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优课一等奖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05255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苦与最乐》优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苦与最乐》优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苦与最乐》优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苦与最乐》优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苦与最乐》优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最苦与最乐》优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最苦与最乐》优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最苦与最乐》优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最苦与最乐》优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最苦与最乐》优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最苦与最乐》优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最苦与最乐》优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最苦与最乐》优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最苦与最乐》优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苦与最乐》优课一等奖教案.docx

《《最苦与最乐》优课一等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苦与最乐》优课一等奖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苦与最乐》优课一等奖教案.docx

《最苦与最乐》优课一等奖教案

《最苦与最乐》名师教案

(一)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体会本文排比、设问修辞手法的运用,欣赏作者流畅、简练的语言。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会作者从“最苦”与“最乐”两个方面建立分论点的方法,把握文中运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会品读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

认识责任感对人的重要性,体会孔子、曾子、孟子关于人生苦乐的见解。

(二)教学建议

让学生学习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作者的思路。

本文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及训练;文章论证思路严密,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围绕“责任”话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三)教学示例

教学目标:

1、领会文中运用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学生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对人生苦乐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

文中阐述的人生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引出课题

提问:

在生活中你认为最快乐的是什么?

最痛苦的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自然导入新课:

作为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他认为人生最苦与最乐又是什么呢?

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

二、简介作者,明确要点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

曾和康有为发起“公交车上书”,提倡“维新运动”。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全集》。

其文风:

流畅、犀利、凝炼。

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一)、师生合作朗读课文。

朗读时适时引导学生标注课文关键字词,并做适当积累。

1、关键字读音:

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

2、重点词语的解释:

莫若:

不如。

达观:

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

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

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

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

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二)、解析课题,感知大意。

1、大家已经朗读了课文,我们来看看发现课文标题有何特点?

这个标题好在哪里?

讨论:

是并列短语。

前后两个词语之间意思相反。

讨论:

很好,引人注目。

能够引起读者对内容的思考,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如果把课文标题改成“苦与乐”可以吗?

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明确:

改后的题目太宽泛了。

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苦与乐的典型情况,也就是“最苦”与“最乐”的事。

(三)、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

第一步:

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填写后互相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应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

根据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2、3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

(4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

(5、6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四、合作探究,理解论点

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3、到底什么叫责任?

它的范围有多大?

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4、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

结论是什么?

理解的要点:

第1题:

最大的痛苦是担负未尽的责任。

最大的快乐是尽了应尽的责任。

第2题:

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第3题:

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我们没有责任的表现。

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

接下去,作者用了两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第4题:

作者认为:

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

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谢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结论:

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五、课时作业设计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最大的快乐又是什么?

解题思路:

紧扣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理解课文的内容。

可以从文中把握设问句来体会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答案解析:

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联系你的实际说说你的责任是什么?

你在生活中有尽责体会到快乐的经历吗?

答题要点:

要联系自己在学校或家庭中的角色来体会身上担负的责任。

列举生活中的经历要做到要素完整,内容具体。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谈“最苦”。

(一)研读第1、2自然段:

a、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

它们是最苦吗?

点拨:

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

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b、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c、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点拨:

找出论说的句子:

(正)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

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二)精读第3自然段,体会举例论证:

1、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举例:

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

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

2、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对人的责任: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对事的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点拨:

关键字句——“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二、研读第二部分,论“最乐”:

1、读课文第四段,思考什么事最快乐呢?

明确: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体会道理论证的作用。

有关句子有:

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3、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有关句子:

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小结: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三、讨论第三部分,体会责任与苦乐的关系: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名言:

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

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

2、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点拨:

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

”“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小结:

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3、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

为什么这样说?

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明确:

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文中句子: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4、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点拨: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最苦

5、小结:

学生讨论填写,从而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得出:

本文的论题:

最苦与最乐

本文的中心论点:

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四、拓展延伸,体会课文语言特色:

1、了解语言特色,锻炼思维能力:

第一步:

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

有什么好处?

点拨:

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明确好处:

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第二步:

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看看它们对本文的语言有哪些帮助?

点拨:

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好处:

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这造成了文章流畅气势,设问、反问等不再与上题重复。

第三步:

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①“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明确: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②“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

‘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明确: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引导学生阅读开头的5个设问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明确:

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另人信服。

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除以上的举例外,还可让学生自己找精彩的语句加以分析。

第四步:

积累

a、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例:

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教师就发表内容,予以相关的教育。

b、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可查资料),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或词语),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例:

(1)孔子:

无入而不自得

字义:

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举例:

如安贫乐道的颜回、笑口常开的弥勒佛……

(2)孟子:

君子有终身之忧。

字义:

君子一生都有尚未尽完责任的忧虑。

举例: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3)曾子:

任重而道远

字义:

任务繁重,而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举例: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曾子: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字义:

我每天用下面三件事情来反省自己。

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力的地方?

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呢?

老师所教的课业,有没有认真复习呢?

举例:

桃园三结义、一诺千金……

(5)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字义:

在天下人都尚未忧虑之前,就先忧虑;在天下人都觉得快乐之后,才觉快乐。

举例:

大禹治水、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

2、学生座谈,发表自己的意见:

居里夫人说:

“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奋斗。

梁启超说: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张潮却随笔写下:

“人莫乐于闲”。

“闲”能读书;游名胜;交益友……

快乐是我们所需求的,亦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

细翻自己人生的扉页,想必有许多事令你痛苦或快乐,请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五、总结内容,启发思考

记得在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一文中读到这样一句话: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是啊,常常听到孩子抱怨父母,常常听到有人埋怨社会,但他们可曾想过自己对长辈、对集体、对社会尽了多少责任呢?

同学们,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

今天,读了这篇课文后,我想大家都应该好好想一想:

“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也是学习本文后我们最大的收获。

六、课时作业设计

1、作者认为人生尽到最大的责任就是最大的快乐。

你学了这篇课文后,能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中,补充一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要点:

列举人物事例要真实、具体,并让事例与观点相符。

2、课文第二段中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有什么作用?

要点:

理解议论要有针对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大家感觉到这是自己身边实实在在存在的事情,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附:

板书设计

15、最苦与最乐

最苦:

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负责任:

对人、对事、对己;

苦的原因:

受良心责备。

最乐: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尽责任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教学重点)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疏通课文,弄清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入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

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

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

其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

本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肺病已相当严重。

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

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四、疏通课文

1、弄清字词障碍:

搽(chá)玄(xuán)虚省(xǐng)悟自欺欺人 

脊(jǐ)梁渺(miǎo)茫诓(kuāng)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

2、朗读全文。

3、思考问题: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

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弄清文章的论证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二是驳论据。

三是驳论证。

三、分析课文

1、一二段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

什么论据?

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明确:

谬误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误论据:

两年以前,……却也是事实。

语句:

“总自夸”,“只希望”,“也是事实”,“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3、第五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

“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

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

所以被删去。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4、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明确:

作者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5、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明确:

“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6、“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

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

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

7、“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

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四、布置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