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构中桥顶进施组(总)剖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87280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9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框构中桥顶进施组(总)剖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框构中桥顶进施组(总)剖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框构中桥顶进施组(总)剖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框构中桥顶进施组(总)剖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框构中桥顶进施组(总)剖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框构中桥顶进施组(总)剖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框构中桥顶进施组(总)剖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框构中桥顶进施组(总)剖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框构中桥顶进施组(总)剖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框构中桥顶进施组(总)剖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框构中桥顶进施组(总)剖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框构中桥顶进施组(总)剖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框构中桥顶进施组(总)剖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框构中桥顶进施组(总)剖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框构中桥顶进施组(总)剖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框构中桥顶进施组(总)剖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框构中桥顶进施组(总)剖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框构中桥顶进施组(总)剖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框构中桥顶进施组(总)剖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框构中桥顶进施组(总)剖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框构中桥顶进施组(总)剖析.doc

《框构中桥顶进施组(总)剖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框构中桥顶进施组(总)剖析.doc(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框构中桥顶进施组(总)剖析.doc

框构中桥顶进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编制范围

(一)编制依据

1、新建铁路施工图纸。

2、《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路行车管理规则》等现行规范、标准等。

3、现场实地情况调查资料。

4、本单位现有的施工力量、技术装备和施工管理能力。

(二)编制原则

1、根据现场勘察调查资料、设计文件,按各项工程施工工艺和方法,制定施工方案,均衡连续组织生产。

2、积极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3、坚持安全文明施工,强化现场管理,确保安全生产。

4、坚持环保工作“三同时”原则,保护施工现场周围生态环境,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创建“绿色样板工程”。

5、针对本工程的特点,本着确保既有铁路线行车安全的原则,制定相应框架桥顶进的施工方案、安全措施,达到预期的施组目标。

(三)编制范围

**框构中桥改石太左线框构线路加固、框构顶进及线路恢复施工。

二、工程概况

(一)工程简介

1、改DK222+484.88(对应既有石太上行K218+250、对应石太下行K222+860)2-14.11m钢筋混凝土框构为顶进框构,框构与改石太左线斜交82°47'。

在既有铁路东侧预制,桥全长31.25m,宽18.8m(包括前挑檐3.5m),净高6.0m,全高8.1m,底板厚1.1m,顶板厚1.0m,中、边墙厚1.01m。

主体采用C35钢筋混凝土预制,抗渗性不低于P10。

预制完成强度达到100%后,通过太原铁路局审批采用纵横抬梁对既有线进行加固,在不中断铁路行车的条件下,采用顶进法由东向西一次顶进到位。

本桥顶程为31.10m,下穿既有石太左右线2股道。

对既有线影响范围为石太上行K228+150——石太上行K228+350、石太下行K222+760——石太下行K222+960。

2、线路概况

既有石太上行线为电气化自动闭塞铁路,Ⅲ型混凝土枕,60kg/m无缝线路轨道,轨枕间距为0.6m,直线段线路间距4.09m,铁路纵坡5.4‰。

桥位处既有铁路以路堑形式通过,东侧路堑高度4~5m,西侧路堑高度2~3m,上有民房。

框构顶进就位后框构顶距离既有线轨面处970mm。

既有线接触网杆位于线路左右两侧,对于本桥施工无影响(详细尺寸见附图)。

经现场探沟挖探,既有线东侧埋设有军用电缆设备一根。

线路加固前需对施工范围内电缆全部挖明并进行防护,确保线路加固及框构顶进期间电缆设备安全。

既有线路两侧均设有排水沟一道,待框构主体顶进就位后,在框构顶两侧恢复。

(二)工程地质情况

地质资料:

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土壤最大冻结深度为0.84m,从孔位高程798.08m处开始,下0~3.7m为素填土:

黄褐色,坚硬,成份以新黄土为主,含少量煤屑及砖屑,其中0.4m以上为杂填土;下3.7~18.00m为新黄土:

黄褐色,坚硬,11.1m以下为硬塑,局部可见白色条带,夹薄层粉砂,7.0m以上具湿陷性,δs=0.018~0.027,基本承载力为120kPa;下18.00~19.50m粉土:

黄褐色,密实,潮湿,含有黑白色条带及少量黄色锈斑,局部含有少量砂粒,基本承载力150kpa。

稳定的地下水位深度23.70m。

(三)既有线施工方法

1、施工内容

(1)在天窗点和行车间隔内,完成挖孔防护桩和支撑桩的施工。

(2)封锁点内进行线路的应力放散施工,此部分计划与太原工务段签订协议后,委托工务段具体组织实施(含施工完毕后重新锁定轨温)。

(3)在既有石太线慢行限速45km/h条件下,完成对既有线3-5-3扣轨形式线路加固施工;

(4)在既有石太线慢行限速45km/h条件下,完成框构主体的顶进施工;

(5)在既有石太线慢行限速45km/h条件下,完成线路加固的拆除、既有混凝土枕更换为桥枕及桥上线路护轨的安装施工。

2、驻站及现场施工防护

施工期间,在北营站设驻站员一名并按规定配备耳机,现场设远方慢行防护员两名、施工点防护员五名。

驻站和现场采用对讲机和手机两种联系方式。

驻站联络员负责及时向现场防护人员通报施工区段列车的通过时间,现场防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应答和确报制度,当接到驻站员通报时及时通知现场施工人员和机械停止施工并及时下道,检查确认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的各作业部位均位于行车限界以外,并做好现场安全防护记录,严格交接班制度。

现场大型施工机械严格执行一机一人防护制度。

(四)工程重点难点

在运营线进行线路加固施工,如何保证线路的稳定和行车安全是本工程的第一重点所在。

(五)相关单位

1、建设单位:

2、监理单位:

3、设计单位:

4、施工单位:

(六)施工便道:

利用长风东街和双塔南路既有公路作为施工便道。

(七)施工用电:

从钢窗厂电网接入,同时根据工地情况配备1台120KW的发电机,1台30KW的发电机。

(八)施工用水:

使用钢窗厂自来水。

三、总体施工目标

(一)质量目标

线路加固工程确保线路稳定,杜绝红光带的出现;框构顶进偏差高程偏差严格控制在200mm之内,方向偏差控制在100mm之内,力求0偏差顶进,工程合格率100%。

(二)工期目标

2012年03月01日开工,2012年04月30日完工。

(三)安全目标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完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杜绝安全事故,杜绝死亡事故,防止一般事故的发生。

消灭一切责任事故,确保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损害。

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工地。

(四)环保目标

施工过程中采取完善的环保、水保措施。

废水、工程垃圾按规定处理、排放,确保因施工生产活动产生的气体排放、地面排水及排污等,不超过发包人要求规定数值,满足国家及太原市政府主管部门颁布的法律规定数值。

确保工程所处的环境及沿线水域不受污染和破坏,保护水资源环境,达到国家环保标准,把本工程建成“健康、生态、绿色、环保”达标工地。

(五)文明施工目标

严格执行企业文化标准,组织健全、目标明确、措施齐全、执行有力;施工场地布局合理、井然有序,材料堆码整齐、各类标志齐全;施工人员遵纪守法、文明用语、尊重民风、民俗,创安全文明标准工地。

四、施工组织机构

五、总体施工方案

(一)施工顺序

1、顶进框构

施工准备→挖孔桩施工→线路应力放散→慢行施工防护→线路3-5-3扣轨加固→框构出土顶进→线路加固扣轨拆除→更换桥枕、安装护轨→施工封锁→锁定轨温→撤销慢行,阶梯提速恢复正常行车。

(二)挖孔桩防护方案(人工挖孔桩)

1、防护桩

(1)框构四角处各设置6根,呈“L”型布置,共24根(详见防护桩布置图)。

桩径1.25m,桩长20m,桩身为C25钢筋砼。

(2)桩身采用C25钢筋混凝土,截面主筋为通长直径25mm的螺蚊钢,每桩数量50根,2根1束,箍筋直径为10mm圆钢,每隔0.2m设置一道,桩顶设冠梁将桩连接成整体。

(3)冠梁采用30根直径20mm螺蚊钢,箍筋采用直径12mm螺纹钢,间距为0.2m,挖孔桩主筋伸入横梁0.75m与横梁主筋焊接在一起。

冠梁截面为1.65m×1.0m。

2、支撑桩

(1)框构顶出端支撑桩设置7根,两孔内各设置3根,中墙位置设置1根,桩直径1.25m,桩长16m。

(2)桩身采用C25钢筋混凝土,截面主筋为通长直径25mm的螺蚊钢,每桩数量18根。

箍筋直径为8mm圆钢,每隔0.2m设置一道。

3、抗横移桩

(1)框构定出前端设置抗横移桩及冠梁。

桩间距4m,桩径1.25m,桩长25m,共9根。

(桩位布置及冠梁见附图)。

(2)桩身采用C25钢筋混凝土,截面主筋为通长直径25mm的螺蚊钢,每桩数量18根。

箍筋直径为8mm圆钢,每隔0.2m设置一道,桩顶设冠梁将桩连接成整体。

(3)冠梁形状为L形,采用20根φ20mm螺蚊钢,箍筋采用直径8mm盘条,间距0.2m,挖孔桩主筋伸入横梁0.5m与横梁主筋焊接在一起。

冠梁上截面为0.825m×0.5m,下截面为1.65m×0.5m。

4、挖孔防护桩采用人工挖土,卷扬机配合三角架提升土方,采用孔壁支护,支护方式采取内径1.25米,壁厚10cm,每节1米。

挖孔桩开挖轮流进行,每次开挖深度1m,并及时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方可继续开挖。

支护高出地面不少于20cm,但不能超过行车限界。

护壁大样如下:

(三)无缝线路应力放散及恢复方案

1、慢行前一天封锁太原站至新鸣李站区间线路,对既有无缝线路(框构中心两侧各145m)进行应力放散施工。

具体锁定轨温和调节长度委托太原工务段负责计算确定并组织具体实施。

2、待框构顶进就位后,对无缝线路应力放散段进行恢复。

(四)线路加固方案

线路加固:

线路加固采用纵横抬梁及3-5-3扣轨法,(详见线路加固图)。

设计方案:

抽换所有砼枕为3.4m长木枕,2根木枕并在一起,横梁0.6+1.2m循环布置。

抽换枕木对线路影响大。

若采用在枕木中间安装长木枕-工字钢-工字钢循环布置,既可保证工字钢横梁数目不变,又可保证线路的稳定。

1、方枕及抽换木枕

为了保证横抬梁在穿入时方向和位置的准确,首先在既有轨道上按计划位置标明枕木、工钢和穿入木枕的具体位置,将左线砼枕全部放到右线相对应位置(隔六放一),上下行线路经现场调查,其高差为0~150mm,在工字钢上搭长木板到相同位置,保持两侧受力。

2、穿入线路加固长木枕

按标定位置在上下行线砼枕盒内穿入3.4m长木枕。

穿入的木枕上铁垫板,钉齐道钉,每穿好一根及时回填道碴同时捣固密实。

3、设置3-5-3扣轨

扣轨采用P50钢轨,以3-5-3形式布置,即两股钢轨外侧采用3扣轨,轨道中心采用5扣轨;每束扣轨长50m,扣轨伸出框构两侧各9.5m,扣轨采用25m和12.5m两种长度钢轨交错布置保证接头相互交错,每束扣轨设置完毕后及时用“U”型卡与木枕连接牢固;设置时必须保证扣轨距离主轨垫板不得小于5cm,每束扣轨两端及时设置木梭头。

4、穿设横梁工字钢

横梁采用I45(B型)工字钢,垂直于线路方向布置,间距0.6-1.2-0.6-1.2m循环布置,桥范围内全部加固,框构桥两侧15m范围0.6-0.6循环布置,各穿25道工钢。

框构范围内工钢横梁采用12m和12+12m(6+12+6)两种连接形式,相互交错使用,框构范围外工钢横梁采用12m连接方式。

工钢接头采用两块12mm厚钢板按夹板状布置,¢22mm高强螺栓连接,横向I45(B型)工字钢每个接头不少于12个螺栓,穿设螺栓眼必须用专用打眼机进行打眼,不能用氧气割眼,已保证连接夹板处紧固性。

5、架设纵梁工字钢

为增加刚度和稳定性,在石太上行与石太下行线两侧路肩及线间共设3束48m长纵梁,每束均为3×I45(B型)工字钢组成,每组由4根12m长工字钢组成。

每束纵梁中接头采用交错布置形式,工钢接头均采用¢22mm高强螺栓连接,每个接头不少于12个螺栓,穿设螺栓眼必须用专用打眼机进行打眼,不能用氧气割眼,已保证连接夹板处紧固性。

纵梁设在横梁之上,纵梁与横梁用“U”型卡连接,纵梁两端及中间间隔采用枕木垛支撑。

6、防线路横移措施

①为防止线路横移,在线路西侧设置防止横移挡墙,用于支挡横向工钢。

挡墙为L型钢筋混凝土结构,下部宽1.65m、厚0.5米,上部宽0.825米,高度0.5m,基础为¢1.25m钢筋混凝土挖孔桩共9根,桩距4米,桩长25m,L型挡墙靠线路侧距离石太左线线路中心9米。

框构就位后挑檐前端距离前背梁0.5m。

②在框构顶部预埋锚固钢筋,顶进中用倒链进行后拉。

③为减小框构桥与横梁的摩擦力,在横梁与框构桥顶板间放置小滑车。

(五)既有设备安全防护方案

1、光缆、电缆的保护

(1)施工中开挖出的外露电缆、光缆,其上不得放置任何材料、工具和其他物品,不搭接任何临时供电通信等线路;

(2)电缆、光缆采用玻璃钢防护槽进行防护,并做好标识。

2、接触网杆的保护

在顶进期间设置专门的既有设备监护人员,对电缆,接触网的既有设备进行监护,随时注意接触网杆位处路基变化情况。

施工期间严禁将接触网杆作为地锚进行各种拉线的设置,确保其稳定性。

3、防胀轨跑道措施

在既有线轨腰处绑扎海绵条,设专人洒水降温。

试验员每隔两小时用轨温表测量一次轨温并作好记录,当实测轨温接近锁定轨温时,立即通告洒水人员提高洒水的频率,并随时监测轨温,直到实测轨温降至锁定轨温以下为准。

4、线路加固、顶进时高差调整措施

本桥范围内既有线路轨面坡度为2.6%,为保证线路加固时维持既有线路参数不变,支撑桩、抗横移桩施工时以设计桩位处轨面标高为准进行下返,使桩顶标高按轨面坡度递减。

上、下行线路最大高差为10cm,加固时以较低一侧线路轨面标高进行控制横梁穿入,横梁顶部与较高一侧线路轨底间空隙采用旧木枕、方木等材料进行填充调整。

(六)后靠背及顶镐布置

后靠背采用工字钢钢轨桩及钢筋混凝土,滑板钢筋伸入后背梁,与后背梁钢筋连接,东侧原地面低,后背原状土松软,影响本桥的顶进施工,需要对后背梁进行加固处理。

待C25砼后背浇筑完后,在后背东侧打入一排钢轨桩,钢轨桩打入滑板面以下4.0m,然后在钢轨桩后砌筑断面为正梯形M7.5浆砌片石,砌筑片石长31.25m,底宽3.0m,顶宽2.5m,高2.5m,片石从滑板顶面下0.7m开始砌筑。

后背梁高2.5m,埋入滑板下0.7m。

顶镐配置:

本框构的顶力计算为5095T,需要设置15台500吨千斤顶,备用3台共计18台顶镐,液压泵设置2台、备用1台共3台。

(七)顶进及挖运土

1、基坑开挖后如地基基本承载力满足150KPa,且地质条件无湿陷性,则不需进行三七灰土换填。

如以上条件无法满足,则必须进行换填处理,基底承载力由施工单位在设计、监理、业主见证下进行检测,并填写验槽记录,四方签认。

换填采用0.6m厚三七灰土,施工时边顶边换,灰土分2层进行压实,保证既有线路运营安全。

2、基坑内采用两台挖掘机,2台装载机轮流作业的施工方法,2孔内同时出土,10辆汽车外运作业。

每次开挖顶进长度不超过1.0m,开挖面坡度不陡于1:

0.5,开挖面边坡应平顺整齐,不得有反坡,对两侧机械不易触及的地方,必须由人工按其外轮廓挖到边,以免侧墙挤压挠动两侧路基土体破坏稳定,并保证框构顶进方向。

3、根据力学检算,横向工字钢最大悬空不得大于5.0米,挖土时严格控制开挖量及开挖坡度。

顶进采用边墙掏槽吃土顶进,桥体内开挖严控进尺,一镐一挖。

4、每次挖土作业必须按照技术交底提供的清底深度和纠偏措施积极采取措施进行严格控制,严禁不清底强行顶进作业,严禁超挖作业。

5、挖土施工及管理人员随时听取现场指挥人员的口令,有列车通过时必须停止挖土和顶进作业,严厉杜绝不停指挥盲目作业。

6、顶进出土过程中,基坑周边上部材料的堆放,随进度其压力发生变化,但由于采用了防护桩并严格控制了顶进顶程,不会因此产生路基塌方。

(八)顶进水平、方向控制及防扎(抬)头措施

1、水平、方向控制:

(1)框构桥预制时滑板已按5‰预留上坡。

(设计在顶进过程中换填0.6m厚三七灰土,根据施工经验,极易导致框构扎头,并且换填灰土时间长,达到承载力要求需要的时间更长,不符合框构顶进快挖快顶的原则。

(2)既有线路标高控制:

顶进前,对既有线路标高进行测量、复核,线路加固时对局部进行加垫调整,保证既有线路状况不变。

(3)中心线及水平控制点设置:

在框构顶面中心线上框构的前后端各设置两个方向观测点,在框构的四个角位各设置一个水平观测点;每顶进一镐及时对各观测点进行测量,明确框构走行趋势,制定相应纠正措施,同时绘制框构方向和水平变化关系图。

(4)在框构顶用墨线弹出就为后线路中心线或就为控制线(点)位置。

2、框构扎头纠正

(1)底板底部铺设枕木钢轨滑道,形成抬头趋势。

(2)箱身扎头时,如因土质松软造成,可在底板前端换铺片石或碎石,边换铺边顶进,必要时亦可打桩或灌注速凝混凝土带,以增强底板前端土壤承载力,减少扎头。

或在刃角,底板前面适当增加欠挖面积,然后强制顶进。

或将地基超挖20-30cm,回填碎石并铺砂取平,在砂面上铺垫混凝土预制板,板面高出箱底3-5cm,作为仰坡顶进。

(3)严重情况下,停止顶进施工,采取增加地梁方案。

3、框构抬头纠正措施

主要采取底板超挖形式解决,超挖量根据抬头大小确定。

4、框构纠偏措施

(1)采用边墙不同挖土进行纠偏,如偏向太原南方向,可对太原南方向边墙土体欠挖,太原方向土体超挖,反之亦然,超挖量控制在10cm。

(2)调整左右侧顶镐数量,或左右侧顶镐不同步启动等方式进行纠偏。

(3)当框构走行方向偏差较大时,采取减小顶程,增加调整次数的方式进行。

(九)拆除线路加固、恢复线路

1、框构桥顶进就位后,立即拆除线路加固,恢复线路,保证列车提速。

拆除线路加固施工顺序为:

拆除纵向工字钢--拆除横向工字钢、回填道碴--拆除扣轨--抽出长木枕--抽换桥枕--安装护轨--整修线路。

2、抽木枕采用隔六抽一法,每抽一根,立即回填道碴、捣固密实。

3、抽横向工字钢时,按从南到北逐根抽,每抽一根横向工钢,并立即回填道碴、捣固密实。

4、横向工字钢的抽出,主要采用人工配合机械方式施工,采用机械拖拉形式时,线路位置和施工机械位置必须配置专人指挥,主要采用对讲机进行联系,确保横梁抽出时线路的安全稳定和现场施工人员及机械安全。

所用钢丝绳及连接设备必须经常检查或更换,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5、桥枕抽换采用隔六抽一法,每抽一根,立即回填道碴、捣固密实,再进入下一根桥枕的抽换。

(十)附属工程施工

1、框构桥顶进就位后,立即进行附属工程施工,包括刃角补齐、栏杆、电缆槽、路桥过渡段处理。

2、路桥过渡段处理

框构顶进过程在若遇到边墙两侧路基土体坍塌,采用碎石加水泥填筑;同样框构顶进就位后,两侧的缝隙采用碎石加水泥填筑,顶面采用粘土填实封闭。

3、栏杆施工

栏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提前预制。

4、电缆槽

两侧均设电缆槽,根据设备管理单位需要及现场电缆数量,施工时可以适当调整大小。

六、施工进度计划

(一)总施工计划

根据设计资料及总体工期安排,本工程拟定2012年03月01日开工,2012年05月31日竣工。

其主要项目施工工期如下:

挖孔桩施工2012年03月01日~2012年03月31日

线路加固(包括扣轨、换枕、穿纵横工字钢)

2012年04月01日~2012年04月10日

框构桥顶进(包括挖土、拆旧框构、拆线间挖孔桩、顶进)

2012年04月11日~2012年04月20日

恢复线路(包括拆除线路加固、换枕、回填道碴、恢复线路)

2012年04月21日~2012年04月31日

框构附属2012年05月01日~2012年05月31日

(二)点内时间控制

1、线路加固10天时间分解:

(1)方石太上行线84根砼枕、安装石太上下行线56根3.4m木枕,1天。

(2)两股线安装扣轨(每股扣轨50米),2天。

(3)穿工字钢横梁(50根),5天。

(4)穿工字钢纵梁(48m长3束),2天。

2、框构顶进31.1m、空顶16m,吃土顶进15.1m。

(1)空顶4天,每天顶进4m。

(2)吃土顶进6天,每天顶进2.5m。

3、线路恢复10天时间分解:

(1)拆除工字钢横纵梁、回填道碴(工钢96根、道碴1070m3),6天。

(2)拆除扣轨,1天。

(3)抽枕木、换桥枕、线路捣固,2天。

(4)安设护轨及梭头,1天。

七、主要材料及机具安排

(一)安全防护用品数量表

序号

设备名称

单位

数量

存放地点

备注

1

移动减速信号牌

2

工地

2

减速地点标

4

工地

3

响墩

12

工地

4

信号旗

4

工地

5

喇叭

4

工地

6

减速防护地段终端信号牌

2

工地

7

防护服

10

工地

8

道尺

3

工地

9

慢行牌

2

工地

限速45km/h

(二)顶进机械数量表

序号

机械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500T千斤顶

18

含备用3台

2

液压泵

3

含备用1套

3

16T吊车

2

5

50装载机

2

6

PC220挖掘机

1

7

PC80挖掘机

1

8

自卸车

10

9

120KW发电机

2

10

手扳葫芦(带钢丝绳)

60

11

小滑车

150

12

50T千斤顶

50

14

棒式捣固机

4

15

液压式起道机

10

(三)材料数量表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I45B工字钢(12m)

103

2

I45B工字钢(6m)

32

3

P50钢轨(25m)

15

4

P50钢轨(12.5m)

8

5

3.4m长木枕

56

6

道钉

560

7

枕木头

250

8

木板

M3

4

9

长枕木与3扣轨U型卡

250

10

长枕木与5扣轨U型卡

120

11

横向工字钢与3扣轨U型卡

210

12

横向工字钢与5扣轨U型卡

110

13

纵横工字钢U型卡

320

14

P60铁垫板

120

15

I级道碴

M3

1070

16

编制袋

15000

(四)劳力数量表

序号

工作内容

白班

夜班

备注

1

顶进出土、后背监测及设备更换

10

10

2

线路加固

30

30

3

养护、工钢检修

30

30

4

驻站联络、行车防护及既有设备防护

6

6

职工

5

技术观测及控制

3

3

职工

6

安全检查

2

2

职工

7

材料供应及设备保障

2

2

职工

合计

83

83

八、岗位分工及职责

(一)现场负责人

1、监督执行各项安全质量措施的实施。

2、工地紧急情况处理。

3、协调各小组配合工作。

4、参与重要措施的制定决策执行。

5、所属各职能小组职责实施及监督。

(二)线路养护小组

1、工作范围:

线路的方向、水平、高低、轨距;道床捣固;补充石碴;施工防护;吊轨纵梁的稳定;吊轨卡子的检查,紧固及超限情况;绝缘情况;地锚梁及其它有关线路稳定的顶拉设施的检查加固;线上和线间堆料;施工机具的超限情况;轨道电路故障的排除;与驻站联络员的通讯联系;框构顶进就位后的线路恢复、整修。

2、施工范围两侧要按规定设置作业牌,慢行牌(反光),减速地点标(反光),防护人员必须按规定着装,及时向施工现场线上线下工作人员发出列车接近信号。

3、检查线路状况,并按《修规》有关规定进行检查、整修。

尤其注意当框构顶至线路中心时,密切监视两股钢轨的不同沉落,注意列车通过时线路及加固措施的变化情况,并与工字钢横抬梁小组协助配合,及时有效地处理情况。

4、轨距杆使用前经电务测试合格后方可使用,经常检查线路的轨距拉杆及防爬设备,发现松动及时打紧,拧紧。

一有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5、在吊轨束两端必须加梭头,经常检查吊轨梁及卡具,发现松动螺栓及时打紧并检查有无超限情况。

6、对施工所用撬棍,压机把加装绝缘,避免施工时造成轨道联电。

7、检查机具有无超限情况及有关线路顶进设施的稳定情况。

8、恢复线路时,也要按上述情况进行办理,认真做好填碴,捣固及整容工作,不可有大功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