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课内含答案解析.docx
《备战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课内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课内含答案解析.docx(1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备战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课内含答案解析
【备战2019】 2018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分类汇编
专题11文言文阅读(课内)
(一)
一、基础小题
1.【2018年中考山东泰安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①夸父与日逐走(跑)。
(《夸父逐日》)
②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立)。
(《爱莲说》)
B.①虽乘奔(飞奔的马)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②肉食者鄙(目光短浅),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C.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和)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②余立侍左右,援(引、提出)疑质理。
(《送东阳马生序》)
D.①下车引(拉)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繁茂)而繁阴。
(《醉翁亭记》)
【答案】C
2.【2018年中考浙江衢州卷】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
(1)未复有能与其寄者(______)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____)
A.yūB.yù
【答案】
(1)
(1)B
(2)
(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
本题注意根据词语在句中的意思选择读音。
“未复有能与其寄者”的“与”意思是:
参与,这里指欣赏的意思,因此应读yù。
3.【2018年中考浙江衢州卷】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将军宜枉驾顾之
B.河曲智臾亡以应今亡亦死
C.陶后鲜有闻鲜妍明媚
D.邹忌修八尺有余讲信修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A项,意思都是“拜访”。
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
B:
通“无”/逃跑。
C:
很少/有光彩的。
D:
长,这里指身高/培养。
4.【2018年中考浙江绍兴卷】用现代汉语给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作注释。
(1)居①数月,其马将②胡骏马而归。
(《塞翁失马》)
(2)策③之不以其道,食④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
(3)一鼓作⑤气,再⑥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①居:
____②将:
____③策:
____④食:
____⑤作:
____⑥再:
____
【答案】
(1)①居:
经过
(2)②将:
带领(3)③策:
用鞭子打(4)④食:
通“饲”,喂(5)⑤作:
振作(6)⑥再:
第二次
5.【2018年中考浙江义乌卷】用现代汉语给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作注释。
(1)居①数月,其马将②胡骏马而归。
(《塞翁失马》)
(2)策③之不以其道,食④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
(3)一鼓作⑤气,再⑥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①居:
____②将:
____③策:
____④食:
____⑤作:
____⑥再:
____
【答案】
(1)①居:
经过②将:
带领
(2)③策:
用鞭子打④食:
通“饲”,喂(3)⑤作:
振作⑥再:
第二次
【解析】试题分析:
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识记、积累,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此题考查“居”“将”“策”“食”“作”“再”的意思,其中“将”和“策”是名词作动词;“食”是通假字;“再”是古今异义词,要注意识记与积累。
6.【2018年中考浙江宁波卷】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
(司马相如《喻巴蜀檄》)()
A.少。
例陶后鲜有闻B.新鲜。
例芳草鲜美
(2)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论语》)()
A.苟且。
例故不为苟得也B.如果。
例苟富贵,无相忘
(3)人孰无过?
改之为贵。
(王阳明《寄诸弟》)()
A.仔细。
例明日徐公来,孰视之B.谁。
例吾孰与徐公美
(4)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中庸》)()
A.有人。
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B.有时。
例或置酒而招之
【答案】
(1)A
(2)B(3)B(4)A
【解析】试题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
7.【2018年中考浙江湖州卷】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君子养心,莫善于城。
(【战国】《荀子》)(______)
②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汉】张衡《应问》)(______)
③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小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_____)
(2)由上面三句话推断“君子”的内涵,下面没有提到的一项是(_____)
A.诚实守信B.重德修身C.内敛含蓄D.轻财重义
【答案】
(1)
(1)①善:
好,
(2)②患:
担心,忧虑。
(3)③为:
当作,作为。
(4)
(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
患:
担心,忧虑。
8.【2018年中考广州卷】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沿河求之,不亦颠乎(《河中石兽》)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4)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5)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答案】
(1)颠倒,错乱
(2)消失(3)案件(4)以为……有利(5)屡次。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文言词语用法的积累,同时要认真读句子,结合句子内容去理解词语的意思。
(1)根据句意“沿着河边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
”可知“颠”是通假字,通“癫”疯狂。
(2)根据句意“空荡的山谷中传来(猿声)的回响,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可知“绝”是“消失”的意思。
(3)根据句意“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查,(查明了的)一定按实情处理”可知“狱”是“案件”的意思。
(4)根据句意“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可知“利”是词类活用,属于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以…为利”的意思。
(5)根据句意“扶苏因为屡次上谏的原因,皇帝派他在外边带兵”可知“数”是“多次、屡次”的意思。
9.【2018年中考江苏无锡卷】下面文段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
古代称皇帝死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
秋天
C.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懈:
松懈
D.欲报之于陛下也报:
报答
【答案】B
二、【2018年中考安徽卷】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日: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日: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
“小惠未稿,民弗从也。
”公日: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日: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节选自《左传》)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公曰:
“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
”对曰:
“是则可矣。
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
(节选自《国语》)
【注】①中心图民:
内心为百姓考虑。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
(2)小惠未编
(3)必以信
(4)必以情断之
(5)智虽弗及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是则可矣。
17.【甲】【乙】两段文字刻两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________。
18.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答案】
15.
(1)参与
(2)通“遍”,遍及,普遍(3)实情(4)代指案件、案情(5)够,达到
16.
(1)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这就能(开)战了。
17.
(1)对话(语言);
(2)对比
18.①鲁庄公任人唯贤②曹刿的远见卓识。
【解析】选自《左传》作者:
左秋明年代:
春秋时期
15.试题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7.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的描写方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两篇文章都使用了人物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的。
【甲】文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技法。
把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把曹刿与鲁庄公进行对比,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
据此理解,概括填写作答即可。
18.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在整体感知两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概括作答。
作答时,可从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身上的优点来分析。
鲁庄公虽愚,但他最终能明白“取信于民”的道理,也能做到任人唯贤。
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通过对话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在作战中又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这些是长勺之战最终取胜的原因。
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
“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说:
“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
“您凭借什么作战?
”鲁庄公说:
“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
“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
“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
“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
【乙】长勺之战,曹刿向鲁庄公问(与齐国)作战依靠的是什么。
庄公说:
“我处理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查,一定凭实情裁决。
”曹刿回答说:
“这就能战了.如能衷心地为人民利益考虑,智能即使有不够的地方,也必定将达到目的。
”
三、【2018年中考甘肃武威卷】阅读《桃花源记》,完成后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6.本文有“意同字不同”和“字同意不同”的现象。
请依照示例,任选一种现象,从文中举例并解释。
示例:
意同字不同:
“缘溪行”的“缘”和“便扶向路”的“扶”,都有“沿、顺着”的意思。
字同意不同:
“忘路之远近”“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代词,代“发现桃花源一事”。
17.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8.出自本文的成语较多,请选择两个写在田字格中。
19.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案】16.示例:
意同字不同:
“具答之”的“具”和“咸来问讯”中的“咸”意思相同,均为“全、都”。
(答“悉”“皆”亦可)“便要还家”中的“要”,同“邀”,邀请;“各复延至其家”中的“延”,邀请。
字同意不同:
“寻向所志”中的“寻”意思是“寻找”;“寻病终”的“寻”是“随即、不久”。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中的“志”,前者是动词“做标记”,后者是名词“标记”。
17.(他们的祖先)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
18.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19.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安宁和乐,自由平等,丰衣足食。
(意对即可)
【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意同字不同和字同意不同(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的把握,针对这种类型,考生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
结合本文的学习,把出自本文的成语按要求写出两个即可。
19.本题考查学生对主旨的理解和把握,结合作者对桃花源人生活的描绘,没有战争,没有压迫,人们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等,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追求。
四、【2018年中考广州卷】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横无际涯受任于败军之际
B.薄暮冥冥不宜妄自菲薄
C.去国怀乡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D.至若春和景明四时之景不同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微斯人,吾谁与归?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描写景象是为了引出“览物之情”。
B.文中的“迁客骚人”触景生情,因物(景)一暗一明而引发情一悲一喜。
这是作者反对的“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态度。
C.文中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极其自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悲喜之情。
D.文中大量运用四言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等,结构相同,整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
【答案】
11.C
12.
(1)政事通顺,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复兴起来了。
(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13.C
【解析】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
范仲淹年代:
北宋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
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
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唉!
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
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
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
唉!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1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
点睛:
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
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
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
(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
)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方法是:
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1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涉及的考点有对内容的把握、表达方式和理解文章语言。
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各项的表述,注意判断即可。
C.本文写景不是为了抒情,而是为了议论,强调要向古仁人那样有胸怀抱负,所以“带着浓郁的抒情色彩”不正确。
故选C。
五、【2018年中考湖南邵阳卷】古诗文阅读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乙】夫君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①,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②则不能励精,险躁③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④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①广才:
增长才干。
②淫慢:
放纵懈怠。
③险躁:
轻薄浮躁。
④意:
意志。
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后值倾覆:
(_________________)
(2)遂许先帝以驱驰:
(__________________)
(3)静以修身:
(_________________)
(4)悲守穷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翻译下列句子。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1.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一处)。
(1)咨臣以当世之事
(2)险躁则不能治性
12.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是诸葛亮脍炙人口的名篇。
甲文集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忠心可鉴;乙文则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期待殷切。
B.甲文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刚柔相济,富有音韵美;乙文则以骈句为主,句式对称,整齐和谐,富有韵律美。
C.甲文内容丰富,情深辞切,追述先帝的知遇之恩,启发后主励精图治;乙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
D.甲文可以看出作者心忧汉室,劝后主广开言路,纳谏治国;乙文体现作者情操高洁,教育儿子修身养性,淡泊明志。
13.乙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驰”和“去”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14.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几乎是神的化身。
你了解的诸葛亮还具有哪些可贵品质?
他的这些品质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请任写两点谈启示)
【答案】
9.
(1)遇到,正好碰到
(2)比喻奔走效力(3)用来(4)穷困之人居住的房屋
10.
(1)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急患难之间(我)受到委任。
(译对“受任”“于”两个核心词给1分;译对“奉命”“危难”两个核心词给1分)
(2)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坚定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11.
(1)咨臣/以当世之事
(2)险躁/则不能治性
12.C
13.“驰”与“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光流逝速度之快,一去不复返的状态,告诫儿子珍惜光阴,坚定意志。
(能写出“驰”与“去”所形容的状态及表达效果,意思接近即可)
14.忠心耿耿,知恩图报,心系家园,以天下为己任,教子修身明志,重视德行等。
现实意义:
现代社会有些孩子不知感恩,诸葛亮知恩图报的品质是一种美德,令人敬佩。
诸葛亮爱家爱子、重视孩子德行的情怀令人感动,等。
【解析】选自《三国志》作者:
诸葛亮年代:
三国时期
选自《艺文类聚》作者:
诸葛亮年代:
三国时期
9.试题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1.试题分析: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点睛: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
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
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
12.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综合分析。
《诫子书》内容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
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文章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
据此,C项,“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13.试题分析:
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
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