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578751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10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通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古代汉语通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古代汉语通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古代汉语通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古代汉语通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古代汉语通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4页
古代汉语通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4页
古代汉语通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4页
古代汉语通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4页
古代汉语通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4页
古代汉语通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4页
古代汉语通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4页
古代汉语通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4页
古代汉语通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4页
古代汉语通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4页
古代汉语通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4页
古代汉语通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4页
古代汉语通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4页
古代汉语通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4页
古代汉语通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4页
亲,该文档总共9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通论.docx

《古代汉语通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通论.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通论.docx

古代汉语通论

古汉语通论十一

词类的活用

一、定义:

某个词临时用作其它词类。

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存在,如这个人真够阿Q的。

但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相对少见的多。

二、常见的活用类型:

名词用作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动词的为动用法;动词的对动用法;

三、活用情况分析

(一)名词的活用

1活用作一般动词

曹子手剑而从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战国策·赵策三)

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

2名词的使动用法

这种情况相对较少,如: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史记·晋世家)

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

(史记·淮阴侯列传)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诗经·小雅·斯干)

3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谷梁传·僖公八年)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礼运)

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

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柳宗元·封建论)

附:

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判断方法:

(1)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

(战国策·赵策)

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战国策·赵策三)

曹子手剑而从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2)名词出现在代词前活用作动词

尔欲吴王我乎?

(左传·定公十年)

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

马童面之,指王翳曰:

“此项王也。

”(史记·项羽本纪)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三国志·诸葛亮传)

(3)名词出现在助词“所”后面,活用作动词。

寡君未知所过也。

(韩非子·难四)

乃丹书帛,置人所罾鱼腹中。

(史记·陈涉世家)

(4)名词出现在助动词能可敢欲等后面,活用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

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名词出现在副词后面,活用作动词。

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

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秦人闻之,悉甲而至。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意: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论语·颜渊)

此句为判断句,故“兄弟”并未活用。

(6)名词后带有一个介宾结构,构成一个组合,活用作动词。

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史记·商君列传)

师还,馆于虞。

(左传·僖公五年)

(7)名词出现在“而”前或后,活用作动词

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左传·隐公元年)

夫子式而听之。

(礼记·檀公下)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

4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一般充当主、宾、定语,用作状语是一种临时性的用法,从其表达意义来分有以下几种:

(1)表比喻:

即用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行为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

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

狐鸣呼曰:

大楚兴,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

其后秦稍蚕食魏。

(史记·魏公子列传)

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宜·过秦论)

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汉书·李广苏建传)

嫂蛇行匍伏。

(战国策·秦策)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狼)

(2)表对待人的态度:

即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当作用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来对待。

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战国策·赵策)

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

(孟子·万章下)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3)表示处所或工具。

舜勤于民事而野死。

(国语·鲁语上)

童子隅坐而执烛。

(礼记·檀弓上)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车裂商君以徇。

(史记·商君列传)

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汉书·霍光传)

君王宜郊迎。

(史记·陆贾列传)

徒多道亡。

(汉书·高帝纪)

(4)表示时间。

这在现代汉语中也很常见。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史记·项羽本纪)

朝济而夕设版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

注意一些用法的特殊意义,岁、月、日放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面,有岁岁、月月、日日的意思。

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

“日”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当一天一天讲,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

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

(史记·田单列传)

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宾语发出某种动作行为,使宾语具备某种性质,或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

(1)不及物动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

(左传·僖公三十年)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左传·成公三年)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论语·季氏)

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项羽本纪)

我能起死人。

(吕氏春秋·别类)

买臣深怨,常欲死之。

(史记·项羽本纪)

(2)及物动词

问其病,曰:

“不食三日矣。

”食之。

(左传·宣公三年)

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于掌。

(孟子·公孙丑上)

于是信、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

水上军开入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战国策·齐策)

2动词的为动用法:

为宾语发出某种动作或行为

伯夷死名于首阳山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

(庄子·骈拇)

墨子见歧道而哭之。

(吕氏春秋·疑似)

伯氏不出而图吾君。

(为吾君谋划)(礼记·檀弓)

3对动用法

至于誓天断髪,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蹇叔哭之,曰:

“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左传·蹇叔哭师)

出,揖门者曰:

……。

(报刘一文书)

4动词作状语:

一般只限于及物动词

广……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

争割地而赂秦。

(贾谊·过秦论)

动词用作状语之后,用“而”字或“以”字和谓语动词连接是比较常见的。

如:

夜缒而出。

(左传·僖公三十年)

坐而假寐。

(左传·宣公二年)

子路拱而立。

(论语·微子)

(三)形容词的活用

1活用作一般动词

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史记·屈原列传)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候张良。

(史记·留候世家)

苏秦曰:

“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嫂曰:

“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

2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战国策·赵策四)

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

“富之。

”(论语·子路)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梁惠王上)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孟子·梁惠王上)

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

(孟子·滕文公下)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公孙丑下)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孟子·告子下)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贾谊·过秦论)

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

(汉书·霍光传)

3意动用法:

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

齐君弱吾君,归弗来矣。

(左传·昭公十二年)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老子)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晁错·论贵粟疏)

古汉语通论十二 代词

一、代词的分类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

二、人称代词

(一)第一人称:

吾、我、予、余

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

老吾老,以及人之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论语·子路)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孟子·梁惠王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孟子·梁惠王上)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孟子·梁惠王上)

启予足,启予手。

(论语·泰伯)

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孟子·公孙丑下)

余收尔骨焉。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左传·成公二年)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楚辞·离骚)

注:

予、余同,另上述第一人称代词都可作主、宾、定语,只是“吾”在上古一般不直接置于动词或介词后作宾语,作宾语要前置。

魏晋以后“吾”才可自由作后置宾语。

如:

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东野与吾书。

(韩愈·祭十二郎文)

另第一人称代词还有“朕”,在秦以前,是一个普通的第一人称代词。

如:

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

朕又何知。

(庄子·在宥)

(二)第二人称:

女(汝)、尔、若、而、乃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论语·雍也)

往之女家。

(孟子·滕文公下)

诲女知之乎?

(论语·为政)

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孟子·公孙丑上)

盍各言尔志?

(论语·公冶长)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论语·先进)

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史记·齐世家)

吾翁即若翁。

(史记·项羽本纪)

吾语若。

(庄子·人间世)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

(论语·微子)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史记·项羽本纪)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汉书·项籍传)

从上举文例可以看出这些代词的用法特点:

女(汝)、尔、若可自由作主语、宾语、定语。

“而”、“乃”而一般只作定语,不作宾语。

作主语也非常少见。

(三)第三人称代词:

之、其

爱共叔段,欲立之。

(左传·隐公元年)

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分二年)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孟子·公孙丑上)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

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

(左传·成公三年)

看下面的例子:

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孟子·梁惠王上))

“其”在上古不作主语,只作定语,虽然有时很象主语,但实质并不是。

有时“其”字不能解作他的、她的、它的,只能解作那、那样、那样的,这种“其”是指示代词,如: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里仁)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孟子·公孙丑上)

(四)人称代词的复数表示法

上古汉语,单复数同形,如:

鲁卫谏曰:

“齐疾我矣!

其死亡者皆亲昵也。

子若不许,仇我必甚。

”(左传·成公二年)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论语·先进)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论语·子张)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另人称代词后可加侪、属、辈、曹等构成复数,如:

吾侪何知焉?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项羽本纪)

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

(马中锡·中山狼传)

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褵,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后汉书·马援传)

三、指示代词

(一)近指和远指

主要由此、是、斯、兹、彼、夫构成。

前四个是近指,如:

彼一时,此一时也。

(孟子·公孙丑下)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礼记礼运)

是乃仁术也。

(孟子·梁惠王上)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有美玉如斯。

(论语·子罕)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论语·子罕)

后两个是远指,如:

挹彼注兹。

(诗经·大雅·泂酌)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论语·季氏)

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

(左传·成公十六年)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墨子·尚贤)

“夫”还可以修饰很复杂的谓词性结构,仍起指示作用。

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论语·季氏)

(二)特指和泛指:

其、之

其特点不在于近指和远指,在文中可译为这或那。

如: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司马迁·报任安书)

至其时,往会之河上。

(史记·滑稽列传)

子曰: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泰伯)

之二虫又何知。

(庄子·逍遥游)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

(三)旁指代词,表别的其它的,主要有他(佗),如:

佗邑唯命。

(左传·隐公元年)

亲戚或余悲,佗人亦已歌。

(陶潜·挽歌诗)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巧言)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

(孟子·梁惠王上)

魏晋以后,“他”发展为第三人称代词。

如:

某得此人大恩,性命昔在他手。

(太平广记·豪侠三·义侠)

(四)无定代词:

或、莫,这是古汉语特有的一类指示代词,没有确定的对象,或表肯定,莫表否定。

如: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史记·陈涉世家)

或谓孔子曰:

“子奚不为政?

”(论语·为政)

宋人或得玉。

(左传·襄公十四年)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国语·周语)

过而死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八年)

(五)特殊的指示代词“者”,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表示……人、……的事物。

如: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孟子·公孙丑上)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孟子·梁惠王上)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孟子·梁惠王上)

注意下面各例中的“者”,本教材当作语气词,但也有将它看作复指代词的。

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

三子者出,曾皙后。

(论语·先进)

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

(战国策·赵策)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赵策四)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礼记·檀弓下)

(六)“所”字。

通常用在及物动词的前面和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

如:

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战国策·赵策三)

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

(孟子·公孙丑上)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论语·子路)

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孟子·梁惠王上)

注意“所”和“者”的组合的异同: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庄子·养生主)

见者惊犹鬼神。

(庄子·达生)

“所”还可与“者”组合使用:

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灭之。

(史记·酷吏列传)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所”字又常常与介词从、以、为、与连用,表特定的含义: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察今)

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

(荀子·议兵)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左传·成公三年)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

(韩非子·五蠹)

上古汉语中的这类介词也可以不用,如:

冀之北土,马之所生,无兴国焉。

(左传·昭公四年)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诺,恣君之所使之!

(战国策·赵策四)

注意:

这类结构的含义,“所生”常义指所生之物,而在这里是所生之处。

有所、无所、何所的用法:

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战国策·赵策三)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礼记·礼运)

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

仲连不忍为也。

(战国策·赵策三)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

(论语·子张)

任天下勇武,何所不诛。

(史记·淮阴侯列传)

请大家分析三种用法的结构。

“有所……”、“无所……”是动宾结构,而“何所”是主谓倒装结构。

语气词

语气词不仅仅位于句末,而且也有位于句首与句中的情况,句末语气词以前已经讲过,这里主要学习位于句首与句中的语气词,以下具体讲解其中的几个。

1夫

(1)位于句首,表发议论,其来源为指示代词“夫”,但已经完全虚化,如:

《左传·隐公四年》:

夫兵,犹火;弗戢,将自焚也。

汉班固《东都赋》:

夫大汉之开元也,奋布衣以登皇位。

《吕氏春秋·察传》:

夫得言不可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2)“夫”还有一些搭配用法:

A且夫:

《左传·隐公三年》:

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

《庄子·逍遥游》: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B故夫:

《庄子·逍遥游》: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不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C今夫:

《论语·季氏》: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史记·范雎列传》:

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

D若夫:

《庄子·逍遥游》: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不敢畏也。

2其

可位于句首,也可用于句中,表委婉语气。

如:

《左传·隐公元年》:

其是之谓乎?

《左传·宣公二年》:

其我之谓矣!

《论语·宪问》:

吾其被发左衽矣!

《孟子·梁惠王上》: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左传·僖公四年》:

君其问诸水滨。

《左传·隐公三年》: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

“其”字还可加重反问语气,如:

《左传·僖公五年》: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论语·为政》:

其何以行之哉!

3惟(唯、维)

(1)句首

A用在全文的开始,引出年月日

《左传·僖公三十年》: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

《书·洪范》:

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

B表希望语气

《左传·僖公三十年》: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战国策·燕策三》:

唯荆卿留意焉。

杨恽《报孙会宗书》:

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

(2)句中,帮助判断语气,如:

《左传·僖公五年》: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词头、词尾

词头、词尾不是词,而是词的构成部分,没有词汇意义,只表示词性,有些又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以下分别介绍几个词头与词尾

一、词头

1有

(1)用作词头,用于专名前,常见于古朝代名、国名、部族名。

如:

《尚书·召诰》: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庄子·大宗师》:

上及有虞,下及五伯。

《庄子·人间世》:

禹攻有扈。

《史记·夏本纪》:

鲧纳有莘氏女,生禹。

(2)用在普通名词前,如:

《论语·为政》: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孔甲扰于有帝。

《诗·召南·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

(3)用在形容词前,如:

《诗·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诗经·邶风·击鼓》: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

君子秉文,辞令有斐。

(4)用在动词前,如:

《诗·邶风·日月》:

胡能有定?

宁不我顾?

《后汉书·郑太荀彧等传赞》:

彧之有弼,诚感国疾。

2其

(1)用在形容词前,如

《诗·邶风·北风》: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诗·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2)用于动词前,如

《诗经·豳风·七月》:

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3言

放在动词前,如:

《诗·周南·葛覃》: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诗·召南·草虫》: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诗经·周南·汉广》: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4于

放在动词前,如:

《诗经·周南·桃夭》: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诗经·秦风·无衣》: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5薄

《诗经·周南·葛覃》:

薄污我私,薄澣(huàn)我衣。

《诗经·小雅·六月》:

薄伐猃狁,至于太原。

二、词尾

1然

“然”本为指示代词,表示这样、那样,当它置于形容词后面时,它的指示性减轻,变成了词尾性质。

如:

《战国策·赵策三》:

辛垣衍怏然不悦。

《战国策·赵策三》:

文王闻之,喟然而叹。

《孟子·梁惠王上》: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2乎、焉、如、尔

它们的用法与“然”字相当,如:

《论语·泰伯》:

焕乎其有文章。

《诗经·小雅·小弁》:

我心忧伤,惄焉如捣。

(惄(nì)忧伤)

《论语·乡党》: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也。

(恂恂:

温顺恭谨貌)

《论语·先进》:

子路率尔而对。

 

连词介词

一、连词

(一)常见的连词有:

与、及、且、而、以、则、于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

以下各举例说明:

1与:

连接的两项是并列关系,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可以是名词性成分,也可以是动词性成分。

《论语·季氏》: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汉书·邹阳传》:

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何则?

知与不知也。

2及

《左传·隐公元年》:

生庄公及公叔段。

3且:

只能连接谓词性成分

《论语·述而》: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左传·隐公元年》: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且”还可连接两个分句,表选择关系,如:

《史记·魏世家》:

子击因问曰:

“富贵者骄人乎?

且贫贱者骄人乎?

4于是

《战国策·齐策四》: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冯谖不复歌。

5故

《论语·先进》: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6是故

《论语·先进》:

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荀子·劝学》: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7然

《左传·僖公三十年》: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不利焉。

《史记·高祖本纪》:

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8况

《左传·隐公元年》: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汉书·司马迁传》:

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

9而况

《庄子·养生主》:

技经肯䏿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10虽

《汉书·平当传》:

文雅虽不能及萧望之、匡衡,然指意略同。

《孟子·公孙丑》: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

谒丞相,虽三公亦入客次。

11若

《左传·僖公三十年》: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国语·鲁语下》:

若我往,晋必患我,谁为之贰。

12如

《孟子·梁惠王上》: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

惜乎,子不遇时!

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13苟

《墨子·非攻上》: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史记·周本纪》:

子苟能,请以国听子。

(二)重点连词介绍

1而:

连接谓词性成分的连词,有时连接名词性成分,但名词要做谓语。

前后两项可以是词、词组,也可以是小句。

两项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并列,也可以是修饰。

(1)连接成分看:

词:

《论语·学而》: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词组:

《论语·学而》:

敏于事而慎于言。

《左传·僖公三十年》:

朝济而夕设版焉。

《庄子·养生主》: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韩非子·五蠹》: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

句子:

《庄子·养生主》: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2)从前后两项之间的关系看

A顺接,无转折,可根据文义译为又、而且、就、便等,包含并列,承接,递进等关系。

如:

《论语·泰伯》:

任重而道远。

《韩非子·显学》:

宰予方辞,雅而文也。

《荀子·劝学》: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孟子·尽心上》: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荀子·劝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逆接,带有转折意味,可译为可是、却,如:

《吕氏春秋·察传》: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

《荀子·劝学》:

目不能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