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读后感3000字  .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87998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巨流河读后感3000字  .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巨流河读后感3000字  .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巨流河读后感3000字  .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巨流河读后感3000字  .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巨流河读后感3000字  .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巨流河读后感3000字  .docx

《巨流河读后感3000字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巨流河读后感3000字  .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巨流河读后感3000字  .docx

巨流河读后感3000字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这句名言,至今回响耳边。

家庭的不幸,更是个人的悲剧,而在千年之间,人世的悲喜剧交叉上演,

“你方唱罢我登潮,好不热闹。

面对宇宙亿万年的沧桑变化,人类文明其实只不过是历史中的一瞬。

多少离合,多少聚散,多少挣扎,多少恩怨,都在这一瞬之间闪过,未留下片语唏嘘。

我们在渺小的空间与刹那的时间里,为了利益而争相杀戮,为了虚荣而放弃尊严。

与大自然的波澜壮阔相较下,人世的狭隘和局限被曝光殆荆

就在这历史洪流的循环往复中,人性光辉的星点闪烁,在后代看来,最是难得和动人。

齐邦媛先生走过大半生,她的人生跌宕,不仅反映大时代下卑微生命的艰辛,也令我们对中国残酷的近代历史感到怜悯和哀恸。

齐邦媛是齐世英之女,地地道道的东北人。

而时代对他们的捉弄,让齐家在东北三省都没有容身之地,从逃军阀的难,到逃日本的难,再逃共-党的难,落脚东南孤岛,了此一生。

家乡一词,从他们心中苦涩的回忆,经历大半个中国的颠沛流离,最终消逝,变得麻木。

在齐邦媛随全家逃难的半生中,生活的漂泊,亲人的哀叹,爱情的凋零,友情的瞬变,都与这个国家和社会的遭遇紧紧相连,成了历史的牺牲品。

我坐在车中,望着香港繁华都市的霓虹初上,眼前闪过一幅幅书中描绘的画面,它近在咫尺,近到我感觉这不仅仅是干枯的历史文字,而是用笔写出的现实与人生。

它活在我们心里,我们活在它的当中。

这些天所见所闻,都不顺心。

这一切变故虽在预料之中,但当它们扑面而来,还是让人眉头紧锁。

但与齐先生一辈子的沧桑比,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有时我真想转过身,离开是非之地,背对着世界,拒绝它的虚伪、它的肮脏、它的沉重、它的无望。

可是有时我又不得不对它美好的一面抱有一丝憧憬。

生命可贵,不仅因为它的有限,也因为它可以承载世间的许多欢乐和悲凉。

当我们在已知的世界中,奔波又挣扎,几十年后暮然回首,会发现尘埃早已落定,一生的价值在年年岁岁中蹉足它耗荆含泪读毕《巨流河》,掩卷长叹一声,犹如洗却了俗情,世态炎凉,已看得一清二楚。

我收拾好行囊,穿过熙熙攘攘的人流,奔向前途,鼓起勇气去面对这个我宁愿背对的世界。

《巨流河》是台湾文学家齐邦媛在80岁时花费4年时间写下的回忆录。

2017年在中国大陆以简体中文出版,三年间增刷10次。

喜欢这本书的不仅是作者同年代的人,还有很多可以称作者为祖母的年轻人。

书中讲述了齐邦媛和她的父辈两代人波澜壮阔的人生。

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是国民党元老,早年留学日本德国,回国后投身革命,追随郭松龄兵谏张作霖、战败巨流河后被迫流亡。

后来受到蒋介石的重用,在国民政府内从事教育文化工作,曾创办东北中山中学。

抗战爆发后,领导东北地下抗日。

后来带着700多东北流亡学生从北京、南京辗转到汉口,经云南、贵州到重庆。

齐邦媛六岁离开巨流河流经的辽宁铁岭故乡,曾就读于南京鼓楼小学,重庆南开中学,武汉大学,在战乱、躲避日本飞机轰炸中读书。

在那场战争中长大成人的她,心灵上刻满了弹痕。

同时在流亡中她师从朱光潜、吴宓等名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947年大学毕业,为躲避内战,专心致学,23岁赴台湾大学外文系任助教。

她毕生从事教育,在台湾有“永远的齐老师”之称。

读过这本书,难以忘怀的是齐邦媛与东北少年张大飞的荡气回肠的爱情。

张大飞的父亲原是沈阳县县长,因掩护同胞被日本人在广场烧死。

张大飞放弃学业报考空军,成为一名飞虎队员,“生命中,从此没有眼泪,只有战斗,只有保卫国家”。

在整整七年的时间里,张大飞都与少女齐邦媛保持通信,直到二十六岁战死。

齐邦媛说,“我十二岁认识他,看到两代东北人以身殉国的悲怆,那不是美丽的初恋,是尊敬、亏欠、患难相知的钟情”。

读过这本书,受到触动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领导下的大批青年的爱国热情。

当时重庆南开中学的口号是,“中国不亡,有我”。

在齐邦媛的大学时代,很多同学响应国民党“十万青年十万兵”的号召,主动放弃学业走上战场,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当时国民党领导下的青年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青年一样,有相同的国恨家仇,有相同的赤胆忠心,只是投奔了不同的党。

而在我们过去学过的历史课程中,共产党的这段历史代替了中国当时的历史。

更悲惨的是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很多国民党将士,又死于四年国共内战。

作为一名共产党党员,看到这些过去没有记忆的历史,心情是复杂的。

希望永远不要有战争,不要有同胞之间的相互残杀。

但古往今来,似乎这种内战推动着中国历史的进程。

很茫然。

有人说,齐邦媛是台湾乡愁文学最后的守夜人。

从6岁起她就永远地成为了外省人,辽宁铁岭只是纸上的故乡。

齐邦媛非常坦率地讲与大陆作家的交往,“虽然彼此认识一些可以交谈的朋友,但是'他们'和'我们'内心都明白,路是不同的了。

诚如佛斯特《印度之旅》结尾所说:

全忘记创伤,'还不是此时。

也不是此地。

'(notnow,nothereo)”这种强烈的历史隔膜如冰难融,与亲切的乡愁形成强烈的反差。

《巨流河》让我深思。

什么时候去南京,很想去看看在紫荆山上的航空公墓,为张大飞献上一束花。

经朋友强烈的推荐,也为自己不久将来的台湾之行作准备,我网购了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一书,大概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

本有兴趣再读,但禁不住源源不断的好书的诱惑(最近在看《南渡北归》三大本)。

既是积习使然,更担心初读和粗读之后形成的印象如烟逝去,所以还是在再读之前留下一点文字,算是给自己和给阅读一点交代吧。

此前不知道齐先生为何人,此后也难知道更多,因为她还不算大名人。

但这样的身份似乎更容易切近我等。

《巨流河》如她的自传,所以读来真实亲近,还有几分别致。

她1924年出生,今天近90岁高龄。

其间身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台岛建设。

虽然一生主要事业即读书、教书和编书,似乎并不耀眼,但能见证近百年的变迁,人生自然带几分传奇。

但她对这样的传奇,无丝毫的夸张、炫耀和突出,她尽量把自己放“平”,只是以一个亲历其间的女人、学人和教徒,来观察、感受和叙述。

这一段历史,有中日之战,有国共之争;有东北的流亡,有大陆的远离;有党内的倾轧,有学理的争持。

她以一个敏感女子的心性,以一位虔诚教徒的心境,以一介普通平民的心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这段最近的历史,于我们更真实,更生动,更细腻,稀释了以往它给我们的抽象感、宏大感和倾向感,让我们对战争之痛、乡愁之伤和建业之难有更为深切的体悟。

作者一生,投入地读书,而获丰满的享受;执着地教书,而富有成就感;勇担使命去编书,对台岛文学和教育卓有建设、革新和推广的意义。

其间,和张伯苓、朱光潜、吴宓和钱穆等大家亦师亦友的醇厚经历,也让人欣羡不已。

同样重要的是,她竟把这一切写成了眼前这本30余万字的《巨流河》,让我直叹斯人不虚此生,不负此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