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主观题汇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665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主观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教育学主观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教育学主观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教育学主观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教育学主观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教育学主观题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教育学主观题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教育学主观题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教育学主观题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教育学主观题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教育学主观题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教育学主观题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教育学主观题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教育学主观题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教育学主观题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教育学主观题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教育学主观题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教育学主观题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教育学主观题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教育学主观题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主观题汇总.docx

《教育学主观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主观题汇总.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主观题汇总.docx

教育学主观题汇总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近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国家化,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宗教、政党不参与学校教育;

4教育的法制化,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现代教育的特点:

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20世纪后期教育的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族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的全球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具有科学性。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率;

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

5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5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开展学生异常行为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教育学的价值: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孔子的教育思想:

1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

2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

3教育内容:

修订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偏人事文事,轻科技与生产劳动;

4教学原则与方法:

a启发诱导;b因材施教;c学思行结合;d温故知新。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与影响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6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

7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8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平行性。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2环境为人个体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

3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4个体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

5文化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传递、保存、活化)

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选择、提升、整理)

3教育能够创播、交流、融合文化;

4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6个体身心发展的整体性。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对个体的特殊功能体现在那些方面。

1学校教育为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

2坚持全面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5注意提高全民族素质;

教育方针的特性:

1全局性;2变动性;3现实性;4阶段性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们的教育理想;

3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文化传统

6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

1学生是个性化的人;

2学生是完整性的人;

3学生是发展性的人;

4学生是主体性的人。

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1改变教育观念;

2转变学生观;

3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组成。

德育:

方向、灵魂;智育:

认识基础;体育:

物质保证和基础;

美育和劳动基础教育:

德智体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间接性;示范性,主体性

连续性,广延性;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习形式:

接受学习是学习的主要形式;

2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过程,具有自主性策略性和风格性,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3学习内容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具有间接性;

4学习目标具有全面性;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6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

7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学生文化的特点。

1过渡性;2非正式性;3互补性;4多样性

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知己、朋友的角色

6学者,学习者,研究者角色

教师的职业素养。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2教师的能力素养;

3教师的知识素养;

4职业心理健康;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对待事业: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

3对待集体:

团结协作;

4对待自己:

为人师表。

 

教师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5丰富的实践知识;

教师的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

2组织管理能力;

3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5教育科研能力;

6学习能力;观察学生的能力;

8创新能力;

8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职业心理健康;

1高尚的师德;

2愉悦的情感;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健康的人格。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1精通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该学科的相关知识;

3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本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一定的研究能力;

2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态度和动机的完善

3能力的提高

4知识的拓展和升华

5专业自我的形成

6教师的专业人格

()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师范教育

2自我教育

3入职培训

4在职培训

5跨校合作

6专家指导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进行专门训练;

3开展微格教学;

4反思教学经验

教师威信建立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2教育专业素养

3教师的人格特征

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专业化的实现。

国家:

1加强教师教育2制定法律法规3提供经济保障

个人:

勤于反思,勇于实践,恒与研究,善于学习

现代教学观:

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a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

b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

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与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现代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b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c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d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a学生是完整的人

b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c学生与成人之间具有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c学生是责权主体

师生关系的内容。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2人格上是平等的

3社会道德上相互促进的关系

 

现代教师观: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

4从学习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4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理想师生关系)。

1人际关系:

尊师爱生;

2社会关系:

民族平等;

3教育关系:

教学相长;

4心理关系:

心理想容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教师: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

学生:

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环境:

学校的人际关系;课堂的组织环境;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一教师方面:

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发扬教育民主;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二学生方面:

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老师;

三环境方面: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风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具体内容

1对事业无私奉献;

2对学生真诚热爱;

3对同事团结协作;

4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2有利于强化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

3有利于纯化教师行业的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原则和理念。

1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是基本而又特殊的课程资源;

2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本身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3学生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也是开发者,

4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1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2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

3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4开发主体为教师,而不是专家;

5是国家课程的补充;

6个性化是价值追求;

7善于利用现场课程资源

8同一目标的追求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学校个性化发展需求;

2有利于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

3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结构的内容。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构想)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

4农村中学的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课程实施的取向。

1忠实取向

2相互调试取向

3创生取向

泰勒的目标模式。

1学校应追求哪些目标

2怎样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3怎样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

4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2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3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4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5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横向和纵向联系

6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学习

当前课程评价的基本特征。

1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2更加注重评价过程,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3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共同参与评价;

4评价方式多元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5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全面素质评价。

教学的一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3发展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5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学科教学/学科课程/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优缺点

优点:

1从社会发展角度讲,有助于文化遗产的系统继承;

2从学生角度讲,有助于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知识;

3从教学角度讲,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容易评价;

4从国家角度讲,有助于培养尖端人才和促进国家科技发展;

缺点:

1从学生发展讲,不能照顾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科知识的重复会加重学习的负担;

2从课程角度讲,容易造成知识与现实脱节,也容易使各门知识割裂;

3从教学角度讲,容易导致偏重知识的传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

活动课程/学生中心课程论的优缺点:

优点:

1能满足儿童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强调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获得认识世界的直接经验;

缺点:

1难以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2为活动而活动,容易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3师资不具备的情况下,实施起来具有一定难度;

4以儿童为中心,容易轻视教育的社会任务。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在掌握双基的基础上学会学习;

2实现课程结构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实现课程内容发转变,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5实现课程评价的转变,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目标模式(泰勒),目的游离模式(斯克里文),

cipp模式(斯塔弗尔比姆),cse模式(斯泰克)

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

(合理性,和谐性,可传播性,可操作性,明确性,简约性(二合二可简明))

2学区的特征

3学校的特征

4校外环境

制约课程的因素

社会,知识,儿童,课程理论;

至于课程目标的依据:

社会,知识,儿童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特殊性)。

1教学对象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2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

3有领导的认识

4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5认识的教育性和发展性

教学过程的结构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贯彻直接经验为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结合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3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4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要防止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倾向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2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3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4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3贯彻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教学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发展性原则,

8因材施教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1)含义

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

(2)基本要求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结合教育内容的特点进行品德教育;

3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5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含义

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基本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加强教学的时间环节;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5正确处理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之间的关系

直观性原则

(1)含义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使学生获得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深刻、全面掌握知识。

(2)基本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教具要用典型性和目的性

4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5自制教具

启发性原则

(1)含义

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主动探究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基本要求

1加强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学会说呢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循序渐进原则

(1)含义

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

(2)基本要求

1教学要有系统性;

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4引导学生讲知识系统化,体系化。

巩固性原则

(1)含义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呈现出来,

(2)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因材施教原则

(1)含义

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2)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要坚持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2教师要了解学生,面向全体学生

3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4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发展性原则

(1)含义

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基本要求

 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读书指导法。

4读书指导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参观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实验法。

(2)实习作业法(3)练习法。

4实践活动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1)发现法

以情感陶怡为主的教学方法:

1欣赏教学法2情境教学法

 

讲授法的优缺点

优点:

1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

3能结合知识传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缺点:

1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不利于因材施教;

3容易造成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效果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

2要讲究教学策略和方式,3层次分明,重点突出,4讲授要有启发性,5讲究语言艺术,6配合其他教学方法使用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善于问问题,问题要有启发性,挑战性和多样化,

3谈话中要善于启发诱导;

4谈话结束后要做好归纳小结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1讨论前,教师有提出有吸引力的题目,明确讨论的具体要求;

2讨论中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3讨论结束后要善于小结

论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是要求;

2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3教学手段、教学环境

4课程性质和特点

5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6学生的年龄特征

7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

上课,

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与不足。

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4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5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多方面的发展

6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

3不利于因材施教

4不利于学生之间的真正交流和启发

5某些情况下容易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6不能适应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教师如何备课(三备三写)。

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写好三种计划:

学年计划(学期计划),课题计划(单元计划),

课时计划(教案)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结构合理;4教学方法适当;5讲究教学艺术;6板书有序;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布置作业的要求。

1布置作业要有目的,有重点,作业的要求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