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自然地理事物特征描述和原理阐释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139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自然地理事物特征描述和原理阐释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自然地理事物特征描述和原理阐释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自然地理事物特征描述和原理阐释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自然地理事物特征描述和原理阐释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自然地理事物特征描述和原理阐释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自然地理事物特征描述和原理阐释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自然地理事物特征描述和原理阐释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自然地理事物特征描述和原理阐释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自然地理事物特征描述和原理阐释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自然地理事物特征描述和原理阐释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自然地理事物特征描述和原理阐释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自然地理事物特征描述和原理阐释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自然地理事物特征描述和原理阐释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自然地理事物特征描述和原理阐释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自然地理事物特征描述和原理阐释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自然地理事物特征描述和原理阐释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自然地理事物特征描述和原理阐释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自然地理事物特征描述和原理阐释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自然地理事物特征描述和原理阐释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自然地理事物特征描述和原理阐释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自然地理事物特征描述和原理阐释一.docx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自然地理事物特征描述和原理阐释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自然地理事物特征描述和原理阐释一.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自然地理事物特征描述和原理阐释一.docx

届高考地理二轮重难点综合提高自然地理事物特征描述和原理阐释一

自然地理事物特征描述和原理阐释

(一)

 

重难点综合提高

题一:

下图为郑渝高

速铁路规划示意图和A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状况。

读图回答问题。

描述②线经过的A山地南坡与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10分)

一、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描述及命题可能的变化

题二: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该地区最大海拔高度为268米,读图,简要概括图示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题三:

材料一:

世博园的沙特阿拉伯馆为“月亮船”造型,被沙漠、绿洲、海洋相间环绕,在其地面和屋顶栽种着枣椰树。

材料二:

“沙特阿拉伯馆外观设计图”,“沙特阿拉伯地理位置图”。

简述沙特阿拉伯馆设计所反映出的该国主要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10分)

 

 

题四:

昆曼公路北起中国昆明,经西双版纳

进入老挝,南止于泰国曼谷,长达1850千米,

有“21世纪新丝绸之路”之称。

沿途复杂

多样的自然环境,显著的地域差异

铸就了

这条斑斓的彩带。

(1)简述昆曼公路穿越地区的自然环境

特征。

(8分)

(2)分析该区域不利自然条件对昆曼公

路建设的影响,并列举两例修建该公路可

能给沿线区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把握要素间的关系(研

究不同地理要素或地理现象的空间关联)

题五:

请说明S地区气候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

(4分)

题六:

下图显示了20世纪50~70年代世界主要酸雨分布区。

(1)简要分析图中A地区酸雨严重的人为原因。

(4分)

(2)经研究B地区内瑞典、挪威等国的酸雨和A地区相关。

指出其主要的自然原因,并从自然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酸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6分)

 

题七:

材料一:

历史上,江西由于山区毁林种粮,导致河道淤积,全流域通航里程锐减,鄱阳湖水面急剧萎缩,湖泊功能下降,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20世纪80年代江西省开始

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将河流上游丘陵山区列为治理重点,使江西省森林覆盖率增长了

近1倍,鄱阳湖湖体面积恢复到5100平方千米。

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材料二:

“江西省地形、水系图”。

简述丘陵山区的治理对流域生态环境的作用。

(10分)

题八:

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

深度达1600m。

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

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

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地理事物特征描述和原理阐释

(一)

讲义参考答案

重难点综合提高

题一:

差异:

与北坡比,南坡垂直自然带的数目更多、带谱更复杂;(2分)同一自然带南坡分布的海拔更高;(2分)山麓自然带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带(北坡则为落叶阔叶林带)。

(2分)原因:

与北坡比,

南坡为向阳坡,较同海拔的阴坡热量更丰富;(2分)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更大。

(2分)

题二:

地处低纬度地区;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是丘陵,东部是平原;亚热带季风气候;水量充足,河网密布。

常绿阔叶林。

题三:

位于东西临海的半岛国家;(2分)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高温少雨;(2分)沙漠广布;(2分)以热带荒漠植被为主;(2分)高原地形;河湖稀少,地表水缺乏。

(2分)

题四:

(1)北段山高谷深,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

地势北高南低;南部平原为主,地势低平(2分);北部冬暧夏凉、南部终年高温,沿线地区降水丰沛,气候垂直变化大(2分);河流纵列分布(或山河相间),流向自北向南,水能资源丰富(2分);热带和亚热带

森林广布,生物具多样性(2分)。

(2)地势起伏大(或山谷相间

),地质条件复杂(或喀斯特地貌发育),选线受限制大(或工程量大)(2分);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多暴雨、洪水等气象灾害,增加了施工难度(2分)。

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加剧;原始森林遭破坏;水土流失加剧;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受到影响

(列举正确一例给2分

,正确两例给4分)。

题五:

S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1分);影响:

河流稀少,流量小;荒漠植被;沙漠广布(3分)。

题六:

(1)工业集中、人口稠密,大量使用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

(2)受盛行西风的影响;酸化土壤、河湖,影响生物生长。

题七:

植被覆盖率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调节气候;水土流失减轻;河流含沙量减

;径流变化减小;湖泊面积增大;洪涝灾害发生频

率和严重程度降低。

(每项2分,答出其中五项即可得10分)

题八:

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趋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自然地理事物特征描述和原理阐释

(一)课后练习

主讲教师:

田佩淮北京著名地理特级教师

题一:

新疆吐鲁番盆地年降水量约16毫米,蒸发量3000毫米以上;每年6~8月平均最高气温都在38℃以上,中午的沙面温度最高达82.3℃,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

读图1、图2,完成下列各题。

描述图2中M、N两坡向垂直自然带谱的差异,并简析原因。

题二:

阅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描述珠穆朗玛峰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题三:

读图,回答问题。

描述图示区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题四:

下图所示为我国某区域及周边地区,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简述图示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题五:

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区域示意图。

据上图简述该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来源:

学。

科。

网Z。

X。

X。

K]

题六: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描述图示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

题七:

2010年9月19日香港文汇报

报道:

继“中缅油气管道”开始修建之后,中国将兴建自云南省经缅甸到孟加拉国吉

大港的铁路。

读规划图和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石油输入路线

中东航线

由波斯湾经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到大陆

非洲航线

从地中海、好望角,再走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到大陆

东南亚航线

经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到大陆

(1)

简述规划线路穿越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分析该区域铁路和管道建设的不利自然条件及修建该铁路可能给沿线地区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题八:

交通是人流、物流的桥梁,是区域资源、能源、城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纽带。

2009年12月26日,武(汉)广(州)铁路客运专线正式开通运营。

该铁路设试运行速度最高达三百九十四公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的高速铁路。

读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甲图,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铁路沿线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2)读甲图分析并简述武广高速铁路修建的区位条件。

题九:

请你根据统一变化的原理分析在水土流失的过程中,本区域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

题一十:

阅读新疆近40年来的部分地理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天山冰川

面积约9500多平方公里,减少22%

雪线平均上升2至6.5米

博斯腾湖

(40年以来)

水位上升4米多

面积由880平方公里扩大到1000多平方公里

南疆气候

相对湿度平均增加4%~10%

降水量平均增加20.4%

(1)根据有关原理,简述以上变化的形成原因。

(2)以上变化对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题一十一:

左图为“我国东部各省级行政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图”、右图为“我国降水pH年均值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来源:

Z,xx,k.Com]

(1)比较图中我国东部各省级行政区二氧化硫排放的异同点并分析造成其差异的原因。

相同点

不同点

差异的原因

(2)试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酸雨对生物环境的影响。

[来源:

学科网]

题一十二:

雾是指大量微小水滴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天气现象;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l0.0km,造成空气普遍浑浊的天气现象。

1.说出雾霾天气产生的人为原因。

2.从自然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雾霾天气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题一十三: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治理对中下游地区产生的影响。

题一十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华

社消息,我国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统计表明,20世纪50年代湖北省共有湖泊1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今只剩下83个。

我国西部的大湖相继消亡,湖水逐渐向盐湖、干盐湖方向发展。

材料二182

5年到1958年洞庭湖面积的变化(阴影部分为洞庭湖)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湖泊萎缩、消亡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题一十五: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瓜迪亚纳河是伊比利亚半岛最长河流之一,发源于西班牙昆卡省中西部潮湿的山区,注入大西洋加的斯湾。

河流全长824m。

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西班牙和葡萄牙在该流域建设了多座水电站和水,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所建水利工程大多具有发电、灌溉、供水、防洪等综合效益。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瓜迪亚纳河流域开发对河口生物量的影响?

题一十六:

半岛是指陆地一半伸入海洋或湖泊,一半同大陆相连的地貌部分,它一般是三面被水包围。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材料一:

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地形示意图。

印度河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印度河中上游过度取水灌溉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地理事物特征描述和原理阐释

(一)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题一:

差异:

与M坡比,N坡缺失云杉林带(或垂直自然带数目少);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

原因:

与M坡比,N坡为向阳坡,热量丰富;背风坡,降水少。

解析:

两侧垂直自然带分布的差异主要结合图示从自然带的倾斜,数目等方面分析,主要的原因可从地形对气温、降水量分布的差异分析。

题二:

a.自然带基带不同。

这是因为山麓的海拔不同,所处的热量带不同。

b.自然带谱南坡多、北坡少。

这主要是因为南坡相对高度大,迎

风坡,降水丰富;北坡相对高度小,位于背风坡,降水少。

解析:

垂直自然带的变化受水热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同一山体垂直自然带的变化主要受相对高度的影响。

珠穆朗玛峰南北坡的垂直自然带谱差异明显,主要原因是南坡相对高度大,纬度低。

题三:

地形:

高原地形为主,海拔较高。

气候:

大部分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西部沿海全年炎热干旱;西南部沿海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温和湿润。

河流:

主要河流径流丰富,夏季有明显的汛期,河流落差大、水流急。

植被:

以热带草原植被为主,西部沿海有热带荒漠,西南部沿海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解析:

从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

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资源等方面入手,结合图中地理信息分析可知该区域位于南非。

题四:

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的位置;以山地、盆地为主的地形;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降水较少,气温日较差较大;河流多为内流河,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为主,(或受气温、降水变化影响;水量少。

均可以给分);植被稀疏,以荒漠为主;土壤多为荒漠土。

解析:

从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

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资源等方面入手,结合图中地理信息分析回答。

题五:

以高原、山地地形为主;总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势起伏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峡谷多,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且垂直地带明显。

解析:

判断某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地形地势、气候类型及特征、河流、水能状况、植被分布及特征等角度来描述。

图示区域主要位于四川西部地区和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区,我国第一和第二阶梯过度地带,结合该区域上述特征正确作答。

题六:

地形:

以平原为主。

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河流:

流量大,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较小,含沙量小。

植被:

热带雨林,植被覆盖率高。

解析:

区域位置判断:

图中所示为50°W至70°W及以西地区纬度及河流分布状况可知该区域为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判断某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地形地势、气候类型及特征、河流、水能状况、植被分布及特征等角度来描述。

题七:

(1)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地表崎岖;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降水充沛;地势北高南低,河流众多,水能资源丰富;植被垂直分布明显,生物具有多样性特征。

(2)地势起伏大(或山谷相间),地质条件复杂(或喀斯特地貌发育);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多暴雨、洪水等气象灾害,增加了施工难度。

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加剧;原始森林遭破坏;水土流失加剧;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受到影响。

解析:

(1)图示区域主要位于我国西南部与中南半岛,地势北高南低,山河相间分布,地表崎岖,植被垂直差异显著;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水能资源丰富。

(2)受地形、地质条件的影响,工程建设难度大;工程建设会破坏

森林,导致水土流失,进而加剧滑坡、泥石流的发生,也会影响生物的栖息环境。

题八:

(1)地形分布有平原、丘陵和山地;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河网密布,水能资源丰富;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红壤广布。

(2)自然条件:

沿线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利于施工;跨越南岭,增加施工量;社会经济条件:

沿线经济较发达,城市多,人口多,客货运输需求量大;技术是保障。

解析:

(1)分析某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地形地势、气候类型及特征、河流、水能状况、植被分布及特征等角度来描述。

武广高铁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河网密集,水能资源丰富;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红壤广布。

(2)分析武广高速铁路修建的区位条件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三方面入手。

题九:

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统一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解析:

本题需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着手进行分析,答题时应凸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性特征。

题一十:

(1)全球变暖,冰川消融,造成汇入湖泊的河流径流增加;(气温升高和湖泊面积的扩大)蒸发量增加,促进了水循环,导致当地湿度和降水增加。

(2)有利:

降水、河流径流增多,利于缓解干旱,对植物生长有利。

不利:

冰川消融,将导致将来水资源的短缺;降水、河流径流增多,容易引发洪水、泥石流等灾害

解析:

(1)题,博斯腾湖的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量增大,补给水量增加,湖泊的水位和面积发生相应的变化;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是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湿度和降水量增大。

第(2

)题,表中的湖泊和降水量的变化,是有利

影响,而冰川萎缩从短期来看会引发洪水、泥石流等灾害,从长远来看会导致冰川融水

量减小,河流流程缩短,水资源短缺。

题一十一:

(1)

相同点

大多数省份二氧化硫排放量普遍较大;与2007年上半年比较,均出现下降趋势。

不同点

北方各省二氧化硫排放量大于南方各省

差异的原因

北方煤炭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较大

(2)河湖水的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土壤的酸化影响森林和农作物生长;影响人体健康。

解析:

(1)题,从图中我国东部各省级行政区二氧化硫排放量柱状图看,各省排放量都不少,相对于2007年上半年,2008年上半年略有减少;北方省区排放量大,南方省区排放量少一些,这种差异的存在与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关。

(2)题,酸雨具有一定的酸性和腐蚀性,对动植

物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题一十二:

1.公路、航空、船运等在内的交通源排放占第一位;工业燃煤和生活用煤;局地烹饪源排放;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2.能见度低,影响交通安全;空气污染严重,威胁人体健康;

解析:

1.人为原因主要是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和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2.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揭示了构成环境的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故某一要素的变化必然引起其他各要素的变化。

雾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空气质量下降,威胁人体健康。

题一十三:

减少泥沙含量或淤积,减轻洪涝灾害;保障通航;河口地区受海浪侵蚀会加剧。

解析:

水土流失治理后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影响可从有利和不利方面分析。

题一十四:

削弱了调蓄径流的功能,加大了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下降;农业受到影响、生态遭到破坏;生物栖息地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荒漠化面积加大。

解析:

湖泊这种水文要素的变化,会引起河流水文、气候、生物等地理环境其他要素的变化,同时也会对人类的生产活动产生影响。

题一十五:

入海的泥沙减少,导致三角洲的萎缩;水生生物的养分减少,入海水量的变化导致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的变化;大坝的修建影响了回游性水生生物的生存,导致河口各种水生生物数量的减少。

解析:

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此题我们可以借鉴渔场的形成条件来分析。

入海泥沙富含营养物质,河流入海口多形成规模不等的渔场。

入海泥沙的减少,导致水生生物的养分减少,入海水量的变化导致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的

变化;大坝的修建影响了回游性水生生物的生存,导致河口各种水生生物量的减少。

题一十六:

①海水倒灌,(海岸线侵蚀加剧。

)海岸线后退;

②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③气候更加干旱,荒漠化加剧;

④湿地减少。

(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

)生物多样性减少;

⑤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答其中4点即可,共8分)

解析:

回答本题时必须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即径流量减少导致下游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加剧,进而造成气候更加干旱,植被更加稀少等,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