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南海海洋经济新区威海发改委.docx
《威海南海海洋经济新区威海发改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威海南海海洋经济新区威海发改委.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威海南海海洋经济新区威海发改委
威海南海海洋经济新区
发展规划
二〇一三年三月
目录
前言4
第一章发展基础及重大意义5
第一节海洋资源环境5
第二节经济发展基础6
第三节机遇与挑战6
第四节重大意义7
第二章总体要求9
第一节指导思想9
第二节发展原则9
第三节发展定位10
第四节发展目标11
第三章总体布局13
第一节核心崛起13
第二节两翼联动13
第三节多园支撑14
第四章加快发展现代海洋产业17
第一节提升发展海洋第一产业17
第二节创新发展海洋第二产业18
第三节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19
第五章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2
第一节构筑海洋科技创新体系22
第二节建设海洋高端人才集聚地22
第三节构建创新创业支持体系23
第六章统筹海陆基础设施建设24
第一节交通网络24
第二节智慧港群24
第三节能源保障25
第四节水利设施26
第七章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28
第一节集中集约利用资源28
第二节保护修复生态系统28
第三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30
第八章深化对外开放与合作31
第一节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31
第二节开展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31
第三节加强区域合作32
第九章保障措施33
第一节建立综合管理体制33
第二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33
第三节强化规划实施35
附图:
1.威海南海海洋经济新区区位图
2.威海南海海洋经济新区总体布局图
3.威海南海海洋经济新区起步区布局图
前言
威海南海海洋经济新区(以下简称威海南海新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建设的海洋经济新区之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探索海洋经济科学发展之路,推进威海南海新区全面开发开放,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威海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等,制定本规划。
威海南海新区规划范围包括威海南海核心区域、荣成石岛开发区域、乳山滨海开发区域。
核心起步区面积160平方公里。
荣成石岛开发区域和乳山滨海开发区域为联动区。
规划期为2012-2020年。
本规划是指导威海南海新区改革发展,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发展基础及重大意义
第一节海洋资源环境
威海南海新区地处山东半岛东南端,横贯文登、荣成、乳山三市,东南两面临海,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发展空间广阔,资源优势突出,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巨大潜力。
发展空间广阔。
拥有基岩、沙砾和淤泥质等多种地质类型,深水岸线资源丰富,沿岸分布海岛24个,水深15米以内浅海、滩涂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1平方公里以上海湾9个,优质沙滩9处,可支配建设用地210平方公里,土地和海域资源丰富适宜大规模统一开发,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广阔空间。
资源优势突出。
近海生物种类达300多种;海岸带和近海海域蕴藏着大量矿产资源,已探明可供开采的30多种,其中黄金、磁铁、石英砂、花岗岩、锆英砂等矿产资源储量较大;潮汐能、波浪能和温差能等海洋能蕴藏丰富,开发利用条件较好。
生态环境良好。
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征。
沿海水温常年变化范围在0~29℃,多无冰冻期,受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少。
依山傍海,自然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城、山、海、岛、滩、湾、林、泉独具特色,是山东半岛乃至全国空气、海水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第二节经济发展基础
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威海南海新区已成为威海市发展最快、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具备良好的海洋经济发展基础。
海洋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2011年,威海南海新区水产品产量110.9万吨,实现水产品加工产值697.2亿元;船舶制造完工量84万载重吨;接待海内外游客975.7万余人次,旅游总收入78亿元;港口吞吐量1256万吨,旅客吞吐量49.4万人次。
海陆基础设施逐步配套。
骨干路网基本形成,一小时车程内有威海、烟台两个国际机场,威海港、龙眼港、石岛港三个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威海、文登、乳山三个火车站;港口扩建工程逐步展开,海洋运输能力不断增强;水电供应较为充足。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引进了北京交通大学科教中心项目,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建设了技术转移中心。
好当家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天润曲轴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黄海造船山东省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威力工具山东省特种风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大批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开工建设,科技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创新驱动能力不断增强。
第三节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已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威海南海新区开发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海洋经济地位不断提升。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国家陆续出台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海洋经济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支持措施更加有力,为威海南海新区先行先试、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海洋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对外经济合作有序推进。
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和中韩自贸区谈判正在稳步推进。
威海南海新区毗邻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与日韩经贸合作密切,具备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对外经贸合作水平的有利条件。
区域空间布局逐步优化。
威海市优化调整经济区划,将文登、荣成、乳山三市南部滨海区域统筹考虑,一体发展,为加强区内产业分工与协作、统筹各城镇群发展、形成新的产业隆起带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同时,威海南海新区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相对粗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存有压力;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够科学,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比较艰巨;海洋科技力量相对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第四节重大意义
建设好威海南海新区,对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威海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有利于形成区域竞争合力。
建设好威海南海新区有利于统一规划布局,统筹资源配置和产业发展,推动一体化进程,打造环海城镇群。
有利于培育海洋产业集群。
建设好威海南海新区有利于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海洋传统优势产业,打造海洋特色产业园,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聚度,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有利于提升区域对外开放水平。
建设好威海南海新区有利于充分发挥石岛港、张家埠新港港口资源优势,加强与东北亚地区特别是日韩的产业分工协作,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开展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发展路径,提升区域经济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海洋强国战略部署,以落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为根本任务,以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统筹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发展,着力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全方位开放,着力打造海洋科研人才高地,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把威海南海新区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生产发达、生活幸福的现代化海洋经济新区,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和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第二节发展原则
坚持陆海统筹,实现联动发展。
统筹资源要素配置,统筹陆海产业布局,统筹环境整治,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开发强度与利用时序,以陆域经济支撑海洋经济发展,以海洋经济拓展提升陆域经济发展空间。
坚持科学布局,实现集群发展。
优化海洋产业空间布局,集中集约利用空间资源,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引导海洋产业链条向高端延伸,促进海洋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坚持科技引领,实现创新发展。
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高海洋经济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海洋产业由传统模式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转变,提升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面向世界,实现开放发展。
充分利用威海南海新区毗邻日韩的区位优势,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加快构建开放型海洋经济体系,形成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
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发展。
合理安排开发时序、开发重点与开发方式,妥善处理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
第三节发展定位
立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海洋经济新区的整体考虑,科学确定威海南海新区发展定位。
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洋高端产业集聚区。
以打造海洋高端产业体系为目标,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创新在威海南海新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海洋先进装备、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现代临港物流等新兴产业,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打造海洋高端产业集聚高地。
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先行区。
充分发挥威海南海新区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抓住建设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机遇,引进日韩等国家先进技术和成熟管理经验,谋求实现开放层次与水平的突破,争取建成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先行先试平台。
山东省海洋经济产学研合作示范区。
立足区域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对接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引进海洋产业领军人才团队,建设推动海洋科研成果转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创新创业支持体系,加快海洋科技产业化步伐,培育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海洋资源集中集约利用试验区。
改变传统用海方式,探索建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新机制,推进集中集约用海,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实现海洋资源合理配置,建设集中集约用海示范区。
生态宜业宜居宜游滨海新区。
提升海洋文化品位,优化美化人居环境,完善威海南海新区城市功能,强化与威海中心城区的联动,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打造我国北方著名的滨海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第四节发展目标
按照五年膨胀发展、十年形成规模的进度要求,实现威海南海新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产业结构布局更加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社会民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发展目标。
到2015年,威海南海新区进入膨胀发展阶段,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万元,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统筹开展海洋环境保护与陆源污染防治,海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绿化覆盖率达到45%;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全部得到综合利用或有效处置,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尘、粉尘达标率达100%;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城镇化水平达到60%左右。
到2020年,威海南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形成规模,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7万元,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化水平达65%左右;海洋经济特色更加突出,三次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低碳和循环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严格控制,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性进一步提高;城乡互动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建成海洋产业结构合理、服务体系完善、科技人才集聚、海洋生态环境优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经济新区。
第三章总体布局
根据威海南海新区城镇分布、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按照一体规划、核心崛起、协同发展的思路,优化生产力布局,发挥园区带动作用,培育产业集群,对重大产业项目实施统筹布局,对基础设施实施一体规划,对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同城化设计,对海岸线等自然资源实施综合利用。
第一节核心崛起
威海南海新区核心区,包括小观、泽头、宋村、张家产、侯家、泽库、高村、埠口港等8个滨海镇区。
利用充沛的土地资源,强化港口、园区的带动作用,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区。
核心起步区总面积160平方公里,以昌阳河、香水河为界,划分为临港产业区、综合商务区、旅游度假区三个功能区,是“十二五”时期开发建设的重点。
临港产业区大力发展海洋装备制造、现代临港物流、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建设成为高端海洋产业集聚高地。
综合商务区联接核心起步区东西两翼,是人口集聚的重点区域,要突出城市功能,为区内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旅游度假区重点发展健康养生养老和滨海旅游,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滨海养生度假胜地。
第二节两翼联动
“两翼”包括东部联动区和西部联动区。
东部联动区包括上庄、虎山、人和、石岛管理区4个镇区。
重点发展现代渔业及水产品精深加工、现代海洋装备制造、新能源、滨海旅游、冷链物流等产业。
拓展城区规模,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打造临港商贸物流区、现代商居示范区、精品旅游度假区、对外开放先行区、能源产业集聚区等各具特色、互为一体的五大功能区。
西部联动区包括白沙滩、徐家、南黄、海阳所4个镇区。
重点发展健康养生养老、休闲度假、海洋食品、精密仪器制造、生物技术等产业,完善区域承载和服务功能,推动旅游景区上档升级,着力打造高端海洋产业聚集区、滨海生态旅游居住示范区。
第三节多园支撑
“多园”即区内重点发展的多个海洋特色产业园,共同支撑威海南海新区产业加快发展。
南海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园。
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主要发展海洋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设备以及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业。
争取“高精尖”项目落地,引进产业对口、技术先进、生态环保的设备制造企业,提高新能源和节能环保设备的制造能力。
到2015年,争取引进100个左右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项目、企业总部及研发中心,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海洋新能源和节能环保设备制造园区。
南海海洋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
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积极争取国家“863”计划和产学研合作项目,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进行重点攻关,提高企业研发制造能力,延伸产业链条。
重点发展航空设备、精密仪器、汽车配件、海洋工程装备、海洋仪器仪表、港口机械装备、船舶研发与制造等产业。
南海港口物流产业园。
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
充分发挥南接张家埠新港、北靠临港产业区的区位优势,形成对周边港口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以信息化、专业化、高效化为导向,引进一批现代化的物流基础设施、电子信息化平台、商务金融服务和港口物流服务项目,提高物流组织和运作效率,逐步形成集运输装卸、仓储加工、包装配送、贸易展示、信息处理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
南海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
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
着力开发高效低副作用的抗肿瘤、抗艾滋病、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生物药品及海洋保健品、功能食品,打造海洋生物制药基地。
到2015年,争取引进企业12家,打造高科技、多门类的现代化医药产业园,建设成为山东半岛重要的医药生产、药品交易、人才培养和产业服务集散地。
石岛核电及船舶配套产业园。
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
拓展高附加值船舶研发、船舶配套产品、高端核电装备市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高端船舶配套技术和核电装备制造技术转型升级,打造自主品牌产品,形成集船舶、海洋装备、核电装备制造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
石岛冷链物流产业园。
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
围绕鱼类产品、冷冻调理食品、鲜活海珍品的交易、仓储和物流,进行资源整合,建立健全园区管理机构和服务平台,加强园区企业创新平台、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建设,着力打造集水产品精深加工、包装、配送、报检、通关为一体的现代化冷链物流园区。
滨海新区安全食品产业园。
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
以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平台为方向,加快专业化设施配套步伐,吸纳更多以农副产品、保健品精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进驻,打造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安全食品加工区。
滨海新区新兴产业园。
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
围绕精密加工、电子信息、健康养生养老等产业,建设智能家居、激光加工、半导体照明、医药保健、康复设备等项目,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第四章加快发展现代海洋产业
以培育海洋产业集群为导向,以海洋科技创新为动力,提升发展海洋第一产业,创新发展海洋第二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第一节提升发展海洋第一产业
加强渔船管理,优化捕捞结构,提高远洋捕捞能力。
实现从浅海滩涂养殖向深海和岸基养殖双向拓展,打造“威海刺参”、“乳山牡蛎”等特色品牌。
现代海水健康养殖业。
积极拓展深水大网箱等海洋离岸养殖,支持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推行健康养殖标准模式;加强现代遗传育种育苗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海参、对虾、牡蛎、杂色蛤、河豚鱼等名贵水产品遗传育种,提高水产原良种覆盖率;建立水产苗种检验检疫制度,加快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重点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龙头企业,不断优化养殖品种结构。
增养殖业与高效渔业。
建造人工鱼礁区,移植大叶藻、鼠尾藻等各种藻类,底播增殖魁蚶、刺参、鲍鱼、虾夷扇贝等渔业经济品种。
推广立体混养模式,充分开发渔业水域,一水多用、一饵多用,在同一水域养殖多个品种,打造全国重要的海洋牧场示范区。
远洋渔业。
巩固提高过洋性远洋渔业,加快发展大洋性远洋渔业,积极争取公海渔业捕捞配额,逐步建立规模性远洋捕捞船队,扩大远洋渔业作业海域,建设一批海外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逐步完善捕捞、运输、加工、销售和后勤保障等环节,构建远洋渔业产业体系,切实提高渔业国际竞争力。
第二节创新发展海洋第二产业
以海洋特色产业园区为依托,以海洋重大技术引进和突破为支撑,重点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产业、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新材料产业,强化海洋第二产业的支柱作用。
海洋装备制造业。
以港口机械、海洋油气装备、海洋仪器设备等制造业为重点,坚持自主创新与国内外合资合作并重,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海洋装备产业向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装备成套化、产品品牌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起重铺管船、海洋油气勘探设备、海洋腐蚀检测设备等制造业,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装备制造基地。
海洋生物产业。
建立海洋药物研发基地、海洋生物医药工程企业,加强海洋生物产业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推动海洋生物保健品、功能性食品、药品和肥料等产品开发,实现海洋生物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产业化。
海产品精深加工业。
积极开发鲜活、冷鲜水产食品,提升海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在石岛渔港、埠口港等地建设海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积极引进外部战略投资者,大力引进水产品精深加工新技术、新理念,促进海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转型升级;依托大型船舶,积极发展海基海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对渔船捕捞实行伴随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档次。
海洋新能源产业。
以打造清洁能源产业为目标,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抓好产业配套。
重点建设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一期、国家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示范工程。
稳步推进风电项目,规划建设潮汐能、波浪能等发电项目,实现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集聚发展。
围绕各类新能源项目建设需要,努力构建成套装备制造及配套服务体系。
海洋新材料产业。
加快培育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海洋新材料产业,加快海洋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壮大海洋新材料产业集群,带动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
第三节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
适应海洋经济发展新要求,重点发展港口物流业、冷链物流业、滨海旅游业、涉海商务服务业、涉海金融服务业等海洋第三产业,强化海洋服务业的带动作用。
港口物流业。
密切各港口与腹地的联系,大力拓展国内外客货源市场,整合运输、仓储等物流设施,加快形成现代物流体系。
张家埠新港区以东北亚地区为主要目的地,突出抓好大型化、专业化码头及港口配套、检验检疫等设施建设,发展第三方物流,建设信息化、专业化的临港物流平台;石岛港区主要从事集装箱、客货滚装、油品中转运输和水产品出口运输等业务,发展成为大型综合性港区。
冷链物流业。
结合威海南海新区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基础,打造山东半岛冷链物流分拨、中转与储藏中心,建设运营冷链食品加工物流基地。
大力推进区内万吨级冷库建设,为冷藏船舶到港后提供优质储运平台。
石岛中心渔港重点建设大型水产品批发市场,利用与台湾海上直航的便利条件,发挥石岛国际渔货贸易区的集散功能,建设成为连接两岸三地、辐射东北亚的水产品贸易中心。
滨海旅游业。
整合开发海鲜美食、渔家风情、文化娱乐、产业旅游、购物旅游、邮轮游艇、健康养生和福文化等多元化旅游产品。
科学利用沙滩资源,在香水海金海滩、赤山风景区、乳山福如东海、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多福山国际养生旅游度假区等地筹建娱乐休闲中心。
加快宫家岛、明珠岛等项目建设,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的旅游业开发集团,建设由综合服务区、海上游船区、海上活动区组成的岛屿休闲区。
提高旅游业开发、运营水平,充分利用昆嵛山道教圣地、文登“千年古县”、赤山法华院、徐福东渡等历史资源,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旅游。
加大对韩日俄等国家和地区游客的宣传力度,积极开拓国际文化旅游市场。
涉海商务服务业。
围绕威海南海新区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拓展商务服务发展空间,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大力发展海洋环保、海洋信息服务、海洋科技成果贸易、离岸服务外包等新兴商务服务业;加快培育涉海商务中介组织,积极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等专业服务;建设集旅游、购物、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规范的商务服务体系。
涉海金融服务业。
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区内设立分支机构;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投向区内优质重点产业;规范发展各类保险业,开发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保险产品;积极发展法律、会计、审计、评估担保等各类金融中介机构;大力引进风险投资和信托投资,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规范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典当公司发展,为威海南海新区建设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第五章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持科技立区、科技兴区,加快海洋科技创新,集聚创新要素资源,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探索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新路径,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内生增长。
第一节构筑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增强科技服务威海南海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
争取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等研究项目,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着力突破一批海洋新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
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大型骨干企业自办、共建实验室等研究开发机构,争取在海洋生物、海洋新材料、海洋装备制造等领域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
加强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等机构的合作,支持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知名企业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提高协同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良好成长前景的海洋高新技术企业。
第二节建设海洋高端人才集聚地
围绕企业发展需要,通过举办会展、宣传推介等活动,与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建立稳定、多元、畅通的沟通交流渠道,多方式、多途径使用好外部智力资源。
出台人才引进和使用的优惠政策,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大力引进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优先引进海洋产业领军人才团队和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形成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并重的格局。
设立威海南海新区人才服务中心,为人才引进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组织企业开展招聘活动,与专业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建设人才实训基地,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整体素质。
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合作,培养符合海洋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建立产学结合机制,充分利用产业发展资源,为产业工人提供一线现场培训平台。
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快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联系,争取引进更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到区内设立科教研发机构,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三节构建创新创业支持体系
加快建设海洋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孵化器,打造完备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
鼓励孵化器创办主体多元化,采取企业与政府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出台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孵化器发展。
积极引入孵化器专业运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