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枣阳市鹿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651124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枣阳市鹿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中学2015-2016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基础知识(本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挣揣(chuài)蟊贼(zéi)创可贴(chuàng)咄咄逼人(duō)

B.瞋视(chēn)荸荠(bī)老监生(jiān)量体裁衣(liàng)

C.脑髓(suǐ)漩涡(xuán)亲家母(qìng)繁文缛节(rù)

D.刨花(bào)烙印(lào)踏莎行(shā)不落言筌(quán)

2.下列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狡黠  殒落  撩拨   峦壑竟秀B.瓦釜 欷歔 惨怛 目不交捷

C.赏赉翕辟  交衢   倾城阖户D.雷霆  彷徨 恸哭 奇货可居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近年来,高中阶段贫困学生的救助是国家政策盲区,有限民间力量救助虽不足挂齿,有时却成贫困生救命稻草,这要求国家建立对高中贫困生的完善的救助机制。

B.虽然考研考了第一名但他仍耿耿于怀,因为自己是名残疾考生,担心自己因身体的原因而不能被录取,学校的全体师生也为他能否被录取而牵肠挂肚。

C.在共同参与对执意要进行核武器开发的伊朗的制裁问题上,俄罗斯的态度模糊不清,直到最后一刻才亮出底牌,这一招可谓左右逢源,取得以小博大的外交成绩。

D.新课标的推广实施,首先要求创立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教育的方式方法不能再是以往耳提面命的形式强制学,而是要求师生在平等对话的环境中共同发现探究新问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步伐,除了要尽力争取国外投资,努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之外,搞好节水农业,也是能否发展西部经济的一条重要的路子。

B.广西黑作坊爆炸导致13名童工死伤的事件又一次敲响了一个当前农村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怎样才能有效地管教和保护“留守儿童”这个巨大的弱势群体?

C.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才能保障全体公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D.由于写人的散文和其它散文一样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决定了写人散文中的事情多零碎、分散,在时间上、空间上、逻辑关系上有较大的跳跃性。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有《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倩女离魂》。

B.“南戏中兴之祖”是人们对南戏优秀作品《琵琶记》的誉称,该剧为元末高明所作。

C.“临川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四部剧作的合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

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神灵梦感来启开情节,故得此名。

D.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散曲作家中成就最高者。

其中《天净沙秋思》及《夜行船秋思》尤为著名。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9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CI是英文CorporateIdentity的英文缩写,一般被译为企业识别。

追溯历史,大致可以认为,原始人的图腾信仰是最原始的CI,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指出:

图腾是指“一个氏族的标志和图徽”,原始人的图腾信仰就是部落群体集体意志的标志。

因此,可以说,CI几乎是与人类的原始文化生长一起出现的。

CI设计,是一种塑造企业形象的工具,也称企业形象识别,简单地说,即企业包装。

它是现代企业走向整体化、形象化和系统管理的一种较新的概念。

它将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方针、生产、流通等企业经营的因素,从文化和传播的角度,通过挖掘、归纳和整合,使其在社会信息传播中形成有效的识别标志,从而使公众产生认同感和信任感,以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种开发和设计的行为被称为CI设计。

CI最初应用于企业,学界一般认为1914年德国AEG电器公司最早运用。

AEG公司在其生产的电器系列产品上,首次采用波恩·贝汉斯(PeterBerllens)设计的企业识别符号,开创了企业实施统一的视觉系统的先河。

当时,AEG把商标用在其系列化产品上,还用到包装、海报、便笺、信封、橱窗等上面,成为统一视觉识别的雏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经济复苏。

工商业迅速发展,产品逐渐趋于同质化。

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经营者开始强调自己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纷纷采用统一符号标识企业。

较早的如意大利奥利维提公司,其设计运用了标准字体;1951年美国的CBS公司将威廉·哥顿(w.IIJanGolden)设计的标识广泛运用于各种媒介,成功地将CI系统种植于公司和社会;1956年,美国著名的IBM公司采用了沿用至今的企业标识,并在其后的CI经营中,将这个标识变成了计算机的代名词。

113M公司通过CI设计塑造企业形象的经营手法。

使其成为美国计算机行业首屈一指的霸主。

这些公司的成功,使得其他企业纷纷效仿。

1970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经过5年策划后,正式导入CI,其充满律动的标志和标准色,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品牌价值以亿为单位计算。

西方企业界通常认为,一个品牌可被吞没、转让。

但一般不会破产、消亡,可口可乐公司1969年就曹宣称,即使公司一夜之闻化为灰烬,照样能起死回生。

因为当时它的公司商标价值30亿美元,而有形资产仅10亿美元。

有形资产的消失只能算做是肉体创伤。

创伤迟早会愈合则是显而易见的。

CI在我国的发展较晚,在台湾兴起时为70年代后期,80年代中后期开始盛行。

诸如台塑、味全、统一、宏基电脑等企业先后导入CI.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80年代末,CI在我国大陆开始露面,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企业,受到国际化和市场化经营的感召,顺应时代潮流,率先导入了CI系统,揭开了CI在中国大陆传播的序幕。

6.从原文看,下列有关企业识别CI的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CI是一种塑造企业形象的工具,也称企业形象识别,有效的识别标志,可以使公众产生认同感和信任感。

B.CI设计将企业经营的因素,从文化和传播的角度,通过挖掘、归纳和整合,使其在社会信息传播中形成有效的识别标志。

C.德国的AEG公司采用波恩·贝汉斯(Peter-Berlaens)设计的企业识别符号,开创了企业实施统一的视觉系统的先河。

D.西方企业界通常认为,一个品牌可被吞没、转让,但一般不会破产、消亡,这里的品牌指的就是企业识别CI。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原始人的图腾信仰就是部落群体集体意志的标志,因此可以说,cI几乎是与人类的原始文化生长一起出现的。

B.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经济复苏,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经营者开始强调自己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同时采用了统一符号标识企业。

C.1970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经过多年策划后正式导入CI,其充满律动的标志和标准色,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品牌价值以亿为单位计算。

D.CI在我国的发展较晚,70年代后期在台湾兴起,86年代中后期在台湾开始盛行,在大陆的发展还要晚一些。

8.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IBM公司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国计算机行业首屈一指的霸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通过CI设计塑造了企业形象。

B.对一些有着重要影响的公司来说,CI已经成为他们无形的资产,有形的资产可能消失,无形的资产价值不可估量。

C.顺应时代潮流,现代企业只要导入CI,就能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这一点已经得到证明。

D.80年代末,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企业率先导入了CI系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回声

水兵

①五月的麦浪就要在隆隆的机声中倒下,田野里充满新麦的清香,外出的人们回来了,连老人孩子也出动了,村庄再一次因麦芒和成熟的歌唱,热热闹闹,排排场场。

可再有一二场夏雨或一二声炸雷,麦客们依次而去,乡村又将空空荡荡。

②在城市的深处,在一幢楼的高层,在一个深夜,我听到了一种隐隐的声响,这声响仿佛发自天边或大地深处,引起一阵沉闷孕育的震荡。

③那是去年,我正走在深秋的乡下,乡下寂静得有些吓人,外出打工的青壮年还没有返回村庄。

田野似油画,亮色是那满枝的的棉花、金黄的谷穗和红红的高粱。

这些曾被遗弃的庄稼兄弟重又回到了我的村庄,它们羞涩地挂在枝头上。

这时,有噼剥的豆荚炸响,几粒忧伤的豆子在我眼前坠落。

我听到的那种隐隐的响声,肯定是来自于这个过程,我知道,那是土地发出的回声。

一株庄稼在角落里的成长会引来阳光下的回声,这种回声甚至携着土地的名字穿越历史,长久地留在一代一代农人的记忆中。

④土地是能发出声响的,它承载着万物,万物发出的声响,就是它的声响。

春耕时,稻田水响,那是冬眠后的土地舒展筋骨的声响;七八月问,原野上一片金黄,风过处,谷穗点头,沙沙作响,土地奏起金子般的乐章。

就是这声响,唤醒炊烟,于是,每个清晨,每家每户的主人将大门推开,“吱呀”的一声,震开薄雾,村庄就醒了。

老村长燃一筒旱烟走在田埂上,他的咳嗽声在田野里回荡。

春天里,我们都能听到杨柳枝条摩挲的声音,听到花苞抽长的声音。

而在夏夜,小河泛着月色在村旁流过,叮叮咚咚,那是土地在为我们的梦境伴唱……’

⑤而现在,你走在乡间,你会惊讶于那红红的大枣柿子为何老挂在枝头,你也许觉得那是风景,根本没有察觉到土地的黯然神伤。

我常常在梦里返回村庄,那枝叶问的果实,像一颗颗晶莹的泪珠,欲滴未滴,那其中的一颗,两颗,终于坠落下来时,有谁能倾听到那是来自土地的回响?

⑥有个在城里打工的女孩曾这样告诉我,她一天只要洗脚三个人,就可以挣得六十元,一月两千多,一年可挣几万元,那是她父母种地十年的积累,她家的柿子、红枣都挂在树上,让它红,由它落。

即使麦收秋忙,她也不回去。

她很热爱城市。

我们无法去责怪这个现实的女孩,我们只能垂下头颅,面向土地。

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越来越淡漠对土地的依偎和亲昵,而把城市崛起作为现代的标志?

一座座的城市就要联成一体,城与城之间的土地,一座小桥、一条小溪、一汪水塘、一片草地,就在这机声隆隆中被吞噬;当打桩机将钢筋水泥柱深深地刺入土地时,你听到了土地发出的阵阵呻吟了吗?

⑦我庆幸我在城市的一角,在一幢楼的高层大凉台上,还藏有来自家乡的泥土,在一个个深夜,还能听到果坠叶落的声音,并通过我的笔端,把大地的回声传递给外界。

⑧一个人,一株植物,都会有青春和浪漫的季节,但随着时间和岁月,亮色、光泽、力量都会慢慢消失,直到形容枯槁,肢体变得比榆树皮还要皲裂。

惟有土地,永远青春和浪漫依旧。

哈尼夫库雷在《身体》这部小说中警告:

你终究会发现,世间只有一件无价之宝,既非金子,亦非爱情,而是时间。

而我要说:

世问最金贵的,既非金子,亦非时间,而是土地,能发出声响的土地。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土地上万物发出的声响就是土地的回声,这些回声本应当是自然愉悦的欢歌,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却变成了令人闻之垂泪的呻吟。

B.文章的第⑥段写了一个不愿意回乡的打工女孩对城市的热爱,表达了对乡村失落的隐忧,批判了本应回归乡村的人对土地的背叛。

C.由于现代人越来越现实,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越来越淡漠对土地的情感,这种对土地的淡漠很可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恶果。

D.土地永远青春和浪漫依旧。

曾经,土地以生长在它上面的农作物养育了我们;如今,又以现代化的城市,给人们提供崭新的生活。

E.作者在文章中不止一处描写了秋天的乡村田野飘香、果挂枝头的丰收景象,是为了告诉我们:

养育我们的许多物质都来自于土地。

8.文章第①段写五月的乡村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9.结合全文,概括“回声”的具体内容。

(5分)

10.现代化进程正在对传统的生产方式提出挑战,土地作为农耕社会赖以生存的根本,其最基本的粮食生产功能正在被人们忽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6分)

 

三、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指 喻

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①,其色渥然②,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

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

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③刺状,肢体心膂④无不病者。

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

“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

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

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

”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

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

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

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

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⑤之于指乎?

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

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⑥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

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

《传》不云乎:

“三折肱而成良医。

”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注:

①阗然:

丰满的样子。

②渥然:

红润的样子。

③剟(duō):

砍,割。

④膂:

脊梁骨。

⑤痏(wěi):

疮,疹。

⑥戕摩:

伤害,残害。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非三月不能瘳          瘳:

痊愈。

B.甚将延乎肝膈            延:

发展,蔓延。

C.而傅以善药              傅:

同“敷”,涂抹。

D.而寓于不可见之初        寓:

居住。

12.下边五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作者认为最值得“谋国”者警惕的是

①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

②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

③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

④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

⑤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

A.②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仲辨左手拇指上长了一个粟米大的疹子,由于体魄健壮,他并不在意,没想到几天后竟大而盈握,不得不去医治。

作者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B.本文以事喻理,从友人手指生疹一事生发开去,形象地阐明“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的政治见解,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观点。

C.作者认为,郑仲辨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是久为平民的人;希望他以后如果身居官位的话,能以手指生疹一事为教训,作为“谋国”的借鉴。

D.郑仲辨手指上的小毛病发展成为大问题,与周围的人“大笑”,“以为不足患”的态度不无关系。

作者这样写,含有庸人误事、误国的意思。

14.把文言文选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的诗句是“           ,         ”。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            ,          ”。

五、诗歌鉴赏(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苏轼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

,君休读。

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

,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注】①此词当作于公元1081年(元丰四年),作者在黄州,朱寿昌,安康叔,时为鄂州(冶所今湖北武汉武昌)知州。

使君,汉时对州郡长官之称,后世如唐宋时就相当于太守或刺史。

②《江表传》:

晋虞溥著,其中记述三国时江左吴国时事及人物言行,已佚,《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多引之。

③鹦鹉洲,在长江中,后与陆地相连,在今湖北汉阳。

16.这首词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

(2分)

17.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六、语言表达(15分)

18.下面是山西省第十二届全省运动会的会徽,请仔细观察画面,用简明的语言将其表达的含义描述出来。

(5分)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字。

(6分)

科技说明文是说明文的一个方面,所以自然要遵循说明文阅读的一般规律,即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注意合理的说明顺序、讲究说明方法。

但是必须明确:

(1),因为科技说明文也有着自身的特点。

科技说明文自身的特点是:

从内容的角度看,每一篇科技说明文都要向读者提供新知识、新信息,否则,它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它不讲究含蓄,不讲究情感,就是以知授人;

(2),科技说明文强调用语的准确性、分寸性,来不得半点模棱含糊。

总之,我们必须要明白一个道理:

任何忽视说明文的三要素和(3)的做法都是要不得的。

20.请根据柳永《望海潮》中的名句“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进行拓展,合理想象,写一个场景。

要求:

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④不少于80字。

(4分)

七、作文(60分)

21.

阅读下面两段话,任选其中一段蕴含的观点,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

1.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有很多美的事物,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现实里。

2.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明月和星光,都有自己的彩云与彩虹。

每个人都有可能放射出生命的光辉。

 

参考答案

1.C

【解析】A.创chuāng;B.监jiàn;D.莎suō。

2.

A

【解析】

陨落峦壑竞秀

3.C

【解析】

试题分析:

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分辨,做出判断。

C“左右逢源”既可以指事情不管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比喻为人处世圆滑。

此处正确。

A“不足挂齿”表示不值得一提,含轻视或自谦之意。

这里是感叹数量太少,应换为“杯水车薪”。

B“耿耿于怀”表心事牵萦回绕,不能释怀,习惯用于不能忘怀与别人的芥蒂,此处用“忧心忡忡”。

D“耳提面命”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褒义。

此处望文生义。

所以选C。

考点: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C

【解析】C(A.一面对两面B.“敲响”与“问题”不搭配D.无主语

5.

A

【解析】

“元曲四大家”指元曲作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其代表作分别为《窦娥冤》《倩女离魂》《墙头马上》《汉宫秋》。

6.5.A

6.B

7.C

【解析】5.A项陈述的是cI设计,而不是CI。

6.原文中谈到的是“纷纷采用统一符号标识企业”而不是“同时采用”。

7.C选项过于绝对。

7.(4分)BD

8.(6分)

①写出了乡村五月应该有的热闹和欢畅,与后文我们对土地和乡村的淡漠形成对比。

②呼应题目,写乡村收获季节收割机的隆隆声、农人的欢笑声、五月的雷声,呼应“回声”。

③引出下文,引出对村人不愿回乡、农作物无人收获的萧条境况的描写。

(每点2分)

9.(5分)

①农人在土地上耕作、收获时发出的声音;

②植物(农作物)在土地上成长时发出的声音;

③农人们在乡间生活的声响;

④农作物成熟(掉落)时发出的声音;

⑤城市化建设中机器的隆隆声(乡村被吞没时土地的呻吟)

(每点1分)

10.(6分)

示例一:

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要防止过度开发。

人类社会无论怎么发展,科技无论怎么发达,我们的吃穿用度等基本生活需求,始终是直接来自于土地的。

事实上也只有这些直接来自土地的生活资料,才让我们更放心。

保护土地,保障土地的基本生产功能.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就是在保障人类的未来。

示例二:

追求土地的高附加值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地球上人口的增长,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导致土地的传统生产功能越来越难以满足我们的生活需要。

人们要生存,要生活得更好,向土地寻求更高价值的产出就成为一种必然。

这当然会对土地的传统生产方式形成挑战。

但这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观点明确2分.有说服力2分.语言通顺2分)

【解析】

7.

试题分析:

B.“批判了本应回归乡村的人对土地的背叛”错,文章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人们越来越淡漠对土地的依偎和亲昵的担忧;D.“如今,又以现代化的城市,给人们提供崭新的生活”不是“土地是永远青春和浪漫依旧的”的依据,作者告诫人们要珍惜土地。

考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

第①段写五月的乡村因麦芒和成熟的歌唱,热热闹闹,排排场场,与后文人们对土地和乡村的淡漠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乡村五月的各种声音,呼应题目“回声”。

“可再有一二场夏雨或一二声炸雷,麦客们依次而去,乡村又将空空荡荡。

”引出下文。

考点: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以及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

解答本题要首先理解“回声”是什么,作者说“土地是能发出声响的,它承载着万物,万物发出的声响,就是它的声响。

”归纳文中内容可以看出“回声”的具体内容有:

农人们在乡间生活的声响,农作物的声响,机器的声响。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解答本题依据文本内容,可回答成“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要防止过度开发。

”也可以回答成“追求土地的高附加值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要能够自圆其说。

考点: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能力层级为探究F

11.D

12.A

13.A

14.参看译文。

【解析】

11.(寓,隐藏。

12.(第

(1)句原文已说“未足深畏”,第(3)句讲的是郑仲辨个人情况,且只是“几至于甚病”。

13.(说“他并不在意”,不合文意。

14.无

参考译文

   浦阳县的郑仲辨先生,他身体强壮,面色红润,精力充沛,从来没有生过病。

一天,他左手的大拇指长了一个疹子,鼓起来像粟米一般大。

郑先生对它有些疑惧,把疹子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

过了三天,疹子肿得像铜钱那般大。

他更为担忧,又给别人看,看的人仍像先前一样笑他。

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得满满一把才握得了,靠近拇指的食指都被它牵扯得疼痛起来,好像刀割针刺一般,四肢、心脏及脊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