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的生理功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8656180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脾胃的生理功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脾胃的生理功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脾胃的生理功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脾胃的生理功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脾胃的生理功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脾胃的生理功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脾胃的生理功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脾胃的生理功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脾胃的生理功能.doc

《脾胃的生理功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脾胃的生理功能.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脾胃的生理功能.doc

脾胃的生理功能和基本病机

脾胃病是大家常问及的疾病,现将一些关于脾胃病的基本知识贴上来,希望对大家战胜疾病有一些帮助。

脾位于腹中、横膈之下。

脾主运化、主统血、主升清、主四肢肌肉、在液为涎、其华在唇、开窍于口,与胃互为表里。

脾对维系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故称“后天之本”。

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对饮食水谷消化吸收,化生为精微物质,并将精微物质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组织中去的生理功能;也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运输的功能。

脾的运化功能,包括了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

水谷,为各种饮食物的泛称。

运化水谷,即是脾对水谷的消化及精微物质的吸收和输布作用。

饮食入胃,通过胃的“腐熟”和小肠的“化物”分解成水谷精微和糟粕,还要通过脾的进一步消化,并将其所产生的精微物质吸收,上输于肺。

又经肺的宣发功能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作为各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其中精微的部分,又在脏腑功能的作用下,化生为血,通过心脉输布全身,所以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因此,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水谷之精,给予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筋肉皮毛骨等组织器官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如果脾运化水谷的功能失常,则会出现消化功能障碍,临床上可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倦怠乏力、气血不足、消瘦等症。

(2)运化水湿:

脾主运化水湿,又称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

也就是说脾有促进水液吸收、转输、排泄的作用。

人体摄入的水液,一方面通过脾的吸收转化布散全身,一方面在脾运化水湿的作用下,将各器官组织代谢后的水液,转输至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下输膀胱,排泄于外,从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因此,脾运化水湿的功能正常,人体各组织器官既能得到津液的充分濡润,又不致使水湿过多潴留在体内。

如果脾运化水湿失常,而致水湿停滞生痰,就可引起水肿、痰饮等证。

脾有升清、喜燥恶湿的特性。

升指上升和输布,清指水谷精微。

脾运化水谷,吸收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营养全身;其功能特点以上升为主,因此“脾气主升”;其上升的是精微物质,又称“脾主升清”。

脾的升举,还具有防止人体内脏下垂的作用。

故脾气升,才能使消化吸收的水谷精气上输于肺送达全身;若脾气不升,则会出现“中气下陷”,表现为少气懒言,久泄脱肛,胃下垂,或子宫脱垂,或其它内脏下垂等病证。

同时脾还有喜燥恶湿的特性,若脾虚失运,湿邪内郁,久而困脾,出现头身沉重体倦、脘腹满闷不食、舌苔白厚、脉濡缓等证。

主四肢肌肉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四肢肌肉有赖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的濡养,才能使肌肉发达,四肢健壮。

如果脾的运化失常,气血不能荣于四肢肌肉,则会出现肌肉消瘦,四肢无力,甚至痿废不用。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受纳,即接受和容纳。

腐熟,即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

饮食入口,经食道容纳于胃中,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

水谷经胃的腐熟,下传于小肠,其精微物质经脾的运化而营养全身。

若胃的受纳与腐熟水谷的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胃脘胀痛,纳呆厌食,嗳腐吞酸,或多食善饥等症。

胃气宜降:

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后,必须下输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胃主通降,以降为和,以下行为顺,从而保证水谷的不断下输和消化吸收。

因此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大肠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

胃的通降是降浊,降浊才能继续受纳。

如胃失通降,则不仅影响食欲,而且因浊气不降可出现口臭、脘腹胀闷或疼痛,以及大便秘结。

如胃气上逆,则可见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症。

肝主疏泄

促进消化功能:

脾胃的运化功能与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之间是否协调平衡密切相关。

而肝的疏泄功能,和脾胃气机的升降密切相关。

肝的疏泄,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功能,还体现于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胆汁是肝之余气积聚而成。

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实际上也是肝主疏泄功能的一个方面。

肝的疏泄正常,则胆汁能正常地分泌和排泄,有助于脾胃的运化,促进消化吸收。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全身气机疏通畅达,则有助于脾升胃降,共同完成消化功能;若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影响脾的运化,症见两胁胀满,肠鸣泄泻。

影响胃的降浊功能,在上则为呕逆、嗳气;在中则为脘腹胀满、疼痛;在下则为便秘。

脾与胃的基本病机

脾胃的病状可以概括为主腐熟运化及主升清降浊失常两方面,

(一)脾气虚

在气虚证基础上,以运化功能减退为突出是本证的特点。

表现为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倦怠无力,少气懒言,食少纳呆,脘腹胀满,食后尤甚,大便溏薄或腹泻。

(二)脾气下陷

脾气下陷又称“中气下陷”或“气虚下陷”,是脾气虚的进一步发展。

表现除上述气虚症状外,尚有气陷症状。

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小腹坠胀,便意频数,经久大便溏泻,肛门重坠,甚则脱肛,子宫脱垂,小便混浊如米泔等均是中气虚甚不能固摄而下陷的表现。

(三)脾不统血

脾不统血是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证候。

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兼见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肌衄(皮下出血),齿衄,鼻衄等出血症状。

“脾不统血”与“气不摄血”本无严格划分,二证表现基本相同。

若从理论上说,气不摄血的出血是全身性的,咯血、吐血、便血、尿血、肌衄等均可能是气不摄血所致,其所指范围较广;而脾不统血主要是指脾气虚所致的出血,主要表现为便血与崩漏,可以认为脾不统血是气不摄血的一部分。

(四)脾阳虚

脾阳虚,往往胃阳也虚,故亦称脾胃虚寒证。

本证是脾气虚的进一步发展。

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尚有腹中冷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大便稀溏,白带量多、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寒象。

脾阳虚=脾气虚+里寒。

(五)寒湿困脾

本证是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所表现的证候。

湿邪困脾有寒象者属之,表现为脘腹痞闷胀痛,口粘乏味,不思饮食,泛恶欲吐,腹痛溏泻,头身困重,面色黄晦,妇女可见带下绵绵,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寒湿困脾与脾阳虚都有脾失健运、寒象及湿阻表现,但前者是寒湿外侵,湿为因,中阳受阻,病程短,属实证;后者是阳虚失运,寒湿内生,湿为果,病程长,属虚证或本虚标实证。

(六)湿热蕴脾

湿热蕴脾又称脾胃湿热。

多因感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甘,酒酪酿湿生热,内蕴脾胃所致。

表现为口苦粘腻,脘腹痞闷,纳呆厌食,恶心呕吐,口渴不欲饮,肢体困重,小便短赤,大便臭秽不爽,或有身热起伏,或见色泽鲜明之黄疸,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湿热蕴脾与寒湿困脾,在病机上皆为湿邪阻遏脾气所致,都表现为脾失健运的症状,其不同点在于前者为湿热,后者为寒湿。

(七)胃阴虚

胃之虚证,虽有气虚、阳虚及阴虚三种,然胃之阳气虚常随同脾之阳气虚出现,而胃阴虚则常独立成证。

胃阴不足,胃失濡养,虚热郁于胃中,影响胃纳及和降功能。

表现为胃脘嘈杂、隐痛及虚痞,饥不欲食,食后饱胀,口燥咽干,干呕呃逆,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

(八)胃寒证

本证是胃的实寒证,由阴寒凝滞胃腑所致,故又称寒凝胃脘证。

腹部受凉,过食生冷,寒邪凝于胃,致气机阻滞而发病。

表现为胃脘冷痛,遇寒加重,得温则减,口淡不渴,或伴见胃脘水声漉漉,口泛清水,舌淡苔白滑,脉迟或弦。

胃寒证须与胃气虚寒鉴别。

前者为实寒证,当寒邪袭胃后而急性发病,病势较剧,病程短;后者为虚寒证,发病缓,病程长,迁延难愈,且多在脾胃虚证中出现,伴有脾阳虚不能健运的症状,如腹部胀满,食后更甚,大便溏薄清稀等。

(九)胃热证

本证是胃的实热证,又称胃火证。

据其表现又可分为胃中郁热与胃火上炎两种证型。

前者的病变局限在胃中,又称热炽胃中或胃中伏火,表现为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或食入即吐,或渴喜冷饮,或消谷善饥,尿赤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后者的病变不仅在胃,且循经上熏,沿胃经循行部位,致牙龈肿胀疼痛,面颊肿胀,牙龈出血,咽峡及扁桃体肿痛,口臭等症。

胃热证须与胃阴虚证鉴别。

前者为胃之实热证;后者为胃之虚热证。

(十)食滞胃脘

食滞胃脘又称伤食。

由暴饮暴食,饮食过度而急发。

表现为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吐出酸腐馊食,吐后胀痛得减,或矢气便溏,泻下物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

了解以上脾胃的基本功能和病机,就能对自己的病有个基本了解,找医生看病的时候可以更好反映病情,并可以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食疗保健措施。

==============================================================

补充

(二)--脾不适的症状分类

  

  【脾热】指脾受热邪或过食燥热食物所引起的热証。

主要症状有唇红、咽乾、心烦、腹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小便黄短等。

    

  【脾气虚】指脾气虚弱,运化无力。

临床表现有乏力,食欲不振或食后易胀,伴有眩晕,倦怠,面色萎黄等气虚症状。

多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慢性痢疾,贫血等。

    

  【脾虚湿困】指脾虚内湿阻滞的病理。

脾主运化水湿,为胃行其津液,脾虚则运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湿停滞;水湿的停滞,又反过来妨碍脾的运化。

主要症状有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大便泄泻,甚或噁心欲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热饮,肢体困倦,甚或浮肿,舌苔厚腻,脉缓等。

多见於慢性胃肠炎,慢性痢疾,慢性肝炎等疾病。

    

  【脾阳虚】即脾胃虚寒。

主要症状有胃脘冷痛、腹胀满、呃逆、呕吐、食少、便溏或久泻久痢、倦怠、尿少、浮肿、消瘦、舌淡苔白、脉虚缓。

多见于胃十二指扬溃疡、慢性胃肠炎、慢性肝炎、慢性痢疾、水肿、白带等

    

  【脾阴虚(脾胃阴虚)】指脾胃的阴液不足而影响受纳运化。

主要症状有唇燥口乾,喜饮,口淡无味,饮食减少,大便乾结,舌红苔少或舌面光滑等。

    

  【心脾两虚】即心脾两脏俱虚。

主要症状有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食欲减退,腹胀、便溏、倦怠、面黄、苔白、脉细。

多见于神经官能症、贫血等。

    

  【脾胃湿热】指湿热内蕴脾胃。

主要症状有身目俱黄,腹胀脘痞,饮食减少,噁心,倦怠,尿少而黄,苔黄腻,脉濡数。

多见于黄胆型肝炎或其它急性肝胆疾患。

有些皮肤病如湿疹,脓庖疮等也和脾胃湿热有关。

  

  

  转

(一):

  中医脾虚证是指中医所称之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证,其病情虽较繁杂,但就笔者长期的临床观察,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等,我在治疗方面积累了点滴经验,现略述如下:

  

  脾虚呕吐证见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治宜健脾和胃止呕,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脾虚泄泻证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治宜健脾渗湿止泻,方选参苓白术散化裁。

  

  脾虚水肿证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

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治宜温脾利水消肿,方选实脾饮加减。

  

  脾虚出血证见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脾虚出血乃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治宜健脾益气摄血,方选归脾汤加减。

  

  转

(二)--肝郁脾虚

  中医肝郁脾虚证最常见的5个症状依次是脉弦、胸胁胀闷、纳呆食少、舌苔白和神疲乏力

  

  互动百科:

  

  

  转(三)--脾肾阳虚

  脾肾阳虚证,外邪入里、劳倦内伤,久病虚损均可导致脾肾两脏阳气虚衰。

久泻久利、水邪久踞,致脾肾两脏阳衰,或他脏虚损渐及于脾肾,均可造成两脏同时虚衰而为脾肾阳虚证。

  脾肾阳虚提示脾肾两脏机能减退、运化失职,水湿停滞、阴寒内盛、全身脏腑功能失调。

  脾肾阳虚是以虚为主夹有实证之证候。

主症:

下利清谷、腰膝酸软、肢体浮肿、形寒肢冷。

临床表现:

下利清谷或久泻滑脱或五更泄泻,少腹冷痛,腰膝酸软,小便不利、面目肢体浮肿,甚则腹胀如鼓,形寒肢冷,面色苍白。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转(四)--心脾两虚

  

  

(1)症状:

患者不易入睡,或睡中多梦,易醒,醒后再难入睡,或兼心悸、心慌、神疲、乏力、口淡无味,或食后腹胀,不思饮食,面色萎黄,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象缓弱。

此种不寐临床上比较多见。

  

  

(2)病机:

由于心脾两虚,营血不足,不能奉养心神,致使心神不安,而生失眠、多梦、醒后不易入睡;血虚不能上荣于面,所以面色少华而萎黄;心悸、心慌、神疲、乏力均为气血不足之象;脾气虚则饮食无味,脾不健运则食后腹胀,胃气虚弱则不思饮食,或饮食减少;舌淡、脉缓弱,均为气虚、血少之征。

本型病人多为劳心过度,伤心耗血,或妇女崩漏日久,产后失血,病人体衰或行大手术后以及年老气虚血少等,引起气血不足,无以奉养心神而致不寐。

有的病人则饮食劳倦伤及脾胃,胃气不和,脾阳不运,食少纳呆,气血化生来源不足,无以养心,而致心脾两虚。

正如《景岳全书·不寐》中说:

“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

”因而辨证施治时,必须将以上病机及辨证要点结合起来,辨证方能更加准确。

  

    (3)治法: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4)选方:

归脾汤。

  

    (5)用药:

党参30g,黄芪18g,当归12g,龙眼肉12g,白术9g,木香6g,陈皮6g,茯神15g,酸枣仁18g,远志15g。

  

    (6)方解:

方中党参、黄芪补心脾之气,当归、龙眼肉养心脾之血,白术、木香、陈皮健脾畅中,茯神、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

共奏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功效。

  

    (7)加减:

如心血不足者,可加白芍10g,熟地、阿胶珠各12g,以养心血;如不寐较重者,酌加五味子12g,柏子仁15g,有助于养心安神,或加合欢皮12g,夜交藤、龙骨、牡蛎各30g,以镇静安神;如兼见脘闷纳呆,苔滑腻者,加半夏、厚朴各10g,陈皮12g,茯苓15g,以健脾理气化痰。

脾虚便溏者,宜温脾安神,可选用景岳寿脾煎(人参、白术、山药、干姜、炒枣仁、远志、莲肉、炙甘草);偏于气虚者,可选用六君子汤(人参、炙甘草、茯苓、白术、陈皮、半夏)加炒枣仁、黄芪;偏于血虚者,宜养血安神,可选用茯神散(茯神、熟地黄、白芍、川芎、当归、白茯苓、桔梗、远志、党参、红枣);若偏于心气亏虚者,宜益气镇静为主,可选用安神定志丸(人参、茯苓、茯神、远志、石菖蒲、龙齿);偏于心血虚者,可用甘麦大枣汤加味。

  

  转(五)--心脾两虚病例

  

  女,32岁,单身,企业管理人员,工作较忙,不沾烟酒

  症状:

  1,早醒,睡眠质量差,易做梦

  2,最近半年腰腹长了很多肉,食欲未明显增加,运动量及生活方式均正常

  3,脸上和颈部长痘痘

  4,记忆力减退,精神不好,面色黯淡,发黄,易疲劳

  5,早起口苦

  6,怕冷,久坐腰部会酸累,受不住

  

  在中医看过,说是心脾两虚,我随口问了一下,是不是肾虚,他未明确认可,却同时开了归脾丸和百令胶囊药给我.

  

  想问一下,我究竟是肾虚还是心脾两虚?

如果是肾虚,是阳虚还是阴虚?

  问题补充:

本人身高158,体重50公斤,基本无性生活。

无盗汗现象,近两月经量减少。

医生所开中药已快吃完,并无明显改善,应该怎么办?

  如是心脾两虚,在饮食方面应注意什么?

谢谢。

  

  百度回答:

  那位中医说的对,你确实是心脾气血两虚,且心肾不交。

所以有你所说的那些症状。

但是不是肾虚,自然就不存在阴虚或阳虚的了,不过不及时治疗的话是会对肾造成影响的。

因为心主火,脾主土,肾主水,相信你也了解中医五行学说中的相生相克的关系。

  归脾丸是适合你的,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

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心脾气血暗耗,脾气亏虚则体倦、食少;心血不足则见惊悸、怔忡、健忘、不寐、盗汗;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均属气血不足之象。

上述诸症虽属心脾两虚,却是以脾虚为核心,气血亏虚为基础。

脾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曰: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故方中以参、芪、术、草大队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复中焦运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气补血药滋腻碍胃,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用法中姜、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

全方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为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之良方。

  

  归脾丸分析

  

  

  

  

  转(六)--脾肺气虚

  

  脾肺气虚证是指由于脾肺两脏气虚,出现脾失健运,肺失宣降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久咳不止,气短而喘,声低懒言,乏力少气,或吐痰清稀而多,或见面浮肢肿,面白无华,舌质淡,苔白滑,脉细弱。

  

  【证候分析】本证主要以咳喘,纳少、腹胀便溏与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

久咳肺虚,肺失宣降,气不布津,水聚湿生,脾气受困,故脾因之失健。

  

    或饮食不节,损伤脾气,湿浊内生,脾不散精,肺亦因之虚损。

久咳不止,肺气受损,故咳嗽气短而喘;气虚水津不布,聚湿生痰,则痰多稀白。

脾运失健,则食欲不振,腹胀不舒;湿浊下注,故便溏。

声低懒言,疲倦乏力,为气虚之象。

肌肤失养,则面色晃白,水湿泛滥,可致面浮肢肿。

舌淡苔白,脉细弱,均为气虚之征。

  

  相似证候的辨别:

本证当与单纯的肺气虚证、脾气虚证相辨别。

单纯的肺气虚证以咳喘不止,短气乏力等肺的定位症状为主;脾气虚证以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脾的定位症状为主。

本证除了见一般气虚症状外,还同时见肺脾两虚的定位症状。

  

  转(七)--脾虚忌食物品

  脾虚之人忌吃下列食物。

  

  鸭肉

  性凉之物。

《饮食须知》中曾说:

「鸭肉味甘性寒,滑中发冷气。

」清.王孟英亦云:

「多食滞气,滑中,凡為阳虚脾弱,……皆忌之。

」因此,脾虚之人,尤其是脾阳不足者忌食鸭肉。

  

  甲鱼

  有凉血滋阴作用,属于清补食品,滋腻之物,多食久食则有碍脾之运化功能,引起消化不良,食慾不振。

尤其是脾胃素虚之人,应当忌食之,正如《本草从新》中所告诫:

「脾虚者大忌。

  

  田螺

  性寒,味甘咸,有清热解暑作用。

正因其性质大凉,《随息居饮食谱》中才明确告诫:

「多食寒中,脾虚者忌。

  

  螺螄

  性寒,味甘,虽有清热作用,但对脾胃虚寒之体则不相宜。

正如《本草匯言》中指出:

「此物体性大寒,善解一切热瘴。

胃中有冷饮,腹中有久洩不实,不宜食之。

」姚可成《食物本草》亦说:

「多食令人腹痛不消。

」故凡脾虚者,法当忌食之。

  

  蚌肉

  性寒,味甘咸,能滋阴、清热,但脾虚之人不宜多食,食之易伤脾胃阳气。

所以,清代食医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告诫:

「蚌,甘咸寒。

多食寒中,脾虚便滑者皆忌。

  

  牡蠣肉

  性质微寒,味甘咸,虽有滋阴养血作用,但多食久食则导致脾胃虚寒,加重消化系统慢性疾病的病情,凡因脾虚所致的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症、慢性腹泻者均忌多食。

清.黄宫绣还说:

「脾虚精滑者忌。

  

  梨子

  生梨性凉,脾虚切忌。

正如《饮食须知》中所言:

「多食令人寒中,损脾,生食多成冷痢。

」《本草经疏》亦云:

「脾虚洩泻,法咸忌之。

」清.王孟英也曾指出:

「中虚寒泻者忌之。

」因此,凡脾虚之人,尤其是脾胃虚寒腹泻便溏者,切勿食用。

  

  山楂

  又叫棠株、山裡红。

能开胃消食,但有损害脾胃之弊。

如《本草纲目》中曾说:

「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胀闷者,于每食后嚼二三枚绝佳,但不可多食,恐反克伐也。

」《本草经疏》中也指出:

「脾胃虚,兼有积滞者,当与补药同施,亦不宜过用。

」元.朱丹溪还认為:

「山楂,若胃中无食积,脾虚不能运化,不思食者,多服之,反克伐脾胃生发之气也。

」因此,脾虚之人勿食之,更忌多食常食之。

  

  甜菜

  又叫君达菜。

其性凉,有损脾气。

如《本草求真》中指出:

「脾虚人服之,则有腹痛之患,气虚人服之,则有动气之忧,滑肠人服之,则有洩泻之虞。

」由此可见,对脾气虚弱,尤其是脾虚便溏之人,不宜多食常食之。

  

  枸杞子

  性平,味甘。

但古代医家也有认為,枸杞性寒。

如《别录》中说它「微寒」。

《食疗本草》认為「寒,无毒」。

《本草求真》中还说:

「枸杞,甘寒性润。

」正因如此,对平素脾胃虚弱,或素有脾胃虚寒便溏者,皆当忌之,正如《本草经疏》中告诫:

「脾胃薄弱,时时洩泻者勿入。

  

  此外,脾虚者根据其宜忌原则,应当忌食或少吃阿胶、马奶、牛奶、海参、甲鱼、螃蟹、蛤蜊、蚌肉、蜆肉、鰒鱼、芝麻、蕎麦、柿子、柿饼、荸薺、柑、橘、香蕉、桑椹、无花果、獼猴桃、西瓜、甜瓜、海松子、柏子仁、生萝卜、水芹菜、落葵、菊花脑、茼蒿、菠菜、蓴菜、髮菜、蕺菜、地瓜、丝瓜、生菜瓜、生黄瓜、紫菜、地耳、金针菇、草菇、菊花、金银花、地黄、决明子、西洋参、胖大海、薄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