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础试题库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377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网络基础试题库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计算机网络基础试题库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计算机网络基础试题库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计算机网络基础试题库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计算机网络基础试题库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计算机网络基础试题库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计算机网络基础试题库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计算机网络基础试题库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计算机网络基础试题库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计算机网络基础试题库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算机网络基础试题库1.docx

《计算机网络基础试题库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网络基础试题库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计算机网络基础试题库1.docx

计算机网络基础试题库1

《计算机网络基础》卷1

1、以下关于网桥正确的是(A)

A.网桥的工作原理可概括为:

存储转发和地址过滤

B.网桥是物理层设备【是数据链路层】

C.网桥分为不透明网桥和源路选网桥

D.网桥是网络层设备

2、在脉冲编码调制中,如果规定的量化级是128个,则需要使用(A)位编码。

A.7

B.6

C.5

D.4

3、快速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是(A)。

A.CSMA/CD

B.令牌总线

C.令牌环

D.100VG-AnyLan

4、X.25网络是(A)。

A.分组交换网

B.专用线路网

C.线路交换网

D.局域网

5、Internet的基本结构与技术起源于(B)

A.DECnet

B.ARPANET

C.NOVELL

D.UNIX

6、计算机网络中,所有的计算机都连接到一个中心节点上,一个网络节点需

要传输数据,首先传输到中心节点上,然后由中心节点转发到目的节点,这

种连接结构被称为(C)

A.总线结构

B.环型结构

C.星型结构

D.网状结构

7、使用载波信号的两种不同频率来表示二进制值的两种状态的数据编码方式

称为(B)

A.移幅键控法

B.移频键控法

C.移相键控法

D.幅度相位调制

8、在OSI的七层参考模型中,工作在第二层上的网间连接设备是(C网卡,网桥)

A.集线器

B.路由器

C.交换机

D.网关

、物理层上信息传输的基本单位称为(C)。

A.段

B.位

C.帧

D.报文

10、无线局域网的协议是(D)。

A.IEEE802.8

B.IEEE802.9

C.IEEE802.10

D.IEEE802.11

11、下列传输介质中性能最好的是(C.双绞线)

A.单膜光纤

B.多膜光纤

C.双绞线

D.同轴电缆

12、异步传输模式(ATM)实际上是两种交换技术的结合,这两种交换技术是

(A)

A.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

B.分组交换与帧交换

C.分组交换与报文交换

D.电路交换与报文交换

13、100BASE-T4的最大网段长度是:

(B)

A.25米

B.100米

C.185米

D.2000米

第1页共6页

14、我们将文件从FTP服务器上传输到客户机的过程称为(B.)

A.上传

B.下载

C.浏览

D.邮寄

15、一个单位从InterNIC获取了一个网络地址191.23.0.0,该地址属于:

(B)

A、A类地址、B类地址C、C类地址D、D类地址。

16、TCP协议是:

(A)

A、面向连接的、可靠的

B、面向无连接的、可靠的

C、面向连接的、不可靠的

D、面向无连接的、不可靠的

17、发送端一次发送多帧数据,但发送端重发数据时,只是重发出错的数

据,这是(C、)差错控制方式。

A、向前差错控制

B、停止等待ARQ

C、选择ARQ

D、Go-Back-N方式

18、对令牌环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它不可能产生冲突

B.令牌只沿一个方向传递

C.令牌网络中,始终只有一个节点发送数据

D.轻载时不产生冲突,重载时必产生冲突来。

19、下面关于有关IP协议说法说法中错误的是:

(C)

A、IP协议是一个无连接的协议

B、IP协议是一个尽最大努力传递数据的协议。

C、IP协议是一个路由协议。

D、IP协议是TCP/IP协议族网络层的核心协议

20、ARP协议实现的功能是:

C)

A、域名地址到IP地址的解析

B、IP地址到域名地址的解析

C、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解析

D、物理地址到IP地址的解析

二、填空题

、1、计算机网络分类方法有很多种,如果从覆盖范围来分,可以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2、OSI参考模型是个开放性的模型,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分层结构,

其中(表示层)层具有的功能是规范数据表示方式和规定数据格式等。

3、结构化布线系统通常由6个子系统组成:

建筑群系统、垂直布线系统、

水平布线系统、接线间系统(用户工作区系统)和设备间系统。

4、路由器的功能由三种:

网络连接功能、(路由选择功能)和设备管理功能。

5、千兆以太网有两种标准,他们分别是(10Mb/s)和(100Mb/sIEEE802.3)

6、以太网交换机的数据交换方式有(直通)交换方式、存储转发交换方式

和改进直接交换方式。

7、划分VLAN的方法有基于交换机端口的划分、基于(MAC地址)划分、基于第三层地址划分和用IP广播组定义VLAN等方

式。

8、从用户角度或者逻辑功能上可把计算机网络划分为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

9、计算机网络最主要的功能是(资源共享)。

【基本功能是:

数据通信】

10、TCP/IP参考模型的第一层是(物理层)。

1、试以10BASE-5为例,叙述以太网的5-4-3规则。

2、简述OSI参考模型各层主要功能。

3、简述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的原理。

以太网采用CSMA/CD媒体访问机制,任何工作站都可以在任何时间访问网络。

在发送数据之前,工作站首先需要侦听网络是否空闲,如果网络上没有任何数据传送,工作站就会把所要发送的信息投放到网络当中。

否则,工作站只能等待网络下一次出现空闲的时候再进行数据的发送。

4、IP地址分成那几类?

简述各分类地址第一个八位的取值范围。

5类地址

A类地址1.0.0.0—127.255.255.255

B类地址128.0.0.0—191.255.255.255

C类地址192.0.0.0—223.255.255.255

D类地址224.0.0.0—239.255.255.255

E类地址240.0.0.0—255.255.255.255

5、简述各种数据交换技术。

1、电路交换。

通过交换节点在一对站点之间建立专用通信通道而进行直接通信的方式。

2、分组交换。

不需要事先建立物理通路,只要前方线路空闲,就以分组为单位发送,中间节点接收到一个分组后,不必等到所有的分组都收到就可以转发。

3、信元交换。

是一种快速分组交换技术,它结合了电路交换技术延迟小和分组交换技术灵活的优点。

第四章数据交换技术

内容提示

数据在通信线路上传输的最简单形式是在两点之间用传输介质直接连接,两端设备进行通信。

如果任意两设备之间都直接相连则需Cn2条线路,故直接连接两个设备是不现实的,通常需经中间节点转接以完成数据从源地传送到目的地,中间节点并不处理传送的数据内容,它仅仅提供交换线路、转接数据。

目前常用的有三种数据交换技术:

电路交换、报文分组交换和信元交换。

一、线路交换

使用线路交换的通信方式,就是通过网络中的节点在两个站之间建立一条专用的通信线路。

线路交换方式的通信包括三种状态:

线路建立、数据传送、线路拆除。

线路交换中主要使用了空分交换和时分交换技术来承载多路语音频率。

线路交换的主要特点归纳如下:

(1)线路交换是一种实时交换,就性能而言,数据传送以前,呼叫建立有一个延迟,通过传输链路时有一个传输延迟,而节点上的延迟很小,适用于实时(全程≤200ms)要求高的话音通信。

(2)在通信前要通过呼叫为主、被叫用户建立一条物理连接。

(3)线路交换是预分配带宽,话路接通后,即使无信息传送也虚占电路,导致效率很低,并且要求恒定的数据传输速率。

据统计,传送话音时线路利用率仅为36%。

在传送信息时,没有任何差错控制措施,不利于传输要求可靠性高的突发性数据业务。

二、报文分组交换

为了解决线路交换效率低下的问题,可采用报文分组交换(MessagePacketSwitching)。

报文分组交换方式是一种在距离相隔较远的工作站之间进行大容量数据传输的有效方法,它不需要在两个站之间建立一条专用通路。

发送站在报文上附加一个目的地址,并将信息分成较小的分组(Packet)进行存储、转发,动态分配线路的带宽。

分组在网络中从源节点与终节点间通过,直到目的地。

每个节点通常含足够的存储容量缓冲报文分组,并决定报文分组需传输的下一个路径,这种传输方式称为“存储转发(store-and-forward)”。

1、与线路交换相比,报文分组交换具有的优点如下:

(1)线路利用效率更高。

(2)报文交换可进行数据传输速率转换。

每份报文中含有报头,必须包含收、发双方的地址,以便交换节点进行路由选择;

(3)即使网络通信量超载,在报文分组交换网上,报文分组还是被接收,但会因过负荷而导致报文延迟。

(4)能使用优先级。

网络管理分组流有两种方法:

数据报方式和虚电路方式。

在数据报方式中,每个报文分组都独立处理,而对已经送出的报文分组则不加理会。

虚电路技术的主要特征是在数据传送之前各站点之间要安排好路由。

报文分组在每个节点仍须缓冲,并排队等候准备在线路上输出。

虚电路和数据报方法的差异是,节点没有必要为每个使用虚电路的报文分组选择路由,路由选择对所有报文分组只须需进行一次。

若两个站点所交换数据的时间较长,则虚电路具有优势。

首先,网络在虚电路上可以提供与报文分组排序和误差控制有关的服务。

其次,报文分组在虚电路上传递迅速,因为它无需对每个报文分组进行路由选择。

在报文分组交换网内因为有路由的问题,在传输管理时要进行阻塞控制以防止网络性能的急剧下降。

X.25协议是CCITT(现改名为ITU—T)建议的用于分组交换网的一组协议,定义终端和计算机到分组交换网的连接。

与OSI参考模型底三层相对应,X.25协议分为: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报文分组层。

X.25在报文分组层定义了两种类型的虚电路:

虚调用(SVC)和永久虚电路(PVC)。

X.25提供了多路复用。

X.25报文分组层的流量控制和错误控制与HDLC在实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X.25定义了两种报文分组:

A报文分组和B报文分组。

三、帧中继

帧中继(FrameRelay)是在X.25基础上,简化了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和路由选择功能,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交换技术。

帧中继认为帧的传送基本上不会出错,因此一旦知道帧的目的地址后,立即开始转发该帧的某些部分。

这种当一个节点还在接收一个帧时就转发此帧的方法统称为快速分组交换,其特点就是简化了通信协议。

帧中继机制和传统的X.25报文分组交换业务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

帧中继调用控制信号使用与用户数据分离的逻辑连接来承载。

多路复用和逻辑连接的交换发生在第二层,而不是第三层,删除了整个一层的处理。

取消了节点间接力式的流量和错误控制。

与传统的分组交换服务相比,帧中继的优点在于可以减少网络延迟,提供更有效的带宽。

帧中继主要是用于LAN的互连。

帧中继网络和端接用户相互协作来进行阻塞控制。

帧中继网络的吞吐量要比X.25网络的吞吐量提高一个数量级以上。

帧中继支持面向连接的数据传输,可以在专用网和公共网中使用。

四、异步传输模式(ATM)

ATM(异步传输模式)技术又称为信元交换,是以信元为单位,在数据链路层上进行。

ATM是实现B-ISDN的核心技术,它是以分组交换技术为基础,并融合了线路交换技术的优点,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线路交换与分组交换技术的优点,具有从实时的语音信号到高清晰度电视图像等各种高速综合业务传输能力。

它同时适用于局域网和广域网。

ATM网络基本上由ATM终端及ATM交换机构成,终端与交换机的接口称为用户网络接口(UNI),交换机与交换机之间的接口称为网络-网络接口(NNI)。

ATM是面向连接的,在进行数据交换之前必须先建立连接。

ATM连接是一种虚连接,即在建立连接时,网络只对连接进行资源预分配,只有当真正发送信元时,连接才占用网络资源。

也就是说,网络资源是由各连接统计复用的。

ATM支持两级的连接层次:

虚通道连接和虚通路连接,因此一条虚连接由VPI和VCI两部分标识。

ATM参考模型中,ATM的物理层和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相当。

ATM层在物理层之上,与上层业务无关,只为各种业务提供信元传输功能。

ATM层的功能可分为三类:

信元复用/解复用、信元传输、流量控制和阻塞控制。

ATM适配层(AAL层)位于ATM层和高层应用之间,其目的是为应用程序提供所需的服务。

ATM对分组交换网的协议进行了简化,并由硬件予以实现,各交换节点不再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差错控制。

这些事情都交给两端去做,从而缩短了交换节点的延时,并极大地提高了交换节点的通信处理能力。

四、论述分析题

1.某单位申请到一个才C类IP地址,其网络号为19

2.168.1.0,现进行子网划分,根据实际要求需划分6个子网。

请写出子网掩码以及第一个子网的网络号和主机地址范围。

子网掩码:

255.255.255.0

网络号(地址):

192.168.1.0

广播地址:

192.168.1.255

主机地址范围(有效地址):

192.168.1.1—192.168.1.254

2.给出101001011比特流的NRZ编码、曼彻斯特编码波形图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码波形图。

第6页共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