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观.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86520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观.doc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观.doc(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观.doc

1、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树立怎样的教材观?

你在这方面具体是怎么做的?

 

答: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教教材”是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

常常把教材分析、讲解、灌输得过细过多,把一门充满生气和灵性的课程,搞成沉闷、单调、乏味的样子。

甚至有教师认为,将教材讲深讲透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

因此,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不是“用”教材,而是“讲”教材,教材中的每一段、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掰开揉碎,繁说细讲,生怕有半点遗漏。

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

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要求“用教材教”则要求重视挖掘教材资源,拓宽、延伸知识结构,活用了教材,使教学从课内到课外,从点到线到面,从已知到未知延伸。

这种教学打破了封闭的教学格局,形成了开放的势态,力求学得更广博、更创新一些,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能力培养、态度形成的过程中。

因此,教材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

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

因此,教师必须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学生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做教材的主人:

即遵循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

二、我在实际教学中具体实施如下:

首先,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发展特点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景的。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

如果从实验的角度分析教学设计,那么课堂中的学生情况就是自变量,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案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调整等都必须随着学生这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思想品德教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思想品德教学活动。

其次,将静态的预设与动态的生成相结合

在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一种辩证关系,他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没有预设,课堂变成毫无目的的放羊;没有生成,课堂会变得死气沉沉,缺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目前普遍存在盲目生成,抑制生成,漫无目的的生成,这些都不利于我们的教学,只有恰当的预设和生成才能更好的达成教育目标和理念。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本人在课程改革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再只是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是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并且逐渐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为发挥主体作用,灵活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最后,作为教师自身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新课程提倡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表现为在仔细分析学生状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最终拥有者。

作为教师的我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

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

主要是多问几个为什么。

问题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呢?

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呢?

等等。

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