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病理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565610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4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病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病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病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病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病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病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病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病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病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病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病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病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病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病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病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病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病理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病理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病理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病理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病理学.docx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病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病理学.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病理学.docx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病理学

第16章病理学

本章重点

本章较为重要,2000~2009年约考过221题。

除了内分泌系统疾病不常考,其余章节几乎每年必考,但各章节每年题量最多在5题左右。

考生应重点掌握:

细胞组织损伤和修复;血栓的类别及特点;急性炎症的类型及病理变化;肿瘤的命名和分类、肉瘤的概念;小叶性肺炎和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变化、临床并发症;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及疾病特点;结核病的病变的性质、特征。

第1单元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

重点提示

本单元2000~2009年约考过39题,适应6道,损伤25道,占本章总题量的60%,修复8道。

出题量很大,几乎每年都考,每年5题左右。

重点掌握细胞组织损伤和修复,多以概念考查及理解分析题型为主,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平日复习中牢固掌握概念,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预计在今后考试中此知识点的出题量仍会维持在较高水平,且难度有加大的趋势,因此,应在平日的学习中多下工夫。

考点串讲

一、适应性改变

(一)萎缩

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2002),根据病因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大类。

如心、脑动然粥样硬化时,斑块使血管腔变小,引起心、脑等器官萎缩(2004)。

(二)肥大、增生及化生

1.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

2.增生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引起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3.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2008)。

其类型如下。

(1)鳞状上皮化生:

支气管柱状上皮因慢性炎症化生为鳞状上皮(2000)。

(2)肠上皮化生。

(3)结缔组织和支持组织化生:

一种间叶组织化生为另一种间叶组织,如结缔组织可化生为骨、软骨等组织(2001)。

二、损伤

(一)可逆性损伤

可逆性损伤(也称“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而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常伴功能低下。

1.细胞水肿电镜下观察,实为肿胀的线粒体和扩张的内质网,也称细胞的水变性(2002、2003、2005)。

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重度水肿,整个细胞变圆如气球,故称气球样变(2002、2003)。

2.脂肪沉积

(1)正常情况下,除脂肪细胞外,其他细胞内一般不见或仅见少量脂滴,如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称脂肪沉积(脂肪变性)。

脂肪沉积常见于肝,也可见于心、肾等器官(2002、2006)。

(2)慢性酒精中毒或缺氧引起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心室内膜下和乳头肌部位。

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称为虎斑心(2002)。

(3)肝细胞脂肪变性时,肝细胞内出现大小不等的空泡,脂滴可被苏丹Ⅲ染成橘红色(2000)。

肝淤血时,小叶中央区缺氧较重,该处肝细胞常发生月旨肪变性(2006、2008)。

3.玻璃样变性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半透明均质、红染、无结构物质称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2007)。

玻璃样变性的类型分为如下几种。

(1)结缔组织玻璃样变:

常见于纤维瘢痕组织、纤维化的肾小球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纤维性斑块等。

病变处纤维细胞明显减少,胶原纤维增粗且互相溶合呈半透明均质状,质地坚韧(2003、2008)。

(2)血管壁玻璃样变:

常见于高血压病时的肾、脑、脾和视网膜的细动脉。

细动脉持续痉挛,内膜通透性增高,在内皮细胞下凝固成无结构的均匀红染物质,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使组织器官缺血(2008)。

(3)细胞内玻璃样变:

多种原因引起细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圆球形,均质红染的物质。

慢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管上二皮细胞的胞浆内融合成玻璃样小滴;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胞质内出现圆形、红染的玻璃样小滴,亦称嗜酸性小滴(2001、2006)。

4.淀粉样变原发性全身性淀粉样变主要来源王血清-免疫球蛋白轻链(2008)。

(二)不可逆性损伤——细胞死亡

细胞发生致死性代谢、结构和功能障碍可引起细胞不可逆性损伤,即细胞死亡。

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凋亡,二是坏死。

1.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2007)。

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2003)。

2.坏死通常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和纤维素样坏死三个基本类型,此外还有干酪样坏死、脂肪坏死、坏疽等一些特殊类型的坏死。

(1)凝固性坏死最常见,多见于心、肝、肾、脾等实质器官(2007)。

(2)速饯蛙坯殛见于细菌或某些真菌感染引起的脓肿、缺血缺氧引起的脑软化以及溶解性坏死等。

(3)纤维素样坏死见于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以及急进型高血压等。

(4)坏疽是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2007)。

干性坏疽,常见于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尚通畅的四肢末端。

坏死区干燥、皱、缩、呈黑色,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2000、2007)。

湿性坏疽多发生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如肺、肠、子宫、阑尾、胆囊等(2003、2005)。

气性坏疽系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合并厌氧菌感染。

坏死区按之有捻发感。

三、修复

(一)再生的概念

组织和细胞损伤后,由周围健康的细胞进行增生,以实现修复的过程称为再生(2005)。

(二)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

根据再生能力的强弱分为三类:

不稳定细胞、稳定细胞和永久性细胞。

1.不稳定细胞这类细胞再生能力很强,如表皮细胞,呼吸、消化及生殖道的黏膜上皮,淋巴、造血细胞,间质细胞等(2004、2007)。

2.稳定细胞有较强的再生能力,生理情况下处于细胞增生周期的静止期,一旦受到损伤,则迅速增生,进行修复。

这类细胞包括各种腺器官的实质细胞以及原始间叶细胞。

3.永久性细胞这类细胞再生能力缺乏或极微弱,包括神经细胞、骨骼肌及心肌细胞。

(三)肉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1.肉芽组织的结构肉芽组织主要由纤维母细胞和新生的毛细血管组成(2002、2005)。

常有大量渗出液及炎性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2000、2002、2007)。

肉芽组织最后变为瘢痕组织(2006)。

2.功能①抗感染及保护创面;②填补伤口及其他组织缺损;③机化血凝块和坏死组织。

(四)创伤愈合

创伤愈合是指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复过程。

历年经典试题

1.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不包括(C)

A.化生

B.萎缩

C.再生

D.肥大

E.增生

2.软组织中出现骨和软骨组织,应考虑是(D)

A.再生性增生

B.过再生性增生

c.内分泌性增生

D.组织的化生

E.癌前病变

3.细胞水肿时,主要发生病变的细胞器是(A)

A.线粒体和内质网

B.高尔基复合体和线粒体

C.核糖体和内质网

D.内质网和中心体

E.核糖体和中心体

4.肉芽组织的成分不包括(C)

A.血管内皮细胞

B.成纤维细胞

C.平滑肌细胞

D.炎症细胞

E.肌纤维母细胞

5.下列组织中最易完全再生修复的是(D)

A.心肌组织

B.骨组织

c.神经组织

D.上皮组织

E.平滑肌组织

6.不属于凝固性坏死的病变是(A)

A.脑梗死

B.心肌梗死

C.肾梗死

D.干酪样坏死

E.脾坏死

7.男,24岁,吸烟,近一年来右下肢行走后疼痛,休息后好转,出现间歇性跛行。

近1月来,右脚坶趾变黑、皱缩,失去知觉,此种病变是(C)

A.液化性坏死

B.固缩坏死

C.干性坏疽

D.湿性坏疽

E.干酪样坏死

(8~9题共用备选答案)

A.细胞水肿

B.脂质沉积

C.结缔组织玻璃样变

D.血管壁玻璃样变

E.细胞内玻璃样变

8.肝细胞脂肪变性为(B)

9.高血压病肾小球细动脉管壁增厚狭窄(D)

(10~11题共用备选答案)

A.细胞水肿

B.玻璃样变

c.黏液变性

D.淀粉样变

E.脂肪沉积(脂肪变性)

10.虎斑心(E)

11.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气球样变(A)

第2单元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重点提示

本单元2000~2009年约考过24题,血栓形成8道,栓塞7道,充血与淤血5道,梗死4道。

每年均考3题左右。

应重点掌握血栓的类别及特点(多为概念记忆型题目,难度不大,但需掌握各种概念定义的联系与细微差别,预计在今后的考试中仍会涉及此知识点,多加注意)和栓塞类型。

考点串讲

一、充血和淤血

(一)充血概念和类型

1.概念充血指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增多(2002)。

2.类型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①动脉性充血包括生理性充血及病理性充血上后者如炎症性充血及减压后充血等(2007)。

②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二)淤血的原因、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

1.淤血的原因①静脉受压;②静脉管腔阻塞;③心力衰竭。

2.淤血的病理变化

(1)肉眼:

淤血的器官和组织体积增大,呈暗红色。

(2)光镜下:

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盈,可见出血、间质水肿。

3.常见器官淤血举例

(1)肺淤血:

多为左心衰竭引起。

肉眼表现为肺脏肿胀、色暗红或呈棕褐色,质地变硬(2001)。

肺水肿、肺出血可见心力衰竭细胞,即吞噬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2008)。

(2)肝淤血:

主要见于右心衰竭。

肉眼肝脏体积增大,切面为红、黄相间,呈花纹状,故称槟榔肝。

光镜下可见肝静脉、中央静脉和肝窦扩张淤血。

4.淤血对机体的影响(2004)①淤血性出血、组织水肿;②脏器实质细胞的萎缩、变性和坏死;③脏器硬化;④侧支循环的建立。

二、血栓形成

(一)概念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中某些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为血栓。

(二)血栓形成条件(2001、2002)

1.心血管内膜损伤

2.血流缓慢或涡流

3.血液凝固性增高

(三)血栓的类型(2002、2008)

1.白色血栓由血小板和纤维素构成,见于血栓的头以及心瓣膜血栓(2004)。

2.混合血栓由血小板小梁和纤维素构成的梁,见于血栓的体。

3.红色血栓是血液按墓组成成分凝凰乙见于血栓的尾。

4.透明血栓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由纤维素构成,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发生于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内(2007)。

(四)血栓的结局(2006)

软化、机化、钙化、脱落。

(五)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阻塞血管、栓塞、形成瓣膜病、出血或休克。

三、栓塞

(一)栓塞与栓子的概念

在循环血液中是常物体沿血流运行阻塞相应血管的过程称为栓塞(2005),阻塞血管的物质称(2007)。

(二)栓子运行途径

1.来源于右心或体静脉的栓子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

2.来源于左心或主动脉的栓子阻塞体动脉分支。

3.来源于肝外门静脉的栓子阻塞肝内门静脉及其分支。

4.交叉性栓塞。

5.逆行性栓塞。

(三)栓塞类型和各自对机体的影响

1.血栓栓塞肺动脉及其分支血栓栓塞,栓子90%左右来源于下肢深静脉或盆腔的静脉(2000)。

体积巨大的血栓栓子突然阻塞肺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可引起急性右心衰竭,同时引起肺动脉、冠状动脉和支气管动脉痉挛,进一步影响心肺功能而引起猝死(2000、2001)。

体循环的动脉栓塞,栓子主要来源于左心房和左心室的附壁血栓及动脉粥样硬化处的血栓。

2.脂肪栓塞常见于长骨的骨折或脂肪组织严重创伤,表现为微循环血管腔内有多数脂肪滴,可通过苏丹IIl染色证明(2002)。

3.气体栓塞多量空气迅速进入血循环或原已溶解于血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均可形成气体栓塞。

常见于潜水员病和其他减压病以及心脏大血管手术(2002)。

4.羊水栓塞由于羊水中含有促凝血物质可引起DIC,病人表现为猝死、休克、昏迷或出血(2001)。

5.其他栓塞肿瘤细胞栓塞可引起肿瘤转移。

细菌团栓塞引起多发性栓塞性小脓肿。

四、梗死

(一)概念

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流阻断,又不能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二)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1.血管阻塞是梗死发生的主要原因。

2.血管受压闭塞。

3.动脉痉挛。

4.未能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

5.局部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和全身血液循环状态。

(三)梗死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1.贫血性梗死发生于组织结构较致密、侧支循环不充分的实质器官,如脾、肾、心肌和脑组织。

梗死灶呈灰白色(2005)。

2.出血性梗死常见于肺、肠等具有双重血液循环的器官,梗死灶内有大量的出血(2001、2005)。

3.败血性梗死

历年经典试题

1.来自下肢深部静脉的血栓栓子最常引起栓塞的器官是(B)

A.脑

B.肺

C.肝

D.心

E.肾

2.血栓形成的条件不正确的是(D)

A.血管内皮损伤

B.新生血小板增多

C.涡流形成

D.纤维蛋白溶酶增加

E.组织因子释放

3.出血性梗死常发生于(C)

A.肾、肠

B.脾、肺

C.肺、肠

D.心、肠

E.肾、心

4.减压病引起的栓塞为(A)

A.气体栓塞

B.血栓栓塞

C.羊水栓塞

D.脂肪栓塞

E.异物栓塞

5.淤血不会引起(E)

A.水肿

B.血栓形成

C.变性、坏死

D.纤维组织增生

E.实质细胞增生

6.贫血性梗死主要发生于(c)

A.心、肝、肾

B.心、肺、脾

C.心、肾、脾

D.大脑、肺、肾

E.小肠、肝、心

7.血栓转归中不会发生的是(C)

A.钙化

B.溶解

C.化生

D.机化

E.形成栓子

8.病理表现为透明血栓的疾病是(A)

A.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B.深静脉血栓形成

C.风湿性心内膜炎瓣膜赘生物

D.冠状动脉内原位血栓

E.扩张型心肌病的附壁血栓

第3单元炎症

重点提示

本单元2000~2009年约考过23题,其中,急性炎症l3道,超过了本章总出题量的一半,慢性炎症3道。

每年出题量在3道左右。

重点集中在急性炎症,特别是类型及病理变化,以概念考查和理解记忆为主,难度相对不大,但较灵活,需要对概念理解深刻。

考点串讲

一、概述

(一)定义

炎症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2008)。

局部的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主要特征和防御反应的中心环节。

(二)原因

生物性因子(细菌、病毒)、物理、化学因子等。

(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1.变质炎症局部组织所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

变质既可发生在实质细胞,也可见于间质细胞(2005)。

2.渗出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黏膜表面和体表。

3.增生包括实质细胞增生和问质细胞的增生。

问质细胞的增生包括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可产生大量胶原纤维。

(四)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1.炎症的局部表现红——血管扩张,炎性充血(2000);肿——充血、淤血、水肿;热一一动脉性充血,血量升高,代谢加强——产热增多;痛——神经末梢压迫、牵拉和刺激(2000);功能障碍——损伤、代谢异常、炎性渗出物、疼痛等综合造成。

2.炎症的全身反应①发热。

②白细胞增多:

急性化脓性炎时——中性粒细胞增多;慢性炎症和病毒性炎症时——淋巴细胞增多(2007);过敏性炎症和寄生虫性炎症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2004)。

③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加强。

④免疫系统活跃。

⑤实质脏器出现变性坏死。

(五)炎症的结局

痊愈、迁延为慢性炎症、蔓延扩散。

二、急性炎症

(一)渗出

血管反应实质是组织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是炎症发生的中心环节。

渗出的成分也不同,一般是先液体后有形成分。

(二)炎症细胞的种类和主要功能、炎症介质的概念和主要作用

白细胞的渗出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常见于炎症早期、急性炎症和化脓性炎症;构成炎症反应的主要防御环节。

嗜酸性粒细胞主要见于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炎(2004)。

急性炎症的炎症反应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化学因子的作用实现的。

这些化学因子称为化学介质或炎症介质。

炎症介质在炎症中的主要作用包括:

①血管扩张;②血管通透性升高,如组胺、缓激肽、C3a、C5a、LTC4、LTD4、LTE4、PAF、活性氧代谢产物、P物质(2000);③趋化作用;④发热;⑤疼痛;⑥组织损伤。

(三)急性炎症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1.浆液性炎浆液性炎以浆液性渗出为其特征,渗出物以血浆成分为主,常发生于黏膜、浆膜和疏松结缔组织(2001)。

2.纤维素性炎纤维素性炎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素。

纤维素性炎易发生于黏膜、浆膜和肺组织。

发生于黏膜者渗出的纤维蛋白、坏死组织和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假膜,又称假膜性炎(2001、2002、2003、2005)。

浆膜的纤维素性炎(如“绒毛心”)可引起体腔纤维素性粘连,随后纤维素机化而发生纤维性粘连(2005)。

3.化脓性炎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其特点。

化脓性炎多由化脓菌感染所致。

依病因和发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表面化脓和积脓、蜂窝织炎(2001)。

急性蜂窝织炎的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亦可为厌氧性细菌(2000、2001)。

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蜂窝织炎,由于链激酶和透明质酸酶的作用,病变扩展迅速,有时能引起败血症(2000)。

在皮肤或黏膜的化脓性炎时,由于皮肤或黏膜坏死、崩解脱落,可形成局部缺陷,即溃痃。

深部脓肿如向体表或自然管道穿破,可形成窦道或瘘管。

窦道是指只有一个开口的病理性盲管,瘘管是指连接于体外与有腔器官之间或两个有腔器官之间的、有两个以上开口的病理性管道(2008)。

4.出血性炎

三、慢性炎症

(一)一般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和特点

1.炎症灶内浸润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

2.常有较明显的纤维结缔组织和上皮细胞、腺体及实质细胞的增生。

3.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激活是慢性炎症的另一重要特点。

(二)慢性肉芽肿性炎的概念、病因和病变特点

1.慢性肉芽肿性炎的概念、病因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呈局限性浸润和增生所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2001、2005)。

肉芽肿性炎是一种以肉芽肿形成为其特点的特殊增生性炎症(2000).

2.肉芽肿性炎的病变特点常呈慢性经过。

以结核结节为例,中心常为干酪样坏死,周围为放射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并可见郎罕斯(Langhans)巨细胞。

历年经典试题

1.急性炎症时组织变红的主要原因是(E)

A.组织间隙水肿

B.炎症灶内炎细胞浸润

C.炎症灶内血栓形成

D.肉芽组织增生

E.血管扩张,血流加快

2.炎症介质组胺在炎症灶内最主要的作用是(B)

A.白细胞趋化

B.使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高

C.引起疼痛

D.导致发热

E.造成组织损伤

3.关于纤维素性炎的描述中,错误的是(D)

A.常发生于浆膜、黏膜和肺

B.浆膜的纤维素性炎易导致浆膜粘连

C.心外膜的纤维素性炎常形成绒毛心

D.肺的纤维素性炎不会导致机化

E.常伴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4.寄生虫感染时,浸润的炎症细胞主要是(D)

A.嗜中性粒细胞

B.单核细胞

C.淋巴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浆细胞

5.只有一个开口的病理性盲管称为(A)

A.窦道

B.糜烂

C.溃疡

D.瘘管

E.空洞

6.男,38岁,肛周皮下有一深部脓肿,一端向体表穿破,另一端向直肠穿孔,不断有脓、粪液流出,此管道应称为(E)

A.空洞

B.溃疡

C.蜂窝织炎

D.窦道

E.瘘管

(7~10题共用备选答案)

A.蜂窝织炎

B.脓肿

C.卡他性炎

D.纤维素性炎

E.积脓

7.菌痢假膜形成属(D)

8.疖和痈属(B)

9.急性阑尾炎属(A)

10.黏膜大量浆液渗出属(C)

第4单元肿瘤

重点提示

本单元2000~2009年约考过36题,肿瘤的命名和分类l3道,约占本章总题量的l/3,历年来的出题量都很大,几乎每年必考,题量4~5道。

考生应重点掌握:

①肿瘤的命名和分类,多为理解记忆型题目,需要在熟练掌握概念的基础上,对照选项做出仔细的区别。

在平目的复习中,要对重点内容做重点掌握。

②肉瘤的概念。

其他适当了解。

考点串讲

一、概述

(一)概念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2006)。

(二)组织结构

1.肿瘤的实质肿瘤实质是肿瘤细胞的总称,是肿瘤的主要成分。

2.肿瘤的间质肿瘤的间质成分不具特异性,起着支持和营养肿瘤实质的作用。

二、生物学行为

异型性是肿瘤异常分化在形态上的表现。

异型性小,说明分化程度高(2001)。

区别异型性的大小是诊断肿瘤,确定其良、恶性的主要组织学依据。

良性肿瘤细胞的异型性不明显,一般与其来源组织相似。

恶性肿瘤常具有明显的异型性(2008)。

三、生长

浸润性生长为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

(一)扩散和转移

1.肿瘤的扩散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

(1)直接蔓延。

(2)转移。

①淋巴道转移:

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多经淋巴道转移。

②血道转移:

各种恶性肿瘤均可发生,尤多见于肉瘤、肾癌、肝癌、甲状腺滤泡性癌及绒毛膜癌。

③种植性转移:

常见于腹腔器官的癌瘤。

2.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机制①局部浸润;②血行播散。

(二)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区别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对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005、2007)。

1.组织分化程度

2.核分裂象

3.生长速度

4.生长方式

5.继发改变

6.转移

7.复发

8.对机体影响

四、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一)肿瘤的命名原则

肿瘤的命名一般根据其组织发生即组织来源(分化方向)和生物学行为来命名。

1.良性肿瘤在其来源组织名称后加一“瘤”字。

2.恶性肿瘤一般亦可根据组织来源命名,来源于上皮组织的统称为“癌”,如鳞状细胞癌、腺癌。

来源于间叶组织称为肉瘤,如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2003)。

有些来源于幼稚组织和神经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母细胞瘤,如神经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等,但肌母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和骨母细胞瘤为良性(2004)。

有些恶性肿瘤由于成分复杂或由于习惯沿袭,在肿瘤的名称前加恶性,如恶性畸胎瘤、恶性脑膜瘤、恶性神经鞘瘤等(2007)。

(二)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的概念

1.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的潜在可能性的病变(2001)。

常见的癌前病变有(2008)如下情况。

(1)黏膜白斑。

(2)慢性子宫颈炎伴宫颈糜烂。

(3)直肠、结肠的腺瘤性息肉:

单发、多发均可发生癌变,有家族史的多发者,更易发生癌变(2002、2005)。

(4)乳腺增生性纤维囊性变:

常因内分泌失调引起,伴有导管内乳头状增生者易发生癌变(2007)。

(5)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溃疡。

(6)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7)皮肤慢性溃疡。

(8)肝硬化。

2.非典型性增生非典型性增生是上皮细胞异乎常态的增生,形态呈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不足以诊断为癌,多发生于皮肤或黏膜表面的鳞状上皮,也可发生于腺上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