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风格发展简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650915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楷书风格发展简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楷书风格发展简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楷书风格发展简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楷书风格发展简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楷书风格发展简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楷书风格发展简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楷书风格发展简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楷书风格发展简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楷书风格发展简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楷书风格发展简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楷书风格发展简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楷书风格发展简史.docx

《楷书风格发展简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楷书风格发展简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楷书风格发展简史.docx

楷书风格发展简史

楷書風格發展簡史

楷書風格發展簡史楷書一釋名義、特徵

(一)、釋名義楷書最早稱「今隸」,又稱「真書」、「正書」、「正楷」。

楷有「楷模」、「法度」、「樣式」的意義,所以凡是有法度規定的書體皆可以稱為楷書。

規整的篆書、隸書也曾在其盛行時期被稱為楷書,而現在所通稱的楷書指的是從東漢時期開始演變發展,直至隋唐時期成熟鼎盛的書體。

此類楷書它改正草書的寬鬆標準,減省隸書的波磔,建立起秩序和範式的極則,是一種正規、可作楷模的書體。

楷書出現後,漢字的演變宣告結束,成為最晚成熟的一種書體。

(二)、特徵

楷書圖一--永字八法楷書為書體的極則,它有循規蹈矩,法度盡備,點畫分明,結構安穩的特點。

用筆起、行、轉、收、提、按動作明確,筆畫的形態具體而規律,形成了八種基本點畫,即「永」字八法,為「側(點)」、「勒(橫)」、「努(豎)」、「躍(挑鉤)」、「策(仰橫)」、「掠(長撇)」、「啄(短撇)」、「磔(捺)」;它的結構方整勻稱,在靜止的點畫中顯現出靈動的神韻;章法的形式也隨之清朗疏闊,而不像草書那樣筆畫形態多變,體勢活潑

楷書二風格發展簡史(魏晉南北朝)

1、魏、晉

 

楷書相傳是漢章帝建初年間書法家王次仲所創,通常傳說中某種東西的創始者並非真正的創造者,而是在當時既有的基礎上進行整理或者改革,所以如果楷書真與王次仲有關,那麼楷書在東漢就已經產生。

只是王次仲沒有留下任何書跡,至今也未有出土的資料可以佐證,此說是否真確尚無法證實。

如果就現存的書跡來看,楷書的出現應該在三國時期,鍾繇(公元151—230年)是第一位楷書書法家。

他的作品,有宋朝以來刻在法帖中的小楷《宣示表》(見圖)、《薦季直表》(見圖)、《賀捷表》、《力命表》、《調元表》幾種,雖然可能有些走樣,但還能從中感受早期楷書質樸的樣式,粗細懸殊,長短不一,風格古雅。

早期的楷書尚未脫離隸意,這一點除了鍾繇作品外,還可從三國、西晉、十六國時期的碑刻、簡牘、紙書了解,無論是形體或筆畫都是由隸書中發展才逐漸有了楷書的雛形;如抄寫於三國吳建衡二年五月五日(西元270年)敦煌卷子墨書索紞本《道德經》,字間隸意殘存,橫畫由細而粗,不甚強調波磔,捺畫也不明顯。

宣示表鍾繇

薦季直表鍾繇鍾繇之後,東晉王羲之(西元321—379年,一作303—361年)進一步發展,使楷書基本成熟,是完善楷書書體的關鍵人物。

王羲之,字逸少,王曠子,王導侄,晉琅砑臨沂(今屬山東省)人。

官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

早年從衛夫人學書,後博覽前代名家法書,遂改初學,采擇眾長,備精諸體,在書法史上地位崇高,後人尊為「書聖」。

王羲之的楷書作品,流傳有後人的刻本小楷《樂毅論》、《黃庭經》(見圖)、《孝女曹娥碑》(見圖)、《東方朔畫贊》、《告誓文》、《佛教遺經》、《臨鍾繇薦季直表》、《臨鍾繇宣示表》等。

其中《樂毅論》唐褚遂良《拓本樂毅論記》以為「筆勢精妙,備盡楷則」,清錢泳《書學》中說「為千古楷法之祖」;清梁巘《承晉齋積聞錄》則認為《黃庭經》「字圓厚古茂,多似鍾繇,而又偏側取勢,以出半姿。

」總體而言,王羲之的楷書比起鍾繇,結構更方整平正,完全脫離隸書的筆畫,線條更遒麗妍媚。

王羲之的第七子王獻之(西元344—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書令,人稱「大令」,也是東晉非常著名的書法家。

作品有小楷《洛神賦》,但自宋元以來僅殘存中間的十三行,最後墨跡本也不見了,宋朝人將此殘存的十三行傳刻于石,所以稱為《洛神十三行》,又簡稱《十三行》》(見圖)。

宋姜夔《跋王獻之保母磚帖》說此書「備盡楷則,筆法勁正」,董逌《廣川書跋》也說「子敬(獻之)《洛神賦》,……字法端勁,是書家所難。

偏旁自見,不相映帶,分有主客,趣鄉整嚴,非善書者不能也。

」此帖既有剛正的骨骼,又有流麗妍美的肌膚,整個楷書書法的發展到了《洛神賦》,又是另一波高峰。

黃庭經王羲之

孝女曹娥碑其它少數東晉留存的碑刻與墓誌,有《王興之夫婦墓誌》(西元348年)(見圖)、《王閩之墓誌》(西元358年)、《王丹虎墓誌》(西元359年)、《卞氏夫人墓誌》(西元366年)、《楊府君墓誌》(西元376年)、《夏金虎墓誌》(西元392年)、《枳陽神道闕》(西元399年)、《爨寶子碑》(西元405)(見圖)等,尚反映楷書發展的初步階段,無不平直方厚,樸實無文,未脫隸意。

總結整個魏晉楷書的發展,有兩條線索在進行,一是從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等人的系統,已擺脫隸書筆法,確立真正屬於楷書的結構,線條纖麗妍美,娟秀嫵媚,風姿綽約,瀟灑飄逸,流傳名作以小楷為主。

另一是以碑版墓誌為主,雖然魏晉禁止立碑,但仍有少數流傳,這一系統仍然承襲東漢豐碑大碣的餘緒,有著古拙雄健之氣。

王興之夫婦墓誌

爨寶子碑2、南北朝

爨龍顏碑東晉之後的南朝,由於政治紛亂,政權迭起迭落,並且承襲魏晉禁止刻碑的風氣,主流書風受二王所籠罩,多以書簡法帖傳世,時至今日,多數書跡不傳,具特色的楷書作品流傳更加稀少。

僅在碑刻方面有劉宋大明二年(西元458年)在雲南的《爨龍顏碑》(見圖)、劉宋大明八年(西元464年)《劉懷民墓誌》、梁天監十三年(西元514年)在江蘇的《瘗鶴銘》(見圖)、梁普通三年(西元522年)貝義淵所書的《始興忠武王碑》(又稱《蕭憺碑》)、寥寥數碑而已。

《爨龍顏碑》與《爨寶子》並稱「二爨」,

前者有「大爨」之稱,後者有「小爨」之名,二爨書風相類,不同的是《爨龍顏碑》那些方點橫畫、長豎鉤戈更純粹的楷書化了。

《瘗鶴銘》相傳為陶弘景(西元452—536年)書,原刻於摩崖上,今存殘石八十餘字,此刻被歷代推崇為大字之祖。

其用筆圓潤,凝煉勁健,筆勢連貫暢達,峭拔飄然,結體疏放寬綽,中緊外鬆,前人謂之為神仙之跡。

相較於南朝,北朝的楷書則承襲漢魏時期的碑刻,骨力雄強的書風,通稱「北碑」或「魏碑」。

所謂的北朝,是指西晉末期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南下,攻入西晉首都洛陽,入主中原,佔有黃河流域,先後建立起的十六個政權。

西元317年,西晉滅亡,晉王朝南渡建康(今南京),建立起東晉王朝,隨後興起的宋、齊、梁、陳繼續統治南方,是為南朝。

北方則有鮮卑拓拔氏建立的北魏,繼之有東魏、西魏、北齊、北周數個政權,是為北朝。

而北朝各代以北魏享國最久,約有一百五十年,國土最廣,占有黃河流域全部,碑刻也最豐富,所以北碑是以北魏為中心,「北魏書體」幾乎成了北碑或魏碑的同義語。

由於魏碑的風格獨特多變,涵蓋性廣,後來如《爨龍顏碑》、《瘗鶴銘》等南朝碑刻基本上與北朝風格特點相近,亦被視為魏碑,實際上魏碑概念已成為南北朝書風的代表。

瘞鶴銘一

瘞鶴銘二

瘞鶴銘三據史載,西元439年北魏拓跋燾消滅北涼,統一了北方。

西元471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即位,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經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西元494年北魏自平城遷都至洛陽,又進行漢化的社會改革,把漢人重孝道,將立碑視為盡孝的表現繼承下來,因而北魏立碑的風氣大盛。

另一方面,北魏統治者篤信佛教,洛陽寺廟達千餘所,與佛教有關的碑刻、刻經、造像題記流行。

在這樣的環境下,於是有了洛陽龍門石窟的開鑿,上自貴族,下至平民都有造像祈福。

總計此石窟在北魏時的造像題記就有二千餘塊,投下的人力物力可觀,連帶的書法藝術也進一歩得到發展,構成了書法史上碑石書法的最盛期。

目前魏碑存留大量石刻數以千萬計,形制不同,粗疏精細各異,以下舉出各類最具特色的作品。

(1)、碑刻

「碑」,許慎《說文解字》說:

「豎石也。

」古時候碑的作用,立在宫中,記測日影;立在廟中,拴繫牲畜;立在墓所,用來下棺。

古所謂碑,都沒有刻文字,秦朝始出現立石紀功文字,漢朝以後多鐫記先人功德,立於墓壙、宫廟等處,猶今之紀念碑。

北朝的主要名碑有《嵩高靈廟碑》(西元456年)、《暉福寺碑》(西元488年)、《吊比干文碑》(西元494年)、《賈思伯碑》、《高貞碑》(西元521年)(見圖)、《張猛龍碑》(西元522年)(見圖)、《馬鳴寺眼法師碑》(西元523年)、《敬使君碑》(西元540年)等。

這些碑刻大抵以方筆為主。

其中又以《張猛龍碑》的方勁而不生硬,精整卻富於變化最受人稱道,為北魏後期書法代表作,亦是北魏書法之總結。

尤其碑額十二大字(見圖),更是奔放雄肆,字形大小相雜,筆畫方圓渾融,筆勢攲側開張,其風流氣度,千百年來備受膜拜。

高貞碑

張猛龍碑

張玄墓誌

(2)、墓誌

墓誌也稱「墓誌銘」或「埋銘」、「壙銘」、「壙志」、「葬志」等。

記有墓主姓名,或附有爵里、卒年和生平事蹟,作為墓主的陪葬品,入葬時同主人棺槨一起埋於墓穴中的志石,稱為墓志。

北朝的墓志數量之多,書刻之精,風格之多樣,令人驚歎。

特別是墓誌長期埋於地下,少受風化,出土時文字完整如新,為習書者提供非常好的資料。

今舉出數種以窺一斑:

《元顯儁墓誌》(西元513年)、《元珍墓誌》(西元514年)、《皇甫驎墓誌》(西元515年)、《崔敬邕墓誌》(西元517年)、《司馬顯姿墓誌》(西元521年)、《鞠彥雲墓誌》(西元523年)、《張玄墓誌》(西元531年)(見圖)、《崔府君墓誌》(西元553年)。

洛陽刺史始平公造像記朱義章(3)、造像題記

造像題記與佛教興盛密不可分,善男信女為求佛的庇祐,出錢開鑿佛龕雕刻佛像,並在佛龕的旁邊刻上施財造像人的姓名以及說明造像的原因,這種刻石稱之為造像題記。

北魏的造像題記約計有二千處,這些題記多半由石工書刻,有的甚至不經書寫就直接刀刻,因此不免流於粗糙稚拙。

但這些刀劈斧削的作品,結構隨意自然,風格粗獷雄峻,極盡陽剛之美,迥異於平和簡靜的南朝帖牘書法。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說:

「龍門造像自為一體,意象相近,皆雄峻偉茂,極意發宕,方筆之極軌也。

」後人特別推崇的有《龍門廿品》:

《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造像記》(西元495年)、《一弗造像記》(西元496年)、朱義章書《洛陽刺史始平公造像記》(西元498年)(見圖)、《北海王元詳造像記》(西元498年)、《比丘尼道匠造像記》(西元500年)、《楊大眼造像記》(西元500年)、《鄭長猷造像記》(西元501年)、蕭顯慶書《孫秋生造像記》(西元502年)(見圖)、《高樹造像記》(西元502年)、《廣川王賀蘭汗造像記》(西元502年)、《比丘尼惠感造像記》(西元502年)、《廣川王祖母太妃侯造像記》(西元503年)、《馬振拜造像記》(西元503年)、《安定王元燮造像記》(西元508年)、《北海王國太妃高造像記》、《司馬解博達造像記》、《魏靈藏造像記》、《比丘尼法生造像記》、《齊郡王元祐造像記》、《比丘尼慈香造像記》(西元520年)。

孫秋生造像記

孫秋生造像記一

孫秋生造像記二

石門銘王遠(4)、摩崖

將文字刻在山壁上,以期永留後世,這種形式的刻石稱為「摩崖」。

由於山壁常不甚平整,書家必須依照山石之勢加以書寫,因此字形大小隨意,不拘一格。

又因常在開闊之處鑿刻,可大筆揮灑,規模宏大,氣勢雄偉。

北朝的摩崖,當推山東東掖縣雲峰山、平度天柱山計四十九種的刻石,多數為北魏鄭道昭所書,其中以出於鄭道昭之手的《鄭文公碑》(見圖)(西元511年)、《論經書詩》(西元511年)、《觀海童詩》最為出名。

另有陜西漢中的王遠所書的《石門銘》(見圖)(西元509年)、泰山經石谿《金剛經》(西元570—575年),以及北齊與北周時代山東鄒縣尖山、岡山、葛山、鐵山的《四山摩崖》。

當中鄭道昭所書諸刻,風格端莊、格調高雅、氣勢開張,多為圓筆大字,為圓筆極則。

《石門銘》,康有為《廣藝舟雙輯》列之神品,尊其為「飛逸渾穆之宗」,有橫掃千軍,翻江倒海之勢。

經石谿《金剛經》是少數的大字書法之一,字逾徑尺,康有為《廣藝舟雙輯》稱之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其書為楷書間架結體,間存隸意,氣勢宏大,筆圓古拙。

《四山摩崖》,擘窠大字,數量眾多,與經石谿刻石相類,康有為《廣藝舟雙輯》稱之「通楷隸,備方圓,高渾簡穆,為擘窠之極則也。

」縱觀魏碑書體,它的面貌和風格差異很大,但總的來看,結體略扁似方,點畫尚留有隸意,大小參差多變、行筆瀟灑自如,意態豐富,神韻靈動,各種風格突出。

對於魏碑的藝術成就,前人給予很高的評價。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稱讚:

「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異態。

」又總結魏碑有「十美」:

「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跳越、點畫峻厚、意態奇逸、精神飛動、興趣酣足、骨血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美。

」從書體的建立來看,魏碑書法為唐楷的形成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豐富的營養,是隸書到定型楷書的過度形態。

楷書三風格發展簡史(隋唐)

隋唐

龍藏寺碑張公禮經過南北朝無數書家的探索與實踐、衝擊與融合,楷書到了隋代已有變化,魏碑那種大開大闔,粗率質樸的氣息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勻整精麗,法度謹嚴的風貌,為唐朝建立楷書典型開啟了先聲。

代表作有張公禮《龍藏寺碑》(西元586年)(見圖)、丁道護《啟法寺碑》(西元602年)(見圖)、智永《真草千字文》,以及《美人董氏墓誌》(西元597年)(見圖)與《蘇孝慈墓誌》(西元603年)(見圖)等。

唐代是楷書演變史上的巨峰,也是最後一座高峰。

書家們置身於歷史的有利地位,楷書成熟已經水到渠成。

首先是他們師承隋書,兼融南北,又可取法魏晉,追跡鍾王;加上唐太宗酷愛書學,科場取士非常重視應試者的書法楷式,因此讀書人如果要想科場得意,就非苦練書法不可。

在這種大環境下,幾乎人人練得一手好字。

如果說魏碑絕大多數不見書手之名,唐代則名家輩出,聲留史冊。

這些書家大都講究字體結構,精研點畫形態,各有創新,自成一格。

而與魏碑相比,唐楷大都工整秀麗、精嚴大方,法度謹嚴;字跡大小多整齊畫一,比例勻稱,點畫形態和結體佈局規整,以法度森嚴著稱。

啟法寺碑丁道護

蘇孝慈墓誌佚名

美人董氏墓誌佚名

真草千字文智永

孔子廟堂碑虞世南初唐最富聲名的有虞世南(558—638),作品以《孔子廟堂碑》(西元626年)(見圖)為代表。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餘姚(今浙江餘姚)人。

師承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禪師,書體潤秀清腴,《孔子廟堂碑》顯現此特點,風格清遠澹然,閑恬安適,外柔內剛,疏朗圓渾,舒展儒雅之風。

歐陽詢(西元557—641年),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

傳世作品有《化度寺碑》(西元631年)、《九成宮醴泉銘》(見圖)(西元632年)、《溫彥博碑》(西元637年)、《皇甫誕碑》(見圖)。

其書風深受北碑影響,後學二王法,以勁瘦險峭之勢,融晉人的清雅和諧,行成剛健險勁,法度森嚴的特點,世稱歐體。

《九成宮醴泉銘》是他的代表作,為應詔的作品,於平正之中寓險峻,字形長方,方多圓少,結體嚴謹,被譽為楷書之極則。

九成宮醴泉銘三歐陽詢

皇甫誕碑歐陽詢

九成宮醴泉銘一歐陽詢

九成宮醴泉銘二歐陽詢

伊闕佛龕碑褚遂良褚遂良(西元596—685年),字登善,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初學歐陽詢,後學虞世南,終學二王,又廣蒐漢魏六朝書法,融會貫通,終於陶鑄出獨樹一幟的書風,是繼歐陽詢之後影響最大的書家。

傳世作品以《伊闕佛龕碑》(見圖)(西元641年)、《孟法師碑(見圖)(西元642年)、《房玄齡碑》(西元652年)、《雁塔聖教序》(見圖)(西元653年)、《倪寬贊》等最為有名。

其中《雁塔聖教序碑》為晚年之作,最能體現褚遂良書法風貌。

此碑分兩塊碑石,現立於陜西西安慈恩寺,一為唐太宗撰《大唐三藏聖教序》,一為唐高宗撰《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序記》。

其線條纖瘦卻剛健,貌似羅綺嬋娟,美麗多方,神如銅柯鐵幹;運筆提按分明,一波三折,變化自然。

兼之方圓並用,逆起逆收,深合法度,為歐虞體式之外,別開生面。

孟法師碑褚遂良

雁塔聖教序褚遂良

信行禪師碑薛稷薛稷(西元649—713年),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寶鼎)人。

為武則天寵臣之一,倍享榮恩。

曾遍覽其外祖父魏徵所藏前及當代名家法書,於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書跡刻意臨摹,最得力於褚體。

其清勁娟秀、瘦健妍美的風格,幾與褚遂良不辨。

代表作為《信行禪師碑》(見圖)(西元706年)。

歐陽通,歐陽詢之子,筆力險勁,盡得家風,世號「大小歐陽體」,此碑險勁橫軼,過於其父。

還有草聖張旭的《郎官石記》(西元741年)、鍾紹經《靈飛經》(見圖)、國詮《善見律卷》(見圖),皆有可觀。

道因法師碑一歐陽通

道因法師碑二歐陽通

靈飛經鍾紹經

善見律卷國詮

顏勤禮碑顏真卿中晚唐則以顏真卿、柳公權最具名望,影響最深遠。

尤其顏真卿,乃獨領中唐風騷的人物。

其他如徐浩(西元703—782年)《不空和尚碑》(西元781年)、沈傳師《羅池廟碑》(西元821年)、裴休《圭峰禪師碑》(西元855年)亦名重一時。

顏真卿(西元709—785年),字清臣,琅琊臨沂(今屬山東)人。

官平原太守,封魯國公。

家學淵源,深研二王及當朝之書,嘗師張旭,悟得「屋漏痕」、「折釵股」筆法,傳世作品非常豐富。

《多寶塔碑》(西元752年)(見圖)為早期作品,嚴謹勻整,端莊茂美。

《麻姑仙壇記》(西元771年)古意天趣,反璞歸真。

《顏勤禮碑》(西元774年)(見圖)雍容大度,老道成熟。

《顏氏家廟碑》(西元780年)(見圖)樸實無華,厚重蒼古。

顏真卿以篆書之法行之於楷,結構寬博方正而平穩,筆劃圓多方少,注重強、勁、重的筆力。

而且不同時期面貌不同,風格多變,幾乎是一碑一面貌,最後卻都統一於渾雄陽剛的特點。

自王羲之以來,足以與王羲之比肩的,只有顏真卿一人而已。

多寶塔碑一顏真卿

多寶塔碑二顏真卿

顏氏家廟碑一顏真卿

顏氏家廟碑二顏真卿

神策軍紀聖德碑柳公權柳公權(西元778—865年),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

得力於歐、顏,主要是對歐陽詢平正險峻和顏真卿方整平穩,進行比較與改造,形成其瘦硬通神,內緊外鬆,穩健開張的風格。

特別與顏真卿書法特點相似但有區別,顏真卿肥,柳公權瘦。

顏書寬博壯偉,骨強而肉豐,豎畫帶弧形,挑剔變化豐富,極富彈力,故謂之「顏筋」;柳書斬釘截鐵,沉著痛快,橫豎筆畫均勻,瘦硬爽利而挺拔,故稱之「柳骨」,因此又有「顏筋柳骨」之名。

又與顏真卿並稱,世稱「顏柳」。

主要作品有《金剛經》(西元824年)、《李晟碑》(西元829年)、《迴元觀鐘樓銘並序刻石》(西元836年)、《玄秘塔碑》(西元841年)(見圖)、《神策軍紀聖德碑》(西元843年)(見圖)。

其中《玄秘塔碑》、《神策軍紀聖德碑》最受傳頌。

玄秘塔碑一柳公權

玄秘塔碑二柳公權

瘦金書宋徽宗唐代以後,楷書書風變化不大,偶有佳構,總脫離不了「魏碑」與「唐碑」兩大系統。

如宋蔡襄得力於顏真卿,宋徽宗「瘦金書」(見圖),故宮法書圖片得力於褚遂良、薛曜、薛稷一系;與顏真卿、歐陽詢、柳公權合稱楷書四大家的元趙孟頫得力於二王(見圖,故宮法書圖片),明祝允明、文徵明(見圖,故宮法書圖片)、王寵小楷也都得力於二王,清成親王得力於顏柳,錢南園得力於顏,何紹基亦得力於顏,趙之謙得力於北碑,張裕釗亦得力於北碑。

可以說,獨特的時代風尚,已無法再跟南北朝或唐朝比擬;千巖競秀的個人色彩,也一去不返了。

千字文文徵明

太上老君說常清淨經文徵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