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校本教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8655418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校本教材.docx

《语文校本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校本教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校本教材.docx

语文校本教材

安徽省马鞍山工业学校语文讲义

古文单元

一纸鸢…………………………………………《国文老课本》

纸鸢之状,有鸟,有鱼,有蝴蝶,有蜈蚣,有老人。

系以长绳。

风起时,一人持其尾,登高纵之。

一人急振其绳,则纸鸢乘风而上。

其大者,上缚弓弦,风激弦鸣,其声泱泱,故又名风筝。

(一)注释

鸢:

老鹰。

纵:

放走

缚:

捆绑

泱:

气魄宏大

(二)关于风筝的几个问题

1、风筝的英文名字。

2、我国著名的风筝产地是哪?

3、风筝起源于哪个国家?

是谁发明的?

4、风筝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1、kite

2、山东潍坊是我国著名风筝产地,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的艺人。

3、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

据《韩非子·外储说》载:

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

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4、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测量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

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娱乐的玩具。

(三)风筝的历史故事

1、南北朝时期风筝曾是被作为通讯求救的工具。

梁武帝时,侯景围台城,简文尝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结果被射落而败,台城沦陷,梁武帝饿死留下这一风筝求救的故事。

2、汉朝楚汉相争,韩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风筝,并装置竹哨弓弦,于夜间漂浮楚营,使其发出奇怪声音,以瓦解楚军士气。

3、唐代将被用于军事上的风筝,已渐转化为娱乐用途,并于宫庭中出放风筝。

4、宋代把放风筝做为锻炼身体的功能,百姓在清明节时,将风筝放的高而远,然后将线割断,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之霉气。

5、明代以风筝载炸药,依“风筝碰”的原理,引爆风筝上的引火线,以达成杀伤敌人之目的。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四)课后练习

请同学们写出有关风筝的诗句。

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惟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语,寝不言。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一)出处

选自《论语》,它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二)注释

饐(yì):

陈旧。

食物放置时间长了,陈旧,霉烂变质。

餲(ài):

变味了。

馁(něi):

鱼腐烂,这里指鱼不新鲜。

败:

肉腐烂,这里指肉不新鲜。

饪:

烹调制作饭菜。

时:

应时,时鲜。

割不正:

肉切得不方正。

气:

同“饩”,即粮食。

厌:

此处为“满足”,另一种解释为“厌恶”、“讨厌”;

食:

此处做名词“食物”,后古文中“食”多做动词“吃饭”或者“吃某种东西”。

粮食舂(chōng)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

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割不正:

“割”和“切”不同。

“割”指宰杀猪牛羊时肢体的分解。

古人有一定的分解方法,不按那方法分解的,便叫“割不正”。

牛羊因为割不正而受更多的痛苦的肉,这种肉不能吃。

(三)译文

粮食舂(chōng)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

粮食霉烂发臭,鱼和肉腐烂,都不能吃,变质的食物不要吃,臭豆腐类的食物不要吃,烹调不当的食物不要吃,非吃饭的时间不要吃东西,不以正确方法宰杀的肉类不要吃,没有酱制过的肉不要吃,(没有酱过的肉腥味比较大)饭桌上肉类即便非常多,但是吃的肉类比量不要多过谷米类。

只有酒水是不特别限制的,以不乱性为原则。

集市上买来的酒肉不要吃,(商家为利益可能制使酒肉不洁净)吃饭的时候,要常吃姜,但也不要吃的太多。

(姜有解毒的功效,以防食物中毒)用于祭祀的肉类一定要是鲜肉,不要用过夜的肉。

祭祀的肉品不要超过三天,超过三天的肉会变质,时间太长就不能食用了,可能会中毒。

吃饭的时候不要讲话,(不要乱想事情)睡觉的时候不要讲话,(不要瞎想事情)

虽然用蔬菜爪果类等素菜祭祀时,也应沐浴恭敬如斋戒时一样。

(三)课后练习

1.“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人说是“做饭要做的越精越好,烤肉是越细越好,越香越好”。

有人认为“不要因为食物做的好吃而吃的过多”。

这两种解释单独从字面来看都是正确的,区别就是对“厌”字的理解。

结合语境和通篇的意境,谈谈你的看法。

孔子的一生,仅只有三年做官,晚年受到了一些礼遇,而从总的来说,他的一生仍是一个“布衣”,一个虽不“贱”却比较“贫”的人。

所以就孔子的政治地位和饮食生活当属“国人”,其大部分时间的饮食仅仅只能果腹而已。

孔子生活的年代,在中国饮食文化发展中虽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堪称饮食文化的奠基期,但就其烹调工具、方法、食品结构、饮食习惯和风格来看,还是低级和粗糙的.不难看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真正涵义,主要是指在做祭祀用的饮食时,应选用上好的原料,加工时要尽可能精细,这样才能达到尽“仁”尽“礼”的意愿。

可见,孔子的饮食思想是与祭祀相联系的,是建立在“礼”、“仁”的崇儒重道基础之上的。

三《诗经》二首

静女………………………………………………《诗经·邶(bèi)风》①

静女②其姝(shū)③,俟(sì)④我于城隅(yú)⑤。

爱⑥而不见(xiàn)⑦,搔首踟(chí)蹰(chú)⑧。

静女其娈(luán)⑨,贻(yí)⑩我彤(tóng)管⑪。

彤管有炜(wěi)⑫,说(yuè)怿(yì)⑬女(rǔ)⑭美。

自牧⑮归(kuì)荑(tí)⑯,洵(xún)⑰美且异。

匪(fēi)女(rǔ)⑱之为美,美人之贻。

[

(一)诗歌出处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

《诗经》是汉族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这些诗被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做“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的歌谣,是《诗经》的精华部分。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到西汉被尊称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二)注释

1.邶(bèi):

邶国(今河南汤阴境内)。

2.静女:

文雅的姑娘。

静:

娴静。

⒊其姝(shū):

姝,美丽。

其,形容词词头。

下面“静女其娈”的“其”用法相同。

⒋俟(sì):

等待,等候。

⒌城隅(yú):

城上的角楼。

一说是城边的角落。

⒍爱:

通“薆(ài)”隐藏,遮掩。

⒎见(xiàn):

通“现”,出现。

一说是看见。

⒏踟蹰(chíchú):

双声连绵词,亦作“踟躇”,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⒐娈(luán):

面目姣好。

⒑贻(yí):

赠送。

⒒彤(tóng)管:

红色的管萧。

管,管萧,有人说是带有红色色泽的茅草根部。

⒓炜(wěi):

鲜明有光的样子。

⒔说怿(yuèyì):

喜爱。

说,通“悦”,和“怿”一样,都是喜爱的意思。

⒕女(rǔ):

通“汝”,你。

这里指代“彤管”。

⒖牧:

野外放牧的地方。

⒗归荑(kuìtí):

赠送荑草。

归,通“馈”,赠送。

荑,初生的茅草。

古时有赠白茅草以示爱恋的习俗。

⒘洵(xún):

通“恂”,的确,确实。

⒙异:

与众不同。

匪(fēi)女(rǔ):

不是你(荑草)。

匪,通“非”。

⒚美人:

指赠送荑草给自己的姑娘。

(三)译文

文雅的姑娘真美丽,约好在城边的角落里等我。

却故意躲藏起来,惹我挠头又徘徊。

美丽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小彤管。

彤管红红的发出闪闪的亮光,喜爱你的美丽。

从郊外采来茅荑相赠送,确实又美丽又出奇。

不是荑草真的美,(而是)美人送我含爱意。

(四)诗歌鉴赏

《静女》是一首很美的诗,意思并不深,却最有风人之致。

但是因为诗里有了城隅,有了彤管,解诗者便附会出后宫,牵缠出女史,引申出许多与诗毫不相干的故事。

明人韦调鼎说:

“此民间男女相赠之辞。

序以为刺时,欧阳公谓当时之人皆可刺,于本文尚有间矣。

毛郑泥‘静’字,又不解‘彤管’之意,强附为宫壶女史之说。

张横渠、吕东莱又曲为之解,皆以辞害意矣。

郑、卫男女相谑之诗颇多,而拘拘指为刺其君上,何异痴人说梦也。

”比后来清人的许多说法倒还明白得多。

这首诗反映了先秦纯朴的民风,真挚的爱情。

双方赠送的礼物都很普通,但对方都异常珍爱,还是男子禁不住说破了其中的秘密,“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恋人间的爱慕之情溢于言表。

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一次恋人的约会。

全诗三章。

一章重在写场景,两章重在写心理。

第一章写青年之急,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

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青年热烈而纯朴的恋情,男青年的形象活灵活现,他的恋情也真实感人。

此外,诗歌采用重章复唱,巧妙选用细节,风格朴实,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

本诗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现代人看来看,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

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这首诗歌的成功是对人物性格的刻划,虽则只是男主人公自言自语的几句话,可是把他的憨厚实诚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刻划男子的同时,女主人公机灵刁钻的形象也便呼之欲出了。

作品本身虽然简约,但是为读者留下了无数的想象空间,我们甚至可以根据人物的性格复原当时的场景,而这一场景又是这样富有戏剧性和生活气息。

《诗经》作品不同于唐宋文人诗词的显著特征之一,就在于戏剧化的场景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五)课堂练习

1.背诵课文

2.“空白”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段源于绘画。

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就是运用含蓄精练的语言描写人事景物,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联想的空间,达到言简意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静女》很讲究“空白”艺术的运用。

诗短小但不乏情趣。

三小节诗表面上只写了几个动作,可在具体欣赏诗的时候,却不能局限于这个小范围。

要调动想象填补其留下的大量“空白”。

那么,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将这三小节就发展成了三幕小短剧。

采薇………………………………………………《诗经·小雅》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4归曰归,岁亦莫(mù)止。

靡室靡家,猃(xiǎn)狁(yǔn)之故。

不遑(huáng)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mǐ)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gǔ),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

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kuí)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féi)。

四牡翼翼,象弭(mǐ)鱼服。

岂不日戒?

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yù)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一)诗歌出处

《小雅·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

全诗六章,每章八句。

是一首戎卒返乡诗。

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二)注释

(1)薇:

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学名救荒野豌豆,又叫大巢菜,种子、茎、叶均可食用。

《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记载: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5]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仕周的故事。

《史记周本纪第四》记载:

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

刺就是指《采薇》。

《汉书·匈奴传》记载:

至穆王之孙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2)作:

指薇菜冒出地面。

(3)止:

句末助词,无实意。

(4)曰:

句首、句中助词,无实意。

(5)莫:

通“暮”,也读作“暮”。

本文指年末。

(6)靡(mǐ)室靡家:

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

靡,无。

室,与“家”义同。

(7)不遑(huáng):

不暇。

遑,闲暇。

(8)启居:

跪、坐,指休息、休整。

启,跪、跪坐。

居,安坐、安居。

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危坐时腰部伸直,臀部与足离开;安坐时臀部贴在足跟上。

(9)猃(xiǎn)狁(yǔn):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

(10)柔:

柔嫩。

“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

指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

(11)烈烈:

炽烈,形容忧心如焚。

(12)载(zài)饥载渴:

则饥则渴、又饥又渴。

载……载……,即又……又……。

(13)戍(shù):

防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

(14)聘(pìn):

问候的音信。

(15)刚:

坚硬。

(16)阳:

农历十月,小阳春季节。

今犹言“十月小阳春”。

(17)靡:

无。

(18)盬(gǔ):

止息,了结。

(19)启处:

休整,休息。

(20)孔:

甚,很。

(21)疚:

病,苦痛。

(22)我行不来:

意思是:

我不能回家。

来,回家。

(一说,我从军出发后,还没有人来慰问过)

(23)常:

常棣(棠棣),既芣苡,植物名。

(24)路:

高大的战车。

斯何,犹言维何。

斯,语气助词,无实义。

(25)君子:

指将帅。

(26)小人:

指士兵。

(27)戎(róng):

车,兵车。

(28)牡(mǔ):

雄马。

(29)业业:

高大的样子。

(30)定居:

犹言安居。

(31)捷:

胜利。

谓接战、交战。

一说,捷,邪出,指改道行军。

此句意谓,一月多次行军。

(32)骙(kuí):

雄强,威武。

这里的骙骙是指马强壮的意思。

(33)腓(féi):

庇护,掩护。

(34)翼翼:

整齐的样子。

谓马训练有素。

(35)弭(mǐ):

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

一说弓两头的弯曲处。

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

鱼服,鲨鱼鱼皮制的箭袋。

(36)日戒:

日日警惕戒备。

(37)棘(jí):

急。

孔棘,很紧急。

(38)昔:

从前,文中指出征时。

(39)依依:

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40)思:

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雨:

音同玉,为“下”的意思。

(41)霏(fēi)霏:

雪花纷落的样子。

(42)迟迟:

迟缓的样子。

(43)往:

当初从军。

(三)译文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

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

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

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

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

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

说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

征役没有休止,哪能有片刻安身。

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

是棠棣花。

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

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

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

哪里敢安然住下?

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

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

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

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

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

猃狁之难很紧急啊。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

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四)文学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

猃狁的凶悍,周朝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戍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

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

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

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

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

(五)课后练习:

1.背诵全文

2.查找资料,看看《诗经》中还有哪些诗歌大家比较熟悉,把其中的经典诗句摘抄下来,并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同学。

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作品出处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

是由孟子以及他的弟子编写。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伋的再传弟子。

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

人称孔子为“圣人”,而孟子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

他继承孔,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二)注释

(1)[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

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围。

(7)[之]代这座城

(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是]这。

(12)[也]表判断语气,“是”。

(13)[非]不是。

(14)[池]护城河。

(15)[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6)[坚利]精良。

坚,坚固。

利,锋利。

(17)[米粟]粮食。

(18)[多]充足。

(19)[委]放弃。

(20)[而]连词表顺承。

(21)[去]离开。

(22)[之]代词,代“城”。

(23)[故]所以。

(24)[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25)[以]凭借。

(26)[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封,划定。

疆,边疆。

界,界限。

(27)[固]巩固。

(28)[国]国防。

(29)[山溪]山河。

(30)[险]险要。

(31)[威]震慑,树立威望。

(32)[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者,……的人,此处特指君主。

道,正义。

下同。

(33)[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34)[寡]少。

(35)[之至]到达极点。

(36)[畔]通“叛”,背叛。

(37)[顺]归顺,服从

(38)[以]凭借。

(39)[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0)[故]所以。

(41)[有]要么,或者。

(4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4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4)[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三)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戚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四)通假字

畔(pàn),通:

“叛”,背叛。

(五)古今异义

1.城

古义:

内城

今义:

城市

2.池

古义:

护城河

今义:

池塘

3.委

古义:

放弃

今义:

委屈、不甘心

4.国

古义:

国防

今义:

国家

5.亲戚

古义:

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

今义: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亲属,不包括父母兄弟。

6.去

古义:

离开

今义:

往、到

7.域

古义:

这里用作动词,限制。

今义:

地域

8.是

古义:

今义:

判断动词

9.兵

古义:

兵器

今义:

士兵

10.然而

古义:

虽然这样,但是

今义:

表转折的连词。

(六)一词多义

1.利

天时不如地利:

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

锐利

2.之

三里之城:

的,助词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代词,指得道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词,代指这座城

3.时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气候,时令

4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和谐,和乐

5.去

委而去之:

离开,逃离,逃亡

6.胜

环而攻之而不胜:

取胜

7.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8.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逃跑

9.城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内城

城非不高也:

城墙

10.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

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

(七)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八)特殊句式

判断句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九)课后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

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

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

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2、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3、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

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

战,战/必胜矣”。

4、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