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复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7382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胞生物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细胞生物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细胞生物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细胞生物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细胞生物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细胞生物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细胞生物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细胞生物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细胞生物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细胞生物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细胞生物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细胞生物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细胞生物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细胞生物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细胞生物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细胞生物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细胞生物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细胞生物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细胞生物复习.docx

《细胞生物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生物复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细胞生物复习.docx

细胞生物复习

一概述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生命现象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本质的科学,是认识生命本质的切入点。

细胞(Cell)是指有膜包围的,能独立生存和繁殖的最小原生质团,是有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哪些人分别提出细胞、看到细胞、创立细胞学说?

1590年J.Janssen和Z.Janssen(荷兰)第一台复式显微镜,1665年R.Hooke(英国)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显微图谱),1674年A.V.Leeuwenhoek(荷兰)“第一个”看到活细胞的人,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M.J.Schleiden发表了“植物发生论”认为无论怎样复杂的植物都有形形色色的细胞构成,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T.Schwann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提出“细胞学说”(CellTheory)这一术语,1855年德国医生R.Virchow提出“一切细胞来源于细胞”的著名论断,进一步完善了细胞学说.

简述细胞学说的要点是什么?

1所以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4细胞来源于已经存在的细胞

5细胞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结构基础

简述细胞的一般结构是什么?

光镜下:

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电镜下:

膜相结构,非膜相结构。

最大和最小的细胞是什么?

病毒是否为细胞?

最大的细胞:

鸵鸟卵,直径12cm,最小的细胞:

支原体,0.1μm。

病毒不是细胞。

简述细胞的化学组成是什么?

无机物:

-水(70%);无机盐(2~5%)。

有机物:

-糖:

单糖、双糖、多糖;脂类:

脂肪、磷脂(卵、脑)、固醇类;蛋白质:

体现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核酸:

与遗传信息储存和传递有关。

你认为有必要学习细胞生物学吗?

为什么?

你有何建议?

(一)认识人类本身的需要

(二)认识和防治疾病的需要

(三)发展新的疾病防治手段的需要

(四)课程体系的需要

向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进展靠拢

1、细胞凋亡:

帕金森病;肿瘤

2、细胞分化:

受精卵;去分化;转分化

3、细胞信号转导: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4、肿瘤的发生:

逆转;肿瘤干细胞

5、干细胞研究:

胚胎干细胞:

动物、人;成体干细胞:

神经、间充质、骨髓、肝

 

二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1细胞膜及其表面

单位膜(unitmembrane):

电镜下,所有的生物膜均呈现“两暗一明”的超微结构(蛋白质-磷脂-蛋白质)。

厚度约7.5nm。

是所有生物膜的结构单位。

细胞表面:

指包围在细胞质外层的一个复合结构体系和多功能体系,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相互作用并产生各种复杂功能的部位。

其结构以质膜为主体,包括质膜外的细胞外被(糖萼)和质膜内侧的胞质溶胶。

广义上还包括细胞连接和其它一些特化结构。

细胞连接:

指细胞之间或细胞与胞外基质之间的接触区域形成的稳定结构,其作用是:

加强细胞间的机械连接,维持组织结构的完整性,维持和协调细胞间的功能活动。

也称细胞间连接。

穿膜运输:

气体、离子、小分子的运输方式,大部分需借助于膜上的镶嵌蛋白质,有的耗能有的不耗。

被动运输:

细胞外的溶质浓度高于细胞内,膜质中存在合适的通道和载体蛋白,该溶质易自发的方式穿过膜而不耗能的运输方式,包括简单扩散,离子通道扩散和易化扩散。

主动运输:

一种溶质逆着浓度梯度移动,需要转运蛋白参与,并且消耗能量的跨膜运输方式,包括离子泵和伴随运输。

膜泡运输:

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多糖)和颗粒物质的运输方式;伴随膜本身结构的融合、重组和移位;耗能(主动运输)。

膜受体:

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接受外界信号,并将这一信号转化为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从而对细胞的结构或功能产生影响的蛋白质分子统称为受体,细胞膜上的受体称膜受体。

细胞识别:

指细胞间相互辨认和鉴别,对自己和异己分子认识的现象,有种属、组织和细胞特异性。

G蛋白:

即鸟苷酸结合蛋白,位于质膜胞质侧,由α、β、γ三亚基构成,其中Gα具有GTP酶活性,可与GTP,GDP结合,起“分子开关作用”。

信号转导:

信号分子(第一信使)与胞膜或胞内受体相互作用,通过信号转换把细胞外信号转变为细胞能“感知”的信号(第二信使),诱发细胞对外界信号作出相应的反应。

如何证明细胞膜的存在?

实验一: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二:

红细胞的溶血试验;实验三:

红细胞的溶血试验;实验四:

电子显微镜观察。

液态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你认为那些重要发现促成了该模型的建立?

流动的脂双层构成膜的连续主体,液晶态:

流动性,有序性;球状蛋白质镶嵌在脂双层中:

分布不对称性。

冰冻蚀刻技术证明膜的脂质双分子膜中有蛋白质颗粒的分布,红外光谱和旋光色散等技术证明膜蛋白是α螺旋的球形结构,荧光标记抗体的细胞融合实验证明生物膜具有流体的性质等科学发现促进了该模型的建立。

细胞膜的两个重要特征是什么?

请设计一些实验来证明。

(一)膜的不对称性:

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膜脂分布的不对称性,膜糖分布的不对称性,膜功能的方向性。

证明:

冰冻蚀刻技术,放射性标记法

(二)膜的流动性:

膜脂的流动性,膜蛋白的运动性。

证明:

光致漂白荧光恢复法。

简述细胞连接的种类、结构特征和分布。

功能分类

结构分类

主要分布

封闭连结

紧密连结

上皮组织

锚定连结

Ⅰ细胞骨架成分为肌动蛋白丝

粘合带---连结细胞与细胞

上皮组织

粘合斑---连结细胞与细胞外基质

上皮细胞基部

隔状连结

主要在无脊椎动物中

Ⅱ细胞骨架成分为中间丝

桥粒---连结细胞与细胞

心肌、上皮

半桥粒---连结细胞与细胞外基质

上皮细胞基部

通讯连结

间隙连结

大多数动物组织中

化学突触

神经细胞间和神经-肌肉间

胞间连丝

仅见于植物细胞间

简述细胞膜物质运输的方式和特点,并各举一例。

方式:

小分子和离子的穿膜运输、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膜泡运输。

特点:

选择性通透

举例:

水分子通过细胞膜是穿膜运输,细胞对细胞碎片的吞噬作用为膜泡运输。

简述葡萄糖、Na+的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为易化扩散,其特点为:

需“载体蛋白”(镶嵌蛋白),高度特异性(载体易位机制),饱和性,不耗能;而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为伴随运输,其特点为:

需“转运蛋白”(同向运输载体),不直接利用ATP,利用Na+跨膜梯度驱动,需Na+泵消耗ATP转运Na+,造成膜内外Na+浓度差。

Na+的运输方式有三种,离子通道扩散,其特点为:

需“通道蛋白”,选择性、门控性,瞬间、大量运输,不耗能;离子泵,特点为:

A“载体蛋白”,具有离子的结合位点和ATP酶活性,分解ATP,磷酸化和去磷酸化,造成亲和力的变化(;伴随运输,特点同葡萄糖)。

血液中的胆固醇是如何被转运到细胞内部利用的?

这种转运方式有什么突出特点?

血液中的胆固醇是通过胞饮作用进入细胞内的。

胆固醇先吸附在细胞表面,然后通过这部分质膜下微丝的收缩作用,使质胞凹陷包围液体物质,接着与膜分离,形成胞饮小泡,进入细胞内部。

其特点是有受体参与,特异性很强,择浓缩机制,速度快,有被小泡运输。

膜受体的特性是什么?

(1)受体的特异性与其非绝对性,空间构象互补:

锁钥式,诱导契合

(2)可饱和性(3)高亲和性(4)可逆性(5)特定的组织定位

细胞识别的分子基础是什么?

细胞识别的其分子基础是各类细胞表面受体间或受体与大分子间互补形式的相互作用。

细胞膜与医药学有哪些关系?

一、受体病:

1、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2、重症肌无力3、低(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二、膜转运异常:

1、胱氨酸酮尿症2、肾性糖尿病

三、癌变与细胞表面的关系:

1、细胞膜组成成分异常2、粘着作用的减弱或消失3、接触抑制丧失4、与外源凝集素的反应改变

四、膜生物工程与药学:

1、脂质体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2、脂质体在制药业中的应用

2细胞质和细胞器

a核糖体

多聚核糖体:

在同一条mRNA分子上,按先后顺序依次结合许多核糖体。

它是合成多肽链的功能形式,即在一条mRNA分子指导下,许多核糖体分别进行同一种多肽链合成的功能状态,当肽链合成终止后,多核糖体重新解离成单体。

分泌性蛋白质:

即“输出蛋白”,主要在附着核糖体上合成,分泌到细胞外发挥作用,如抗体蛋白、蛋白类激素等。

结构蛋白质:

又称“内源性蛋白”,用于细胞本身或组成自身结构的蛋白质,主要在游离核糖体上合成,如溶酶体内的蛋白等。

简述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

电镜下为25nm不规则颗粒,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

大小亚基凹陷部位彼此对应相结合,形成“内部空间”——4个功能性活性部位:

氨酰基位点;受位、A位选;肽酰基位点;给位、P位;肽酰基转胰酶位点;GTP酶位点。

大亚基内部有“中央管”,新合成多肽链释放通道。

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场所,为多肽链合成提供场所;稳定mRNA和保护合成的肽链;是细胞内多肽链的“装配机”

如何发现核糖体并鉴定其功能?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得,细胞组分分离技术获得富含核苷酸,~60%rRNA+~40%r蛋白质的物质,命名为核糖体(ribosome)。

由放射性标记技术鉴定其功能。

b内膜系统

内膜系统:

指位于细胞内,在结构、功能和发生上相互关联的膜性细胞器,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小泡和核膜等,它们是统一的膜系统在局部区域特化的结果,是真核细胞特有的结构。

信号肽:

新生的分泌性蛋白质多肽链N端的一段特殊的氨基酸序列,是指导蛋白质在糙面内质网上合成的决定因素,进入内质网后常被切除。

分子伴侣:

RER腔内有一类蛋白分子,协助多肽链进行正确折叠、组装、转运,协助降解不正确折叠的多肽链,因自身不发生变化,故称作分子伴侣。

蛋白质折叠病:

由于分子伴侣功能故障,导致蛋白质折叠异常,而产生异常蛋白质(阮蛋白)的疾病,如疯牛病。

简述内质网的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

内质网是由一层单位膜围成的囊状、管状和泡状结构,互相连成一个连续的内腔相通的膜性管道系统。

内与核膜相连,少数与质膜相连。

内质网膜的主要化学成份是蛋白质和脂质,含有丰富的代谢酶系,内质网腔中含有网质蛋白。

功能:

1粗面内质网:

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的折叠,蛋白质的糖基化,蛋白质的运输;2光面内质网的功能:

脂质合成(最重要的功能),可合成生物膜需要的所有脂类(磷脂、胆固醇和糖脂),糖原代谢,解毒作用,Ca2+的贮存和Ca2+浓度的调节,胃酸、胆汁的合成和分泌。

简述高尔基复合体的结构特点及其标志酶?

高尔基复合体位于核附近,由大泡、小泡、扁平囊组成的囊泡状膜性细胞器

结构特点是极性、异质性,标志酶:

糖基转移酶。

举例说明高尔基体运输和分选蛋白的过程。

高尔基复合体位于内质网和质膜之间,是蛋白质的分选和运输的中间站。

新合成的蛋白质通过运输小泡被特异性地分送到细胞内需要它的靶部位上。

内体性溶酶体:

由高尔基复合体出芽形成的运输小泡与细胞胞吞作用形成的内体合并后衍变成内体性溶酶体。

吞噬性溶酶体:

由内体性溶酶体和将被水解的各种吞噬底物融合而构成。

自噬性溶酶体:

底物是内源性的,即来自细胞内衰老和崩解的细胞器或局部细胞质等,它们由单位膜包围,形成自体吞噬体,后者与内体性溶酶体合并形成自噬性溶酶体。

异噬性溶酶体:

底物是经由细胞的吞饮或吞噬而被摄入细胞内的外源性物质,包括一些大分子物质和细胞,如细菌、红细胞、铁蛋白酶和酶原颗粒等。

细胞内区域化:

即膜性细胞器对细胞的分隔作用。

内膜系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个彼此隔离、相互独立的的功能性结构区域,称细胞内房室化或区域化。

膜流:

指细胞的膜成分在质膜与内膜系统之间,以及内膜系统各结构之间的穿梭、转移、转换和重组过程,其实质是膜脂和膜蛋白在细胞内的转移与重组过程。

结构性分泌途径:

分泌蛋白合成后立即被包装入高尔基体的分泌囊中,随后很快被运输到膜质外,分泌到细胞外。

调节性分泌途径:

细胞分泌蛋白合成后被储藏于分泌囊中,只有细胞受到细胞外信号刺激引起Ca2+浓度瞬间升高,才能启动胞吐过程使分泌泡浴细胞膜融合,向细胞外间隙释放分泌物。

简述高尔基复合体有哪些功能?

参与细胞的分泌活动,参与糖蛋白质的加工合成,参与蛋白质的水解,参与蛋白质的分选和运输。

简述溶酶体的结构、形成过程及功能?

形态结构:

异质性,单位膜围成的圆形或卵圆形的结构,含多种酸性水解酶,酸性磷酸酶是标志酶,膜上有糖蛋白和H+泵,保证囊腔酸性内环境。

形成过程:

溶酶体酶的合成和糖基化(RER),溶酶体酶的磷酸化(CGN),溶酶体酶的分选(TGN),内体性溶酶体形成(晚期内吞体),溶酶体的成熟(酶蛋白与受体分离、受体再循环)。

功能:

消化和营养作用,防御保护作用----“清道夫”,参与某些腺体细胞分泌过程的调节,参与生物个体发生、发育过程,参与机体的组织器官变态和退化,骨骼发育中吸收陈旧的骨基质,参与膜的循环。

简述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体与医学的关系?

溶酶体与矽肺,溶酶体与痛风,溶酶体与先天性疾病(先天性溶酶体贮存病)

过氧化物酶体消除自由基和解毒作用。

为何说内膜系统是细胞结构整体性和功能统一性的重要体现?

试以唾液(粘蛋白)在唾液腺细胞中的形成和分泌举例说明。

在细胞核内:

进行粘蛋白翻译模板mRNA转录,mRNA经核孔入胞质内;在核糖体内:

粘蛋白多肽链翻译,经SRP介导与ER结合;RER内:

粘蛋白多肽翻译、折叠及初步糖基化,出芽膜性小泡运输(线粒体提供能量);高尔基复合体内:

粘蛋白完全糖基化、分选、浓缩,

出芽膜性小泡运输(线粒体提供能量);胞质内:

分泌小泡运输,通过胞吐外排。

c线粒体

基粒:

在线粒体内膜基质面上垂直附着的柄球状小体。

呼吸链(电子传递链):

由一系列能够可逆地接收和释放电子或H+的化学物质构成,他们存在于线粒体内膜,形成相互关联、有序排列的脂蛋白复合物功能结构体系,并以此偶联线粒体中氧化磷酸化过程,故称之为呼吸链。

细胞呼吸:

在细胞特定的细胞器(主要是线粒体)内,在O2的参与下分解各种大分子物质,产生CO2,并将分解代谢所产生的能量储存于ATP中,这一过程称细胞呼吸。

线粒体遗传病:

由mtDNA突变引起的各种疾病,其传递和表达完全不同于核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最突出的特点是呈现母系遗传的特点。

细胞呼吸由几个步骤组成?

分别是在细胞的哪些部位进行的?

1、糖酵解,细胞质基质中进行;2、乙酰辅酶A的生成,线粒体基质中进行;3、三羧酸循环,线粒体基质中进行;4、电子传递偶联的氧化磷酸化,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简述线粒体超微结构的组成和特点。

组成:

双层单位膜构成的封闭性的膜性囊中囊结构,包括:

(一)外膜,特点:

1、厚约5~7nm,2、多套转运蛋白,成筒状排列,3、通透性高;

(二)内膜,特点:

1、厚约4.5nm,2、具运输蛋白,转移小分子,3、通透性低(高度选择通透性);(三)嵴,特点:

双层膜构成,形态各异,扩大膜的表面积,内室功能区域化;(四)基粒,特点:

在线粒体内膜基质面上垂直附着的柄球状小体;(五)基质,特点:

含核糖体,环状DNA分子,RNA,脂类,蛋白质等;(六)内外膜转位接触点,特点:

细胞质中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线粒体的通道。

为什么说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线粒体具有自我繁殖所必需的基本成分,其中不仅存在DNA(mtDNA),可自我复制;而且还有其自身的一套信息表达和蛋白质合成体系(mRNA、rRNA、tRNA、核糖体和氨基酸活化酶等),可合成2%左右的蛋白质,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然而,线粒体合成蛋白质的种类少,主要是与内膜结合的蛋白质,98%的线粒体蛋白质来源于核mRNA的转录和翻译,在细胞质内合成;而且其转录和翻译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核的遗传装置。

由此可见,线粒体的自我繁殖及一系列功能活动是受自身基因组和细胞核基因组两套遗传系统共同控制,故称半自主性细胞器。

d细胞骨架

细胞骨架:

由细胞内多种不同的蛋白质成分组成的一个立体网架系统,包括微管(Microtubule,MT)、微丝(Microfilament,MF)和中间丝(IntermediateFilament,IF)。

具有弥散性、整体性、变动性的特点,对细胞形态的形成和维持、细胞的生长和运动起重要作用。

简述细胞骨架的功能。

构成细胞内支撑和区域化的网架,参与细胞的运动和细胞内物质的运输,参与细胞的分裂活动,参与细胞内信息传递。

比较MT、MF、IF之间在组成、结构、极性、组装、作用药物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微管(MT)

微丝(MF)

中间丝(IF)

组成成分

、微管蛋白

微管相关蛋白

G-肌动蛋白

微丝结合蛋白

中间丝蛋白

中间丝结合蛋白

结构

外径25nm

中空管状纤维

直径7nm

实心纤维

直径10nm

实心纤维

极性

组装

一定的微管浓度

需GTP、MTOC

微管相关蛋白

微丝结合蛋白

G-actin浓度

消耗ATP

“424”

特异性药物

秋水仙素

细胞松弛素B

 

3细胞核

核孔复合体:

电镜下,核孔为内外核膜局部融合形成的圆环状结构。

由多个蛋白质颗粒以特定的方式排列形成的蛋白质分子复合物,称为核孔复合体

核小体:

染色质的基本单位,H2A,H2B,H3,H4各2分子,组蛋白8聚体(核心颗粒),146bpDNA缠绕1.75圈即为核小体。

常染色质:

指间期细胞核中解旋的细纤维丝,不易着色,能复制和转录,是功能活跃的染色质。

异染色质:

指间期细胞核中处于凝聚状态、着色深,不转录或转录活性低,功能上处于静止状态的染色质。

结构异染色质:

指所有细胞类型的全部发育阶段都处于凝集状态的染色质,由相对简单的高度重复的DNA序列组成,是异染色质的主要类型。

兼性异染色质:

在某些细胞中或在一定的发育阶段,由原来的常染色质失去转录活性,转变为凝集状态的异染色质,如性染色质(巴尔小体,Barrbody)。

端粒:

染色体端部的特化结构,由端粒DNA和端粒蛋白构成。

可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保证染色体DNA的完全复制及参与染色体在核内的空间排布。

核型:

即一个物种的全套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等方面。

核仁组织者区:

含rRNA基因(5srDNA除外),与间期细胞核仁形成有关的结构,有缔合核仁的功能,分裂期位于染色体的次缢痕处,间期位于核仁内染色质。

简述细胞核的超微结构。

核骨架,核膜(外核膜,内核膜,核孔),核纤层,核仁,染色质(染色体)。

试述异、常染色质的异同点及相互关系。

 异同点

常染色质

异染色质

染色性

弱嗜碱性,染色浅

强嗜碱性,染色深

状态

松散状态

凝集状态

含量

占10%

占90%

分布

核中央

核内膜附近、核仁周围

转录活性

复制先后

先复制(早S期)

后复制(晚S期)

关系:

同意一染色体在不同的细胞中可以有不同的归类,在同一细胞的不同功能状态下,常异染色体也可以相互装换,二者在结构上有连续性,无化学性质上的区别,是染色体存在的两种不同状态。

阐明核仁的超微结构和功能。

微结构:

核仁相随染色质,纤维结构,颗粒成分,核仁基质。

功能——核糖体的组装:

合成核糖体RNA(rRNA),组装核糖体的大小亚基。

细胞核有哪些功能?

遗传物质的储存、复制和转录——遗传物质的储存场所,指导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遗传物质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

 

第三篇细胞生命现象的发生与延续,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有丝分裂器:

有丝分裂过程中,由两极的星体和纺锤体组成的复合装置。

其作用是保证复制和包装后的染色单体能够均匀的分配到子代细胞中。

减数分裂:

染色质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有丝分裂过程;分裂得到的子细胞所含染色体数比亲代减少一半;它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之一,只存在于高等生物生殖细胞的成熟过程中。

分裂时间特别长,有同源染色体联会以及遗传物质的交换。

同源染色体:

形态、大小及结构相同,但在DNA序列上并不一致的一对染色体,它们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联会:

减数分裂偶线期,同源染色体通过联会复合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二价体(bivalent):

一对同源染色体通过联会复合体结合在一起称为二价体。

四分体(tatrad):

二价体由4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染色单体构成,称为四分体。

交换:

减数分裂前期Ⅰ的粗线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中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某些片段的互换,形成新的基因组合。

交换是产生遗传变异的原因之一。

交叉(chiasmata):

减数分裂前期Ⅰ的双线期,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联会复合体结构逐渐消失,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大部分片断分开但仍有一些连接点,这些结构称“交叉”。

它是交换的表现形式。

PCC:

与M期细胞融合的间期细胞在成熟促进因子的作用下染色体提前凝聚,产生形态各异的早熟凝集染色体(prematurelycondensedchromosome,PCC)。

细胞周期:

一个细胞经过一系列生化事件而复制它的组分,然后一分为二,这种周期性的复制和分裂过程称为细胞周期。

细胞增殖是通过细胞周期实现的。

G0期细胞:

Go细胞(暂不增殖细胞)暂时脱离细胞周期,在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分化,代谢活动下降,但在适当刺激下可重新进入细胞周期的细胞。

癌基因:

能促使细胞无限增殖进而发生癌变的基因称为癌基因,是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正常基因的一种突变(病毒癌基因和细胞癌基因)。

抑癌基因:

和癌基因相反,存在于正常细胞中,能抑制细胞恶性增殖的基因称为抑癌基因。

细胞凋亡:

指细胞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由基因控制的自主有序的死亡过程,形态学改变为细胞皱缩、核内染色质浓缩、质膜出泡,形成凋亡小体,然后被巨噬细胞等吞噬销毁,不引起炎症反应。

细胞分化:

从受精开始的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质间逐渐产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其具体表现的特征为:

细胞间产生稳定性差异;分化方向确定往往早于形态差异的出现;细胞生理状态随分化水平的提高而改变;分化的时空性。

干细胞:

一类具有自我修复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它存在于人体和动物个体发育各个阶段的组织器官中,是各种分化细胞或特异细胞的初始来源。

简述有丝分裂的过程。

前期:

染色质变为染色体,纺锤体出现,分裂极确定。

前中期:

核仁和核膜崩解,染色体剧烈运动,纺锤体微管试图捕获染色体,并将其排列在赤道板上。

中期:

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晚中期时,着丝粒纵裂,二分体成为单分体。

后期:

染色体移向两极,细胞拉长,膜下出现“微丝收缩环”。

末期:

染色体解螺旋,纺锤丝、星射线解体,核膜、核仁再现。

胞质分裂:

微丝收缩环收缩,细胞横缢成两个细胞。

简述有丝分裂的意义。

使形成的两个子细胞获得了与母细胞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确保了细胞增殖过程中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减数分裂的过程及特点

间期,减数分裂前间期:

时间长,只合成99.7%的DNA

减数分裂Ⅰ∶前期Ⅰ,中期Ⅰ,后期Ⅰ,末期Ⅰ,——同源染色体通过联会实现染色体之间部分片断的交换。

间期,减数分裂间期:

时间很短或无,不合成DNA

减数分裂Ⅱ:

前期Ⅱ,中期Ⅱ,后期Ⅱ,末期Ⅱ——姐妹染色单体均匀分配到配子中的过程。

减数分裂意义(生物体遗传和变异的分子基础)

维持物种世代间染色体数目的相对恒定,即遗传的相对稳定性。

使生物种内生殖细胞遗传基础多样性、变异性的一种机制,即遗传的变异性。

简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点:

细胞

种类

分裂

过程

染色体

活动

时间

长短

分裂

结果

有丝

分裂

真核生物细胞

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

独立

两个子细胞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