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世界政治发展历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7133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27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世界政治发展历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世界政治发展历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世界政治发展历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世界政治发展历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世界政治发展历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世界政治发展历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世界政治发展历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世界政治发展历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世界政治发展历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世界政治发展历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世界政治发展历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世界政治发展历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世界政治发展历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世界政治发展历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世界政治发展历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世界政治发展历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世界政治发展历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世界政治发展历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世界政治发展历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世界政治发展历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世界政治发展历程.docx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世界政治发展历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世界政治发展历程.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世界政治发展历程.docx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世界政治发展历程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

世界政治发展历程

[世界政治发展历程]

【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1)一个实质:

是奴隶制民主政治,是少数男性公民的民主,是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

(2)两个基本特点:

人民主权,轮流执政。

(3)三个发展阶段:

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确立,伯利克里改革将雅典民主政治推向了顶峰。

(4)四点认识:

是雅典奴隶制经济,特别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与雅典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为雅典创造辉煌灿烂的文明奠定了基础;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创立奠定了初步基础。

2、罗马法

(1)一个趋势:

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

(2)两个转变:

由习惯法到成文法,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由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标志是《民法大全》的颁布。

(3)三大原那么:

维护奴隶制、保护私有财产、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

(4)四方面影响:

①稳定了罗马的统治。

②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那么和做法,都可以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

③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④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

【二】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发展演变史

1、英国君主立宪制

(1)确立标志:

颁布1689年《权利法案》。

(2)一条主线:

议会的发展演变。

(3)两个趋势:

国王权力逐渐削弱和议会权力不断加强。

(4)三个转移:

立法权力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力由国王转移到内阁;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

2、美国总统共和制

(1)确立标志:

颁布1787年宪法。

(2)一个转变:

邦联制转变为联邦制。

(3)三大权力:

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4)三项原那么:

中央集权(联邦制)原那么、分权制衡原那么和民主原那么。

3、法国总统共和制

(1)确立标志:

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或1875年宪法)。

(2)一项制度:

共和制度。

(3)两大权力:

行政权力和立法权力。

(4)三种职责:

总统、参议院和众议院。

4、德意志君主立宪制

(1)两个核心和一个标志:

核心——在德意志联邦内以普鲁士邦国为核心,在国家政权中以皇帝为核心;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

(2)两种方式:

王朝战争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三个特点:

主导权掌握在容克地主阶级手中;不彻底、不完善,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三】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理论——马克思主义诞生

(1)标志:

《共产党宣言》发表。

(2)三个条件:

理论来源——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阶级基础——三大工人运动;个人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

(3)四个内容:

肯定阶级斗争在推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阐明社会发展规律;揭示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号召无产阶级联合。

(4)意义: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更加蓬勃发展起来。

2、实践——巴黎公社

(1)两大矛盾:

民族矛盾——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普鲁士大军压境;阶级矛盾——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要解除巴黎人民国民自卫军武装。

(2)两个措施:

政权建设——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工人阶级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社会经济——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3)两个失败原因:

主观——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同外省革命者取得联系,没有发动农民;客观——临时政府力量强大,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无产阶级革命条件不成熟(根本原因)。

(4)两大经验:

坚持暴力斗争;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现无产阶级专制。

(5)两个教训:

必须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领导;必须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十月革命

(1)原因: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一战激化了国内矛盾;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稳固的工农联盟。

(2)三大文件:

“四月提纲”、《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3)四件大事:

二月革命、“七月事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4)意义: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指明了一条道路。

【四】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两大阵营的出现推动了两极格局的形成,“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

欧共体建立、日本崛起、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兴起。

3、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苏联解体、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提高。

近代英、美、法、德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比较

项目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

法国总统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

名称

国王

总统

总统

皇帝

产生

方式

世袭

选民间

接选出

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

世袭

任期

终身

每届四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每届七年,可连选连任

终身

实权

行政权

行政权

行政、立法、军事

首脑

名称

首相

总统

总统

宰相

产生

方式

首相提出,国王任命

总统提名,国会批准

总统任命

皇帝任命

首脑与议会(国会)的关系

内阁对议会或首相负责,由内阁协调首相与议会的关系

总统与国会分权制衡

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议会和宰相对皇帝负责

立法机构

议会

国会

议会

议会

[世界经济发展历程]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阶段

推动因素

主要资本

主要途径

影响

15~16

世纪

新航路

的开辟

商业资本

欧洲殖民

扩张和掠

夺   

世界市场

雏形出现

17世纪至

18世纪中期

殖民扩

张、争霸

世界市场

继续拓展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后期

工业革命

工业资本

商品输出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40年代  

第二次工

业革命

私人垄

断资本

瓜分世界、

资本输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0世纪40年代以来

第三次科

技革命

国家垄

断资本

不平等的

国际经济

秩序  

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2、两次工业革命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

条件:

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殖民贸易和掠夺提供了资金;海外市场的扩大

前提:

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条件: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工业革命及殖民扩张积累的资金;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

时间

18世纪60年代以后

1870年以后

主要

成就

纺织技术的革新:

“珍妮机”;

动力机器:

蒸汽机;

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

轮船、火车

电力的广泛应用:

发电机、电灯、电话;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汽车、飞机;

化工技术的发展:

提炼多种化工合成材料;

传统工业部门进步:

钢铁工业

对欧美:

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引起资本主义革命和变革。

对殖民地:

带来了灾难;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对世界: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对欧美:

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关系调整,垄断组织出现。

对殖民地:

带来灾难;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对世界: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

(1)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直接原因——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股市投机行为和过度信贷消费加剧矛盾。

(2)特点:

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

(3)影响:

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治危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2、罗斯福新政

(1)背景:

国际局势动荡不安;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国内改革呼声高涨;罗斯福就任总统。

(2)实质: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两个阶段:

调整与复兴经济;改革。

(4)三项内容:

救济、复兴和改革。

(5)四项措施:

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复兴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实施救济与举办公共工程。

(6)意义:

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改善了美国人民的生活。

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变化:

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西方福利国家在二战后得到发展;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三产业得到发展。

(2)评价:

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向社会主义过渡:

从直接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

农业上,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上,解除了对大部分小型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贸易上,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上,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3)作用: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斯大林模式

(1)形成:

工业化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1936年宪法的制定。

(2)特征:

经济上,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政治上,高度集权。

(3)经验教训:

国家宏观调控经济,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国家为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经济体制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领域——农业、工业,以农业为突破口;评价——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改革以失败告终。

(2)勃列日涅夫改革:

领域——政治、经济,工业改革为重点;评价——前期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最终失败。

(3)戈尔巴乔夫改革:

领域——政治、经济,先经济后政治;评价——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效,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四】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①背景:

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大增,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②过程:

1944年7月,44国代表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附件,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③基本特征:

黄金↔美元↔各国货币。

④作用:

使美元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2)世界贸易组织(WTO):

①背景:

二战后,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和依赖的程度加深;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开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关贸总协定仅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难以适应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

②建立:

1994年4月决定成立,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

③意义:

标志着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成员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2、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

名称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欧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建立时间

1989年

1993年

1994年

成员性质

发达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地区)

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合作领域

经济

经济、政治

经济

特点

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在经济结构上有很强的互补性

由最初的经济合作到政治、经济一体化;规模由小到大

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

说明

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

3、世界经济全球化

根本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技术手段

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体制保障

市场经济体制得到普遍认可

障碍消除

两极格局的结束,多极化趋势的到来

推动者

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

表现

国际贸易增加;世界市场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多

本质

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评价

对世界

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对发达

国家

在经济全球化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对发展

中国家

为其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但在经济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历程与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

新航路开辟以来,随着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扩展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国际经济格局与世界大国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1)意大利地处地中海沿岸,新航路开辟以前,它垄断东西方贸易的商路,成为当时欧洲的经济中心。

(2)新航路开辟后,商业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班牙、葡萄牙逐渐崛起;17世纪荷兰崛起,垄断世界殖民贸易;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3)英国首先进行工业革命,在19世纪中期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确立了全球经济霸权;19世纪末,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美、德两国开始崛起,冲击了英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4)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衰落,美国崛起,美国开始掌握世界经济霸权;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和区域集团化;中国的崛起和强大,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二】整体认识20世纪的三大经济模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模式)

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所经历工

业化道路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指导

思想

凯恩斯主义

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农业

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非农产业、乡镇企业、现代农业

经济

体制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特点

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

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具有僵化性、封闭性

肯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具有开放性

[世界思想文化发展历程]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1、人文主义的起源

(1)智者学派:

公元前5世纪,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构成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2)苏格拉底:

主张“美德即知识”,是人类精神觉醒的重要表现。

2、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

①一个核心和中心:

人文主义和意大利。

②两个阶段:

前期(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和后期(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③三个领域:

文学艺术领域、自然科学领域、思想领域。

④四方面影响:

解放了思想,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挑战;推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容易导致个人私欲膨胀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出现。

(2)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

1517年,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主要观点是强调“因信称义”。

(3)启蒙运动:

①一个核心:

理性主义。

②两个国家:

兴起于英国,发展于法国。

③三个内容:

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科学理性。

④四个代表及其主张:

伏尔泰——提倡天赋人权,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卢梭——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康德——人权、自由、平等。

⑤五方面影响:

为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推动了科技发展与进步;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发展历程

1、经典力学和进化论

(1)经典力学:

英国科学家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经典力学的创立。

促进了资本主义两次科技革命的出现。

(2)进化论: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标志着生物进化论诞生。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对欧洲及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1)蒸汽机的发明:

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使人类社会步入“蒸汽时代”。

(2)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末,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相对论、量子论和现代信息技术

(1)相对论:

爱因斯坦提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为人类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

(2)量子论:

德国普朗克提出,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3)现代信息技术

①计算机出现:

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发明电子计算机,把人类社会引入“信息时代”。

②互联网诞生:

20世纪60年代末,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

【三】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

①时代背景:

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引起人们的失望和不满。

②主要成就:

雨果(法)的《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大仲马(法)的《基督山恩仇记》;拜伦(英)的《唐璜》和雪莱(英)的《西风颂》。

(2)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①时代背景:

19世纪30年代以后,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积聚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和复杂。

②主要成就:

巴尔扎克(法)的《人间喜剧》被称为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列夫·托尔斯泰(俄)的《战争与和平》,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光辉面与阴暗面。

(3)现代主义文学:

①时代背景:

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感到失望。

②主要成就:

海明威(美)的《老人与海》是现代主义手法的代表;贝克特(爱尔兰)的《等待戈多》是典型的现代主义作品。

2、美术和音乐

(1)美术:

①流派:

自18世纪末以后,先后产生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现代主义美术。

②印象派:

借助光学研究成就,用光和色描绘外部世界。

代表有法国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

20世纪初,荷兰的凡高、法国的高更、塞尚,被称为后期印象派。

③现代派:

其特点是对色彩和视觉深入研究,反对传统和理性,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表现形式。

代表有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2)音乐:

①自18世纪末以来,先后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发展阶段。

②德意志音乐家贝多芬,是连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代表作品是九部交响曲。

3、影视

(1)电影:

①诞生: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人类第一部电影。

②发展:

无声电影——美国人格里菲斯和卓别林在电影制作和表演方面成就巨大。

有声电影——影像与声音结合,世界电影进入全面繁荣阶段。

(2)电视:

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诞生。

50年代,美国普及电视。

(3)影视艺术的功能:

娱乐性、艺术鉴赏性、传播资讯及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17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四个阶段

(1)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工商业的发展,经济上的进步导致技术的进步;政治上大多数国家的资产阶级尚无力量推翻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王权的庇护以发展自己,而国王要依靠资产阶级来削弱贵族势力,并推行重商主义扶持资产阶级,这种王权与资产阶级的妥协造成了文学艺术的封建色彩。

欧洲文学艺术流行的是古典主义潮流,它崇尚理性和创作的规律性,追求完美和谐的形式。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

该时期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革命正在加紧进行,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壮大起来;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爆发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确立后,人们对现实不满,标志着古典主义时期的结束。

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激进运动相对应的是文学艺术领域的浪漫主义运动发展起来。

(3)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

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和弊病逐渐暴露,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开始取代浪漫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主流。

(4)20世纪以来。

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及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普遍的危机感,推动了以反传统和反理性为特征、注重表现自我内在感受的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二】学术前沿探究——学术观点,百家争鸣,视野更开阔

【编者按】 开放探究型试题是伴随着课程改革而流行起来的一种材料型问答题,在高考中有逐年加大考查力度的趋势。

突出特点是要求多角度看问题,要求分析、归纳所提供的信息,进而运用正确史观对问题进行阐释和论证。

有的试题直接提供学术前沿的不同观点;有的隐性引入不同学术观点,要求选择一种观点进行论证。

一般情况下应选取自己熟悉的与教材一致的观点进行论述。

关于当今多极化趋势的四种不同看法

  [百家争鸣]

观点一

“【一】【三】五”体系:

日本东京大学副教授田中明彦1991年提出,冷战后的世界,军事上存在着美国一个中心;经济上存在着美、日、德三个中心;在赋予正统性上存在着美、苏、英、法、中五个中心。

上述三种力量可称为“【一】【三】五”体系

观点二

“多权力中心说”:

亨利·基辛格1993年说,“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

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

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如日本和欧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再过几年还有中国,以及前苏联的某些国家”

观点三

“【一】【二】五”体系:

中国学者多持此种看法,从综合国力上看,当推美国一家;从军事上看,仍是美俄两极,因为它们仍拥有经过裁减后的绝大部分核武器和世界军费开支的一半以上;政治上将出现美、俄、欧、中、日五个力量中心。

在过渡时期还可能出现某些地区强国和工业新兴化国家、地区

观点四

单极—多极结构:

少数中国学者主张,目前的世界处于“单极—多极结构”,即美国独霸下的多极结构,但另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提法低估了美国的相对衰落和多极结构对美国起制约作用的一面

[多维点拨]

有关当今多极化趋势的不同看法,人教版必修一和人民版必修一中的“世界格局多极化”都有论述,岳麓版必修一“跨世纪的世界格局”采纳了观点三。

可见我国学者普遍的看法是:

当今世界上,除美国之外,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反对一国独霸世界、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高考印证]

(2017·山东高考)1964年4月,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

这说明(  )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