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沅陵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7514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沅陵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析沅陵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析沅陵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析沅陵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析沅陵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浅析沅陵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浅析沅陵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浅析沅陵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浅析沅陵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浅析沅陵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浅析沅陵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沅陵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docx

《浅析沅陵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沅陵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析沅陵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docx

浅析沅陵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浅析沅陵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沅陵县农业局刘琼波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业,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相联系,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规模和经营指标上达到规定标准并经相关主管部门认定的企业。

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龙头企业本质上就是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共存共荣的利益关系。

伴随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现代农业的推进,龙头企业发展的平台也越来越广阔。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本质性特征之一就是它对农户经济、农业经济乃至农村经济的带动力。

龙头企业的“龙头”意识,说到底也就是企业的“带动”意识,它不仅仅要求企业本身做强做大,更要求企业的带动力要强要大。

如果企业本身不能做强做大,就很难有强大的带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

2007年中央1号文件也指出,“龙头企业是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带动力量。

”为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快速发展,本文对沅陵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了专项调查和实地研究。

一、基本现状

沅陵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脉与雪峰山脉交汇处,居沅水中游,东与桃源、安化县为邻,南接溆浦、辰溪县,西连古丈、泸溪县,北与张家界市交界,素有“湘西门户”、“南天锁钥”之称。

总面积5852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465个村、33个居委会、503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万人。

境内资源丰富,有耕地70万亩(其中稻田42.5万亩),林地400万亩,草场300万亩,水面30万亩,茶园4.3万亩,中药材1900多种,肥沃的土壤、温和的气候适宜各种植物生长和畜禽的饲养,为发展农牧业和林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近年来,沅陵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山区农业产业化之路,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摆在优先位置。

截止2010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0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沅陵碣滩有机茶开发有限公司),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沅陵县七优米业有限公司、湖南官庄茶业有限公司、湖南湘西牧业有限公司、湖南雨露商贸有限公司、沅陵县益园苗木有限公司、沅陵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沅陵县永兴药业有限公司、沅陵县麻子溪林木药材有限公司、沅陵县五强溪金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沅陵县飞天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

2010年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4.06亿元,其中,6家木材加工龙头企业木材加工量5.8万立米,产值8410万元;5加茶叶加工企业茶叶加工量773吨,产值9731万元;3家粮食加工企业加工粮食2.8万吨,产值8722万元;4家畜牧水产品加工企业加工量3500吨,产值9835万元;2家中药材加工企业加工量2520吨,产值3891万元,初步形成了茶叶、木材、粮食(大米、苦荞面)、畜牧水产品(腊肉、晒兰肉、麻辣鱼、麻辣牛肉干)、中药材等五大产业格局。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龙头企业的不断壮大,企业品牌建设得到了加强,开始逐步发挥名品效应。

在茶叶加工企业领域,基本形成了“碣滩”、“干发”两大茶叶品牌,均入选为中国名茶,获得了省著名商标。

其中,湖南碣滩有机茶开发有限公司还获得了欧盟“IMO”和美国“NOP”有机认证,其基地通过了日本JONA和欧盟IMO有机茶认证,产品已出口到了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外市场,具备了一定的国际品牌声誉。

在生猪养殖企业方面,湖南湘西牧业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湘西黑猪”品牌,建立了全国首个湘西黑猪资源场,并在国家工商总局申报注册了“湘西老哥”黑猪商标,使我县取得了首个生猪品牌商标。

2008年6月8日《中国畜牧兽医报》报道了我县的湘西黑猪,2009年5月13日,中央电视台CCTV—7《每日农经》栏目也专门推介、宣传了我县的湘西黑猪,使我县的农产品首次登榜中央电视台。

在水产品加工企业中,由打工返乡人员佘飞创办的沅陵县飞天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研制的“五溪湖”绿茶烤鱼,独创了“茶”与“鱼”结合的独特工艺,产品投市仅一年多时间,就在2008年湖南西部农博会上获得最受欢迎产品奖,在第十届湖南(国际)农博会上获得金奖,产品畅销全国21个省市。

湖南雨露商贸有限公司打造的“朝慕思”牌香辣鱼品牌获湖南卫视上榜品牌,2009年获省著名商标,具有强大的发展势头。

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有省著名商标3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个,完成农产品认证8个,其中有机农产品2个,绿色食品1个,无公害产品5个。

2009年11月,中共沅陵县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决定》文件,明确提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壮大基地规模,要按照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要求,突出茶叶、油茶、水产、工业原料林四大农业支柱产业标准化基地建设。

”在惠农政策推动下,全县龙头企业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茶叶、中药材、畜牧水产、林业基地面积逐年扩大。

目前,全县茶叶基地面积达4.3万亩,其中可采摘面积3.34万亩,良种面积1.65万亩;集中开发的中药材基地3万多亩,农户零散种植的中药材有3.2万多亩,药材总面积达到6万多亩;板栗2万亩;生猪、牛、羊、家禽年出栏量已分别达到31.6万头、2.45万头、9.1万只、560万羽;发展网箱养鱼3.8万口,其中美国斑点叉尾鮰网箱9000口,是全省最大的叉尾鮰养殖基地,发展库汊围栏养鱼1.5万亩,水产品年产量9300多吨,年产值达6000多万元;全县森林总蓄积量1571万立方米,年生产商品材15.46万立方米。

二、存在问题

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

在县委、县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大力指导和政策扶持下,在“龙头带动战略”的实施下,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企业发展与基地建设不够协调。

主要表现一是部分农产品有加工、有品牌、有市场,但基地严重不足,不能保证加工原料,如茶叶产业,沅陵碣滩有机茶开发有限公司建成2000吨精制出口茶叶加工厂后,年缺口5万亩基地的茶叶原料,目前主要依靠外地购进原料加工;中药材产业,沅陵县永兴药业有限公司建成了年加工5000吨的中药饮片厂,年加工中药材量需10万亩基地供应,加工厂建成后即面临停产待料的危险;二是部分农产品有基地、有原材料,却缺乏精细加工,如竹木、板栗、水产、中药材都有较丰富原材料,但由于龙头企业科技含量低,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弱,加工水平和科技装备与同等行业先进水平比有较大差距,致使全县只能出售原材料,增值不高,制约了产业的做强做大。

2、企业发展存在制度缺憾。

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龙型功能不完善。

调查资料显示,有39%的企业龙型功能不完善,不是缺龙身就是少龙尾。

"公司+农户"的原始组织形式已经与企业的发展壮大不相适应,如千家万户式的种、养植产出的原料很难达到外向型出口企业越来越高的质量要求,企业对众多不守合同甚至个别赖帐的农户缺乏强有力的约束能力。

二是企业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

部分龙头企业在产权划分上不清晰,企业自主经营权不高,企业内部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完善。

这些因素的存在,严重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挥。

3、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产销脱节。

目前,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开发农户的利益相结还不够紧密,缺乏牢固性。

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还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与农户之间是一种简单松散的买卖关系。

部分加工企业随意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有的企业虽然与农户签订了收购订单,但当市场出现价格下跌时,企业大都考虑自身利益,往往单方面放弃收购农产品,至使签约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卖不出,给农民造成严重损失,挫伤了农户的积极性,影响产业的继续发展。

4、投融资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县大部分龙头企业还处在发展初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往往边生产边购置先进设备等进行技术改造,还要不断投入资金加强和扩大原料基地的建设以能够实现标准化生产,尤其是原料收购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资金的大量使用性,而产品销售收入的回收又呈现分散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因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资金需求上,比其他类型企业更迫切、更集中、更短缺。

而现实情况是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贷款融资困难,资金需求缺口大。

可以说,资金是制约龙头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原因引起的,用矛盾分析法系统分析主要原因为:

1、内部因素。

主要表现为企业的内部发展机制不够畅通和完善。

一是思想观念落伍。

长期以来,由于受资源型经济的影响,我县农业企业发展慢,思想不够解放,开拓意识不强。

“小富即安”现象比较普遍,“有了票子房子就想守摊子”,如:

我县食品加工业,像规模较大的雨露、虎溪等食品加工企业,求稳思想严重,缺乏创大业的气魄,在扩大规模建设基地上迈不开步子。

二是产品科技含量低。

由于我县的种植业结构、品种和质量与龙头企业之间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突出,区域优势发挥不充分,资源配置效率低。

如我县等几家木业公司,单体上小有规模,但粗加工多、深加工少、产业链短、效益不高等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企业发展。

三是企业管理方式滞后,与市场经济不适应。

从我县农业龙头企业看,家族式企业与家族化管理仍然有一定程度地存在。

家族式企业一般是指家族成员拥有全部或大部分企业所有权的企业,据调查,我县农业龙头企业中,家族经营的企业占到多数。

同时也有部分企业的管理已在不同程度从初创阶段彻底的家族化管理开始向现代经营管理过渡,如飞天昌农公司等一些管理理念较超前的企业,拿出公司部分股份,让公司管理人员、技术骨干拥有企业股份,成为公司的“主人”。

四是企业发展缺乏畅通融资渠道。

目前,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资金需求大,但融资渠道单一,信贷手续繁杂的问题较突出。

中小型龙头企业因无雄厚的固定资产作抵押,在争取银行贷款方面的难度非常大,通过担保中心解决还要承担超出银行正常利率2%的担保费,而且往往由于资金供应不及时,错过原料收购季节后只好高价收购,无形中拉升了产品生产成本,减弱了市场竞争力。

2、外部因素。

主要表现为企业发展环境不够宽松。

从政策环境来看,财政扶持的力度不大,产业发展缺乏科学规划。

近几年来,虽然县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在逐年增长,但由于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涉农部门各自为阵,项目随机实施,导致了政策扶持、政策导向作用不强,出现“一哄而上,一哄而下”无序发展状态。

如生猪生产价格低时,一哄而下,造成全县生猪生产严重不足,而价格高时,又出现一哄而上的势头;前几年的退耕还林只认造林,没有注重结合实施种茶、种草提高产业效益;在项目实施时,有的项目资金只给基地不给企业,而部分基地出现了将资金挪作他用的现象。

从经济环境上看,主要是融资难的困扰。

农业发展银行和国有银行往往集中力量服务大型企业、大型项目,不以小企业、小项目为放贷重点,使众多中小型农业企业客观上游离于主流融资体系之外。

城乡信用联社由于规模较小,自身实力有限,对企业发展一时还起不到支撑作用,致使龙头企业竞争压力增大、发展空间受限。

从社会环境上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组织建设、运行机制和服务功能上还不够完善,发展相对滞后。

尤其是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加工的标准体系、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质量认证体系难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较高要求,认证率较低,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公司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

四、对策与建议

 国内外发展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主导力量,推进农业的工业化,始终离不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

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既要充分挖掘内部条件,也要积极创造外部环境。

(一)在内部发展机制上,着力六个“加快”

1、加快企业家素质的提升,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经营者队伍。

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战略的决定者。

农业企业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实践证明,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与企业家素质的高低是息息相关的。

随着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对农业龙头企业家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因此,要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就必须加快农业企业家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经营者的素质。

面对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和国外农业企业的挑战,作为农业企业家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农业企业的运作规律,勇于实践和总结创新,善于从成功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把自己培养成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有战略思维、有经营管理能力、有工作激情的经营管理人才。

2、加快企业改制步伐,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针对目前我县有的龙头企业产权改革不到位,还存在风险责任和自我约束机制较弱等问题,进一步深化企业制度改革,按照集中有效资产、重组低效资产、盘活呆滞资产、清除无效资产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通过收购、控股、划拨、委托经营和租赁等形式,加快龙头企业改制步伐。

通过资产重组,调整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实现弱强资产的优化增值,真正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我县农业产业化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提供重要动力和活力源泉。

3、加快推进企业科技创新,提高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是龙头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把科技创新放在首要位置,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改造现有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保鲜、包装、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综合效益,使我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由规模扩张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化。

要积极争取省、市级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资金、科技三项经费、重点技改项目贴息等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龙头企业技术创新。

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逐步设置科研与技术应用、产品开发的专门机构,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使之成为衔接社会科研成果和企业生产力、生产要素的桥梁。

4、加快企业原料基地建设,努力解决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企业要按照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要求,进行统筹规划,形成区域化的生产布局,根据生产所需原料,开发和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对农户的带动力。

在基地建设中要坚持质量标准,强化品牌意识,实行供需品种基地化、区域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

加强对基地农户市场经济培训,引导农户适应农业市场经济规律,要为基地农民规范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并提供良种、技术、农资,让农民得到实惠,既保障农民利益,又保证企业原料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实现“双赢”。

5、加快完善利益分配制度,进一步密切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系。

建立和完善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是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大力推广合同、订单农业,提高“订单”、“合同”履约率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提倡和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建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形式,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服务,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和产品入股,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龙头企业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牢固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6、加快企业外向开拓,积极发展外向型龙头企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要提高我县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龙头企业就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和经营行为,面向国内外市场,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重点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市场竞争力强的出口创汇基地,具备国家规定条件的农业企业要积极申报自营进出口权,提高我县农业的对外开放水平。

(二)在外部环境条件上,突出五个“重点”

1、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比重大,农业人口多,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参与,如果没有广大农村和农业的工业化,全县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工业化。

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通过产业化经营模式,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用经济手段把分散的农户经营转化成集约经营、规模生产,用商业运作手段和工业管理方式逐步把土地、林地、水面、滩涂整合起来,使工业和农业紧密结合起来,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是实现农业和农村工业化,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

只有统一了思想认识,才能抓好我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是要调整充实全县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并在领导小组的管辖内,按产业不同分别设置由一名县级领导牵头的专门工作班子,如茶叶、板栗、水产养殖、中药材、小水果等几大产业化班子;二是对已初步形成辐射拉动作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县级领导联系机制,各明确一名县级领导联系,以加大对企业的引导、扶持力度;三是根据省市统一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理顺机构设置,成立专门的农业产业化服务局,强化全县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2、制定科学规划,创新基地发展模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组织生产、加工、市场综合协调发展的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只有制定科学规划,统筹全县布局,严肃持久实施,才能确保县委、县政府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的最终实现。

因此,我县要组织有关部门和相关专家、学者,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全县的地理气候特点和乡村农户的种养爱好习惯,制定出全县的长远发展规划,规划要反复论证确保科学适宜,并通过县人大、政协决议案的形式固定下来,确保规划实施的严肃性,以后历届政府都要持久接力地组织实施,直到发展思路的最终实现。

要根据规划建立起全县统一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库,以后实施的一切农业项目都要选自项目库中,确保项目实施的科学性、持续怍,减少盲目性、随机性,有效地防止“换个领导换个品种,换套班子换套做法”的短期急功行为。

在基地建设上,要找准一条适合我县特点的发展模式。

通过分析我县这几年茶叶、工业原料林的开发情况发现,大户开发模式非常有效,通过培育一批有实力、善经营、懂技术的个人、专业合作组织(协会)、龙头企业等类型的大户,让大户充当基地生产的主力军,以大户带动形成品种统一、管理规范、规模集中的标准化、集约化开发,并通过生产资源的合理向大户流转,逐步打破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模式,形成大户集中经营的新型模式。

根据我县目前的农村劳动力结构状况,60%以上劳力的外出沿海地区打工,在家的留守劳力多为老人或妇女,受年龄、性别、文化的限制,多数已无精力从事大规模的农业基地开发,因此,单纯依靠分散农户的开发已很难实施大规模的农业基地建设,必须探索以下三种大户开发模式:

一是鼓励个体大户开发。

县乡政府通过制定大户奖励扶持政策,引导一部分有实力的个体户发展壮大,形成一批“农场主”、“庄园主”式的开发大户;二是鼓励加工企业直接从事基地开发。

制定出相应的优惠政策,促使农产品加工企业直接投资,吸收闲散劳力为开发员工,组织形成大规模的企业开发大户;三是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协会),通过这种农民专业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统一起来,实行统一的品种规格、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的销售服务,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集中扩大基地开发。

3、健全投融资机制,落实奖励政策。

发展农业产业化最大的困难是资金不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探索出一套全方位、多渠道的农业投融资体制,建议从以下方面抓好投融资:

(1)充分调动全县各部门的积极性,制定合理目标,加大向上争取国家扶持力度,争取更多的国家政策性资金投入;

(2)加大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通过规划、包装、发布一批农业产业化方面的重大项目,向外争取更多的招商资金投入;(3)加大现有政策性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对于县财政、扶贫、移民、农业综合开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发改等生产开发性资金及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水产等单位项目资金通过“统一调度项目,项目捆绑资金”的方式集中投入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从而达到整合资金办大事的目的;(4)逐步建立健全“政府补助、企业参与、农户自筹”的涉农政策性保险体系,增加农业灾损的赔偿性资金投入;(5)积极治理金融环境,县、乡政府应帮助金融部门化解好金融方面的风险,促使涉农贷款良性循环,提高金融部门的放贷积极性,保证惠农贷款的足额发放,同时,政府要积极协调县内金融机构积极发放支农信贷,千方百计增加金融资金投入;(6)加大财政、政策性资金的监管力度,打击乱挪、乱占农业资金的现象,确保农业专项资用于农业生产。

在奖励政策上,2008年县政府出台了《农业产业化大户奖励办法》,兑现了奖励资金,有效地激励了我县生猪养殖大户的发展。

2009年又出台了《粮食生产和畜牧养殖大户奖励办法》,有效地激励大户发展粮食生产和畜牧养殖。

建议我县出台几大主导产业的大户奖励办法,每年安排一定的奖励资金,并根据经济发展速度和产业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奖励条件和奖金标准,长期稳定实施大户奖励。

通过政府的大户奖励政策引导各种类型的大户发展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有效地促进农产品基地与加工的发展壮大。

4、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与成熟,将最终决定于其利益联结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龙头企业与农户只有形成稳定合理的利益联结关系,使农民获得相应的利益,才符合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本义。

因此,要积极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

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在收购农产品时,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将部分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户。

促进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认真总结和推广各地行之有效的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形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保护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目前山东探索的农业产业化的三种模式,在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打造了紧密的生产链、利益链。

值得我县学习和借鉴。

一是“公司+基地+农业工人”。

龙头企业从农民手里成片租赁土地建立基地,合同期一般为10年至20年,租金一年一付,企业对基地的生产实行一体化管理。

二是“公司+基地+农户”。

农户自主经营,公司以契约形式对其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指导和监督。

种植户与公司签定合同,合同中不仅有收购价格,更有种植要求和标准,公司按合同收购产品。

三是“公司+中介组织+基地+农户”。

龙头企业与中介组织签订生产收购合同,中间组织按龙头企业要求组织农户生产,代表农户与公司打交道。

这种模式做到了农户省心,企业省力,更主要的是保证产品的销售。

“组织创新”后的农业产业化链条,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是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双赢之道,是农业现代化的成功之道。

同时,还应鼓励各种形式的中介合作组织的发展;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行业协会,把转变政府职能同加强行业协会自身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

加强监督管理,使各类中介组织真正成为连接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5、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服好务。

要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配齐配强基层农技人员,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和规范农民经纪人队伍,通过扶持科技服务组织,为农户的专业化生产提供良种供应、关键技术、疫病防治等系列化全程服务。

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和企业家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管理水平,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农民和企业家队伍。

要加快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在已经建立的县乡农村一体化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及时向企业和农户发布市场需求信息,提供产品、技术、价格信息服务,从而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要通过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市场营销体系和网络,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营销活动,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解决好目前农产品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