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100个故事具体有哪些.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7351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孩子的100个故事具体有哪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育孩子的100个故事具体有哪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育孩子的100个故事具体有哪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育孩子的100个故事具体有哪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育孩子的100个故事具体有哪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教育孩子的100个故事具体有哪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教育孩子的100个故事具体有哪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教育孩子的100个故事具体有哪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教育孩子的100个故事具体有哪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教育孩子的100个故事具体有哪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教育孩子的100个故事具体有哪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教育孩子的100个故事具体有哪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孩子的100个故事具体有哪些.docx

《教育孩子的100个故事具体有哪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孩子的100个故事具体有哪些.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孩子的100个故事具体有哪些.docx

教育孩子的100个故事具体有哪些

教育孩子的100个故事具体有哪些

从前有个急性汉子,刚跨进一家面馆就大声嚷道:

“怎么还不拿面来?

”店主拿来一碗面,往桌上一倒,说:

“你快吃吧,碗我要拿去洗了。

”这个汉子窝了一肚子气,回到家里告诉妻子:

“真把我气死了!

”话音未落,妻子连忙打起包袱要走人:

“你死了,我得去改嫁啦。

”妻子改嫁刚过了一夜,后夫就闹着要离婚。

妻子问他是什么原因,后夫气冲冲地说:

“怪你还不养出个儿子来。

”[教学内容]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简要分析]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象这个急性汉子,办事情急于求成,企图立竿见影,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寓言典故】姜从树生

有个楚国人首次看到生姜,就对别人说:

“这东西一定是在树上结出来的。

”别人告诉他:

“错了,这是土里生成的。

”这个人固执己见,最后说:

“我们打个赌,找十个人来问,拿乘坐的毛驴作赌注。

”他们找了十个人问,结果个个都说生姜是从土里生成的。

这个人哑口无言,愣了半天,对别人说:

“毛驴让你牵走,可生姜还是从树上生出来的。

”[教学内容]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简要分析]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但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

这个楚国人的固执也说明了这一点。

【寓言典故】庸医断箭

【寓言典故】蓬头赤足

【寓言典故】黄公嫁女

齐国有一个姓黄的老相公,很讲究为人谦逊。

他有两个女儿,长得国色天香。

有人赞赏他的女儿,但他也常常说:

“小女相貌丑陋,不足挂齿。

”长此以往,众人都信以为真。

因此,黄公二女丑恶之名远播,到了婚嫁年龄,没有一个人来上门求亲。

卫国有个人死了老婆,无钱再娶,便跑到黄家求婚。

等到婚礼完毕,揭开头巾一看,竟然是个绝代佳人。

消息很快传开了,人们才知道黄公过于谦虚,存心把自己的女儿说丑的。

于是,二女儿便有许多名门望族来争相提亲了。

[教学内容]坚持唯物辨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简要分析]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要从矛盾的两个方面看问题,坚持全面性,克服片面性。

谦虚本来是种美德,但过分了就会变成坏事。

这位黄公的过分谦虚,结果是断送了女儿的青春。

【寓言典故】踊贵屦贱

【寓言典故】凿湖容水

王安石任宰相的时候,力图变革,大力推行农田水利等新法。

一天,一位官员上堂启奏说:

“把八百里梁山泊的水统统放光,然后垦成桑田,其利益不可小看啊。

”王甚为高兴,但沉思了一阵说:

“可这八百里湖水放到哪儿去呢?

”国子监老先生恰好坐在旁边,开玩笑说:

“可以在旁边另外挖一个方圆八百里的大湖用来容水。

”王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教学内容]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简要分析]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

而故事中的主人公却是好大喜功,主观片面,提出的建议不切实际。

【寓言典故】以羊换牛

【寓言典故】一鸣惊人

【寓言典故】扣盘扪烛

【寓言典故】鲁王养鸟

【寓言典故】獐鹿之辨

【寓言典故】儿子也善泅

【寓言典故】凿壁移痛

【寓言典故】负暄献曝

宋国有个农夫,披着破絮麻布熬过了冬天。

来年开春,农夫在田里耕作,晒着太阳,感到浑身惬意,不知道天底下原来还有广厦温室和丝袄狐裘。

他回头招呼妻子说:

“这般享受的办法,别人一定还不知道,等我们去告诉国王,肯定会有重赏哩。

”[教学内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简要分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要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也他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和所受的社会教育等密切相关。

这个农夫有这样的想法,是由他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和所受的社会教育等社会存在决定的。

【寓言典故】子罕不受玉

有个热衷于拍马的宋国人弄到了一块未经雕琢的浑玉,来献给子罕。

子罕不要。

那个人说:

“这是块宝玉啊,只配给您这样的君子做器具,那些贪财受贿的小人可不配用。

”子罕说:

“你把这块玉看作是宝贝,我呢?

把不收你这块玉当作宝贝。

”[教学内容]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简要分析]这个宋人把这块玉视作宝贝,而子罕则把严以律己、不贪污受贿视作珍宝,这是由于他们的价值观不同所致。

因为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寓言典故】反裘负薪

魏文侯出去游玩,看见路上有一个人反穿着皮袄,毛向里,皮向外(古时候的皮袄穿时都是毛在外的),背了一捆草。

魏文侯问他说:

“你为什么要反穿皮袄背柴呢?

”那个人回答说:

“因为我爱惜皮袄的毛。

”魏文侯说:

“你这样做,难道不知道皮弄掉了,毛就长不住的道理吗?

”[教学内容]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简要分析]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两者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两者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

当然,两者相比,社会集体利益更具有根本性,占首要地位。

人个利益必须建立在集体利益之上,没有集体利益,也就不会有个人利益。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寓言典故】聪明的鸟师

有位捕鸟师在湖泽上张开了罗网,撒下了食饵。

不一会儿,成群的鸟雀飞来。

鸟师一拉网,所有的鸟儿都网在了网内。

这时其中有一只大鸟撑开翅膀,所有的鸟雀都奋力齐飞,便带着网一起飞上了天空。

鸟师抬着头,紧追着鸟网。

有人对他说:

“鸟在天上飞,你凭着两条腿,怎么追得上啊?

”鸟师答道:

“日暮时分,这些鸟儿都要各自回窠,方向一乱,鸟网就一定会掉下来。

”说罢,他仍紧追不止。

太阳下山了,网中之鸟有的要飞归树林,有的想回到山崖,有的往东,有的朝西,翻飞争竞,闹成一团,不一会,整个鸟网当空落下。

鸟师连忙上去,把这些鸟儿都收拾了。

[教学内容]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简要分析]现代化建设需要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这就需要集体主义来统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否则,象这网中之鸟,最终肯定是什么事也办不成。

【寓言典故】子夏胜肥子

【寓言典故】埋两头蛇

孙叔敖还是小孩时,有一次出去玩耍,看见路上有一条两头蛇。

他把这条蛇杀了埋到了地里。

回到家里,他就哭个不止。

他的母亲问他为什么哭?

他回答说:

“我听人说看见两头蛇的人就会死。

刚才我看见了两头蛇,恐怕要死了,再也看不到母亲了。

”他母亲问:

“两头蛇现在在哪里?

”他说:

“我怕别人看见,把它打死埋掉了。

”他母亲听了说:

“你做了一件好事,上天会给你好报的。

后来,”孙叔敖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上任,全国人民都相信人的仁德。

[教学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简要分析]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首先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个人和他人的关系,做到:

尊重人、主动关心人、尊重他人的正确利益。

孙叔敖面对“死亡”,仍能做到“怕别人看见,把它打死埋掉了”。

这种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寓言典故】盗牛者说

衙役押着个偷牛的犯人经过大街,有个熟人见了犯人很惊讶:

“你犯了什么罪啦?

”犯人回答说:

“悔气撞出来的,上次在街头上闲走,见地上有根草绳,以为有用,顺手拾了起来。

”熟人回答道:

“拾根草绳也犯法?

”犯人回答:

“说不清楚,我哪里知道草绳那头还拴着一头小牛呢?

”[教学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简要分析]这个犯人实属极端个人主义,但却还要给自己找美丽的借口。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怎样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的新问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总的要求是:

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

【寓言典故】不死之药

【寓言典故】一目之罗

有一群鸟飞来了。

捕鸟人布了一张大网,结果网到了不少鸟。

有个人在旁边仔细观察,发现一个鸟头只钻一个网眼,于是心里就想:

何必那么麻烦,把许多网眼结在一起呢?

他回到家里,就用一截一截的短绳子结成许多小圈圈,准备也去捕鸟。

别人问他:

“这是做什么用的?

”他回答说:

“去网鸟用的。

反正一只鸟头只钻一个洞,我这种网岂不比一张大网省事多么?

”[教学内容]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简要分析]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这个典故正说明了这一点:

捕鸟用的网固然是由一个个网眼构成,但如果离开了整张网,靠个的网眼是肯定捕不到鸟的。

【寓言典故】再作冯妇

从晋国有位勇士,名叫冯妇,善于打虎,闻名全国,被提拔作了士人。

一次,冯妇和许多士人乘车经过一座山头,有许多老百姓举着锄头、木棒,正在追杀一只老虎。

这只猛虎背靠山崖,面对众人,怒跳狂吼,吓得众人不敢上去碰一碰。

忽然有人发现冯妇,大家连忙迎上来,请她打虎。

冯妇二话没说,振臂下车,老百姓看了一起欢呼叫好;而车上那些士人都在嘲笑冯妇身为士人,却不成体统。

[教学内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简要分析]老百姓欢呼叫好,并不是因为冯妇成了士人,而是由于冯妇下车打虎为民除害,这体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而车上的其他士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寓言典故】凿壁偷光匡衡年青时十分好学。

但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不能读书。

他见邻居家有烛光,就在墙壁上凿了个小孔,让微光透过小洞照在书上。

就这样他常常学习到深夜。

他们乡下有个大户人家,并不识字,但有很多藏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打工,却不要一个工钱。

主人家很奇怪,问他要什么,他说:

“只要能读遍你家藏书,我就满足了。

”主人很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终成西汉有名的学者,做过汉元帝的丞相。

[教学内容]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简要分析]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条件,同时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条件。

匡衡之所以终成大学者,是与他的个人主观努力分不开的。

【寓言典故】爱钱忘命永州地方的人都很会游泳。

一天,江水暴涨,有五六个人划着一只小木船横渡湘江,船到中流,被大浪打翻,拼命向岸边游去。

其中一位使出全部的力气,也游不了几尺。

同伴问他:

“平日你最会游泳,今天怎么了?

”他回答说:

“我腰上缠着一千枚大钱,重得很,所以游不动了。

”同伴说:

“怎么还不丢掉呢?

”他没有回答,只是摇头。

不一会儿,更加游不动了。

已经上岸的同伴对他说:

“你好愚蠢,被钱迷得太深了!

命都顾不上了,还要钱干什么?

”他还是摇头,最后,沉到水下淹死了。

[教学内容]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简要分析]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

这种价值观是错误的,也是非常有害的,如不加以自觉的抵制,必象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会被金钱淹死。

【寓言典故】秀才断事有个乡下人谈论自己的志向,说:

“我要是有一百亩稻田就心满意足了。

”邻居听了,心生嫉妒,便说:

“你要是有一百亩田,我就养一万只鸭,吃尽你的稻子。

”于是两人争吵不休,便去衙门告状。

他们不认得衙门,经过一座学堂,见是红墙大门,就扭打着走了进去。

正好有个秀才在大堂上踱方步。

他们以为是县官老爷,便跪在地上,各诉状情。

秀才说:

“这样吧,你们一个买起田来,一个养起鸭来,待我做了官,再给你们审理这件案子。

”[教学内容]在奋斗是实现理想[简要分析]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又可以转化成现实。

但理想要转化成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就主观而言,特别需要艰苦奋斗,绝对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秀才所言,正是此意。

【寓言典故】愚公移山北山有位愚公,年已九十,立志要把阻挡门前交通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

率邻子孙开山垦壤,用锹挖、用肩挑,用箕畚运到别处去,一年往返一次。

智叟劝他不要白费劲。

愚公说:

“我的决心下定了,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可以一代一代地搬下去。

而山呢?

搬掉一挑土,就少一挑土,这样下去,还怕它不平吗?

”愚公的这种干劲,感动了上帝。

上帝就命令神把两座山搬走了。

[教学内容]实践的特征[简要分析]这个故事的本意在于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面对挑战,克服困难。

我们深为愚公的这种精神所感动的同时,也不免要问:

“为什么一定要用锹挖、用肩挑,一年才往返一次,而不用现代化的机器和运输工具呢?

”因为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其手段是客观的:

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性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使用实践手段也不能随心所欲,它们都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

【寓言典故】马价十倍

有人牵着一匹骏马在集市上卖,整整站了三个早上,连上来问个价钱的人也没有。

这人便去求见伯乐,说:

“我有一匹骏马,卖了三天都没人要。

麻烦您老帮个忙,只消在我的马旁边站一站,看一看就行了。

小人定有酬谢。

”伯乐就踱到集市上,在经过马身边时瞟了两眼,又回头看了一下。

人们听说了,蜂涌而来,抢着要买这匹马,马价立刻提高了十倍。

[教学内容]实践的特征[简要分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客观物质性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卖马人为什么要去求助于伯乐呢?

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利用伯乐的活动来提高马的知名度,从而顺利的把马卖出去。

这正说明了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看完了吧,请您留吧,您的孩子是最棒的!

【寓言典故】杀龙妙技

朱泙漫变卖了家产,带了一千两黄金去拜支离益为师,学习杀龙的技术。

转瞬三年,学成归来。

有人问他究竟学了什么?

他一面回答,一面就把杀龙的技术——怎样按住龙的头,怎样踩住龙的尾,怎样从龙颈上开刀等,一一表演给大家看。

大家问他,什么地方有龙可杀呢?

他这才大悟:

原来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龙这样东西,他的本领是白学了。

[教学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简要分析]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向自然索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的本质能力的体现。

但人们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首先要有自然物的客观存在:

要杀龙,就首先要有龙的存在。

这正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寓言典故】人和鱼雁

【寓言典故】画鬼最易

【寓言典故】从象箸推去

纣王做了一双象牙筷子,箕子见了十分担忧。

他认为一旦有了象牙筷子,就再也不会用陶罐土碗盛饭菜了,一定要有明犀碧玉做的杯碟来相配;用了玉杯和象牙筷子,就绝不会来盛小米蔬菜,务必装象尾豹胎一类的山珍海味了;吃了象尾豹胎,就再也不会穿粗布住茅房,一定要穿锦衣、居大厦。

这样下去,享受的欲望就会不断的扩大,必然要用天下民脂民膏来填饱一个人的欲望,国家就危在旦夕了。

果然,纣王最后就亡了国。

因此,所谓圣人就是见微知著,从端倪推测后果。

[教学内容]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简要分析]未来事物是将来才出现的,但人们可以想象未来事物的状态,对事物发展的趋势作出预见,对自己将要采取的行动提出计划方案。

这样的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吗?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

箕子的担心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象箸”推出来的,是“从端倪推测后果”,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寓言典故】苑囿嫌大

齐宣王问孟子说:

“我听说周文王的猎苑足足围了七十里,有没有这样的事?

”孟子说:

“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难道真有这么大吗?

”“当时老百姓还嫌太小呢。

”齐宣王叹口气说:

“我的猎苑只围了四十里,老百姓都嫌太大了,为什么呢?

”孟子说:

“文王的猎苑虽然方圆七十里,可是老百姓可以进去砍柴,文王和人民一同使用这猎苑,因此,人民嫌它太小。

而您呢?

我初来齐国,问明了禁令才敢入境,听说大王的猎苑不准百姓砍柴拾草,不准随意进出,杀死一头麋鹿,就要判成死罪。

这不是设下了一个方圆四十里的陷阱了吗?

人民嫌它太大,难道不合情理吗?

”[教学内容]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简要分析]人们对同一个客观事物进行思考,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会有正误之分,就主观方面而言,主要是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

面对同一个猎苑,齐宣王嫌太小,而老百姓嫌太大,原因何在?

阶级立场不同而已。

【寓言典故】偷鸡贼

有个人专门偷邻居的鸡。

有人劝告他:

“快不要偷了,这是不道德的。

”他说:

“我决心痛改前非,不过我偷瘾很重,一下子不偷也很困难。

这样吧,从今天起我减少到一月偷一只,到明年就可以不偷了。

明知是不道德的事,就应及早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教学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简要分析]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故事中的主人公明明知道是错的,为什么不及时改正、还要等到明年呢?

【寓言典故】死错了人

东邻人家的岳母死了,殡葬的时候需要一篇祭文,这家人就托私塾的老师帮写一篇。

塾师便从古本里规规矩矩的抄了一篇,没想到误抄了悼岳丈的祭文。

葬礼正在进行的时候,识字的人发现这篇祭文完全弄错了。

这一家人跑回私塾去责问老师。

塾师解释说:

“古本上的祭文是刊定的,无论如何不会错,只怕是你家死错了人。

”[教学内容]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简要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

故事中的主人公却一切以本本为准,照抄照搬,而对眼前的客观实际却根本不看,最终闹出了一个大笑话。

【寓言典故】余桃啖君

【寓言典故】疑人偷斧

有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头。

他疑心是邻家的儿子偷的,就很注意他,总觉得他走路、说话等动作态度无处不象是一个偷他斧头的人。

不久,老头儿在他自己上山砍柴的山谷里找到了斧头。

他再留心邻家儿子的动作态度,就没有一处象是偷斧头的人了。

[教学内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简要分析]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该有认真精神。

但有的人往往用自己的成见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这是要不得的。

【寓言典故】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对齐宣王说:

“你有一个臣子把妻室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游玩。

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室儿女却在挨饿受冻。

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样办呢?

”齐王说:

“和他绝交。

”孟子又说:

“假如管刑罚的长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级,那应该怎么办呢?

”“撤掉他。

”“假如一个国家里政治搞得很不好,那又应该怎么办呢?

”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的地方去了。

[教学内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简要分析]人往往对别人身上的缺点看得很清楚,却往往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认识不清,或文过饰非。

而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寓言典故】围魏救赵

【寓言典故】莫如杀人

有个人喜欢谈轮回报应,逢人就劝说要积德,不要杀生。

因为佛经上说过,杀什么,来世就会变成什么;杀牛变牛,杀猪变猪,即使杀一只蝼蛄、蚂蚁,也莫不如此。

有下个姓许的先生说:

“那么都不要杀,最好去杀人。

他不是说杀什么变什么吗?

那么今生杀人,来世还变人,不是好得很码?

”[教学内容]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简要分析]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时,既要看到它的产生是有客观原因的,又要看到它还会引起一定的结果。

佛教中的轮回报应,其实是某些人主观想象出来的,在这个寓言中变得如此的不堪一击。

【寓言典故】破罐不顾

东汉末年,有个叫孟敏的人,买了一只陶罐,在路上不小心摔破了。

孟敏连看也不看一眼,径自走了。

路人觉得奇怪,过去问他:

“你的罐子打破了,怎么连看也不看一下呢?

”孟敏回答说:

“罐子已经破了,看它又有什么用呢?

”[教学内容]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简要分析]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和自觉性和预见性。

罐子破了,看看当然不能复原,但可从中吸取教训,分析一下摔破的原因,避免以后发生类似的错误,从而提高活动的自觉性。

【寓言典故】治驼背术

从前,山东平原城里有位医生,自称善治一切驼背,手术简便、价钱公道。

有个人背驼得直里六尺,横里八尺,听说有这等神医,连忙准备厚礼前来求治。

医生吩咐他伏在地上,然后跳上去就狠命踏将起来。

驼背叫道:

“你要杀死我啊!

”这位医生说:

“我的招牌上不是明明写着专把驼背弄直,至于你的死活,同我有啥相干?

”[教学内容]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简要分析]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关系,要求我们从整出发,在整体和部分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中,综合地考察对象,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以求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

故事中的医生,只管解决眼前的、局部的问题,而根本不管是否会妨碍长远的、全局的方面,是非常可笑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寓言典故】打即不打

古时有个人,借了别人的钱,到期债主来讨债了。

欠债人说:

“一切都是变化的,借钱的那个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

因此,我不欠你的债。

”债主发了脾气,打了他,两个人撕扭到了法庭。

法官问欠债的人为何不还钱,他又把理由说了一遍。

法官问债主为什么动手打人,债主也说:

“一切都是变化的,打人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因此我并未打人。

”[教学内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简要分析]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否认相对静止,否认事物的稳定性,会走到何等荒谬的境地。

【寓言典故】吓人的名字

大街上住着一位老汉,买了一个家僮,取名叫“善搏”,又弄来一条看门狗,取名叫“善噬”。

从这以后,所有的客人朋友都不上他的家来了,整整三年。

他很奇怪,就去问过去的朋友。

朋友对他说:

“你取的名字,又是善搏,又是善噬,谁还敢到你家去呢?

老汉恍然大悟,回去就把这两个名字改了。

于是,宾客又往来如故了。

”[教学内容]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简要分析]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要把握发展的概念,就必须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但有的人总喜欢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常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以至受骗上当。

其实名字和实质并不等同,故事中老汉的朋友太看重名字了,以名取人实属可笑。

【寓言典故】楚人过河

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去测量澭水的深浅并做好标志。

但澭水突然大涨,楚国人不知道,依旧按原来的标志在深夜里偷渡。

结果被淹死了一千多人,楚军万分惊恐。

原来测量时是可以渡过去的,现在河水已经上涨了,而楚国人还是按照旧的标志在渡河,因此遭到了失败。

[教学内容]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简要分析]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也应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河水时涨时落,不断变化,人的认识也应随之变化,绝不能停滞不前、头脑僵化。

否则必定会碰钉子。

【寓言典故】幼女配老翁艾子

有个老朋友名叫虞任,有两个女儿刚满两周岁。

艾子见了十分喜欢,便为自己的儿子订婚。

虞任也很刘兴,问:

“你的儿子几岁了?

”艾子回答:

“四岁。

”虞任沉下脸来:

“你要我的女儿嫁给一个老头子吗?

”艾子不明他的意思:

“为什么呢?

”虞任说:

“你儿子四岁,我女儿两岁,你儿子比我女儿大一倍年纪。

倘若我女儿二十岁出嫁,你儿子不就已经四十岁了吗?

要是不幸我女儿二十五岁出嫁,你儿子不是已经五十岁了吗?

你不是想叫我女儿去嫁一个老头儿吗?

”[教学内容]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简要分析]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虞任之所以得出“幼女配老翁”的结论,是因为他没有把小孩的成长如实地看成一个过程,而是看成了几个点:

女儿二岁时,艾儿四岁,相差一倍;女儿二十岁时,艾儿应该是四十岁。

实际上女儿从二岁到二十岁,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她长了十八岁,同样艾儿也长了十八岁,应该是二十二岁,而不是四十岁。

【寓言典故】腌鸭生腌蛋

甲乙两人头一次吃到腌鸭蛋。

甲惊讶地说:

“奇怪,我每次吃蛋都是淡的,为什么这种蛋却是咸的?

”乙回答说:

“我倒是个极明白的人,亏你问着我。

告诉你,这咸鸭蛋,就是腌鸭子生出来的。

”[教学内容]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简要分析]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于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

“腌鸭生腌蛋”中腌鸭与腌蛋之间并不存在这种联系,而是这个人的主观想象,故唯心主义观点。

【寓言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