艺术境界,从遣词、造句、色彩、动静、修辞等方面来体会。

15.答案:

(1)诸葛亮;出师表

(2)成都;春夜喜雨

(3)三次访问;三顾茅庐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

⑴本题考查考生文学常识的的掌握。

“蜀相”指的是诸葛亮;在初中学过他著名的文章是:

《出师表》。

⑵本题考查考生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

“锦官城”指的是“成都”;杜甫曾生活在成都,所以对成都描写的诗句有“晓看红湿处,华重锦官城”(《春夜喜雨》)

⑶本题考查考生词语的理解和历史常识的掌握能力。

“三顾”指三次访问。

在历史上有名的“三顾茅庐”就与诸葛亮有关,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助其,开创了蜀汉江山。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名句的辨析能力。

名句就是在诗歌当中最为集中表达诗人情感的句子,本题难度不大,考生要能准确判断。

故答案为:

(1)诸葛亮;出师表。

(2)成都;春夜喜雨。

(3)三次访问;三顾茅庐。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点评】⑴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对历史注释、文学常识都要了如指掌。

⑵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掌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