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3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7238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7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数学3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五年级数学3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五年级数学3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五年级数学3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五年级数学3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五年级数学3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五年级数学3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五年级数学3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五年级数学3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五年级数学3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五年级数学3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五年级数学3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五年级数学3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五年级数学3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五年级数学3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五年级数学3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五年级数学3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五年级数学3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五年级数学3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五年级数学3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数学3单元教案.docx

《五年级数学3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数学3单元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数学3单元教案.docx

五年级数学3单元教案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一、导入:

1.师: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各种形状的物体,如我们用的课桌、文具盒、钢笔、课本等等,你知道像长城上的砖、冰箱、衣柜等都是什么形状的吗?

2.说明:

像衣柜、冰箱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的。

举例

3.你还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形状的吗?

4.你想知道这些长方体形状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抽象出长方体的透视图。

二、自主探索。

1.探求长方体的特征。

初步感知:

认识面、棱、顶点。

学生操作,教师引导。

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你摸到了什么?

师说明,并顺势摸。

长方体上这种平平的面叫做长方体的面。

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的棱。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看一看,摸一摸自己的长方体,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问:

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说明:

长方体是由面棱、顶、点,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把你的发现说给组内的同学听听)并完成下面问题?

(面:

个数、名称、形状、特征。

)(特殊情况)

(1)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都是形的。

(2)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3)长方体有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4)长方体有个顶点。

总结特征:

长方体是有6个长方体面(特殊的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有12条棱,8个顶点,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生利用手中长方体模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长方体的特征。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学习例:

用准备的材料;小组共同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

在制作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并回答:

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

相交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2.揭示长、宽、高的概念。

任长方体***找出相交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

说明:

相交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生找出自己长方体学具的长、宽、高。

(同桌完成)

动手做一做。

(课本P29的“做一做”)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P31练习五第一题。

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能够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一、了解并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长方体的知识,回忆一下,你能说出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吗?

二、自主探索。

1.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1)认识正方体。

说明:

当一个正方形变化成长、宽、高都相等时,就成了一个正方体。

(2)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正方体,组内研究研究,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小组活动)

(3)生提问题汇报:

a.正方体有几个面?

每个面都是什么图形?

这些面有什么关系?

b.正方体一共有几条棱?

这些棱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

c.正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d.正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4)师小结说明:

正方体是有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的长、宽、高都相等,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棱形。

2.引导辨析:

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和区别。

(1)小组讨论:

(联系自带的长方体与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2)讨论后汇报。

相同点:

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不同点:

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有特殊的每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

正方体的6个面搜索正方形。

长方体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正方体几条棱长度都相等。

(3)小结:

关系

长方体的所有特征,正方体都具备,所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补:

求棱长和:

 

三、知识应用。

1.完成课本31页练习五第2—8题。

2.判断。

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

正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一定相等。

()

一个长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

长方体是特殊的正方体

四、整理回顾,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a=6dmb=6h=2

作业:

书上P32.7T.

a=8cm

五、补充练习:

判断

1.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是指它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一个长方体中有四个面完全一样,那么另两个面一定是正方形。

3.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4.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5.在正方体中,相交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

6.有四个面完全相等的立体图形一定是长方体

7.由6个面、12条棱。

8个顶点围成的立体图形都是长方体。

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验。

教学重点:

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一说:

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

2、观察自带的长方体纸盒:

(1)长方体有些什么特征?

(2)找出它的长、宽、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生取一个长方体的纸盒,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表面各部分。

(2)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

生在长方体纸盒上,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明6个面。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

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什么?

观察正方体的表面,你又有什么发现?

(3)小结,揭示概念。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面积的总和,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1)师: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计算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例1。

A、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想:

求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就是求长方体包装箱的什么?

B、你有什么办法找出6个面的面积?

生尝试独立解答。

C、全班汇报、板演:

上、下每个面,长0.7米,宽0.5米,面积是0.7×0.5=0.35(平方米)

前、后每个面,长0.7米,宽0.4米,面积是0.7×0.4=0.28(平方米)

左、右每个面,长0.5米,宽0.4米,面积是0.5×0.4=0.2(平方米)

这个包装箱的表面积是:

0.7×0.5×2+0.7×0.4×2+0.5×0.4×2

=0.7+0.56+0.4

=1.66(平方米)

可以用简便算法:

(0.7×0.5+0.7×0.4+0.5×0.4)×2

=0.83×2

=1.66(平方米)

D、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小结公式: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用字母表示:

S=(a×b+a×h+b×h)×2

三、知识应用。

1、求S表:

10

四、处理36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2)题目中“没有底面”是什么意思?

(3)列式解答。

(4)全班订正,并说出每一步算的什么?

为什么要算一个面?

应该少算哪个面?

五、完成练习六的第1—3题。

六、课堂回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并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学生能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一说:

什么叫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

根据图,按要求回答问题:

(1)前后两个面的面积需要哪两个条件?

怎样求?

(2)要求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又该怎么求?

(3)用7厘米和3厘米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哪两个面的面积?

(4)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5)说说长方体的表面积怎么求?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

一个正方体纸盒,棱长是3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2、练:

例2

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1)要求包装礼品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实际上是求什么?

(2)正方体的6个面有什么特征?

它的表面积怎样求?

(3)生尝试列式解答。

(4)集体订正:

1.2×1.2×6

=1.44×6

=8.64(平方分米)

(5)你觉得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求?

小结公式: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2、练习:

完成课本第35页“做一做”

(1)、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想一想:

鱼缸有什么特征?

(没有盖)

(3)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3×3×5

=9×5

=45(平方分米)

(4)比较例2和“做一做”(面的个数不同,计算的方法就不同)。

3、联系实际,灵活应用

(1)师: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所以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时,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如:

油箱、罐头盒、包装盒等都是6个面,游泳池、鱼缸等是5个面,而水管、烟囱等是4个面。

(2)抽生举例生活中的例子,并说出各有几个面。

(3)例:

粮店售米用的木箱,(没有盖),长1.2米,宽0.6米,高0.8米,制作这样的一个木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木板?

生独立计算,师生共同订正。

(4)下列各种计算应考虑几个面的面积.

①制作一个无盖的铁皮水桶。

②粉刷教室。

③给长方体罐头盒四壁贴上商标纸。

④给柱子刷油漆。

抽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三、巩固练习。

完成34页,做一做。

四、拓展练习:

用一根长72厘米的铁丝做一个尽可能大的正方体框架,在它的表面糊上包装纸,至少要用多少包装纸?

五、作业:

36页4、5题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能正确分析有关实际应用的问题。

2、能正确解答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实际应用的一些问题,提高分析,解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认真分析题意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复习概念,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的呢?

2、只列式不计算下列各图形的表面积。

(1)长2.5米,宽4米,高2米。

(2)长和宽都是4分米,高5.2分米。

(3)长10厘米,宽和高都是3厘米。

(4)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

(5)棱长总和是36厘米的正方体。

抽生板演,其余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指导练习:

(1)完成课本36页练习六第6题。

(2)完成课本36页练习六第7题。

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要求共需要贴多少平方米的瓷砖,实际是求什么?

共需求游泳池的哪几个面?

为什么?

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宽:

50÷2=25(米)

50×25+(25×2.5+50×2.5)×2

=1250+187.5×2

=1250+375

=1625(平方米)

补问:

如果每平方米需要水泥1.5千克,共需要水泥多少千克。

(3)第8题。

(补一道同类的题)

A、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B、在这个题目中,你觉得应该注意什么?

C、需要哪些条件。

D、列式解答:

(4)第9题:

A、仔细观察,明确题意。

B、分析:

前后两个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就是求3个长方体前面的面积相加再乘以2。

左右两个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就是求中间长方体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上面就是求3个长方体上面面积的和。

C、列式解答:

(5)第10题

A、提示:

把一个长方体从中间截断,就可以分成两个一样的正方体。

B、小结:

截开后,增加了两个横截面,所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大于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

三、课堂作业:

1、作业:

书上37页7、8题。

2、建筑工地上堆放着一堆水泥,成长10米,宽6米,高1.5米的长方体,要将这堆水泥用布遮住,至少用多大的塑料布?

3、一段方钢,它的横截面是周长2分米的正方体,方钢的长是6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理解体积的意义,建立体积的概念。

2、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的单位,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和常用体积单位的量的特征,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体积的单位。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探索体积

1、故事激趣

(1)抽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

(2)问:

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

(3)通过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石头占了一定的空间)。

2、实验证明:

师:

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

实验验证:

师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在第一个杯子里装满水,取一块石头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

请仔细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

为什么?

小结:

物体占了一定空间。

3、观察比较:

(结合生活实际)

电视机,影碟机,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

说明:

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

4、体积概念的引入。

师说明:

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

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提问1:

电视机,影碟机,手机的体积是指什么?

它们中谁的体积最大?

谁的体积最小。

提问2:

体积和表面积的概念相同吗?

为什么?

二、体积单位的认识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2、出示两个长方体。

提问:

怎样比较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

(要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

3、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可以写成cm3,dm3,m3。

4、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单位名称

含义

相当的实物

1cm3

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约为一个手指尖的大小。

2dm3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约为一个粉笔盒的大小。

3m3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用3根1米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所圈定的空间的大小。

5、再次感觉体积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

生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体积有多大?

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或立方分米。

四个同学围出大约1立方米的空间的大小。

6、练习。

(1)完成课文第40页“做一做”的第1题。

说一说1厘米,1平方厘米,1立方厘米分别是用来计量什么的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通过讨论,使其明确,长度单位是用来计量线段的长短,面积单位是用来计量面的大小,体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占空间的大小。

(2)完成课文第40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说一说解题的根据是什么?

进而使学生深化对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44页练习七第1—3题。

其中第3题,提示:

无论怎样摆,新组成的长方体都是由9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那么它的体积就是9立方厘米。

2、选择题.

(1)一块砖头占空间是()

A、1厘米B、1平方厘米C、1立方分米

(2)数学书本的体积是300()

A、立方米B、立方分米C、立方厘米

(3)一粒黄豆体积大约是0.25()

A、立方米B、立方分米C、立方厘米

(4)一种卡车油箱的体积120()

A、立方米B、立方分米C、立方厘米

(5)一间教室的体积是200()

A、立方米B、立方分米C、立方厘米

3、下面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都是1立方厘米。

体积是:

体积是:

 

体积是:

体积是:

表面积是:

四、课堂回顾,体验成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想象体积单位的大小)

3、怎样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

二、探求新知:

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1)出示一个长方体,提问:

怎样才能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呢?

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它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

(2)想一想,如果要想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呢?

(3)实践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生小组合作,用准备的24块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并将相关数据填入下表:

小正方体的数量

长方体的体积

观察:

从这张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就是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长×宽×高的积

(4)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那么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

V=abh

3、出示42页例题1。

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生独立完成。

4、正方体的体积。

教师:

请大家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

抽生汇报: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如果用字母V表示体积,字母a表示棱长,那么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

v=a×a×a。

说明:

a×a×a表示3个a相乘,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或a的三次方。

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

V=a3。

5、比较a3和3a的异同。

6、出示课文第42页的例题2.

一个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6厘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1、43页“做一做”

2、计算下面各图形的体积。

3

5

5

10厘米

6

 

3、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是一块长14.7米,宽2.9米,厚1米的大理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4、一块棱长23分米的正方体花岗岩,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5、一张写字台,长1.3米,宽2米,高3米,有20张这样的写字台要占多大的空间?

6、学校要砌一堵长8米,宽2米,高3米的墙,每立方米需要砖520块,砌这堵墙共要多少块砖?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

长方体体积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的统一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会灵活地应用公式进行体积计算。

2、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会运用公式进行体积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抽生说一说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

怎样计算正方体体积?

(板书文字公式)

2、计算下面各图形的体积。

(单位:

米)

(1)长方体:

长10米,宽5米,高8米。

(2)正方体:

棱长4米。

(3)长方体:

底面边长2分米,高5分米。

二、探求新知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

师用实物介绍长方体(正方体)的底面,并说明:

底面是由物体摆放的方式决定的。

(师画图理解)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面积。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面积叫做底面积(占地面积)

(2)想一想,议一议,怎样求长方体的底面积呢?

怎样求长方体的底面积呢?

师生共同小结:

长方体的底面积=长×宽,即S底=ab。

正方体的底面积=棱长×棱长,正方体的底面积=a2。

(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统一。

思考:

能不能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统一成一个公式呢?

=底面积×高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由此得出:

统一公式: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如果用字母s表示底面积,那么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为:

V=sh

3、练习。

完成43页“做一做”的2题。

讲解“横截面”,通过实物直观演示,使学生理解横截面的实际意义。

懂得一个物体平放,立体图形的左面和右面就叫做横截面。

如果竖起来,刚才看到的横截面就成了底面。

所以V=S底×h=S横截面×h

三、知识运用。

1、完成45页练习七第7题。

2、补充练习:

(1)计算:

322252332353a+a+aa×aa×a×a

(2)计算下列图形的体积。

图1:

长方体底面积48平方厘米,高5厘米。

图2:

正方体底面积0.25平方分米,高0.5分米。

图3:

长方体横截面面积9平方米,长8米。

图4:

长方体横截面面积0.3平方米,长10米。

(3)解决问题:

A、一根长方体木料,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0.14平方米,长是2米,5根这样的木料体积一共是多少?

B、有100块底面积是42平方厘米,高6厘米的立方体石块,这些石块的体积一共是是多少?

C、一个正方体的棱长和是48厘米,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D、一个运输工人在搬运冰块,已知每块冰块长4分米,宽3分米,厚2.5分米。

搬运工人在这块冰块的表面盖上一层棉被,棉被的表面积至少多少平方分米?

这块冰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E、一块正方体石料,棱长是7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四、作业:

练习七8题。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

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

教学目标:

1、巩固体积和表面积公式的运用。

2、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巩固体积和表面积公式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比较体积和表面积的不同点:

师出示长方体实物,提问:

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分别指什么?

它们有什么不同?

师生共同归纳填表:

意义

计量单位

计算方法

体积

表面积

二、出示例题:

一种长方体纸箱,长8分米,宽5分米,高6分米。

(1)做一个纸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硬纸箱?

(2)它的体积是多少?

生独立完成,共同订正。

练: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12厘米,求它的表面积和体积。

三、综合练习:

(1)一种长方体水泥砖,底面是边长6分米的正方形,厚1分米,如果每立方分米水泥砖约重2.1千克。

这种水泥砖每一块重多少千克?

(2)一个长方体木箱,长12分米,宽8分米,高6.5分米,如果把它的外表涂上油漆(底面不涂),涂漆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分米?

如果每平方米用油漆0.3千克,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