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泰市北部联盟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15756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新泰市北部联盟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新泰市北部联盟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新泰市北部联盟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新泰市北部联盟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新泰市北部联盟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山东省新泰市北部联盟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山东省新泰市北部联盟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山东省新泰市北部联盟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山东省新泰市北部联盟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山东省新泰市北部联盟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山东省新泰市北部联盟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山东省新泰市北部联盟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山东省新泰市北部联盟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新泰市北部联盟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新泰市北部联盟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新泰市北部联盟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新泰市北部联盟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新泰市北部联盟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2021年山东省新泰市北部联盟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nèn)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hè)着。

B.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mén),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huáng)诚恐的地步。

C.他们怏(yāng)怏不乐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英国国旗——一面姗姗(shān)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然后离开了这块“辜负了他们雄心壮志”的地方。

D.小城镇的文庙十有八九坍(tān)塌破败,只剩下断壁残垣,埋没于蓬蒿(gāo)荆棘之中,成为鸟兽栖聚之地。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盛收。

B.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

C.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D.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他语无伦次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

B.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C.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断章取义。

D.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这种桥不但结构坚固,而且形式优美,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B.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造成的。

C.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D.许多观众看完《战狼2》激情满怀,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使观众不约而同地喊出“厉害了,我的国”。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B.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

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里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C.我家邻村,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D.我们在田野散步: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莫泊桑(1850--1893),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主要作品有《羊脂球》,他与俄国作家契诃夫、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统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课文《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羊脂球》。

B.《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都德,文章通过都德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科幻小说,作品中“遭冰山封路”“陷缺氧危机”“海底观美景”“征服‘星期五’收为奴仆”等情节极富幻想、引人人胜。

D.《背影》《老王》《藤野先生》的作者分别是朱自清、杨绛、鲁迅,文体都是散文,都刻画了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

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3)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4)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5)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6)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7)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8)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9)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10)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

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11)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12)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

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

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

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3)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

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7.《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格物”一词的含义是()

A.合格的事物B.探察物体

C.追求最高理想D.追问自己的内心

8.下列关于文章的写作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路清晰,说理缜密。

B.列举事例时,采用正反事例。

C.举例论证与比喻论证相结合。

D.漫谈式的演说。

9.文中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意在说明()

A.王阳明敢于继承和践行儒家传统思想。

B.探察自己的同时也要探察外界。

C.中国的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D.中国传统教育弊大于利。

10.“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下列不属于被支配表现的一项是()

A.强调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B.偏重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C.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D.单纯以“个人的经验”为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凛之美

项丽敏

①昨日午后朔风大作。

裹紧衣服,走在风里,想起一句古诗:

“昨夜朔风能凛冽,冰花亦结砚池中。

②冰花就是霜花。

朔风之后,凡有水处必结霜白。

③朔风是有锋芒的,吹在山谷有兵戈之声,吹在田间有倾覆之势。

走在风里,似有无数把小刀子刮过脸、眼睛、鼻子、耳朵、嘴唇——吸入的每一口气流,都是清凛的、刚硬的、冷冽的。

在风里快步行走,脸颊摩擦着这冷,鼻腔呼吸着这冷,头脑清醒得像一口深山里的井,丝丝冒着冷气,又清澈见底。

④想着次日就能见到霜,便觉得这冷也是可贵的。

⑤再过两天就是大雪节气,今年还没下过霜。

翻开旧时写的《临湖》,十一月就有霜了,“连着下了几日严白的霜,下霜之前已刮了两天粗粝的风。

⑥只有下过霜,才算真正跨入冬天。

⑦今晨醒来已近七点,隔着窗帘,隐隐有日光,赶紧起床,洗漱好出门。

意外的是,小区的草地并没有结霜,没有覆上那粗盐粒样的霜白。

红山茶正开着花,雏菊也在开着花,自顾自地、傻傻地开着,毫无畏霜之意。

⑧出小区,对面就是稻田。

稻子在两月前收割,留下半尺长的稻茬。

晚秋天气暖,稻茬上又抽出不少新穗,拈一粒在手中,壳是空的。

毕竟不是它的季节了,没有力量灌浆,长出饱满的谷粒。

⑨过马路,走到对面,心中一喜,那裹着草叶和树叶的,将每一枚叶子都镶上银边的,不正是霜么。

只是一条马路相隔不过五十米的距离,俨然两个世界,马路那边是冬天,马路这边还是晚秋。

⑩去野外寻霜,也有着与前人相会的心情。

这个前人就是德富芦花。

⑪总是忍不住要想起德富芦花,也总是忍不住要说起德富芦花,春天会想起他的“午前春阴,午后春雨,暖和悠闲,而且宁静”。

梅雨天会想起他的“雨下了停,停了下,鸦声与蛙鸣此起彼伏,争唱雨晴”。

而霜风一刮,则会想起:

“我爱霜,因为它清凛洁白,给人报知响晴。

⑫这些句子已深深嵌入我的脑子里,不用去想,只要逢到对应的时间,场景、事物就会冒出来,仿佛德富芦花就在我身边,一句一句,对我说着那些话。

⑬读一个人的书,读到化境,就是与作者分不出彼此了吧。

作者的灵魂附着于你身体,他所经历的、思想的、喜欢的、憎恶的都潜移默化影响着你。

⑭德富芦花有多篇写霜的文章。

他写霜其实是写冬日的田野、村庄,写在霜天里劳作的农夫,写浸着霜白的日出,写霜在日出后融化时折射的光芒。

都是细微之物,瞬间即逝的美。

然而又是淳朴的,原始的,神性的。

⑮“农舍、竹林,以及田地里成堆的稻草垛,甚至连那一寸高的稻茬上,也是向着阳光处闪着银光,背着阳光处呈现紫色。

一眼望去,无不是银光紫影,紫影中隐隐可见白霜,大地仿佛成了一块紫水晶。

”在这个结霜的冬日,在黄山脚下十字畈村外的稻田,我如期遇见了德富芦花。

我在德富芦花的声音里蹲下来,在稻茬中间蹲下来,用手机拍摄下虽空瘪却仍然垂下腰来的稻穗,拍下稻穗和稻茬上的白霜与日影,拍摄下稻田向光的银色、背光的紫色,也拍摄下远处的村庄,村庄上空的山峦。

⑯无论世界变化得如何迅疾,让人无所适从、匪夷所思,只要有一些东西始终不变,年年得以遇见,就还是能给人心以安宁与慰藉的。

比如冬雪春雨,夏天的蝉鸣蛙唱,还有秋天的蓝色天际。

(选自《散文》2018年第11期,有删改)

注:

德富芦花(1868-1927)日本著名文学家,在他笔下,人类赖以生息的自然界,始终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11.请概括第③段的内容,并说说这样写的目的。

12.作者为什么要重提旧时写的作品?

13.第⑮段中引用出自德富芦花《晨霜》中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14.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清凛之美”的内涵。

三、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15.选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

()

A.环滁/皆山也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C.负者/歌于途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16.下列对句子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句意:

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B.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句意: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在出游。

C.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句意:

容颜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倒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句意:

醉了能享受饮酒的乐趣,醒了能用文章表述这种快乐的人,就是太守啊。

17.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语言运用上很有特色,主要运用了骈句,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易于成诵。

B.本文用了21个“也”字,却毫无重复之感,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C.文章写景、写人都能抓住特征,山间朝暮、四时之美景、太守醺然之醉态恍若图画呈现在眼前,精练而又形象。

D.本文的语言高度概括,内涵丰富。

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为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

18.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第②段“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采用对偶手法,描写了山间变幻多姿的早晚景物,两幅画面对比鲜明。

B.第③段“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既照应了首段太守“饮少辄醉”,也凸显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

C.本文除第①段外,每段开头都用领起词语引出下文。

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D.这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展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美好场景。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9.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巴山楚水的痛苦和愤激之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眼前虽已物是人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诗人以“沉舟”和“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自己。

D.尾联诗人点明酬赠的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20.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B.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五、句子默写

2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毛泽东《沁园春·雪》)

(2)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4)________________。

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_____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6)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窥谷忘反。

(吴均《与朱元思书》)

六、语言表达

22.根据提示,完成题目。

请从“书卷 盛夏 寻觅 阶梯 荡漾”中选取词语(不少于三个),连缀成一段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

七、综合性学习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诗经》包括:

“风”,地方乐调,《风》诗是民间歌谣,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雅”,周王朝所在地的乐调,《雅》诗是宫廷诗歌;“颂”,祭祀时用的歌舞曲,《颂》诗是庙堂祭祀诗歌。

《雅》诗和《颂》诗大多数反映统治阶级的生活。

国风和部分小雅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最有价值,开创了古代诗歌的光辉传统,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内容,以“国风”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方法,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

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龠(yuè)曰:

“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

”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

行省辟之,谢去。

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

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

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太祖大喜。

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

基张目不言。

太祖召入内,基奋曰:

“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太祖曰:

“先生计安出?

”基曰:

“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

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

”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基辞。

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欲自将讨之,以问基。

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

大旱,请决滞狱。

即命基平反,雨随注。

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

基曰:

“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

后三日,海宁降。

”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

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

“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

”太祖曰:

“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

吾行相君矣。

”基顿首曰:

“是如易柱,须得大木。

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

”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

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

“宪有相才无相器。

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

”帝问汪广洋,曰:

“此褊浅殆甚于宪。

”三年授弘文馆学士。

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

明年赐归老于乡。

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

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

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

24.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1)行省辟之,谢去(_______)

(2)太祖语之以梦(_______)

(3)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_______)(4)是如易柱(_______)

25.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基辞。

(2)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

26.概括一下刘基是个怎样的人?

九、作文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子曰:

“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有德的人自有伙伴,有德的家庭会有芳邻,有德的国家必有友邦……

凡有德者,都不会孤单,一定有亲近的朋友。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

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

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