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措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86298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期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时期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时期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时期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时期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措施.docx

《新时期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期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措施.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时期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措施.docx

新时期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措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水资源需求量急剧增大,供需矛盾日趋突出。

据统计,在全国667个城市中,15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在其中32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的困扰,每年受缺水影响的工业生产总值达数千亿元。

同时,水污染也已成为我国城市环境污染最突出的问题。

要确保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水资源乃至其它自然资源短缺问题,必须把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作为基础,以创新城市水资源管理为突破口,把建设节水型城市作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推动城市资源节约工作的深人开展,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效益型城市的基本要求。

新时期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1)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充分挖掘水资源潜力,并采取先进的工艺流程,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和降低工业用水定额,是缓解城市供水紧张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建立节水型社会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工业用水20世纪60%到70%是冷却用水,对水质影响不大,完全具备重复利用的条件。

近年来中国不少开采地下水的城市采取空调冷却用水回灌再利用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2)废水净化再利用,实行废水资源化

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加强污水净化处理能力。

如果60%的废污水能够得到处理转化为再生水,用来弥补全国的缺水量还绰绰有余。

所以,废水净化再利用,实行废水资源化,既能缓解城市用水的供需矛盾,又可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

(3)充分利用矿坑排水,实行排供结合

目前已知沿太行山麓就有不少煤田,由于大水矿床疏干问题得不到解决而未能开发。

如果矿山排水能与当地城市供水结合起来,就能一举两得。

现在有些城市,如河南的平顶山市和焦作市,在实行矿山排供结合方面都已取得较好效果。

由此可见,如果处理得当,采取超前疏干等措施,不仅有利于解决城市或工业供水水源,也有利于解决矿坑水患。

所以,大水矿床实行排供结合是解决某些城市水资源紧缺的重要措施之一。

(4)开发利用雨洪水、咸水与海水

开发利用雨水已成为当今世界水资源开发的潮流之一。

城市大面积建筑群形成的不透水面使雨水收集具备最有利的条件。

城市面积越大,降水越多,可望收集的雨水也越多。

城市雨水收集不仅使城市供水得到大量补充,同时还可缓解城市下游的雨洪威胁。

中国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地下咸水(包括微咸水)分布较广,如华北平原。

如果采取淡化措施,仍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国外许多

滨海城市,还利用海水作为工业用水。

例如日本利用海水量占整个工业用水的25%,其中电力工业冷却用水全部用海水,化学工业用水海水占1/3。

由此可见,海水的开发利用潜力很大,是缓解滨海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一项重要对策。

(5)开展地下水资源的人工补给

根据国外经验,采取地表水、地下水联合开发,相互调剂,利用多余洪水对地下水进行人工调蓄措施,是扩大水资源和解决地下水过量开采的有效途径。

发达国家在城市取水过程中,20%到40%的地下水依靠人工调蓄补给。

如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滨海沙丘人工补给措施解决了枯水季节的供水不足,成为该市主要供水水源之一。

人工补给不能解决地下水过量开采问题,而且还有改良水质、排水回收利用、废水处理、阻止海水入侵、防止地面沉降、控制地震等重大技术用途。

开发地下水库具有占用土地少、蒸发消耗小、调蓄能力强、引灌工程简便、工程周期短、耗资小、效益高等优点。

根据华北降水年际变化的特点,拦蓄降水和地表弃水,建立地下水库,实行以丰补歉,能最大限度地对水资源进行多年调节,增大当地径流利用系数,提高城市供水的保证率。

二、新时期城市水资源管理措施

(1)节水优先,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根据区域水环境条件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制定城市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方案,调整与水资源条件和水资源供应不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使国民经济各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与水资源配置相协调,逐步建立与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

确定水资源的“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明确城市总体及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乃至各单位的水资源使用权指标,确定产品生产或服务的科学用水定额,以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淘汰高耗水、高污染行业。

对非工业行业和居民生活用水也开展定额用水管理。

可持续发展思想研究城市水资源问题,首先认为水资源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认为水资源是有限的自然资源,不能取用无偿。

随着城市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供需矛盾加剧,人类认识到对自然资源必须计价。

长期以来水资源市场化程度不高,水价过低,不能以水养水,不利于资源节约,水利工程被当作成福利性事业,投资难以回收,缺乏自我发展能力。

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水利投资机制。

同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工业文明的增长方式转向现代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用水效率,建立规范的水务市场、制订合理的水价机制可以有效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激励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浪费。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和规则,按照我国水法规则和结合国际上城市水务管理经验,目前我国城市迫切需要建设以水权、排污权分配与交易为主导的水务市场,实现城市水务市场化。

激活城市水务市场需要政府的角色从水务的提供者转向水务法规的制定者、水务市场监管者,引入市场机制,更多地依靠市场力量来建立合理的水权分配和市场交易经济管理模式日同时,允许水务资产结构、投资结构多样化、多元化,才能建立有效的利益激励机制和激励动力,才能实现“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的目标。

技术性措施具体用于工业节水和市政节水领域。

工业节水包括应用冷却系统节水、热力系统节水、工艺系统节水等各种节水工艺与设备等多方面。

其中,工序间水的重复使用和套用以及冷却水的循环使用是工业节水的重要技术对策'“。

企业与工厂通过清洁生产审计,推广清洁工艺、节水技术、节水设备以大幅消减水耗改进废水处理工艺,使经过处理的废水再用于生产,逐步达到零排放,形成闭路系统。

冷却水循环利用的关键是冷却塔的效率、水质稳定技术、提高循环水的浓缩倍数减少补给水用量,以及冷却塔中填料的形式和种类。

同时采用低水耗和零水耗工艺,进一步提高节水效率。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管网漏损率较高,加强城市供水管网的维护管理,改进测漏技术,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漏,减少网管漏失量是城市节水的重要方面。

为此,实施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努力减少自来水在管网输送过程中的漏失和浪费。

同时提高居民节水器具安装率,推广公共建筑节水技术、市政环境节水技术等,公园、大型绿地等用水采用节水型灌溉设施市政道路冲洗采用高压低流量设备等对节约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场所用水起到很大的作用。

(2)控制污染,维护良好的水环境和生态系统

由于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污水排放量急剧增加,严重威胁城市水环境。

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效率,采取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借鉴国外先进的污水集中处理工艺,不断提高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和污水处理率,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

城市污染河流的治理应进行分类,对于不同程度的河流或河段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法和手段。

轻度污染河流的治理对策主要有沿河污染源控制面源控制、人工湿地等河流水质改善对策河水增氧、生态砾石床、富营养化防治等;河流生态修复对策生态堤岸、生物多样性建设等河道防洪对策文化景观与景观保护对策水文化、文化古迹、生态景观。

城市黑臭水体或重度污染河流的治理手段则包括河滨污水净化系河道曝气增氧河道陆生浮床网状生物膜生态修复与净化。

其中生态修复是城市污染河流控制必不可少的措施,包括恢复河流水体生态系统和河流沿岸上生态系统。

城市河流的主要生态修复技术有增氧曝气技术、生态浮床技术、生态复合填料技术等等。

按照“科学回灌,高效回灌、清洁回灌”的原则,合理利用经济、法律、行政等调控手段,提高回灌能力,确保地下水水体不受污染。

同时制定计划分阶段逐步停止取用地下水,实现采灌平衡。

(3)完善水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加速“人水和谐”信息化建设

面临城市水危机,实现人水和谐相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建立以信息系统为基础的、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水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城市水的供、用、耗、排全过程全要素监控系统。

如城市水文水质监测系统,城市供排水监控系统,城市用水与耗水监控系统,废污水排放监测系统,以及相关的预警预报系统等,实行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

对城市水资源利用系统实时监控,确保供给不能超过水资源的可持续供应量,水质不应随时间下降,有效保护、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水资源,确保城市人类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水危机管理,提高应急应变能力

水危机管理包括洪水危机管理、枯水危机管理、水环境危机管理和水生态危机管理。

在水危机管理中首先要防止人为造成的水危机,从维护河流健康、水资源安全、饮水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粮食安全、人民生命安全出发建立水安全保障体系和应急应变机制。

水危机管理不仅是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活动,城市整体居民都需要有水危机预防的意识,避免城市遭受水危机、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和破坏等影响,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5)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严格依法行政

水资源管理必须通过政策法规这一措施来实施,一要认真执行现有的水利、环保等法规政策,如《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二要针对城市水资源管理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三要依法行政,不断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城市水事活动,在可持续水管理健康诊断、风险评估、预警制度等方面做出尝试,形成完善的生态型城市可持续水管理系统。

(6)信息公开,多方参与管理

城市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管理必须达到社会共识后才能顺利展开,管理部门和社会团体的通力合作是城市实现人水和谐的保障。

逐步提高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各种渠道阐述城市蔓延及其它污染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建立方便的公众参与及公众环境教育体系,满足群众的知情权。

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关注可使项目本身获得社会各个阶层和团体的广泛支持和配合,取得自身需求的信息,同时置身于一个相对完善的监督体系之中,能够及时纠错。

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的城市化将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是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系统研究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对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缪子梅.2005.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河海大学

陈思源.水资源利用伦理与城市水资源管理决策优化.(1.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64;2.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南宁,530003)

陈梦熊.2003.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北京100035).地质通报,22(8)

赵然杭.2008.城市水资源利用的关键问题研究.大连理工大学

鞠秋立.2003.我国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吉林大学

李孔燕.2007.生态型城市可持续水管理的理论_方法和实践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