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公开课课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公开课课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公开课课教学设计.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公开课课教学设计
《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落第、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抑扬顿挫”等词语。
⑵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
⑴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⑵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品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⑶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
3、德育目标:
⑴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
⑵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离不开恩师的指导。
特别是当你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在追求中常遭侮辱的时候,却有一位老师给你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
那是永不坠落的寒夜星辰,永远在人生的征途中温暖的闪亮。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留学日本期间,就曾遇到这样一位恩师藤野先生。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恩师。
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读后说说你读出一位怎样的藤野先生?
二、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鲁迅认识到医学并不能救国,毅然弃医从文。
本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回忆了1902—1906年留学日本的片段。
藤野先生(1874-1945)名叫藤野严九郎,1901至1916年在仙台医专任教。
是鲁迅在仙台学医时(1904-1906)的先生。
本文写于1926年10月26日。
回忆了1902—1906年留学日本的片段。
我们先前学过鲁迅先生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
三、背景介绍
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两年 后弃医从文,想以改变国民精神入手, 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并写出《文化偏执论》等一系列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
四、检查预习
绯红fēihóng:
深红色。
标致biāo zhi:
漂亮。
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外表、风度等接近完美或理想境界,唤起美感上的极大享受的。
)
落第luò dì:
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
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不逊bù xùn:
无礼。
逊,谦逊。
(不恭敬,没有礼貌;骄横。
)
诘责jié zé:
质问并责备。
托词,托辞tuō cí,:
找借口。
油光可鉴yóu guāng kě jiàn文中是说头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鉴,照。
(油光,形容特别光滑亮泽。
可鉴,清澈得可以照见人。
鉴,这里是照的意思。
)
抑扬顿挫yì yáng dùn cuò:
高低起伏,停顿转折。
形容音乐悦耳动听或文章或诗文可读性强,朗朗上口,音调铿锵有韵。
深恶痛疾,深恶痛绝shēn wù tòng jué:
极端厌恶和痛恨。
也作“深恶痛疾”。
四、分析课文
在东京,表达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1--3)
在 仙台 ,回忆与 藤野先生 的交往;(4-35)
在 北京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感激 和怀念
课文写了哪些重要事件,速读后用自己的话概括。
1、“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
2、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
3、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4、匿名信事件
5、看电影事件
6、我与藤野先生告别
7、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1.精读1—3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
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只不过
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反衬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
“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视和反感.而改动后语意直露,缺乏了讽刺意味.
(3)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见到藤野先生之前,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所感。
(4)选段中的“确”和“但”语气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确表示肯定花的漂亮,但表示转折,花虽然漂亮,可是人却是丑陋的令人作呕。
(5)作者写这一部分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有联系吗?
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这部分内容写在东京的所见,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使作者对东京失望,为下文离开东京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做铺垫。
(是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2.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
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
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露着作者的爱国情结。
2、去仙台
去仙台 日暮里 触发忧国之情 爱国 学医的主要动机
水户 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2.精读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原因是“物以稀为贵”,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大概”表示猜测,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
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自谦、自喜、感激之情.但推断为“物以稀为贵”,包含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因为”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初到仙台 物以稀为贵 饱含着一个弱国国民内心的辛酸。
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
优待 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陪衬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
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
前面说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
“居然”一词加强了句子的幽默感。
相识 藤野先生 抓住特征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将书放在讲台上,讲述解剖学历史。
声调——缓慢而有顿挫
掌故——忘记带领结怀疑是扒手。
目睹耳闻
学识渊博 生活俭朴 治学严谨 不修边幅
5、相处 典型事例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尊重科学
关心实习——真诚关怀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正直无私、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分别
匿名信事件
由藤野先生订正讲义而来。
用部分日本青年的狭隘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和心胸广阔。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其实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的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受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
话中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这句话中的两个分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议论
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是为了揭露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自己作为弱国国民极度的愤慨和无奈。
看电影事件
3)“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说明 这种现象带有普遍性,拯救民族的灵魂迫在眉梢,刻不容缓; ;
“这一声”指 “万岁” ;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是 伤害了民族自尊心
(4)“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中”他们“指 围观的中国人 ;“何尝”的词性是 副词 ,运用反语_修辞,表现了闲看者的麻木
(5)“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中的“那时那地”具体指仙台医专的课堂上
;联系全文,“我的意见”是指医学救国;“变化了”的具体内容是弃医从文_
表现了鲁迅 爱国主义 精神。
(6)“呜呼,无法可想”后的感叹号传达出不可压抑的激愤的感情。
(7)“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中的“中国人“指 即将被日军枪毙的中国人及围着的一群中国人和课堂里的“我” 。
(8)这段文字运用了记叙、议论的表达方式。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何尝”是什么意思?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
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
“酒醉似的喝彩”原指日本学生看到中国人被枪毙时兴高采烈的表现。
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9)“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我的意见”指 学医救国 。
“变化”指 弃医从文 。
“变化”的原因是:
认识到医学不能救国,更重要的是改变国民的精神,而改变精神首先是靠文艺。
(3)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匿名信事件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力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
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作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来到仙台?
为什么又告别仙台?
想一想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在东京
所见所闻 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不学无术
所 感 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在仙台 去仙台 日暮里:
触发忧国之情
水户:
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在仙台:
对于“优待”非同寻常的理解
匿名信事件:
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看电影事件:
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
心受到严重挫伤
爱国主义情感
怀念
怀念先生的行动有哪些?
装订收藏讲义
悬挂先生照片
多写文章
藤野先生赠给鲁迅的照片
(1)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
(2)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表明事实并未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
这就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4.精读第38段,思考:
“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增加勇气”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
“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
(1)这句话有什么意思?
这样一来的结尾有何作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
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精神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其他事件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
所作所为使我失望,促使我离开,为后文与藤野先生的相见埋下伏笔。
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
为后文藤野先生更加感人的教诲与关怀作陪衬。
为什么写只记得两个地名?
抒发自己的爱国主义感情。
匿名信事件 用部分日本青年的狭隘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和心胸广阔。
看电影事件 是我与藤野先生分别的原因。
对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正确答案应选
(1)
本文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
四件事: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实习生 了解裹脚
本文赞扬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正直热忱 治学严谨 没有民族偏见
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和深沉的怀念,以及要同反动派战斗到底的决心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文通过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的回忆,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和深沉的怀念,以及要同反动派战斗到底的决心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样是写老师的回忆录,试比较本文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文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作者对三味书屋中施行封建教育的先生只是“很恭敬”;而《藤野先生》则表现了作者对毫无民族偏见,热心诚恳地关心,帮助“我”的藤野先生真诚的感激和深切的怀念。
老师总觉得作者写藤野先生的外貌不太漂亮,因此改为下面一段文字,你认为可以吗?
为什么?
他,既有高仓健一样的体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样的相貌。
脸色白而透红,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整齐而又有一点波浪。
他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洁白的衬衣上打着一条漂亮的领带,皮鞋擦得又黑又亮。
一走上讲台,就用洪钟一样的声音说:
“我,就是藤野严九郎。
”
1.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呢?
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从本文看,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其直接原因是他厌恶东京的学习环境,厌恶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但联系鲁迅的人生追求和其他作品看,鲁迅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的,可就在医专学医时,“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促使鲁迅萌发“弃医从文”的思想。
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紧,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由此可以看出,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从仙台弃医从文,这一过程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
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的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藤野老师:
您好。
我是您的学生周树人。
分别后,就一直未同老师联系,心中很是愧悔。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无时无刻不想起您对我的培养和教导。
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您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您能以公正之心来对待我这位弱国的学生,您给予了我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您能做到这样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
正因如此,您给我留下的是无尽的不安和感激。
顺致教安!
您的学生:
周树人
1926年10月12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这喧嚣的信息时代,能震动人们感官的东西越来越多,能震撼人们心灵的东西越来越少。
现代社会千姿百态,五彩缤纷,诱惑无处不在。
生活在目迷五色的社会里,作为一个青年人,在为梦想打拼的证途中,我们该如何面对诱惑?
请以“面对诱惑”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答案】面对诱惑,我们应有理智
在这喧嚣的信息时代,能震动人们感官的东西越来越多,能震撼人们心灵的东西越来越少。
现代社会,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充满诱惑。
生活在这种目迷五色的社会里,你要成就一番大事业,那就必须战胜诱惑。
诱惑,来自方方面面,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域内的,也有域外的;既有自然的,也有社会的……诱惑来自现代传媒——打开电视,各频道使出浑身解数,拼命向你“争宠献媚”,如果你禁不住“声色”的诱惑,那么你的学习、工作就只好退避三舍。
诱惑,来自喧嚣的城市,来自炫目的舞厅,来自华丽的商厦;诱惑,来自名山大川,来自异域风情……
坦然,是面对诱惑的最好心境,也是人格的升华。
这世界上美好的东西真的太多了,然而我们应该明白究竟什么才是我们追求的,人活着就是为一种信念,并为这个信念执著地走下去。
这就需要我产以坚强的意志抵制诱惑、战胜诱惑。
人在喧闹的繁杂中容易丢失自己,而战胜诱惑,注定要忍受寂寞,寂寞是从物欲的陷阱里解脱出来的小憩。
了却了繁杂,寻觅一个清清静静的所在,独享一会儿自在和轻松,心不被物欲所役,身不为世欲所驱,让人格升华,让情感净化,让心田润泽。
我们生下来就注定要面对一个万象纷呈的世界,滚滚红尘中难免有扰人的尘埃。
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拥有一颗能承受寂寞的心,平静地面对一切。
这样,心绪就不会因喧嚣的尘世而焦灼和浮躁,物欲就不会与世俗随波逐流,情感也不会陷入难拔的漩涡。
战胜诱惑,还必须使自己的心灵充实。
哲人说,聪明的人不仅要打扮自己的外表,更要装饰自己的心灵。
如果一个人经不住物质的诱惑,只在乎自己是否华丽的外表,而放弃了对自身素质的提高,那么这个人还谈何有魅力有气质,就像一只虚设的花瓶,瓶中也只能是毫无生机的花。
作为一个生命,我们有责任使自己的灵魂走得更远,也有义务选择好自己的人生航道。
生命首先需要装扮的是心灵,是求知,从无知走向求知,才会从平庸趋往伟大。
因为这个社会绝不可能只倚重于曼妙的舞姿和一掷千金的做派,能让你大放异彩的也决不是炫目的外表和包装,更有一种闪亮的东西,那就是思想的价值和对待生活认真而不虚妄的态度。
战胜诱惑,同时也教会我们珍惜感情。
或许有人认为,在现在这个充满物欲和金钱的世界中,感情已退居其次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但是有一点却始终不会改变,那就是再多的金钱和财富都不会使幸福永驻,惟有人们之间那最可贵的情感历久弥深,才会使你感到温暖。
我们不能做个心灵残缺的人,不能因为狂迷于“拜金”或其他原因,而冷落或放逐了一颗爱心,要让自己的内心永远充满阳光。
人生之旅迢迢千里,诱惑的陷阱无处不在。
就让坦然做一潭你凝望的秋水,让寂寞做一处你歇息的驿站,让知识带给你一方纯洁的心灵净土,让爱心为你捎去困惑时的慰藉。
战胜诱惑,就拥有了姜清却美丽的人生,当你从物欲的深渊中走出,道路便在你眼前展开,你孤守着一片“单调”,但最终却给世界添上一道新色……
【解析】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属于“材料+命题”类型。
这个命题可写的内容也很多。
因此,在写作时完全可以驱动自己的如意之笔,挥洒自如地去写。
就选材、立意而言,可从正面布局谋篇,对“诱惑”表示赞美和肯定。
作为当代的高中生,“成功”、“希望”、“信心”、“兴趣”、“理想”在你眼中无不充溢着“诱惑”的光环。
抒写自己接受诱惑、拥抱诱惑、享受诱惑的感受和经历;也可以反向立意、选材,对“诱惑”表示批判和否定。
诉说自我回避诱惑、排斥诱惑、抵御诱惑的经历与感受。
首先应该明白:
题目中的“诱惑”主要是指对正道正业不利的事物的引诱,如果认识不清,就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这种后果可能是有损学习事业的,也可能是影响身心健康的,可能是危害自身前途命运的,可能是危及国家民族的,可能是会破坏社会和谐的等等,所以思考的角度应该是多方面的,选材立意应该是多样的,不必都着眼于国家民族这一点,否则就较难出新。
其次,必须明白:
“面对诱惑”这个题目,自然要阐明经不起诱惑的害处,但重点却不在于此;证明这一点其实只是对此题认识的第一层次,实际上重点应该是“我们如何面对诱惑”,或者是“面对诱惑怎么办”。
点睛:
从结构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词语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词或者是词语。
如“肩膀”。
短语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短语,该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等,比如此题“面对诱惑”。
句子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我想握住你的手”。
审题思路:
可以在立意时去添加语素,构成语境:
有些命题,如词语或短语式命题,审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办法来完成审题,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词语或短语,丰满所给的词语,来显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
要尽可能多角度添加,以便自己有筛选的余地。
比如“面对诱惑,大声说不”“用强大的目标指路,面对诱惑”。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往往有这样的情况:
经历过的一些事情,淡忘了,而某个细节,如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却记得很清楚;读过的一些文学作品,记不清了,而作品中的某个细节,或语言、或动作、或某个人物的肖像却记得很清楚。
请以“令人难忘的细节”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答案】令人难忘的细节
淡忘了,记忆里的深刻;模糊了,画面里的清晰;消散了,泥土里的芬芳。
夏雨的汹涌冲刷这红泥土的山头,响彻的惊雷震动着,闪烁着。
噢!
那是一个晴天!
时间呀,时间,竟如此不留情,往日的深情在时间里如此惨淡,年轮的旋转帅去了哪些至为重要的记忆。
那个夏天,那是个晴空,那是个新生的早晨,鸟语花香,袅袅炊烟,乡间的清晨如此的祥和,天空的行云来去匆匆,乡村的天气千变万化。
一切还是原来的样子,一切没有变化,记忆里的细节如此的深刻。
爷爷起床了,伴随着咳嗽声与浓浓的旱烟味,起床了。
爷爷依旧烧起了炉火,依旧坐在火炉旁静静的烧着茶水,烤着馒头。
火焰的声音,水沸的声音,干柴噼啪之声叫醒了那时还在酣睡的我。
在一切完毕后,我跨上了书包,步行在崎岖的上学之路上,夏天的早晨确实很温暖,阳光若隐若现,此刻乡村的天气开始变化了。
脚下的步子越走越快,渐渐的出国留学网学校已近在眼前。
一切确实来得很突然,校园里的几棵柏树的叶子已开始奏乐,屋檐下的乐师也毫不逊色。
雨,突如其来,雨,倾盆而下,雨,滂沱也不见停止,校园外干涸的小溪此时也在沸腾。
眼见正午已到,雨愈下愈大,没有停止的意思。
早晨出门并未准备好相关器具,正午的回家只能是落汤鸡了,泥泞的路面很不好走,再加上大多修在山沟边沿,危险性就更高了。
那个深深的记忆在那时便永久的深埋在我的心里,那个难忘的细节在那时被定格。
雨还在下着,正午的放学铃声响了,比起晴天的铃声,此时更让人厌恶。
烟雨蒙蒙,那个熟悉的声音透过雨幕钻进了我的耳里。
那个每日清晨叫我起床的咳嗽的声音。
在烟雨里,那个熟悉的黑色背影,那把比我年龄还大的黑色帆布伞,沮丧的心暂时得以平复,爷爷来来了,来接我了。
透过层层雨帘,终于我走到了爷爷面前,在此刻我有点心酸,在爷爷的脸上,水珠在滴答着,辛劳的皱纹变得更加厉害了,两鬓的灰发此时增了不少白。
我钻进了伞里,像往常一样寒暄。
三里弥漫着旱烟的芬芳。
不知为何,在回忆里,那片烟味是香的,是甜的。
那天中午,我们爷孙二人相互挽着,步履到了梦寐的家中。
那天下午,爷爷一直躺在炕上,一直抽着旱烟,一直在被子下暖着,咳嗽的声音大了许多,频率也快了不少。
或许是那时的我不懂事,不解人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