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期人教版化学选修4课时同步训练32第二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7972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学期人教版化学选修4课时同步训练32第二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二学期人教版化学选修4课时同步训练32第二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二学期人教版化学选修4课时同步训练32第二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二学期人教版化学选修4课时同步训练32第二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二学期人教版化学选修4课时同步训练32第二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二学期人教版化学选修4课时同步训练32第二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二学期人教版化学选修4课时同步训练32第二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二学期人教版化学选修4课时同步训练32第二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二学期人教版化学选修4课时同步训练32第二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二学期人教版化学选修4课时同步训练32第二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第二学期人教版化学选修4课时同步训练32第二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第二学期人教版化学选修4课时同步训练32第二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第二学期人教版化学选修4课时同步训练32第二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学期人教版化学选修4课时同步训练32第二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答案.docx

《第二学期人教版化学选修4课时同步训练32第二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学期人教版化学选修4课时同步训练32第二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学期人教版化学选修4课时同步训练32第二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答案.docx

第二学期人教版化学选修4课时同步训练32第二课时《酸碱中和滴定》答案

人教版化学选修4:

——《酸碱中和滴定》课时跟踪训练

1.用0.1026mol·L-1的盐酸滴定25.00mL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达终点时,滴定管中的液面如图所示,正确的读数为(  )

A.22.30mLB.22.35mL

C.23.65mLD.23.70mL

解析:

选B 题图中液面在22~23mL之间,分刻度有10个,因而每刻度是0.10mL,液体的凹面读数约为22.35mL,B项正确。

2.下列关于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滴定管下端连有橡皮管的为酸式滴定管

B.滴定时,左手操作锥形瓶,右手操作滴定管活塞

C.滴定前应首先排出尖嘴部分的气泡

D.滴定过程中眼睛应注视滴定管内液面的变化

解析:

选C A项,滴定管下端连有橡皮管的是碱式滴定管,错误;B项,应该右手操作锥形瓶,错误;D项,滴定过程中,视线应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错误。

3.有一支50mL的酸式滴定管,其中盛有溶液,液面恰好在10mL刻线处,把管中的溶液全部排出盛接在量筒中,量筒内溶液体积是(  )

A.大于40mL    B.小于40mL

C.等于40mLD.10mL

解析:

选A 因该滴定管50mL刻度线以下还有液体,因此管中的溶液全部排出盛接在量筒中,量筒内溶液体积将大于50mL-10mL=40mL。

4.某同学取20.00mL0.50mol·L-1NaOH溶液,恰好将未知浓度的H2SO4溶液20.00mL滴定至终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不需要指示剂

B.用量筒量取上述硫酸的体积

C.H2SO4的浓度为1.00mol·L-1

D.参加反应的H+和OH-的物质的量相等

解析:

选D 酸碱中和滴定需要指示剂,A项错误;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应用酸式滴定管量取20.00mL硫酸,B项错误;n(H2SO4)=n(H+)×

=n(NaOH)×

=5×10-3mol,c(H2SO4)=0.25mol·L-1,C项错误;恰好完全反应时,n(H+)=n(OH-),D项正确。

5.下列实验操作不会引起误差的是(  )

A.酸碱中和滴定时,直接用未经干燥的锥形瓶装待测液

B.酸碱中和滴定时,用冲洗干净的滴定管盛装标准溶液

C.酸碱中和滴定时,振荡锥形瓶时部分液体溅出

D.用标准盐酸测定未知浓度NaOH溶液结束滴定时,酸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开始滴定时无气泡

解析:

选A A项,用锥形瓶直接装待测液对滴定无影响;B项,冲洗干净的滴定管无论是盛装标准溶液,还是量取待测溶液,都必须用待装溶液润洗2~3次,否则会使标准溶液或待测溶液的浓度偏小,影响结果;C项,在滴定过程中,振荡锥形瓶时部分液体溅出,会使加入的标准溶液体积减小,影响结果;D项,开始滴定时酸式滴定管中无气泡,结束滴定时有气泡,会导致所读取的V(HCl)偏小,依据V(HCl)·c(HCl)=V(NaOH)·c(NaOH),则所测的c(NaOH)偏小。

6.如图是向100mL的盐酸中逐渐加入NaOH溶液时,溶液的pH变化图像,根据如图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

A.原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1

B.X为0.1mol·L-1的NaOH溶液

C.原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1

D.X为0.01mol·L-1的NaOH溶液

解析:

选A 原盐酸的pH=1,则c(HCl)=0.1mol·L-1,A正确。

滴定终点时加入的NaOH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为0.01mol,但浓度与体积都无法计算。

7.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pH试纸测得氯水的pH=2;用带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保存KOH溶液

B.用酸式滴定管或移液管量取20.00mL酸性K2Cr2O7溶液

C.用托盘天平称取5.85gNaNO3晶体;用10mL量筒量取6.8mL稀H2SO4

D.酸碱中和滴定时,滴定管和锥形瓶都需用标准液或待测液润洗

解析:

选B 氯水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漂白试纸,无法用pH试纸测得氯水的pH,可以用pH计测定氯水的pH;KOH溶液显碱性,能够与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反应,应用带橡胶塞的试剂瓶保存KOH溶液,故A错误。

滴定管的最小读数为0.01mL,可以用酸式滴定管量取20.00mL酸性K2Cr2O7溶液,也可以用移液管量取,故B正确。

托盘天平的最小读数为0.1g,无法用托盘天平称取5.85gNaNO3晶体,量筒的最小读数为0.1mL,可以用10mL量筒量取6.8mL稀H2SO4,故C错误。

酸碱中和滴定时,滴定管需要用标准液润洗,而锥形瓶不能润洗,否则导致待测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大,测定结果偏高,故D错误。

8.室温下,用0.1mol·L-1NaOH溶液滴定0.1mol·L-1盐酸,如达到滴定终点时不慎多加了1滴NaOH溶液(1滴溶液的体积约为0.05mL),继续加水至50mL,所得溶液的pH是(  )

A.4B.7.2

C.10D.11.3

解析:

选C c(OH-)=

=1×10-4mol·L-1,pH=10,故C项正确。

9.已知c(NH4Cl)<0.1mol·L-1时,溶液的pH>5.1,现用0.1mol·L-1盐酸滴定10mL0.05mol·L-1氨水,用甲基橙作指示剂,达到终点时所用盐酸的量应是(  )

A.10mLB.5mL

C.大于5mLD.小于5mL

解析:

选C 理论上根据反应方程式:

NH3·H2O+HCl===NH4Cl+H2O得:

V(HCl)=

=5mL,此时c(NH4Cl)=

<0.1mol·L-1,溶液的pH>5.1,而实际中和滴定时,用甲基橙作指示剂,而甲基橙的变色范围为pH=3.1~4.4,滴定终点时,溶液由黄色恰好变成橙色,此时pH在4左右,所以实际滴定的盐酸的体积超过5mL。

10.如图是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滴定10.00mL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的图像,依据图像推出盐酸和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下表内各组中的(  )

选项

A

B

C

D

c(HCl)/(mol·L-1)

0.120

0.040

0.030

0.090

c(NaOH)/(mol·L-1)

0.040

0.120

0.090

0.030

解析:

选D 由图像可知,30.00mLNaOH溶液恰好中和10.00mL盐酸,则3c(NaOH)=c(HCl),表中A、D项符合这种情况,但A项中c(HCl)=0.120mol·L-1,c(H+)=0.120mol·L-1,pH<1,不符合图像;D项中c(HCl)=0.090mol·L-1,pH>1,加入20.00mLNaOH后溶液的c(H+)=

=1×10-2mol·L-1,pH=-lg(1×10-2)=2,符合题意。

11.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HCl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时,下列操作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小的是(  )

①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后未用待装液润洗;②碱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后未用待装液润洗;③滴定前酸式滴定管尖嘴处未充满溶液,滴定终点充满溶液;④取碱液时滴定管尖嘴处未充满溶液,取完后,充满溶液;⑤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后再用待测液润洗;⑥滴定时摇动锥形瓶将液体溅出瓶外;⑦滴定过程中,滴定管漏出液体,溅至锥形瓶外;⑧读取标准溶液体积时,滴定前仰视,滴定后俯视。

A.②④B.①③⑤⑦

C.④⑧D.②④⑥⑧

解析:

选D 用HCl溶液滴定NaOH溶液时,c(NaOH)=

,主要分析c(HCl)、V(HCl)、V(NaOH)对c(NaOH)的影响。

①使标准盐酸稀释必然消耗更多的盐酸,即V(HCl)偏大,则c(NaOH)偏大;②使待测碱溶液稀释,滴定时消耗盐酸体积减小,因而c(NaOH)偏小;③将有部分盐酸补满尖嘴,即V(HCl)偏大,则c(NaOH)偏大;④将出现待测液实际量偏小,消耗V(HCl)偏小,则c(NaOH)偏小;⑤将使待测液量增多,滴定时用去标准盐酸的体积增大,则c(NaOH)偏大;⑥将使待测液量减少,滴定时用去标准盐酸的体积减小,则c(NaOH)偏小;⑦将使V(HCl)增大,则c(NaOH)偏大;⑧读取标准HCl溶液体积时,滴定前仰视,滴定后俯视,这样读取的标准HCl溶液的体积偏小,则c(NaOH)偏小。

12.准确移取20.00mL某待测HCl溶液于锥形瓶中,用0.1000mol·L-1NaOH溶液滴定。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装入NaOH溶液进行滴定

B.随着NaOH溶液滴入,锥形瓶中溶液pH由小变大

C.用酚酞作指示剂,当锥形瓶中溶液由红色变无色时停止滴定

D.滴定达终点时,发现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悬滴,则测定结果偏小

解析:

选B A.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需用待装液润洗才能装入NaOH溶液进行滴定。

B.随着NaOH溶液的滴入,锥形瓶内溶液中c(H+)越来越小,故pH由小变大。

C.用酚酞作指示剂,当锥形瓶内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去,说明达到滴定终点,应停止滴定。

D.滴定达终点时,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悬滴,则所加标准NaOH溶液量偏多,使测定结果偏大。

13.中和滴定是一种操作简单、准确度高的定量分析方法。

实际工作中也可以利用物质间的氧化还原反应、沉淀反应进行类似的滴定分析,这些滴定分析均需要通过指示剂来确定滴定终点。

下列对几种具体的滴定分析(待测液置于锥形瓶内)中所用指示剂及滴定终点时的溶液颜色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用标准酸性KMnO4溶液滴定Na2SO3溶液以测量其浓度:

KMnO4;紫红色

B.利用“Ag++SCN-===AgSCN↓”原理,可用标准KSCN溶液测量AgNO3溶液浓度:

Fe(NO3)3;红色

C.利用“2Fe3++2I-===I2+2Fe2+”原理,用FeCl3溶液测量KI样品中的KI的百分含量:

淀粉;蓝色

D.利用OH-+H+===H2O来测量某盐酸溶液的浓度:

酚酞;浅红色

解析:

选C A项,当滴入最后1滴酸性KMnO4溶液后,溶液呈紫红色且半分钟不褪去,表明SO

已全部被氧化;B项,以Fe3+为指示剂,滴入最后1滴KSCN溶液后溶液呈红色且半分钟不褪去,表明Ag+恰好完全沉淀;C项,向I-中滴入Fe3+,以淀粉为指示剂,则刚滴入Fe3+时即有I2生成,溶液即显蓝色,不能指示滴定终点;D项,用NaOH溶液滴定盐酸以酚酞作指示剂,溶液为浅红色时,说明盐酸已全部被中和,可指示滴定终点。

14.用1.0mol·L-1NaOH溶液中和某浓度硫酸溶液时,其pH和所加NaOH溶液的体积V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则原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和反应后溶液的总体积分别是(  )

A.1mol·L-1,60mL

B.0.5mol·L-1,80mL

C.0.5mol·L-1,60mL

D.1mol·L-1,80mL

解析:

选B 由图可知起始pH=0,c(H+)=1mol·L-1,c(H2SO4)=0.5mol·L-1,完全中和消耗NaOH溶液40mL。

2NaOH  +   H2SO4===Na2SO4+2H2O

1mol·L-1×0.04L 0.02mol

V(H2SO4)=

=0.04L=40mL,

V总=40mL+40mL=80mL。

15.用标准的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若测定结果偏低,其原因可能是(  )

A.盛装标准液的滴定管未用标准液润洗

B.滴定终点读数时,仰视滴定管的刻度,其他操作正确

C.盛装未知液的锥形瓶用蒸馏水洗过后再用未知液润洗

D.滴定前无气泡,滴定到终点时,发现尖嘴处有气泡

解析:

选D A项,盛装标准液的滴定管未用标准液润洗,使碱的浓度偏小,则消耗碱液的体积偏大,导致测得酸的浓度偏高,不正确;B项,滴定终点读数时,仰视滴定管的刻度,造成V(碱)偏大,导致测得c(酸)偏高,不正确;C项,盛装未知液的锥形瓶用蒸馏水洗过后再用未知液润洗,待测液的物质的量偏多,造成V(碱)偏大,导致测得c(酸)偏高,不正确;D项,滴定前无气泡,滴定到终点时,发现尖嘴处有气泡,造成V(碱)偏小,导致测得c(酸)偏低,正确。

16.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需经过NaOH溶液配制,基准物质H2C2O4·2H2O的称量以及用NaOH溶液滴定等操作。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图甲所示操作转移NaOH溶液到容量瓶中

B.用图乙所示装置准确称得0.1575gH2C2O4·2H2O固体

C.用图丙所示操作检查碱式滴定管是否漏液

D.用图丁所示装置以NaOH待测液滴定H2C2O4溶液

解析:

选D 转移时用玻璃棒引流,A错误;用托盘天平称量读数只能到一位小数,B错误;用尖嘴向上排碱式滴定管中的气泡,而不是检查是否漏液,C错误;氢氧化钠溶液放在碱式滴定管中滴定H2C2O4溶液,D正确。

17.实验室中有一未知浓度的稀盐酸,某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测定盐酸浓度的实验。

请完成下列填空:

(1)配制100mL0.10mol·L-1NaOH标准溶液。

①配制所需的玻璃仪器有:

烧杯、量筒、玻璃棒、________、__________等。

②称取__________g氢氧化钠固体所需仪器有天平(带砝码、镊子)、药匙、__________。

(2)取20.00mL待测稀盐酸放入锥形瓶中,并滴加2~3滴酚酞作指示剂,用________(填仪器名称)装配制的标准NaOH溶液进行滴定。

重复上述滴定操作2~3次,记录数据如下:

滴定次数

待测盐酸的体积/mL

标准NaOH溶液体积

滴定前的刻度/mL

滴定后的刻度/mL

第一次

20.00

0.40

20.50

第二次

20.00

4.10

24.00

第三次

20.00

1.00

24.00

(3)①滴定达到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上述数据,可计算出该盐酸的浓度约为________mol·L-1(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数)。

③给润洗后的滴定管中注入溶液时应______(填字母)。

A.借助于漏斗B.借助于玻璃棒

C.借助于烧杯D.直接注入

④排去碱式滴定管中气泡的方法应采用下图操作中的________(填标号),然后轻轻挤压玻璃球使尖嘴部分充满碱液。

⑤在上述实验中,下列操作(其他操作正确)会造成测定结果偏低的有________(填字母)。

A.酸式滴定管使用前,水洗后未用待测盐酸润洗

B.锥形瓶水洗后未干燥

C.称量NaOH固体中混有Na2CO3固体

D.滴定终点读数时俯视读数

E.碱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滴定后消失

解析:

(1)①配制100mL0.10mol·L-1NaOH标准溶液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等。

②所需氢氧化钠的质量为m=nM=0.10L×0.10mol·L-1×40g·mol-1=0.4g;称取氢氧化钠固体所需仪器有天平(带砝码、镊子)、药匙、烧杯。

(2)装配制的标准NaOH溶液用碱式滴定管。

(3)②根据c(酸)×V(酸)=c(碱)×V(碱),三次实验所用V(NaOH)分别是20.10mL、19.90mL、23.00mL,第三次实验数据误差较大,舍去,则前2次V(NaOH)的平均值为20.00mL,则该盐酸的浓度为

=0.10mol·L-1。

④排去碱式滴定管的气泡,只要将滴定管玻璃头朝上,并挤压橡皮管中的玻璃珠就可以将气泡排出。

⑤酸式滴定管水洗后未用待测稀盐酸溶液润洗,会导致盐酸浓度偏小,需要NaOH溶液体积偏小,测定结果偏低,故A正确;锥形瓶水洗后未干燥,对实验无影响,故B错误;称量NaOH固体中混有Na2CO3固体,等质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碳酸钠消耗盐酸的体积偏小,在滴定时消耗的标准液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故C错误;滴定到达终点时,俯视滴定管读数,会导致NaOH溶液体积偏小,测定结果偏低,故D正确;碱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滴定后消失,会导致NaOH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故E错误。

答案:

(1)①100mL容量瓶 胶头滴管 ②0.4 烧杯

(2)碱式滴定管

(3)①最后一滴NaOH溶液滴入时,溶液颜色恰好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颜色不再改变,说明达到终点 ②0.10 ③C ④丙 ⑤AD

 

18.水中的溶解氧是水生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

某课外小组采用碘量法测定学校周边河水中的溶解氧。

实验步骤及测定原理如下:

Ⅰ.取样、氧的固定

用溶解氧瓶采集水样。

记录大气压及水体温度。

将水样与Mn(OH)2碱性悬浊液(含有KI)混合,反应生成MnO(OH)2,实现氧的固定。

Ⅱ.酸化、滴定

将固氧后的水样酸化,MnO(OH)2被I-还原为Mn2+,在暗处静置5min,然后用标准Na2S2O3溶液滴定生成的I2(2S2O

+I2===2I-+S4O

)。

回答下列问题:

(1)取水样时应尽量避免扰动水体表面,这样操作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氧的固定”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a2S2O3溶液不稳定,使用前需标定。

配制该溶液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试剂瓶和________;蒸馏水必须经过煮沸,冷却后才能使用,其目的是杀菌、除________及二氧化碳。

(4)取100.00mL水样经固氧、酸化后,用amol·L-1Na2S2O3溶液滴定,以淀粉溶液作指示剂,终点现象为________;若消耗Na2S2O3溶液的体积为bmL,则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为________mg·L-1。

(5)上述滴定完成时,若滴定管尖嘴处留有气泡会导致测定结果偏________(填“高”或“低”)。

解析:

(1)取水样时避免扰动水体表面,这样能保证所取水样中溶解氧量与水体中实际溶解氧量基本相同,以减小实验误差。

(2)根据水样与Mn(OH)2碱性悬浊液反应生成MnO(OH)2,可写出固氧的反应为O2+2Mn(OH)2===2MnO(OH)2。

(3)由于Na2S2O3溶液不稳定,使用前需标定,配制该溶液时无需用容量瓶,只需粗略配制,故配制Na2S2O3溶液时,还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为量筒;所用蒸馏水必须经过煮沸、冷却后才能使用,这样能除去水中溶解的氧气和CO2,且能杀菌。

(4)根据Ⅱ可知MnO(OH)2能将水样中的I-氧化为I2,滴定过程中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在滴定终点前I2遇淀粉变蓝,达到滴定终点时,I2完全被消耗,溶液蓝色刚好褪去。

根据关系式O2~2MnO(OH)2~2I2~4Na2S2O3,结合消耗n(Na2S2O3)=amol·L-1×b×10-3L=ab×10-3mol,可求出100.00mL水样中溶解氧的质量为

ab×10-3mol×32g·mol-1=8ab×10-3g=8abmg,则该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为8abmg÷0.10000L=80abmg·L-1。

(5)滴定完成时,滴定管尖嘴处留有气泡,会导致读取的Na2S2O3标准液体积偏小,根据关系式O2~4Na2S2O3,可知测定的溶解氧的含量偏低。

答案:

(1)使测定值与水体中的实际值保持一致,避免产生误差 

(2)O2+2Mn(OH)2===2MnO(OH)2

(3)量筒 氧气 (4)蓝色刚好褪去 80ab (5)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