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资料针灸学答案未检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50106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板资料针灸学答案未检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模板资料针灸学答案未检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模板资料针灸学答案未检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模板资料针灸学答案未检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模板资料针灸学答案未检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模板资料针灸学答案未检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模板资料针灸学答案未检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模板资料针灸学答案未检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模板资料针灸学答案未检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模板资料针灸学答案未检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模板资料针灸学答案未检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模板资料针灸学答案未检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模板资料针灸学答案未检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模板资料针灸学答案未检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模板资料针灸学答案未检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模板资料针灸学答案未检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模板资料针灸学答案未检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模板资料针灸学答案未检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模板资料针灸学答案未检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模板资料针灸学答案未检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板资料针灸学答案未检验.docx

《模板资料针灸学答案未检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板资料针灸学答案未检验.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模板资料针灸学答案未检验.docx

模板资料针灸学答案未检验

针灸学

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的组成

1.A解析:

手厥阴心包经行于上肢内侧中线,手少阴心经行于上肢内侧后缘。

2.D解析: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和足厥阴肝经均上头面,前额为阳明经循行,侧头部为少阳经循行,后枕部为太阳经循行,厥阴经分布在巅顶。

3.B解析:

足少阴肾经,从横骨穴处上行于腹部前正中线旁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2寸,止于锁骨下缘俞府穴处。

4.A解析: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手三阴经:

上肢内侧是手三阴经,其排列为: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手太阴肺经在上肢内侧前廉。

5A解析: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足三阳经:

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6.C解析: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手三阴经:

上肢内侧是手三阴经,其排列为: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7.B解析: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下肢内侧是足三阴经,其排列为:

内踝上8寸以下,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8.C解析: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是: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9.D解析: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入缺盆,络心……。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走足心……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10.A解析:

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规律:

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11.B解析:

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规律:

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12.D解析:

经络的表里络属关系: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一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13.E解析:

奇经八脉循行的特点:

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帅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带脉约束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经脉。

奇经八脉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其他各经相互交会沟通,也加强了十二经脉之间的相互联系。

带脉联系着纵行于躯干的各条经脉等。

14.A解析: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15.C解析:

冲脉涵蓄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或“血海”

16.B解析:

六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

手三阳经:

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

17.E解析:

经络的表里络属关系:

手太阴。

肺经一手阳明大肠经。

18.C解析:

经络的表里络属关系: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19.A解析:

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

20.E解析:

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

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

21.B解析:

跷脉主寤寐,司眼睑开合。

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C解析:

《四总穴歌》所载“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第三单元腧穴的分类

1.E解析: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等,是以压痛或其他反应点作为刺灸的部位,既不是经穴,又不是奇穴,而是按压痛点取穴。

这类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多位于病变附近,也可在与病变距离较远处。

阿是穴无一定数目。

2.C解析:

十四经穴数量:

2006年颁布的《腧穴名称与定位》,经脉总数达362个。

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1.B解析:

腧穴的主治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2.E解析:

足三阴经相同主治:

腹部病、妇科病。

3.C解析:

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某些腧穴可相对特异地治疗某些病证,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等

4.D解析:

某些腧穴不仅能治局部病证,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到达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

如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证,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证等。

第五单元特定穴

1E解析:

治疗六腑病证均可选用各相应的下合穴。

此患者阵发性右上腹绞痛,伴恶心呕吐,与腑病相关,故应选用下合穴。

2A解析:

原穴:

手太阴肺经太渊,手厥阴心包经-大陵,手少阴心经-神门,手太阴脾太白,足厥阴肝经-太冲,足少阴肾经-太溪。

3.B解析:

郗穴:

肺-孔最,心一阴郄,脾地机,肾-水泉,膀胱-金门。

4.B解析:

心经虚证“补其母”,心属“火”“木生火”,“木”为“火”之母,因此,应选本经属“木”的五输穴,即输穴少冲。

5E解析:

心经的原穴为神门。

6B解析:

有关记载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7.D解析:

有关记载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8.C解析:

心属火,火生土,因此属土的五输穴为神门。

9B解析:

井穴多用于急救,荥穴多用于治疗热证,输穴多用于治疗关节疼痛,经穴治疗作用不典型,合穴多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病证。

10.E解析:

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

11.A解析:

脾经的终穴为公孙。

12.E解析:

心经的募穴为巨阙。

13.A解析:

八脉交会穴:

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肺病和阴虚内热。

14.B解析:

临床上常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15.B解析:

肺经虚证“补其母”,肺属“金”“土生金”“土”为“金”之母,因此,应选本经属“土”的五输穴,即太渊。

16.C解析:

肝经实证“泻其子”,肝在五行中属“木”,因“木生火”,“火”为“木”之子,故可选本经五输穴中属“火”的输穴,即行间。

17.A解析:

公孙和内关治疗心,胸,胃疾病。

18.C解析:

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的下合穴依次为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委中、委阳。

第六单元腧穴的定位方法

1A解析:

耻骨联合上缘至髌底的骨度分寸是18寸。

2.E解析:

在骨度分寸中,从股骨大转子

3.C解析:

两肩胛骨下角平第7胸椎棘突至胭横纹为19寸。

4.A解析:

横纹至腕横纹12寸,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5寸,髀枢至膝中是19寸,臀横纹至膝中14寸,膝中至外踝

5.E解析:

患者的食、中、无名、小指四高点16寸。

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四指相并名日“一夫”用横指同身寸量取腧穴,又名“一夫法”

第七单元手太阴肺经、腧穴

1.解析E肺经实证“泻其子”,肺在五行中属“金”,因“金生水”,“水”为“金”之子,故可选本经五输穴中属“水”的合穴即尺泽。

2D解析:

太渊位于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无脉症:

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腕臂痛。

3.D解析:

尺泽在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4.A解析:

孔最为手太阴肺经,阴经郄穴善治血证,孔最善治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

5.C解析:

列缺主治: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

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6.E解析:

尺泽主治:

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7.E解析:

少商为手太阴肺经的井穴,主治咽喉肿痛、鼻衄、热病、昏迷等肺系实热证:

癫狂。

8.B解析:

太渊是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太溪为原穴、输穴;大陵为输穴;神门、太冲为输穴、原穴。

9.D解析:

曲池归大肠经,曲泽归心包经,尺泽归肺经,少海归心经,小海归小肠经。

10.C解析:

同前。

第八单元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1.C解析:

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2.A解析:

阳池属于手少阳三焦经。

3B解析:

合谷、太冲合成为“四关”穴。

4.C解析:

曲池位于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

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5B解析: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商阳穴,止于迎香穴。

6.D解析:

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为合谷

7.C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腧穴所属的经络。

C中曲池、手三里、合谷、迎香都属于大肠经;A中尺泽属于手太阴肺经;B中曲泽属于手厥阴心包经,少商属于手太阴肺经;D中阳池属于手少阳三焦经;E中列缺属于手太阴肺经。

8.E解析:

迎香主治:

①鼻塞、鼽衄等鼻病;②口喝、面痒等面部病证;③胆道蛔

9.E解析:

偏历在屈肘时,在阳溪穴与曲虫症。

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10.B解析:

曲池属于手阳明大肠经。

第九单元足阳明胃经、腧穴

1.B解析:

A项足三里可以治疗痢疾,但是不能治疗肠痈,;B项上巨虚穴既可以治疗痢疾,又可以治疗肠痈。

其他选项没有治疗肠痛和痢疾的作用。

2.E解析:

水道位于:

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关元位于: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3B解析:

胃属土,泻其子,其子为金,即大肠经,故选商阳。

4C解析:

天枢穴位于脐旁两寸。

5C解析:

足三里主治:

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便秘、痢疾等胃肠病证:

下肢痿痹证:

癫狂等心神病;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6.E解析:

A中迎香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B中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

C中大横属于足太阴脾经;D中昆仑属于足太阳膀胱经。

7A解析:

丰隆的主治是:

头痛,眩晕癲狂;痰多咳嗽;下肢痿痹;腹胀,便秘。

8.B解析:

足阳明胃经的起止穴,足阳明胃经起于承泣,止于厉兑。

9.B解析:

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归属于0.A解析:

足三里为强壮保健要穴胃经。

11.E解析:

丰隆主治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为痰饮病证的要穴。

第十单元足太阴脾经、腧穴

1D解析:

足太阴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2.E解析:

公孙:

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3.A解析:

隐白:

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出血证:

癫狂、多梦;慢惊风;腹满、暴泄。

4.D解析:

鸠尾是任脉的络穴,脾之大络名曰大包。

5.E解析:

地机穴:

可治疗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等症。

配三阴交穴治痛经;配隐白穴治崩漏。

6.D解析:

大包;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7.A解析:

足少阴肾经在胸部距离前正中线2寸,在腹部距离前正中线0.5寸;足阳明胃经在胸部距离前正中线4寸,在腹部距离前正中线2寸;足太阴脾经在胸部距离前正中线6寸,在腹部距离前正中线4寸。

8.B解析:

足太阴脾经起于隐白,止于大包

9D解析:

外丘是胆经的郄穴,梁丘是胃经的郄穴,中都是肝经的郄穴,地机是脾经的郄穴,金门是膀胱经的郄穴。

10.A解析:

地机:

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11.B解析:

足太阴脾经络穴为公孙。

12.A解析:

隐白:

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出血证癫狂、多梦;慢惊风;腹满、暴泄。

13.E解析:

阴陵泉:

主治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第十一单元手少阴心经、腧穴

1A解析:

少冲定位:

在手指,小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2B解析:

“少泽”属于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3D解析:

阴郄主治:

①心痛、惊悸等心病;②骨蒸盗汗;③吐血,衄血。

4.D解析:

阴郄:

心痛、惊悸等心病;骨蒸盗汗;吐血、衄血等血证。

5.E解析:

神门:

心痛、心烦、惊悸、怔忡、不寐、健忘、痴呆、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证:

高血压;胸胁痛。

6.D解析:

手少阴心经起于极泉,止于少冲。

7.D解析:

极泉位于腋区,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

8.D解析:

阴郄:

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神门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9.E解析:

心经的合穴为少海。

10.B解析:

A中大陵属于心包经;C中少泽属于小肠经;D中天池属于心经,关冲属于三焦经;E中中冲属于心包经:

其余都属于心经。

第十二单元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1.E解析:

腕骨穴是小肠经的原穴。

2.B解析:

听宫穴的定位:

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3.C解析:

天宗:

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处取穴。

4.D解析:

少泽主治:

①乳痈、乳少等乳疾;②昏迷、热病等急症、热证;③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证。

5.E解析:

少泽:

乳痈、乳汁少等乳疾昏迷、热病等急症、热证;头痛、目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证。

6.B解析:

后溪主治:

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

耳聋、目赤;癫狂;疟疾;“腰背委中求”。

长口时

7.C解析:

听宫属小肠经。

第十三单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1.E解析:

委中是膀胱经的合穴。

2.B解析:

《四总穴歌》所载“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3.A解析:

手足太阳、足阳明经交会于晴明。

4.B解析:

膏肓:

咳嗽、气喘、肺痨等肺之虚损证:

盗汗、健忘、遗精等虚劳诸疾;肩胛痛。

5.D解析:

秩边:

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6.B解析:

至阴:

胎位不正、滞产:

头痛、目痛:

鼻塞、鼻衄。

7.C解析:

承扶、肺俞、心俞、大肠俞都属于膀胱经。

8.B解析:

攒竹主治:

①头痛,眉棱骨痛②眼睑瞤动、眼睑下垂、口眼喝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等眼疾:

③呃逆:

④急性腰扭伤。

9.E解析:

至阴:

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10.D解析:

昆仑属膀胱经。

第十四单元足少阴肾经、腧穴

1.E解析:

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

2.C解析:

《灵枢·经脉》: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

其支者,从颠至耳上角;其直者,从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胭中。

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胭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3.C解析:

大钟:

太溪穴下0.5寸稍后,当跟腱内缘处。

4.B解析:

照海:

失眠、癫痫等精神、神志疾患;咽喉干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疾患;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病证小便频数、癃闭。

5.A解析:

复溜:

水肿、汗证等津液输布失调疾患;腹胀、腹泻等胃肠疾患;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6.E解析:

肾经在大腿没有经穴分布。

7.A解析:

足少阴肾经在胸部距离前正中线2寸,在腹部距离前正中线0.5寸;足阳明胃经在胸部距离前正中线4寸,在腹部距离前正中线2寸;足太阴脾经在胸部距离前正中线6寸,在腹部距离前正中线4寸。

8.A解析:

肓俞:

脐旁0.5寸。

9.D解析:

太溪穴为肾经的原穴,输穴,归属于肾经。

0.D解析:

涌泉,膏肓属于肾经。

11.D解析:

照海属于八脉交会穴。

第十五单元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1.E解析:

郄门:

①心痛、心悸、心烦、胸痛等心胸病证;②咯血、呕血、衄血等热性出血证;③疗疮;④癫痫。

2.A解析:

中冲:

①中风昏迷、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等急症;②热病;③舌强肿痛。

3.C解析:

曲泽:

心痛、心悸、善惊等心系病证;胃痛、呕血、呕吐等热性胃病;暑热病;肘臂挛痛。

4.B解析:

间使:

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5.C解析:

内关: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6.C解析:

内关:

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疾;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中风;失眠、郁证、癫狂痫等神志病证;眩晕症;肘臂挛痛。

7E解析:

大陵:

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8.C解析:

手厥阴经主治概要:

心胸、神志病,心痛、心悸、心烦、胸闷、癫狂痫等;胃腑病证,胃痛、呕吐等;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上臂内侧痛、肘臂挛麻、腕痛、掌中热等。

9.D解析:

内关既是心包经的终穴也是八脉交会穴。

10.C解析:

心包经合穴为曲泽。

11.E解析:

大陵为心包经的原穴,输穴。

归属于心包经。

12.D解析:

心包经起于天池,止于中冲。

第十六单元手少阳三焦经、腧穴

1B解析:

翳风位于:

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

耳鸣,耳聋;口眼歪斜,牙关紧闭,颊肿:

瘰疬。

2D解析:

手少阳三焦经循行: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崸出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3C解析:

支沟:

便秘;耳鸣、耳聋;暴喑;瘰疬;胁肋痛;热病。

4A解析:

肩属于三焦经。

5A解析:

角孙在头部,耳尖正对发际处。

6.B解析: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

7.A解析:

耳门:

在耳区,耳屏上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8C解析:

阳池:

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支沟:

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9.D解析:

耳门穴属三焦经。

第十七单元足少阳胆经、腧穴

1.E解析:

治疗胆经实证,实则泻其子,木之子是火,故选胆经的经穴阳辅(火)此属本经字母补泻法。

2.E解析:

针刺环跳穴的最佳体位是:

侧卧位。

3B解析:

风门属于膀胱经穴位,其他选项均属于足少阳胆经。

4.B解析:

阳陵泉:

黄疸、胁痛、口苦、呕吐、吞酸等肝胆犯胃病证:

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等下肢、膝关节疾患;小儿惊风。

5.B解析:

足少阳胆经起于瞳子膠,止于足窍阴。

6.E解析:

足少阳胆经的募穴为日月

7.B解析:

足临泣【定位】在足背,第4、5跖骨底结合部的前方,第5趾长伸肌外侧凹陷中。

8.B解析:

绝骨又悬钟,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9.B解析:

风市:

大腿外侧正中,胭横纹上7寸。

简便取穴法:

直立垂手时,中指尖下是本穴

10.A解析:

阳陵泉既是合穴,又是八会穴。

委中是合穴,也是膀胱下合穴。

足三里是合穴,也是胃下合穴。

曲池是合穴。

中脘是胃之募穴,又是八会穴之腑会。

第十八单元足厥阴肝经、腧穴

1.A解析:

太冲位于:

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

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歪,咽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胁痛,腹胀,呕逆,黄疸;癃闭,遗尿;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2.A解析:

足厥阴肝经的走行:

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胭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颖,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3.E解析:

足厥阴肝经:

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4.A解析:

本经子母穴,肝经母穴为曲泉。

5.C解析:

太冲:

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6B解析:

期门:

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7.E解析:

足厥阴肝经起于大敦,止于期门。

第十九单元督脉、腧穴

1.C解析:

上星穴【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2.A解析:

长强:

腹泻、痢疾、便血、便秘、痔疮、脱肛等肠腑病证:

癫狂痫;腰脊和尾骶部疼痛。

对于治疗痫症有很好的作用。

3.D解析:

大椎穴:

热病、疟疾、发热恶寒、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

骨蒸潮热狂痫证、小儿京风等神志病证;项强、脊痛:

风疹、痤疮。

4.D解析:

承浆:

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属于任脉。

第二十单元任脉、腧穴

1.D解析:

任脉循行:

任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前上行于阴毛部,循腹沿前正中线上行,经关元等穴至咽喉,再上行环绕口唇,经面部进入目眶下,联系于目。

2.E解析: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3.B解析:

中极:

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关元: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下脘:

前正中线上,脐上2寸。

中脘: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

上脘:

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

内关: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间使:

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外关: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支沟:

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4.B解析:

八会穴的组成是:

脏会章门,腑会中腕,气会膻中,血会前,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第二十一单元奇穴

1.C解析:

四缝穴的定位:

手第二至五指掌侧,近端指骨关节横纹中点处,一手4穴,左右共8穴。

2.A解析:

四缝主治:

小儿疳积;百日咳。

3.B解析:

腰眼穴:

腰痛:

月经不调、带下;虚劳。

4.C解析:

胆囊穴:

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直下2寸。

第二十二单元毫针刺法

1.B.解析:

针刺环跳穴宜侧卧位。

2.C解析:

戊二醛溶液常用来消毒直接和毫针接触的针盘、针管、针盒、镊子等针刺部位的消毒一般采用75%酒精。

3.E解析:

妊娠妇女、小儿针刺时的注意事项:

妇女怀孕3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3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

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此外,怀孕期需要针刺治疗者,应注意精简针刺穴位,不宜使用强刺激手法。

习惯性流产的孕妇则应慎用针刺

4.B解析:

夹持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适用于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5.B解析:

舒张进针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

6.B解析:

天枢为腹部穴位,针刺宜选取仰卧位。

7.D解析: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入。

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处的腧穴,如胸、背部穴位:

或为避开血管、骨骼、瘢痕部位而采用此法;或为施行行气手法而采用此法。

8.D解析:

年老体弱、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形瘦体弱者宜浅刺,阳证、新病,宜浅刺,部位头面、胸腹部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

9E解析:

捻转法属于行针基本手法,不属于辅助手法。

10.D解析:

经气感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患者感觉到针刺部位有酸、麻、胀、重等感觉,有时还会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应,这些感应有时还可沿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扩散。

二是医者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感应。

11.B解析: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

12.C解析:

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13.A解析: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14.B解析: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

15.C解析:

平补平泻用于不盛不虚证。

第二十三单元灸法

1.D解析:

隔姜灸:

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湿痹等,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隔蒜灸:

本法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

隔盐灸:

本法有回阳、救逆、固脱的作用,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病症。

隔附子饼灸:

本法有温补肾阳等作用。

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病证。

2.A解析:

太乙针灸属于艾条灸,施灸时,将太乙针的一端烧着,用布7层包裹其烧着的一端,立即紧按于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进行灸熨,针冷则再燃再熨。

如此反复灸熨7-10次为度此法治疗风寒湿痹肢体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均有效。

3.D解析:

胎位不正常病人,针灸取至阴穴,宜温和灸

4A解析:

直接灸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

5.B解析:

间接灸分为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

6.D解析:

艾条灸分为悬起灸、实按灸。

悬起灸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炎。

实按灸分为太乙针灸、雷火针灸。

7.C解析:

瘢痕灸又名化脓灸。

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大蒜汁,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

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施灸时由于艾火烧灼皮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四周轻轻拍打以减轻疼痛。

灸毕,在施灸穴位上贴敷消炎药膏,大约1周可化脓形成灸疮,灸疮5~6周愈合,留有瘢痕。

在灸疮化脓期间,需注意局部清洁,每天换膏药1次,以避免继发感染。

期间应叮嘱病人多吃羊肉、豆腐等营养丰富的食物促使灸疮的透发本法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8.A解析:

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炎。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