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09.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659638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卷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0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语文卷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0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语文卷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0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语文卷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0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语文卷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0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语文卷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09.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语文卷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09.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语文卷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09.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语文卷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09.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语文卷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09.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语文卷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09.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语文卷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09.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语文卷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09.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语文卷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09.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语文卷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09.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语文卷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09.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语文卷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09.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语文卷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09.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卷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09.docx

《语文卷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0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卷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09.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卷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09.docx

语文卷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09

玉溪一中2014届高三年级9月月考

语文试卷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

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

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

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

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

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

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

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

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

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

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

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

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

人没有饭吃,活不成;没有精神食粮,同样也活不成。

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

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

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

道家好比是药店,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上药店。

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

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使心灵得以净化。

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

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告诉人们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

佛教主要是讲人死哲学。

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

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

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

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

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的形成。

(2011年11月29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作者认为,“和合”文化是一种健全的心态,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才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中国哲学可以解决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儒讲“拿得起”,道讲“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答案】B

(原文说“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

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

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

”前提错误。

2.“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下列说法不能作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仅靠一种学说是不可能做到的。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的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

【答案】C

(“要素”指人的精神诉求,不是指学说;另外“三家都不可或缺”是指接受其文化的渐染,而并非一定要“信奉”。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只有一种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B.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进则作了必要的补充。

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

D.只有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

【答案】D

(A.无中生有,原文没有“人只有一种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之说;B.偷换概念,改变了范围,“中国固有的学问”比“儒道两家”大得多,另外“只是”一词太绝对,原文说“主要是讲人生哲学”;C.概括失当,并非“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儒道两家既可互补,所谓“一张一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薛嵩,绛州万泉人。

祖仁贵,高宗朝名将,封平阳郡公。

父楚玉,为范阳、平卢节度使。

嵩少以门荫,落拓不事家产,有膂力,善骑射,不知书。

自天下兵起,委质逆徒。

广德元年,东都平,时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遣仆固怀恩东收河朔。

嵩为贼守相州,闻贼朝义兵溃,王师至,嵩惶惑迎拜于怀恩马前,怀恩释之,令守旧职。

时怀恩二心已萌。

怀恩平河朔旋,乃奏嵩及田承嗣、张忠志、李怀仙分理河北道;诏遂以嵩为相州刺史,充相、卫、洺、邢等州节度观察使,承嗣镇魏州,忠志镇恒州,怀仙镇幽州,各据数州之地。

时多事之后,姑欲安人,遂以重寄委嵩。

嵩感恩奉职,数年间,管内粗理,累迁检校右仆射。

大历八年正月卒。

嵩子平,年十二,嵩卒,军吏欲用河北故事,胁平知留后务,平伪许之,让于叔父崿,一夕以丧归。

及免丧,累授右卫将军,在南衙凡三十年。

宰相杜黄裳深器之,荐为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理有能名。

元和七年,淮西用兵,自左龙武大将军授兼御史大夫、滑州刺史、郑滑节度观察等使,累有战功。

滑州城西距黄河二里,每岁常为水患。

平询访得古河道,接卫州黎阳县界。

平率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同上闻,开古河南北长十四里,决旧河以分水势,滑人遂无水患。

居镇六年,入为左金吾大将军。

未几,复为郑滑节度观察使。

长庆元年,幽镇叛,杜叔良统横海全军讨伐不胜,王庭凑围牛元翼于深州。

棣州为贼所窘,朝廷乃委平以师援棣州,平即遣将李叔佐以兵五百救之。

居数月,刺史王稷馈给稍薄,兵士怨怒,叔佐不能戢,宵溃而归。

仍推突将马狼兒为帅,行及青城镇,劫镇将李自劝,并其众;次至博昌镇,复劫其镇兵,共得七千余人,径逼青州城。

城中兵士不敌,平悉府库并家财募二千精卒,逆击之,仍先以骑兵掩其家属辎重,贼众惶惑反顾,因大败。

狼兒与其同恶十数辈脱身窜匿,余党降,稍后者斩于鞠场。

明日,狼兒亦就擒戮,胁从者放归田里。

诏加右仆射,进封魏国公,由是远近畏伏平之威略。

在镇六周岁,兵甲完利,井赋均一。

至是入觐,百姓遮道乞留,数日乃得出。

在河中凡六年,召拜太子太保。

明年,上疏乞老,以司徒致仕,居一年卒,册赠太傅。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七十四》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天下兵起,束身戎伍,委质逆徒委:

顺从,归附

B.时多事之后,姑欲安人,遂以重寄委嵩安:

安排

C.嵩少以门荫,落拓不事家产落拓:

豪放,放荡不羁

D.兵甲完利,井赋均一完:

坚固

【答案】4、B(B.安:

使……安定,安抚)

5.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薛嵩与薛平父子二人功绩的一组是()(3分)

①宰相杜黄裳深器之,荐为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

②嵩感恩奉职,数年间,管内粗理,累迁检校右仆射

③自左龙武大将军授兼御史大夫、滑州刺史、郑滑节度观察等使,累有战功

④至是入觐,百姓遮道乞留,数日乃得出

⑤平悉府库并家财募二千精卒,逆击之

⑥开古河南北长十四里,决旧河以分水势,滑人遂无水患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答案】C.(①④侧面表现⑤薛平作战)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嵩原本替贼兵把守相州,贼兵败后,王师到来,薛嵩就到怀恩马前迎接叩拜,怀恩放了他,并让他做了相州刺史。

B.宰相杜黄裳很器重薛平,推荐他做汝州刺史、兼任御史中丞,治理得好,在当时很有名声。

在淮西战事中,又屡有战功。

C.薛平在滑州时,率领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开凿古河南北总长十四里,挖开旧河来分流水势,滑州百姓于是没有水患了。

D.青州城兵士不敌乱军时,薛平拿出府库和家里的全部钱财招募二千精锐的士兵,迎击对方,叛贼士兵惶惑反顾,于是大败。

【答案】A(A相州刺史是后来怀恩上奏朝廷,朝廷下诏任命,怀恩只是让他仍然守相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军吏欲用河北故事,胁平知留后务,平伪许之,让于叔父崿,一夕以丧归。

译文:

军吏想要遵照河北旧例,胁迫薛平留下来管理后务,薛平假装答应他们,让官给叔父薛崿,在一天夜里因为奔丧回家。

(“故事”“知”“伪”各1分,大意2分)

(2)棣州为贼所窘,朝廷乃委平以师援棣州,平即遣将李叔佐以兵五百救之。

译文:

棣州被叛贼围困,朝廷于是委派薛平率领军队援救棣州,薛平就派遣将领李叔佐带领五百士兵救援。

(“委”“以”被动句各1分,大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千秋岁①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

①千秋岁:

词牌名。

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

②西池:

汴京(开封)金明池。

③鹓鹭:

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8.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请简要描述。

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5分)

【答案】8、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一派热闹的城郊暮春风光。

(2分)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

(1分)以乐景衬哀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分)

9.“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表达技巧进行赏析。

(6分)

【答案】9.“春去也”运用双关。

一声浩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

“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飞红万点”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

(指出任意两种手法,并作分析即可。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6分)

(1),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定乎内外之分,,斯已矣。

(《逍遥游》)

(2)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蜀道难》)

(3)当余之从师也,,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送东阳马生序》)

【答案】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辩乎荣辱之境

(2)可以横绝峨眉巅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负箧曳屣足肤皲裂而不知。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

(1)~(4)题。

(25分)

品质

(英)约翰·高尔斯华绥

格斯拉先生的店房朴素安静,橱窗里陈列的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是模范品,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

格斯拉先生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皴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有点僵硬和迟钝,只有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人们不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一个人年纪大了而又荒唐起来以至于赊账的时候,也决不赊格斯拉先生的账;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请把我要买的东西拿来,让我走吧”的心情,而是像走进教堂那样。

来客坐在那张仅有的木椅上等候,因为他的店堂里从来没有人的。

过了一会儿,看到他从店堂二楼楼梯口往下边望,随后听到一阵喉音,以及趿拉着木皮拖鞋踏在窄狭木楼梯的踢踏声;他终于站在来客的面前,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儿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眼睛眨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

我说:

“格斯拉先生,可以给我做一双俄国皮靴吗?

他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去,我继续坐在木椅上欣赏皮革的香味。

不久,他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张黄褐色皮革。

他盯着皮革对我说:

“多么美的一张皮啊!

”等我也赞美一番后,他继续说:

“你什么时候要?

”我回答说:

“啊!

你什么时候方便,我就什么时候要。

”于是他说:

“半个月以后,好不好?

”我含糊地说:

“谢谢你,再见吧。

”他边说“再见”,边继续注视手里的皮革。

一天,我对他说:

“格斯拉先生,在城里散步时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

”他看了我一下,没有做声,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

“把靴子送回来!

”他说,“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这双靴子的工钱。

有一次,我穿着因为急需才在大公司买的靴子,走进他的店铺。

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说:

“那不是我做的靴子。

”为了讲究时髦,我左脚的靴子有一处很不舒服。

他用手在那地方压了一下。

“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把一切垄断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

我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生意,我很快就要失业了。

”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

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

我定了许多靴子,这些靴子格外经穿。

差不多穿了两年,我也没想起要到他那里去一趟。

我再去那里的时候,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了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一个靴匠的名字。

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

“啊!

格斯拉先生!

”我结结巴巴地说,“你的靴子实在太结实了!

“是的,”他说,“人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

我定做了几双靴子。

过了很久,靴子才送到——但是这几双靴子比以前的更结实。

不久,我到国外去,过了一年多回到伦敦。

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衰老极了,看了叫人难过。

“啊!

格斯拉先生,”我说,“你做的靴子好极啦!

我差不多一直穿。

”他细看我这双皮靴,把手放在靴面上说:

“这里还合脚吗?

我记得费了很大劲才把这双靴子做好。

”我向他确切地说明:

靴子非常合脚。

“你要做靴子吗?

”他说,“我很快就做好,现在我的生意很清淡。

”我说:

“我急需靴子——每种靴子都要!

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什么指望,但有一天靴子送到了。

我一双双地试穿,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

一星期后,我想向他说明:

他做的新靴子是如何的合脚。

走进他的店铺时,店堂里只有一个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呢?

”我问道。

“啊!

”他说,“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了。

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接了定货后,费好长时间去做,顾客可不愿等待呀。

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

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他做出更好的靴子!

他从不登广告,用最好的皮革,还要亲自做,这就是他的下场。

“但是饿死——”“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

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

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据沈长钺译本,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始时格斯拉先生鞋店的橱窗里陈列的几双靴子非常美观,后来靴子失去了原有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这形象地表明格斯拉先生鞋店的境况今非昔比。

B.小说中的“我”多次说格斯拉先生做的靴子“结实”,又说“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什么指望”,实则是委婉含蓄地批评格斯拉先生做的靴子式样笨重难看。

C.格斯拉先生有点像皮革制成的人,严肃、僵硬,因此,人们不敢赊他的账,走进他的店铺就像走进教堂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随意。

D.小说以小见大,通过描写格斯拉先生的悲剧,展现了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的残酷现实。

E.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靴匠格斯拉先生的形象,寄寓了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也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无情。

【答案】D(3分)A(2分)E(1分)BC不给分

B“委婉含蓄地批评格斯拉先生做的靴子式样笨重难看”错误;C人们“走进他的店铺就像走进教堂一样”不是因格斯拉先生为人的严肃、僵硬,而是因为他的手艺精湛,做的鞋子质量很好,表达的是对他的尊重。

E“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无情”不对,小说中“我”以及那名年轻人都对格斯拉先生充满关切、同情。

(2)文中的格斯拉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手艺精湛,认真负责,诚实守信;②热爱本职,坚守理想,至死不渝。

(每点3分,要求能对人物性格准确概括,并能结合小说略加分析)

(3)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情节结构)“我”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通过“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人物塑造)“我”见证了格斯拉先生的鞋店逐步衰落的过程,对格斯拉先生的遭遇有关切,有同情,有思考,写“我”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主人公格斯拉先生的形象;③(主题表达)“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

(每点2分)

(4)对于格斯拉先生,有人认为小说表现了作者对他的赞赏,也有人认为小说隐含了作者对他的批评。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答案】

观点一:

表现了作者对格斯拉先生的赞赏。

①从标题看,“品质”既指他所做的靴子的品质,也是指他的人品;②从周围人的反应看,人们“决不赊格斯拉先生的账”,人们走进他的店堂就像走进教堂那样,表现了人们对他技艺和人品的尊重、敬畏;③从细节描写看,他的“靴子梦”,他对皮革的赞美,都表明了他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对理想的痴迷。

观点二:

隐含了作者对格斯拉先生的批评。

①从顾客的角度看,他不够热情,而且做靴子用时太长,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因而失去了所有的顾客;②从时代发展看,他的经营方式刻板、守旧,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③从小说结局看,他不知变通,在竞争中被人兼并收购,终至饿死。

(评分标准:

观点明确2分,理由充分6分,每点2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和当代大学生谈王瑶先生

钱理群

王瑶先生在建国后长期执教于北大中文系,他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他对中古文学史的研究,他最著名的著作是《中古文学史论》,据有关专家说,可能到现在中古文学史的有关研究还很少有超越他的著作;他另外一个最大的贡献是在建国以后,第一个写《新文学史稿》,是我们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所以有非常巨大的影响。

1987年,王瑶先生曾经写过一篇题为《自我介绍》这样一篇短文:

“在校时诸多平平,鲜为人知。

惟斯时曾两系囹圄,又一度主编《清华周刊》,或能为睽违已久之学友所忆及。

多年来皆以教书为业,乏善可述,今乃忝任北京大学教席。

迩来垂垂老矣,华发满颠,齿转黄黑,颇符‘颠倒黑白’之讥;而浓茗时啜,烟斗常衔,亦谙‘水深火热’之味。

惟乡音未改,出语多谐,时乘单车横冲直撞,似犹未失故态耳。

“出语多谐”,是王瑶先生最为特别的语言表达方式。

先生著作里的语言,和他日常生活中谈话的语言是不一样的,有很大的差异。

先生著作的语言是标准的学术语言,严谨而简洁;但在日常谈话中,他确实“出语多谐”。

鲁迅先生喜欢给人起绰号,入木三分,到了刻毒的地步。

王瑶先生也是这样,假如私下讨论一个人,或一类人,他会用一句话概括,概括得也是入木三分,让人终生难忘。

我举个例子:

他说我们学者中有一类,与其说是学者,不如说是社会活动家,是“社会活动家型的学者”。

我们今天就到处遇到这样的社会活动家型的学者,他或者根本没有学问,但极善公关,或者也有点学问,开始阶段还下了点工夫,取得一定成绩,然后就通过社会公关极力推销自己的产品,以取得最大报酬,得到最大限度的好处,包括政治和物质的好处,通常情况下,还要超值。

而他们一旦掌握权力那就很可怕,他会充分利用现有的体制,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拉帮结派,“武大郎开店”,压制才华高于自己的同辈或年轻人,有的就成了学霸。

——可以说,王瑶先生的概括是击中了某类人,以及我们的教育体制的要害的。

王先生还把一些学者称为“二道贩子”,即向外国人贩卖中国货,又向中国人贩卖外国货。

他并没有真学问,无论对中国文化,还是外国文化都并无真知、深知,一知半解,抓住一些皮毛,就到处炫耀,糊弄,他的学问全在一个“贩”字。

——这话说得非常刻毒,却也击中要害。

王瑶先生在八十年代就看出了贩卖学术,即学术商业化的倾向,这样的眼光不能不让人折服。

我现在在观察当下中国学术界与教育界时,常常要想起王瑶先生取的这样两个绰号,我觉得这都可以称得上某些学者类型的经典性概括。

王瑶先生还有一段话也让我不能忘怀。

有一天王瑶先生找到我,他说,我现在面临两难选择:

我现在年纪已经大了,要是继续努力,发挥余热,不过是“垂死挣扎”;要是什么也不做,那就是“坐以待毙”,你说我该怎么办?

他最后的选择是: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垂死挣扎”。

——我当时听了以后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也反过来问自己:

我是不是也面临着这样的两难,虽然我年纪比王先生轻。

这是一个人类共同的生命命题:

所有的人,都有同一个“死亡”在等待你,这是毫无例外,不可选择的;但由生到死的路途,却有“有为”(“垂死挣扎”)与“无为”(“坐以待毙”)两种选择。

这背后是有一个人生哲理的,即人生意义和价值不在于结局,而在于过程。

在“挣扎”的过程中,“有”所“为”,爆发出生命的火花,哪怕是只有一个瞬间,也会带来美感,就有了某种价值;如果选择“无为”,什么也不干,这样的生命就没有一点光彩,就真的“坐以待毙”了。

这里有很深的哲理,但王瑶先生用一种玩笑式的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就具有很大的冲击力。

(节选自《和当代大学生谈王瑶先生以及我们那个时代所受的教育》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中古文学史论》是王瑶先生最为重要的学术贡献之一,到现在中古文学史的有关研究还没有产生超越他的著作。

B.王瑶先生著作里的语言,是标准的学术语言,严谨而简洁,与他日常生活中谈话的语言存在很大差异。

C.王瑶先生用“武大郎开店”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一旦掌握权力就会充分利用现有体制,压制才华高于自己的同辈或年轻人的某类人。

D.作者主要运用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的手法,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王瑶先生的个性与人格魅力。

E.王瑶先生在评价某些人事时,具有入木三分、不乏刻毒的鲁迅式的风格,那些精准的概括不但常常击中某类人或教育体制的要害,还具有一定的预见性。

【答案】E(3分)C(2分)B(1分)AD不给分

解析:

A项说法绝对,原文是“可能到现在……还很少有”;D项错,肖像描写并非是本文塑造王瑶形象的主要手法,唯一有关人物外貌的信息来-自王瑶的《自我介绍》,而这依然属于从语言描写的角度塑造王瑶“出语多谐”的个性。

(2)本文第二段王瑶先生的《自我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