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021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37010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021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021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021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021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021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届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021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届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021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届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021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届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021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届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021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届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021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届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021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届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021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届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021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届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021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届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021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届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021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021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届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021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021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021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届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021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地理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021届高三上学期一模

一、单选题

星空观测、星空摄影等天文观测站点对纬度、地形、气象、人类活动有较高的要求。

下图为某摄影师在非洲西南部沿海平原一天文观测站,长时间曝光拍摄的星空星轨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南极天文观测站相比,该天文观测站()

A.海拔高,视野更开图B.观测范围更广

C.大气透明度更高D.信号干扰更少

2.星空图中星轨的运动方向()

A.逆时针方向B.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

C.顺时针方向D.与地球公转方向一致

3.该地最适合拍摄星空的月份是()

A.6-8月B.9-11月

C.12-次年2月D.3-5月

『答案』1.B2.C3.A

『解析』

『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沿海平原地区,而南极主要为高原地形,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A错。

该地纬度较南极低,观测范围更广,B对。

南极地区没有常住人口,无污染,且海拔高,大气透明度高,信号干扰更少,CD错。

故选B。

『2题详解』

该地位于南半球,星空图中星轨运动方向为顺时针方向,C对、A错。

星轨运动方向为自东向西,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B错。

星空图为长时间曝光拍摄得到的,与地球公转无关,且公转方向也为自西向东,而星轨为自东向西运动,D错。

故选C。

『3题详解』

该地位于非洲西南方向,6-8月为南半球的冬季,此时昼短夜长,观测时间较长,所以最为适合拍摄星空的月份为6-8月,故选A。

城市通风走廊能加快空气流通,对缓解城市热岛,构建宜居城市有重要意义。

下图为贵阳市花溪区(位于贵阳市南郭)南部通风走廊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该通风走廊要发挥最优通风作用,其最适宜走向为()

A.东南—西北B.东北—西南

C.南—北D.东—西

5.新鲜空气补偿空间布局于山坡上的目的是()

A.减少占用土地B.路低市政管理成本

C.利用山风带来新鲜空气D.提高通风走廊通风效率

6.结合材料推断,该地地势最低处规划建筑高度最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A.降低洪涝灾害的损失B.防止建筑物对流动空气造成阻挡

C.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D.让地势高处建筑获得良好采光

『答案』4.B5.C6.B

『解析』

『4题详解』

贵阳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夏季受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冬季受来自大陆的东北季风影响,为了加速空气流通,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通风走廊要与盛行风向一致,所以该通风走廊要发挥最优通风作用,其最适宜走向为东北-西南,故选B。

『5题详解』

该区位于山谷地带,受气温昼夜变化的影响,夜晚两侧山玻空气降温快,冷却下沉,形成山风;新鲜、湿润、凉爽的山风从山上吹到市区,可补充市区通风走廊新鲜空气的不足,故将新握空气补偿空间布局于山坡上。

与减少占用土地、降低市政管理成本和提高通风效率无关,故选C。

『6题详解』

地势最低处建筑高度如果过高,会对空气流动产生很大阻力,不利于通风,不利于缓解热岛效应,B对。

建筑物高度过低,土地利用效率低,C错。

低处建筑对地势高处建筑采光影响不大,D错。

洪涝灾害的损失大小与经济密度有关,与建筑物高低高低关系不大,A错。

故选B。

『点睛』我国夏季风包括东南季风、西南季风,我国西南地区夏季盛行西南季风,为了提高通风廊道的作用和效率,一般与盛行风向一致。

下图为我国黑龙江省某跨河桥梁路面及河谷剖面图。

桥梁路面长30米,甲、乙为谷坡。

受冻融作用影响,为了保证桥梁支柱的稳定,甲地立柱埋藏深度比乙地立柱深1米,两个立柱底部出露地面的部分堆积了2米多厚的大块碎石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若甲、乙两地立柱埋藏深度不同主要受坡向影响,则最符合当地指向标的是()

A.北←B.北↑C.北↓D.北→

8.甲地立柱埋藏较深的原因最可能的是()

A.甲坡植被覆盖率低B.甲坡季节性冻土层较厚

C.甲坡地质结构不稳定D.甲坡坡度较陡

9.甲、乙两地立柱底部堆积的碎石层,其主要作用可能是()

A.减轻洪水侵蚀B.反射太阳光

C.防止坡面塌方D.隔热保温

『答案』7.A8.B9.D

『解析』

『7题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该地位于黑龙江。

纬度较高,气候寒冷,有冻土分布。

冻土表层为冻土活动层,一般白天融化,夜晚冰冻,反复冻融导致地表不稳定,因此甲地立柱埋藏深度比乙地立柱深1米,说明甲被冻融现象更明显,更不稳定,也说明甲坡为阳坡,朝南,乙地为阴坡,朝北,故选A。

『8题详解』

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有冻士分布,冻土表层为冻土活动层,一般白天融化,夜晚冰冻,反复冻融导致地表不稳定,甲地为阳坡,气日较差比乙地大,冻融作用强烈,地表更加不稳定,所以,为了保证桥梁立柱的稳定性,甲地立柱的埋藏深度比乙地深。

故选B。

『9题详解』

甲、乙两地立柱底部堆积的碎石层起到夏季隔热,冬季保温,减少立柱底部温差的作用,防止冻土层因气温变化无常而反复冻融,影响结构的稳定性,故选D。

在分水岭两侧,侵蚀力强的河流会切穿分水岭,袭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发生袭夺后,河系重新组合,出现倒淌河、断头河、袭夺湾等地貌形态。

茨坪村以上甲河段曾经为鱼泡江源头。

如下图。

茨坪村附近古分水岭以玄武岩为主,岩石风化严重。

溪沟河在茨坪村附近袭夺鱼泡江后,鱼泡江水量减少,M盆地灌溉用水不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溪沟河能袭夺鱼泡江的主要原因有()

①溪沟河河床高于鱼泡江②溪沟河上游侧蚀和溯源侵蚀作用强

③分水岭岩石抗侵蚀能力较弱,易侵蚀④溪沟河水量大于鱼泡江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1.发生袭夺后,有关河流发生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甲河段水量增大B.乙河段水量减小

C.丙河段可能形成断头河D.乙河段河流倒淌

12.为满足M盆地的用水需求,下列措施最可行的是()

A.从甲河段自流引水至M盆地B.从乙河段自流引水至M盆地

C.在鱼泡江下游修建水库拦水D.提高M盆地水价

『答案』10.C11.C12.A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材料河流袭夺应为地势低的河流袭夺地势较高的河流,溪沟河河床低于鱼泡江,故①错误;与鱼泡江相比,溪沟河落差更大,流速更快,溯源侵蚀能力更强,②正确;分水岭以玄武岩为主,年代久远,风化强烈,抗侵蚀能力较弱,易被流水侵蚀,③正确;河流袭夺现象和水量无关,故④错误,所以该题选C。

『11题详解』

河流袭夺后,甲河段水量影响较小,变化小,故A错误;乙河段上游有被袭夺河河水汇入,所以乙河段水量增加,故B错误;河流袭夺后,鱼泡江源头汇入溪沟河,从而使丙河段汇入水量减少乃至消失,形成断头河,故C正确;河流袭夺后茨坪村地势仍高于乙河段,所以其流向不变,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C。

『12题详解』

河流袭夺后甲河段径流变化小,水量大,且地势高于M盆地,在该地引水可以自流且水质较好,故A正确;袭夺后鱼泡江故道河床已高于溪沟河,修建难度增大且不能自流,故B错误;鱼泡江形成断头河,水量较少,故C错误;提高水价只能提高民众节水意识,不能满足M盆地用水需求,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A。

某地质队对一处沉积岩山地勤探在①、②、③、④、⑤五地垂直于海平面向下钻探(如下图所示),表中为某沉积岩埋藏深度。

该山地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岩层走向一致),山麓东西两侧各有一河流流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该沉积岩层形态是()

A.

B.

C.

D.

14.若山地东、西两坡降水量相当,在植被覆盖率提高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东、西两侧河流径流量均增加

B.东、西侧河流径流量均减少

C.西侧河流径流量增加,东侧河流径流量减少

D.西侧河流径流量减少,东侧河流径流量增加

『答案』13.C14.D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表格①②③④⑤地的海拔高度及岩石埋藏深度计算,可得出该岩层在各点下的高程,画出该沉积岩层不同地点的埋藏深度剖面示意图(见下图),便可判断该沉积岩层呈向东倾斜形态。

故该题选C。

『14题详解』

当植被覆盖率提高后,下渗增加,透水岩层中含水量增加,根据岩层倾斜状况,同一岩层海拔在西侧高于东侧,所以降水时,汇入西侧河流的水减少,通过透水岩层,由西侧岩层补给东侧的河流,从而使东侧河流的径流量增大,故该题选D。

2020年8月13日,山东省上空出现西南-东北走向的强对流云系,并发展形成飑线系统,飑线所过之处带来雷需电、短时强降水以及7到8级的阵风。

山东博山1小时阵水量超40毫米。

飑线是指范围小、生命史短、气压和风发生突变的狭窄强对流天气带。

它来临时会出现风向突变、风力急增、气压猛升、气温骤降等强天气现象,有气象记录显示夏季午后该天气系统经过大型湖面时,强度会减弱。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根据材料推测,山东博山8月12日的天气特点最可能是()

A.高温、高湿B.低温、干燥

C.高温、干燥D.低温、湿润

16.下列关于"飑线"天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A.飑线常常与暖锋相伴发生B.飑线通常形成于热气团的边缘

C.飑线前方多为强劲的偏北风D.飑线降水都发生在前方

17."飑线"天气系统过境大型湖面,其强度减弱的主要原因是()

A.湖面摩擦力小B.空气对流减弱

C.水汽得到补充D.热量得到加强

『答案』15.A16.B17.B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天气系统和强对流天气,通过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能够分析出8月13日是该地强对流云系发展形成是在12日高温高湿的基础之上形成的。

『15题详解』

结合题干可知8月13日,山东省上空出现西南-东北走向的强对流云系,并发展形成飑线系统。

这表明8月12日应该受暖湿空气控制,气温较高,空气中水汽较为丰富,空气对流运动旺盛,为8月13日的强对流云系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6题详解』

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强对流云系发展形成了飑线系统,因此"飑线"是空气的对流运动形成的,且伴随着风向突变、风力急增、气压猛升、气温骤降等强天气现象,明显是冷锋的天气特征而不是与暖锋相伴发生,A错误;飑线和空气的强对流运动相伴发生,天气巨变,应形成于热气团的边缘,B正确;飑线来临时会出现风向突变,因此飑线前方多为强劲的偏北风是错误的,C排除;它来临时会出现风向突变、风力急增、气压猛升、气温骤降等强天气现象,这是类似冷锋过境的天气变化,降水主要集中在锋后,所以飑线降水都发生在前方是错误。

故选B。

『17题详解』

"飑线"天气系统过境大型湖面,此时湖面温度较低,空气对流运动较弱,热量补充减少,"飑线"天气系统势力逐渐减弱,B正确。

湖面摩擦力小、水汽得到补充、热量得到加强会使的天气系统势力加强,不符合题意,ACD错误。

故选B。

自然界中特殊条件下的光影组合,会呈现神奇的景观。

下图为2011年10月26日北半球某山地日出时的光影图,山体的影子投射在天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图中山体影子在天空中的朝向是()

A.东南B.东北

C.西南D.西北

19.上图景观拍摄时,太阳位于地平线下,但天空是亮的,原因是()

A.地面辐射B.大气辐射

C.大气散射D.大气逆辐射

20.拍摄出该景观需要的条件有()

A.太阳高度较大B.日出时为阴天,天空有云

C.太阳自上而下照射山体D.日出时大气透明度高

『答案』18.D19.C20.B

『解析』

『18题详解』

10月26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太阳日出东南,则可知图中山体影子在天空中的朝向是西北,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9题详解』

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使得日出之前的一段时间,天空仍然是明亮的,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题详解』

山体的影子投射在天空中的云层上,故日出时为阴天,天空有云,B正确;日出时,太阳高度较小,A错误;太阳自上而下照射山体,影子位于地面,C错误;日出时大气透明度高,影子无法呈现,D错误;故选B。

奥里诺科河(如下图)是南美洲重要的河流,全年水位变化大,流城内大部分地区雨季在4-9月,10月至次年3月为旱季。

甲河段一年有两次沙峰。

汛期时河水倒灌进入乙支流。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汛期时河水倒灌乙支流现象成因,正确的是()

A.汛期乙支流与干流比降增大B.下游水量大,流速快

C.下游地势低平,水流不畅,干流顶托D.下游干流泥沙淤积严重

22.甲河段两次沙峰的泥沙来源分别是()

A.干流洪水携带、南侧山地水土流失B.干流洪水携带、海水顶托

C.南侧山地水土流失、海水顶托D.干流洪水携带、支流退水输送

23.甲水文站测得奥里诺科河含沙量逐渐变小的时间段是()

A.1-3月B.5-7月

C.7-9月D.9-11月

『答案』21.C22.D23.D

『解析』

『21题详解』

汛期时,气压带风带北移,该流域下游(干流)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大,降水量大,上游落差大,流速快,下游地势平坦,流速慢,且对支流有顶托作用,使干流排水不畅,倒灌入支流乙,C对,B错;汛期时乙支流与干流比降减小,故A错误;汛期时下游倒灌支流,从而使支流泥沙淤积严重,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C。

『22题详解』

汛期时,河流径流量大,流速较快,干流洪水携带大量泥沙形成第一次沙峰;汛期时干流倒灌进入支流乙,导致乙支流淤积严重,退水期间,干流水位下降,干支流比降加大,从而使淤积在支流中的泥沙重新进入干流,导致第二次沙峰,故该题选D。

『23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汛期时因为干流洪水携带泥沙而使奥里诺科河含沙量较大,汛期刚过时,支流退水形成第二次沙峰,当第二次沙峰退去后,奥里诺科河其含沙量逐渐降低,时间为刚进入枯水期月份,故该题选D。

在冰川覆盖的山区,冰川表面较稳定而下沉的冷却气流沿山坡向下方运动,迫使山谷地区较暖的空气上升而产生对流交换,这种由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吹送的风,称作冰川风。

受冰川风的影响阿尔卑斯山的克维尔塔尔谷地出现植被垂直分布倒置的现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冰川风对克维尔塔尔谷地山谷风的影响有()

A.延长谷风时间,增强谷风强度B.延长山风时间,增强山风强度

C.山谷风强度都增大D.山谷风的强度都减小

25.关于冰川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冰川风使河谷温度低于谷坡B.白天冰川风较强

C.山顶昼夜温差加大可增强冰川风D.坡度增大可减弱冰川风

『答案』24.B25.A

『解析』

『24题详解』

因冰川分布海拔较高,冰川风为山风,山风势力强,下沉气流旺盛延长山风时间,增强山风强度,会缩短谷风时间,减弱谷风强度,A错误,B正确。

冰川风沿山坡下沉,山风强度增大,谷风强度减弱,CD错误。

故选B。

『25题详解』

冰川风温度低,下沉到谷底堆积,暖空气被迫抬升,会使河谷温度低于谷坡,A正确。

白天谷坡升温,谷坡空气上升,与冰川风方向相反,冰川风减弱,B错误。

山顶夜晚温度低,空气收缩下沉,可增强冰川风,但白天山顶温度高,山坡气流上升强,会减弱冰川风,C错误。

坡度增大冷空气下沉迅速,可增强冰川风,D错误。

故选A。

二、综合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根河市(120°12'E—122°55'E,50°20'N—52°30'N),位于大兴安岭北段西坡,全市海拔高度多在700—1300米。

它是我国出现-40℃以下的天气时间最多(最多69天),出现-40℃的天气持续时间最长(可达27天)的严寒地区,由此被称为"中国冷极"。

与该市同名的根河地处断裂带,存在无数不冻河段,从早到晚不断蒸发水汽。

2019年1月根河河面拐角处上出现了一个直径约为2米,缓缓旋转的冰圆盘。

为了揭示根河市寒冷的原因,2020年1月《地理中国》摄制组,在专家的带领下对当地进行了实地科考。

专家考察的当天下午,该地气温极低、在无风的情况下出现了冰雾景观。

(1)结合材料分析根河市气候寒冷的原因。

(2)简述根河旋转冰圆盘的形成过程

(3)说出冰雾形成的条件。

『答案』

(1)根河市纬度较高,气温低;位于大兴安岭西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同时位于背阳坡,日照时间短,不易升温;根河蒸发水汽,要吸收巨大能量,使得温度持续降低。

(2)河面的拐角处外侧较内侧水流速度快,冲蚀力强,将河道外侧冰块切断;河道内外侧流速不同导致冰块发生旋转;旋转的冰块和周围的冰块相互摩擦、碰撞,逐渐成为正圆形。

(3)极低的气温;较高的空气湿度;无风或微风;出现逆温,大气稳定。

『解析』

『分析』本题以根河市气候资料及特殊水文现象为材料,考查影响气候的因素、冰雾形成条件等问题,难度一般。

『详解』

(1)气候寒冷的影响因素主要从纬度、地形、热量损失等方面分析。

从纬度看,根河市位于50°20'N—52°30'N,纬度高,气温低。

从地形看,“位于大兴安岭北段西坡,全市海拔高度多在700—1300米”,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大兴安岭西坡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加剧了气候寒冷程度。

受到山脊的影响,西坡背阳,受太阳直接照射时长短,增温较慢。

同时,“根河地处断裂带,存在无数不冻河段,从早到晚不断蒸发水汽”,水汽蒸发消耗热量,导致气温更低,加剧寒冷。

(2)旋转冰盘的形成过程,要从冰的来源,旋转、形状等方面考虑。

从冰来源看,河流拐弯处,外侧为河流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在流水冲蚀作用下,冰块掉落。

从冰块的旋转看,内外侧水流流速快慢不同,外侧快,内侧慢,发生旋转。

从形状看,冰块之间相互碰撞、摩擦,逐渐形成圆形。

(3)冰雾的形成条件要结合材料,从水汽、气温、风力等方面分析。

由材料可知,“该地气温极低、在无风的情况下出现了冰雾景观”,同时,雾的形成还需要水汽,“根河地处断裂带,存在无数不冻河段,从早到晚不断蒸发水汽”说明水汽充足、气温低、无风或者微风为冰雾形成的条件。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陕西省宁陕县地处秦岭中段南坡一狭长的河谷地带,森林覆益率高,有"南山老林"之称。

该地长安河河心洲上有一座城隍庙,海拔低于附近的老城村,在洪水来临时,老城村饱受洪涝之苦,而城皇庙却不受洪涝之灾。

在河心洲北侧有一块巨石,与河心洲的形成密切相关。

(1)分析巨石对河心洲形成的作用。

(2)推测城隍庙不受洪涝之灾神奇现象的成因。

(3)从地形与气候角度分析宁陕县森林覆盖率高的原因。

『答案』

(1)巨石将水流分成两股,巨石后形成缓流区;河流携带的石头和泥沙沉积,形成河心洲。

(2)河心巨石阻挡洪水,减少对城隍庙的正面冲击;河心洲西侧为凹岸,河流洪水来临时,弯道水流产生巨大的离心力,使凹岸一侧水位高于河心洲一侧;洪水流量越大,流速越快,倾斜的现象越显著,从而使城隍庙不受洪涝之灾。

(3)地处秦岭山区,山地面积大,宜林范围广;位于山地南坡,水热充足,适合林木生长;山地海拔高,垂直高差大,气候类型多样,适合多种林木生长。

『解析』

『分析』本题以宁陕县长安河河心洲城隍庙与老城村洪涝差异为材料,考查外力作用及地形、气候对植被的影响,难度一般。

『详解』

(1)巨石对河心洲形成的作用主要从河流地貌角度分析。

河心洲是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成,而巨石位于河心洲北侧,为河水来向,很明显对河流流水起到阻挡作用,使得河流分叉,流速降低,而流速变缓后,泥沙和石头容易在巨石背水一侧沉积,从而促进河心洲形成。

(2)城隍庙不受洪涝灾害,而老城村饱受洪涝之苦要从河岸两侧流速差异及巨石作用进行分析。

从巨石来看,城隍庙修建在背水一侧的河心洲上,巨石对于上游来水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减少了对城隍庙的正面冲击。

从流速差异来看,被巨石分成两部分的水流,在老城村一侧为河流凹岸,以外力冲刷作用为主,而另一侧的河心洲城隍庙位于凸岸,为沉积岸,且在离心力作用下,老城村侧流速更快,流量大,水位更高,城隍庙侧水位较低,使得免于洪涝之灾。

(3)森林覆盖率高低与地形和气候关系密切。

平原地区一般发展种植业,森林覆盖率相对较低,而山区则适宜发展林业,宁陕县位于秦岭中段南坡,山地面积广大,宜林土地面积广大。

从气候看,秦岭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南坡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足,热量充沛,水热条件较好,且随着海拔变化,水热组合差异变化较大,适宜多种林木生长,所以宁陕县森林覆盖率高。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南关洲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造就南美洲独特的自然景观。

森林被火山灰掩埋后形成化石,后出露地表,即为石化森林,巴塔哥尼亚地区保存有大面积石化森林。

化石能源是由生物遗体沉积后,经没长地质作用形成。

智利矿产资源丰富,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极为短缺。

近年来,为了摆脱能源依赖进口的局面,积极开发本土能源资源。

(1)描述巴塔哥尼亚地区“石化森林”的形成过程。

(2)推测智利化石能源缺乏的原因。

『答案』

(1)安第斯山脉还未隆起之前,巴塔哥尼亚地区受西风的影响,降水丰富,森林茂密;板块运动(碰撞挤压)使安第斯山脉隆起抬升,大量的火山喷发导致大片森林被火山灰埋没,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演变成化石;外力作用使埋藏在地下的石化森林出露地表。

(2)智利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以抬升为主,缺乏沉积地质环境;地质时期可能生物生长量少,缺少形成化石燃料的原料。

『解析』

『分析』题目通过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两侧的资源分布,考查区域资源分布特征及成因的分析能力。

『详解』

(1)其形成过程主要从化石形成和化石出露分析。

由题可知,巴塔哥尼亚地区“石化森林”是火山灰覆盖远古时代森林形成的。

安第斯山脉还未隆起之前,巴塔哥尼亚地区受西风的影响,降水丰富,森林茂密;后随板块碰撞挤压,使安第斯山脉隆起抬升,大量的火山喷发导致森林被火山灰埋没,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演变成化石。

后经地壳抬升和外力侵蚀,上覆火山灰岩层被外力侵蚀,从而使“化石森林”露出地面。

(2)推测智利化石能源缺乏的原因,主要从形成化石能源的地质作用和生物分布分析。

化石能源多是远古时代的生物经过沉积演化形成,根据板块分布,智利地处板块挤压边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以抬升为主,缺乏沉积地质环境;地质时期可能生物生长量少,缺少形成化石燃料的原料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