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承发包作业管理制度.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86864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限空间承发包作业管理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有限空间承发包作业管理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有限空间承发包作业管理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有限空间承发包作业管理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限空间承发包作业管理制度.docx

《有限空间承发包作业管理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限空间承发包作业管理制度.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有限空间承发包作业管理制度.docx

有限空间发/承包作业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规范有限空间承发包作业行为,强化承发包单位的安全意识,确保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根据国家和公司对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规定,结合生产实际,特制定有限空间发/承包作业管理制度。

目的

在有限空间承/发包作业中,为明确各方安全责任,认真落实安全防范措施,预防有限空间事故的发生,确保作业人员安全。

依据

1、《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2013年第59号令)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JG/ZYS-09-822)

《外来队伍安全管理制度》(JG/ZYS-09-824)

《相关方控制程序》(JG/CX-31)

范围

凡在公司区域内从事有限空间作业发包和相关方承包有限空间作业项目的均在本制度的管理范畴。

职责

发包单位的安全责任

在公司范围内需委托或发包给相关方单位(简称承包方)实施有限空间作业项目工程的,项目管理单位(简称发包方)应履行以下安全责任:

严格审查承包方的安全资质和作业条件,严格控制承包方的承包范围,严禁承包方再行转包。

对符合承包作业条件的相关方办理相关安全资质备案手续,签订项目施工作业合同,同时签订包括有限空间作业在内的安全管理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

审查承包方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方案,对其方案的安全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确认,并对安全措施的落实进行作业过程的监督管理。

作业前,应对承包方作业人员履行安全教育和现场安全技术交底,并履行安全管理和现场协调的职能。

协助承包方办理有限空间作业许可手续,督促承包方及其作业人员严格遵守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认真执行有限空间“一备三查”和“先隔离、再通风、又检测,后进入”的制度。

检查承包方在有限空间作业现场的安全工具和防护装备的配备和使用,对承包方人员的作业行为和安全措施的执行进行现场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作业的违规行为。

作业完毕,督促承包方做好现场作业人员的清点及安全撤离。

发生有限空间事故,督促承包方及时上报,并协助作好现场应急救援及善后事宜。

承包单位的安全责任

1、承揽符合安全资质和作业范围的有限空间作业项目,自觉接受发包方(含项目所在区域的生产单位)的安全管理。

2、建立包括项目负责人、安全监护人、作业人员在内的安全管理网络体系,制定包含有安全职责的安全管理制度、有限空间作业规程及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3、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方案,上报发包方审查合格后贯彻落实;为作业人员提供符合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及安全防护用具,为作业现场配备防毒、防火、防爆等应急设备或救生设施。

4、进入承包作业区域前,必须对所有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使其了解存在的危险因素、安全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和紧急避险的技能知识。

5、开工前,对作业设备、安全器具、人员状态及现场安全状况进行检查和确认,并及时办理有限空间作业许可手续。

6、作业中,严格执行发包方及所在区域生产单位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及作业安全规程,认真执行现场监护及作业安全确认,严格落实有限空间作业“先通风、后检测、再进入”的制度。

7、主动接受发包方及所在区域生产单位人员的现场管理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违规行为和隐患,要及时纠正和处理。

8、作业中发生异常情况或出现事故的,立即停止作业,组织人员撤离,并在确保人员自身安全情况下,参与事故抢险和应急救援。

生产单位的安全责任

1、对进入本生产区域的从事有限空间作业的相关方实施安全管理,对二级以上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进行审查、审批,对相关方报送的作业安全措施进行符合性检查。

2、对进入本管辖区域的相关方人员履行安全告知、现场检查、作业条件确认等安全管理。

3、为相关方提供符合安全作业的工作环境,并为相关方的有限空间作业提供便利条件。

4、对本辖区发生的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实施事故抢险和现场救护,并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紧急疏散等应急支援和支持。

安全部门的管理职责

1、负责对有限空间发/承包作业的安全监管,对相关方进入公司施工作业的进行安全资质备案管理。

2、对承包方提交的一级有限空间作业许可手续进行审批,对其作业和防护措施的有效性进行检查。

3、对有限空间作业进行综合监管,对发现的违规行为和现场隐患予以查处,并督促有限空间发/承方进行隐患项目的整改落实。

4、参与有限空间事故应急救援处置工作,对发生的有限空间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5、根据有限空间作业变化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变更,及时对本制度进行修改或补充。

管理流程

(一)严格审查承包方作业安全条件

工程管理部门或各生产单位需委托相关方进行有限空间作业的,应依据公司在相关方及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对承包项目作业的相关方进行严格的作业条件审查。

主要审查内容如下:

1、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⑴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方案

⑵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

⑶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⑷有限空间安全教育制度及相关记录

⑸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

⑹有限空间事故应急预案

2、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防护设施

⑴一氧化碳检测仪及氧气含量检测仪

⑵机械通风设备(密闭空间或仅有单个出入口的有限空间)

⑶空气呼吸器、长管呼吸器等应急逃生设备

⑷安全照明灯具、安全带、安全绳索、安全梯、安全支架等公用安全防护器具

⑸灭火器、现场呼叫联系的通讯工具

⑹个体防护用品(安全帽、劳保鞋、防护手套、护目镜)安全护栏以及现场警示标志

3、有限空间作业人员条件

⑴作业人员应身体健康,用工年龄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

凡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以及身质较弱的不宜从事有限空间作业。

⑵项目负责人应熟悉作业现场环境、工艺,有及时判断和处理异常情况的能力。

⑶现场监护人应有安全防护和应急救援知识,工作负责,反应灵敏,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予以示警信息,紧急通知作业者撤离。

⑷作业人员应具有基本的操作技能,并持有国家规定的专业作业资格证。

(二)签订协议明确双方安全责任

发包单位在与承包方签订施工作业合同时,必须同时签订包含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内容的安全管理协议,明确双方的安全责任。

管理协议应包括以下内容:

明确发/承方的管理职责分工和双方的安全权利及义务。

明确应急救援设备设施的提供方和管理方。

明确对突发异常事件的应急救援的程序、措施以及职责和义务。

明确作业中的其他安全注意事项。

(三)强化作业现场管理

1、承/发包单位必须在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区域前办理有限空间工作许可审批手续,并附相应的记录资料。

双方签字并经许可审批部门签字同意,方可进入现场从事有限空间作业。

2、承包方在单个独立的区域进行有限空间作业的,有发包单位对作业进行直接安全管理。

3、如进入生产现场从事检修、交叉施工等有限空间作业项目的,承包方还须接受所在区域生产单位的安全管理,服从生产单位相关人员对其进行的入场安全培训,安全告知、现场管理和违规处罚。

4、无论独立区域还是在生产区域,发包方均应对承包方进行全面安全管理。

5、在生产区域作业的,由生产单位对发包方和承包单位实施统一协调、管理。

6、做好有限空间作业中的安全交底,防止因安全交底不清而引发事故。

(四)有限空间作业程序及安全要求

承包单位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应按作业审批、作业前的准备、作业的组织和实施、撤离、总结评价等流程,做好各阶段的安全工作。

1、作业许可证的审批

⑴进入二级以上有限空间作业点作业的,承包方必须办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证》,严格执行审批程序,经审批单位签字同意,方可进入作业,未经许可或审核不合格的,不得进行作业。

⑵进入三级有限空间作业点的,承包方必须制定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并经发包方管理人员或生产单位相关人员对安全措施的执行确认,方可进入作业。

⑶进入一级有限空间作业的,承包方办理许可手续,经发包方或生产单位(进入生产区域作业的)审查,报公司安全部门审批。

⑷在独立区域进行二级有限空间作业的,由发包方对其许可手续进行审核签批,并对作业安全实施管理。

⑸进入生产场所区域的二级有限空间作业的,由所在区域生产厂的厂级管理部门对其许可手续进行审批,并对作业过程进行过程控制管理。

⑹许可审批单位在作业审批时应对作业项目负责人及监护人、现场联系人等进行明确,并对其作业安全管理提出具体的要求。

2、作业前的准备

承包方项目负责人接到任务后,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⑴听取发包方项目管理负责人员对作业内容以及危险因素和防范重点的告知。

⑵到现场对作业环境及相关设备设施、作业条件进行熟悉和了解。

⑶对作业成员进行分工,对安全提出具体要求。

⑷编制作业安全方案,填报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并按规定程序履行申报。

⑸对作业用的设备、工器具、安全防护装备以及应急救护设施进行准备。

3、作业的组织和实施

承包方作业人员到达现场后,应做好以下工作:

⑴作业人员接受现场安全培训或安全告知教育,对作业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对安全工器具进行检查。

⑵在作业区域设置警戒线和警示标识,如夜间作业,还需设置警示灯光。

⑶按规定穿戴劳动防护用品以及使用的安全工具和必要防护器具。

⑷对作业场所的安全条件进行确认,对连接有毒有害物质的设备设施的隔离措施进行检查,并对现场通风进行确认。

⑸由专业人员对作业现场氧含量和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进行检测,检测合格方可组织人员进入。

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人员不得进入。

动火作业,一氧化碳应小于12.5%,作业场所一氧化碳氧含量浓度应低于30ppm,氧含量为19.5~23%,硫化氢浓度应低10ppm。

如低于安全值范围,进入人员必须采取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并增加现场机械通风设施,加大通风量和换气次数。

⑹作业环境发生变化或工作时间超过2个小时的,还应对作业场所进行重新检测(每2个小时定时检测),根据检测结果,确定作业方案和防控措施的执行或补充。

⑺作业期间,要保持连续通风,确保空气流通,禁止使用氧气进行通风换气。

⑻作业过程中,负责人和现场监护人要密切观察作业状况,并与作业人员保持通畅的联系,定时呼叫,对作业现场安全进行确认。

⑼一旦发现异常,现场负责人应立即组织人员紧急撤离。

4、撤离

作业完毕后,现场负责人应清点人数和设备,并组织人员撤离和撤除设备、设施,恢复作业现场原状。

总结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