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槽设计-毕业设计.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88068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2.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渡槽设计-毕业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渡槽设计-毕业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渡槽设计-毕业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渡槽设计-毕业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渡槽设计-毕业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渡槽设计-毕业设计.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渡槽设计-毕业设计.doc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渡槽设计-毕业设计.doc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渡槽设计-毕业设计.doc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渡槽设计-毕业设计.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渡槽设计-毕业设计.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渡槽设计-毕业设计.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渡槽设计-毕业设计.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渡槽设计-毕业设计.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渡槽设计-毕业设计.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渡槽设计-毕业设计.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渡槽设计-毕业设计.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渡槽设计-毕业设计.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渡槽设计-毕业设计.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渡槽设计-毕业设计.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渡槽设计-毕业设计.doc

《渡槽设计-毕业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渡槽设计-毕业设计.doc(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渡槽设计-毕业设计.doc

兰州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绪论

一、渡槽的作用及发展

渡槽是输送渠道水流跨越河渠、道路、山冲、谷口等的架空输水建筑物,是渠系建筑物中应用最广的交叉建筑物之一,除用于输送渠水进行农田灌溉、城镇生活用水、工业用水、跨流域调水外,还可供排洪和导流之用。

当挖方渠道与冲沟相交时,为排泄冲沟来水和泥沙,不使山洪及泥沙进入渠道,可在渠道上面修建排洪渡槽。

在流量较小的河流上修建闸、坝需用上下游围堰拦断河道时,可在基坑上面架设导流渡槽,使上游来水通过渡槽泄向下游。

渡槽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

古代,人们凿木为槽用以引水,即为最古老的渡槽。

据《水经注疏》:

长安城昆明“故渠又东而北屈,迳青门外,于穴水枝渠会。

渠上承穴水于章门西。

飞渠引水入城。

东为仓池,池在未央宫西。

”“飞渠”即为渡槽,建于西汉,距今约2000年。

又距《中国水利史稿》上册考证,《水经·沮水注》中所述的郑国渠“绝冶谷水”、“绝清水”中的“绝”就是指一种原始形态的渡槽。

则渡槽见诸历史记载者就比长安城的飞渠更早,这说明渡槽在中国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新建渡槽多为木、石结构。

木渡槽因木材是宝贵且维修费用大、寿命不长,故除少数用做临时性引水外,已不再采用。

石拱渡槽是就地取材的建筑工程,由于石料的开采、加工和砌筑常为手工操作,需用大量劳力,但可节约水泥、钢材,且施工技术易为群众掌握,因而知道20世纪70年代,在不少灌区的渡槽工程中石拱渡槽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至于墩台结构,采用石料砌筑者就更为普遍。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采用钢筋混凝土渡槽日渐增多,施工方法以现场浇筑为主。

1995年,黑龙江省首先采用了装配式渡槽,装配式渡槽较现场浇筑可节省大量木材和劳力、显著降低工程造价、加快施工进度,并便于施工管理和提高工程质量,因而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后,在许多省区逐渐得到推广,其中以广东省发展最为迅速。

广东省湛江地区除在建筑物型式及预制分块构件的造型等方面不断有所创新外,并在研究国外单向曲率壳槽的基础上,提出了U形薄壳槽身的结构型式及其计算方法。

此外,我国南方地区还建了一些钢丝网水泥U形薄壳渡槽,但这种结构不耐久,已较少采用。

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在钢材、水泥供应较困难的条件下,渡槽工程中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少筋,无筋混凝土结构,如三铰片拱式、马鞍式、拱管式、双曲拱式渡槽等,这些型式由于存在一些缺点,现已很少采用,但确代表了渡槽结构型式发展的一个阶段。

珩架拱式渡槽也是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山东省吸取桥梁工程中这一型式的特点,提出并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在山东兴建珩架拱渡槽。

山东是我国修建珩架拱渡槽数量最多、类型最齐全的省份。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的这一阶段,水利事业发展中有几项工作与渡槽型式的变化发展密切相关:

一是水利工作集中抓了渠系配套工程建设,以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二是大型灌区建设有了进一步发展;三是相继兴建了一些跨流域、跨省的调水工程,如引滦入津、引大入秦等。

这些工作使这一时期兴建的渡槽的输水流量,有过去的几个、十几个立方米每秒发展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立方米每秒,从而促进了渡槽结构型式的改进与创新。

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各种大跨度拱式渡槽不断涌现,如广西玉林县的万龙双曲拱渡槽,跨度达126m;湖南林县乌石江渡槽,主拱采用钢筋混凝土箱形断面,跨度达110米等。

这些大跨度渡槽的宽跨比远小于1/20,其侧向稳定往往成为设计及保证安全运行的突出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这一时期我国先后试建了十几座拱体变宽、造型新颖、布局轻巧的板拱及肋拱渡槽,其跨径崽80—100米以上,最小宽跨比达1/40—1/50,取得了成功。

工程实践证明,这一阶段建造的变宽拱是解决大跨度小宽跨比拱式渡槽侧向稳定性的合理造型。

(二)预制吊装程度进一步提高,吊装重量不断增大,施工技术不断发展。

如湖北引丹灌区的排子河渡槽,为简支梁式,一节预制槽身长21.7米,吊装质量达200t,而槽墩高达30—40米,采用滑升式模板法施工,加快了施工进度,保证了浇筑质量,为浇筑高墩、柱开拓了新途径。

再此期间,渡槽工程引用交通部门的转体施工法取得成功,使用的最大跨度达78.65米。

(三)发展了新的结构型式,如上槽下洞式、斜拉式等。

上槽下洞式是为了解决与之交叉的河流洪枯流量及相应水位相差悬殊而渠底高程相差不大这一矛盾提出的一种渡槽型式,如河北省引沟入潮的穿鲍邱河渡槽,上部为引沟运河挡水渡槽,设计流量830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1080立方米每秒;下部为鲍邱河输水涵洞。

斜拉结构较早用于桥梁,20世纪50年代以来斜拉桥得到迅速发展,我国于1975年在四川云阳汤溪河上建成第一座斜拉桥,1982年开始斜拉结构被引入渠道输水建筑物,目前我国已建成的最大斜拉渡槽为北京二道河斜拉渡槽,渡槽全长276.1m,斜拉段长258m,主跨126m,槽身为普通钢筋混凝土半封闭U型薄壳结构,通过设计流量5立方米每秒,1988年建成通水。

(四)在大、中型渡槽工程中较普遍地使用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显著地提高了渡槽地承载力及抗裂性。

如河南省陆浑灌区铁窑河渡槽,设计流量为32.2立方米每秒,槽身段长411.4m,共分19跨,中间8跨采用双排架预应力空腹桁架槽身,跨度为37.4m。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地迅猛发展,利用电子计算机及先进设计理论进行了各种流量、各种跨度渡槽结构型式的研究,以及结构型式优选的研究,使得渡槽设计更趋先进合理。

各种新材料、新技术也不断应用于渡槽工程。

例如,1990年在湖南省铁山灌区建成地由桁(刚)架拱发展而来地第一座拱梁组合式渡槽—凉清渡槽,设计流量19.5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21.54立方米每秒,槽身全长75.2米,由一跨50.4米地拱梁组合式结构和两端个一跨12.4米地简支结构组成,槽身采用半圆薄壳断面,内径为5.52米,直段高0.39米,槽壁厚13cm,拱肋采用二次抛物线形等界面双铰折线拱,矢跨比1/5.6,截面尺寸0.5m*1.0m。

又如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改造工程,是香港、深圳以及工程沿线东菀城镇提供饮水及农田灌溉用水地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该工程中的樟洋渡槽设计流量Q=90立方米每秒,采用预应力混凝土U形槽身,纵、横两个方向施加预应力,槽壁厚仅30cm,一节槽身跨度达到24m,同时,又将桥梁工程地先进施工技术—移动模架施工法用于渡槽施工,取得了良好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城市生活用水以及工业用水比重增长很快,中国地供水矛盾已集中到城市,主要用于发展城市、发展工业及保护环境,农业用水的重点转为节水灌溉和提高用水效率。

为了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与供水需求不完全相适应地问题,需要对水资源做重新分配,由此南水北调工程列入了国家计划。

在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上,规划修建大型渡槽49座,大部分渡槽设计流量在300立方米每秒以上。

目前世界上已建成地最大渡槽为印度戈麦蒂(GOMTI)渡槽,是萨尔达—萨哈亚克调水工程总干渠跨越戈麦蒂河地大型交叉工程,槽身段长381.6m,设计流量357立方米每秒,过水槽宽12.8m,槽高7.45m,槽中水深6.7m,下部支承结构为空心槽墩和沉井基础。

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为自流输水,水头紧张,可以分配给各座渡槽地水头损失较小,因而槽身断面很大,不少渡槽水面总宽在25m以上,水深大于5m,其规模大大超过戈麦蒂渡槽水荷载特别巨大,槽身每延米荷载(不包括自重)可为铁路荷载地的十几乃至二三十倍。

对于如此大型地渡槽,在确定安全的前提下,如何使工程达到经济合理,必然给规划、设计、施工带来了一系列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可以预见,随着南水北调工程地实施,渡槽这一建筑物在结构型式、设计理论、新材料运用以及施工技术等方面,将会有一个更新更大的发展。

二、渡槽地组成及类型

渡槽是由槽身、支承结构、及进出口建筑物等部分组成。

槽身搁置于支承结构上,槽身重及槽中水重通过支承结构传给基础,再传至地基。

渡槽地类型,一般是指输水槽身及其支承结构地类型。

槽身及支承结构地类型各种各样,所用材料又有不同,施工方法也各异,因而分类方法就甚多。

按施工方法分,由现浇整体式、预制装配式及预应力渡槽等。

按所用材料分,有木渡槽、砖石渡槽、混凝土渡槽及钢筋混凝土渡槽等。

按槽身断面形式分,有矩形槽U形槽、梯形槽、椭圆形槽及圆管形等,渡槽工程中常用地是前两种。

按支承结构型式分,则有梁式、拱式、桁架式、组合式以及斜拉式等。

以上分类方法甚多,但能反映渡槽地结构特点、受力状态、荷载传递方式和结构计算方法区别地则是按支承结构型式分类。

(一)梁式渡槽。

梁式渡槽的支承结构是重力墩或排架。

槽身搁置于墩(架)顶部,既起输水作用,又是承受荷载而起纵梁作用地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产生弯曲变形,支承点只产生竖向反力。

按支承点数目及布置位置地不同,又分为简支、双悬臂、单悬臂及连续梁四种型式。

梁式渡槽的主要优点是设计简易、施工方便,是采用最为普遍的形式。

(二)拱式渡槽。

拱是一种轴线为曲线或折线形、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拱脚产生水平推力的结构,条件是拱脚需有水平约束。

如果拱脚无水平约束,在铅直荷载作用下只产生竖向反力的拱形结构,只能称为曲梁。

拱式渡槽与梁式渡槽不同之处,是在槽身与墩台之间增设了主拱圈和拱上结构。

拱上结构将上部荷载传给主拱圈,主拱圈再将传来地拱上铅直荷载传给墩台以水平推力。

主拱圈是拱式渡槽的主要承重结构,以承受轴向压力为主,拱内弯矩较小,因此可用抗压强度较高地亏工材料建造,跨度可以较大(可达百米以上),这是拱式渡槽区别于梁式渡槽地主要特点。

由于主拱圈将对支座产生强大水平推力,对于跨度较大的拱式渡槽一般要求建于岩基上。

主拱圈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如板拱、肋拱、箱形拱和折线拱等。

可以设有不同铰数,如双铰拱和三铰拱,也可做成无铰拱。

并且,拱上结构又有实腹与空腹之分。

因此,拱式渡槽还可分为不同类型。

(三)桁架式渡槽。

又分为桁架式和梁型桁架式。

前者是用横向联系(横系梁、横隔板及剪刀撑等)将数榀桁架拱片连接而成整体结构。

桁架拱片是主要的承重结构,其下弦杆或上弦杆作成拱形,既是拱形结构又具有桁架的特点。

槽身底版和侧墙板可采用预制混凝土或钢丝网混凝土微弯板组装然后填平,而成为矩形断面,有的也采用预制的矩形、U形整体结构。

按槽身在桁架拱上位置的不同,桁架拱式渡槽可分为上承式、中承式、下承式和复拱式四种型式,按复杆的布置型式则有斜杆式桁架拱和竖杆式桁架拱(只有竖杆无斜杆)。

拱形弦杆与墩台的连接氛围有铰和无铰两种,无铰拱要求较好的地基,实际工程中多采用两铰拱。

桁架拱渡槽一般用钢筋混凝土建造,整体结构刚性大,能充分发挥材料力学性能;结构轻巧,水平推力小,对墩台变位的适应性也较好,因而对地基的要求较拱式渡槽低。

梁型桁架是指在铅直荷载作用下支承点只产生竖向反力的桁架,起作用与梁相同。

梁型桁架有简支和双悬臂两种类型。

按弦杆的外形分,有平行弦桁架、折线或曲线桁架、三角形桁架等。

梁型桁架式渡槽的跨度较梁式渡槽为大,一般不小于20米,宜在中等跨越条件下采用。

梁式和拱式渡槽是两种最基本的型式,桁架式渡槽应用最广。

第一章设计的基本资料

第一节槽位概况

引水工程药水沟渡槽位于干渠9+800桩号处。

渠水自5号无压隧洞引出后需跨越一个山谷,山谷两岸地形较对称,但深度较大,谷底最低处与渠底间高差达30米,山谷地层岩性主要为片麻状花岗岩及角闪石片岩,倾角约为70°,岩性坚硬,分化层深度约为1-2m,工程地质条件属优良。

渠系规划确定,在山谷处修建一座干钢筋混凝土梁式渡槽将渠水输送至对岸。

渡槽设计流量25,加大流量30。

根据渡槽总体布置的基本要求,渡槽长度最短,进出口起止点争取落在挖方渠道上、以及进出口于上下游渠道连接顺畅,确定槽身长度为180m.

渡槽上游5号隧洞断面为圆拱直墙式,底宽6.0m,纵坡i=1/1000,洞壁糙率n=0.033,设计水深h1=3.3m,加大水深h1m=3.8m.渡槽下游渠道断面亦为矩形,底宽7.0m,纵坡i=1/2000,渠道表面喷水泥砂浆护面,糙率n=0.0275,渠中设计水深3.14m,加大水深3.60m.

规划规定,渡槽通过设计流时的允许水头损失为[△z]=0.52m.

第二节自然地理条件

一、气象

该场地地处中纬度大陆内部,为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根据兰州中心气

象站1930-1990年资料,本地区平均温度为9.3℃.最冷月为一月份月平均气温-6.4℃;最热月为七月份,月平均气温为39.1℃.极端最低气温为-23.1℃,气温年较

差为29.1℃,年平均较差为13.4℃.地面平均为11月29日,解冻周期为2月5日,

最大冻结深度以一月份最高,达103cm.年降水量319.4mm,年蒸发量高达1437.7mm.

二、地形地貌

该场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黄土高原交界带附近,大通河下游谷底右岸,西面

靠山,东临大通河。

由于河流的冲积作用及山谷洪流作用,该场地在地貌上属山涧河谷

地貌,其地貌类型为河流堆积和山麓斜坡堆积形。

该场地属大通河右岸Ⅲ极阶地后缘,

地面标高变化较大,在1869.55-1894.85m.

三、工程地质及水文地址条件

(一)地层结构

本次勘察表明,在钻探所达到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层层序如下:

第一层:

黄土粉状土,浅黄色,中密,稍湿,可塑,中-低压缩性,空隙发育,

可见白色钙质结核。

层厚0.20-21.4m,层面标高1869.55-1894.85m,层底标高

1868.80-1874.75m。

个别孔局部夹卵石或细砂。

第二层:

卵石层,青灰色,圆形-亚圆形,中密,主要成分由长石,砂岩、花

岗岩、灰岩及片麻岩等组成,相互交错排列,卵石粒径一般为2-10cm,最大粒径15cm。

卵石层埋深0.00-21.40m,层面标高在1868.80-1874.70m。

(二)地下水埋藏条件

本次勘察在钻探探度范围内未见地下水,可不考虑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

四、场地地震效应

按国家地震局的有关资料,该场地的地震设防烈度为8度,根据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规定,从场地土的性质和波速测试数据判

定,黄土状粉土层属于软弱场地土,卵石层属于中硬场地土,场地类别为Ⅱ类中

硬场地,属于有利地段,可进行建设一般场地。

场地基本风压值为0.3,场

地的卓越周期为0.236,设计特征按0.4s采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为第

二组。

五、场地黄土湿陷性评价

根据原状土样室内试验(T130)结果得知,拟建场地T13勘探点湿陷性黄土厚度

为16.6m,总湿陷量为103.8cm,计算自重湿陷量为为56.1cm,根据《湿

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该建筑场地湿陷类型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

地,湿陷性黄土场地的湿陷等级IV级(很严重)。

六、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及地基方案

(一)地基土的承载力及变形模量

根据土的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实验结果,各层土的允许承载力值及变形模量

建议按表4采用。

允许承载力值及变形模量值表

土层名称及层序

永许承载力值(KPa)

变形模量(MPa)

黄土状粉土

(1)

140

6.0

卵石层

(2)

500

40.0

(二)地层分布

根据钻探揭露,该场地地层结构总体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上覆黄土层分布厚

度为0.2-24.0m,无力力学性质较差,下覆卵石层无力力学性质较好,是较好的持力层。

该场地未见不良地质现象,场地和桥基基本稳定。

(三)土、石料的分级

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该场地低级土分级为:

土料为

Ⅱ级,卵石为Ⅳ级。

第二章方案比选

比选方案一:

预应力混凝土矩形拉杆式简支梁式渡槽(推荐方案)

相比一般混凝土固有的缺点,如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过低,极限拉应变太小,在设计荷载作用下,混凝土容易开裂,使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受裂缝开展宽度的限制不能有效的利用高强度材料,预应力混凝土是事先在混凝土中造成一种预压力,用以抵消外荷载作用所产生的拉应力,使得混凝土的整个截面是处于受压的工作状态,或者限制混凝土的拉应力小于其抗拉强度的设计值,这样就不会出现拉应力,或不出现超过极限值的拉应力。

在本工程中,槽身承受的水荷载很大,同时又要求使用阶段的变形较小,水密性较好,不产生漏水,为了改善结构的力学性能,减轻槽身自重,加大跨度,本方案采用预应力混凝土。

槽身采用先张法施加预应力。

悬臂侧墙式矩形槽,顶部一般多设拉杆,间距1.5-2.5m,以改善侧墙和底板的受力状态侧墙和底板的连接处常加设贴脚,以减少转角处的应力集中。

为便于交通,在墙的内外两侧做外伸悬臂板,板厚6-20cm,作为人行道。

矩形槽身的侧墙兼作纵梁用,可以减少纵向弯矩。

材料利用率高,自重较轻,跨越能力大。

在渡槽的整体设计中,支承型式和布置对整个设计方案有较大影响,故应合理选择,世上、下部结构协调一致,工程量及造价最小。

本工程中采用双柱式槽架,槽架高度大于6m时,两柱间应设置横梁。

槽架上有盖梁,柱顶钢筋锚固于盖梁内,盖梁做成双悬臂式,其上搁置槽身。

这样的选取既能保证结构的要求,又不至于混凝土用量过多。

基础型式的选择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渡槽上部结构型式和荷载性质与大小;二是地基的地质情况及水文条件,其中地质条件是主要因素。

当渡槽荷载较大,地基软弱,且软弱层太厚,地基承载力不足或沉将量过大时,则需要采用桩基。

大中型渡槽的荷载一般均较大,而槽址处于天然地基情况往往很复杂,故在大中型渡槽,桩基采用较广泛。

综合这些因素,采用桩基础,并用现浇法。

桩基础由若干根柱和承台两部分组成。

它的作用是将承台以上结构物传来的外力通过承台,由桩传到较深的地基持力层中去,承台将各桩连成一个整体共同承受荷载。

桩是基础中的柱型构件,其作用在于穿过软弱的压缩性土层或水,把桩基坐落在更硬或更密或压缩性较小的地基持力层上。

桩基础具有承载力高、稳定性好、沉降量小而均匀,在深基础中具有耗用材料少、施工简单等特点。

比选方案二:

预应力U型断面空腹式拱式渡槽。

`

比较于矩形槽横断面,U形槽身横断面为半圆加直线段,其具有水利条件较好等优点。

U形槽身多采用钢筋混凝土制作,当跨径及过水流量较大时可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纵向或纵、横两个方向施加预应力,以利于抗裂防渗,但其防渗抗裂及抗冻,耐久性较差。

实腹式拱式渡槽结构的拱上结构用材料多,重量大,一般只适用于中小跨度的拱式渡槽,它的缺点有:

由于它是一种推力结构,支承拱的墩台和地基必须承受拱端的强大推力,因而要求有良好的地基;对于多孔连续拱,为防止其中一孔破坏而影响全部拱身,还需要采取特殊的措施,或设置单向推力墩以承受不平衡推力;混凝土拱桥施工需要劳动力较多,建设时间较长等。

就本设计而言,其跨度很大,达到40m,综合上述因素,不宜采用。

重力式实体墩有墩顶、墩身和基础三部分组成。

重力式实体墩的墩体强度及稳定以满足要求,但用材多,自重大,适用于盛产石料地区,墩高一般在8—15m,不宜用于高槽墩和地基较差的情况。

故本工程中不宜采用。

第三章槽身结构计算

第一节水力计算

渡槽水力计算的目的:

(1)选定合理的槽身纵坡(即槽底比降);

(2)确定槽身断面尺寸;(3)通过水头损失和水面衔接的计算,确定渡槽进出口高程与连接形式。

渡槽水力设计的计算步骤:

一般按通过最大流量Qm来拟定槽身的纵坡i,净宽B和H,然后按设计流量Qo计算水流通过渡槽的总水头损失△z,如△z等于或略小于规划定出的允许水头损失,则可最后确定i、B和H,进而定出有关高程。

这样,进出口建筑物和槽身结构的纵剖面布置也就相应决定了。

一、渡槽过水能力计算

由已知资料得出槽身总长度L=180m,渡槽进口渐变段前上游渠道设计水深h1=3.3m,加大水深h1m=3.80m.渡槽设计流量Q=25,加大流量Qm=30.渡槽总水头损失△z=0.52.

根据加大流量Qm=30,槽中为满槽水情况拟定槽底纵坡i,槽身净宽B和净深初步拟定,i值可在1/500-1/1500范围内选用,取i=1/700,B=3.5,通过加大流量时槽内水深H=2.68m,槽壁糙率n=0.014,因槽身长度为180m,大于15倍渡槽进口段前隧洞水深(15×3.8=57m)按明渠均匀流公式计算,故按下式验算槽身过水能力。

过水断面面积A=4×2.68=10.72㎡

湿周X=4+2×2.33=9.36m

水力半径R=A/X=10.72/9.36=1.145m

流量=

计算所得流量稍大于加大流量,故满足要求,再以i和B试算通过设计流量时的槽内水深h设h=2.33m,B=3.5m,i=1/700

过水断面面积A=4×2.33=9.32㎡

湿周X=4+2×2.33=8.66m

水力半径R=A/X=9.32/8.66=1.076m

流量=

所得流量Q稍大于设计流量,可以满足要求。

二、水头损失及水面衔接计算

按渡槽通过设计流量Q=25计算,A=9.32㎡,R=1.O76m,B=3.5m

(一)进口渐变段水面降落值

式中:

为槽身流速,=25/9.32=2.68m/s,为进口渐变段始端(5号隧洞出口)断面平均流速,=25/(6×3.3)=1.263m/s;为进口渐变段局部水头损失系数之和,取渐变段损失系数为0.2,门槽损失系数为0.05,=0.2+0.05=0.25;为进口渐变段长度;=2.57(B1-B)=2.57(7-3.5)=6.425m;为进口渐变段的平均水力坡降;,根据进口渐变段两端面的A,R和n值,求出

将以上各值代入,可求得:

m

(二)槽身段水面降落值

(三)出口渐变段水面回升值

式中;出口渐变段末端渠道断面平均流速,=25/(7×3.14)=1.137m/s;为出口渐变段局部水头损失系数之和,取渐变段损失系数之和为0.5,门槽损失系数为0.05,=0.5+0.05=0.55;为出口渐变段长度;为出口渐变段平均水力坡降,根据出口渐变段两端断面的A,R和n,求出

则可求得

(四)总水头损失

求得的△z值略小于允许水头损失[△z],满足设计要求。

(五)进出口高程的确定

已知渡槽进口前5号隧洞出口断面高程=1896.25m,通过设计流量时的水深=3.30m;槽中水深h=2.33m,进口渐变段水面降落=0.363m,槽身沿程水面降落=0.257m,出口渐变段水面回升=0.113m;下游渠道水深=3.14m,则:

进口糟底高程:

Δ1=Δ3+h1-z1-h=1896.25+3.30-0.363-2.33=1896.857m;

进口糟底抬高:

y1==1896.857-1896.25=0.607m;

出口槽底高程:

=1896.857-0.257=1896.600m;

出口渠底降低:

y2=h2-z3-h=3.14-0.113-2.33=0.697m;

出口渠底高程:

=1896.600-0.697=1895.903m;

最后确定槽身过水断面尺寸如下:

纵坡i=1/700,底宽B=3.5,糙率n=0.014,,,按明渠均匀流计算得出:

时,

第二节尺寸拟定

根据前面计算结果:

渡槽要满足行人要求,在侧墙顶的内外两侧做外伸悬臂板,内外各外伸50cm,则行人道为100cm,厚10cm,人行道两侧设护栏,渡槽两侧都设人行道,具体断面尺寸如(图1)所示。

图1槽身断面图(单位:

c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