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88449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暮江吟》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复现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温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我念一句,你们背整首古诗。

“离离原上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

(白居易)。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二、解题,知作者: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暮”字,上面是一个…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有一个…“日”,这个“日”表示的就是…太阳。

太阳落到草丛下了,这个“暮”表示什么意思。

(傍晚)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

你还能知道什么?

(地点:

江边。

吟:

吟诗)

那么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

(白居易)

既然大家都曾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你能说说他的“字”和“号”吗?

三、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白居易在此吟诗呢?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看——齐读。

大部分同学都读得很好,但还有部分同学读得不通顺,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

2、学生自由大声练读。

3、教师范读。

4、学生个别读、齐读。

四、明确背景,体会情感:

(同学们读得真好,短短几分钟就能读得通顺、流畅、有节奏了,可我们似乎还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么呢?

对了,缺少点情感。

俗话说:

诗言志。

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缘由)

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斗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

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

五、品读探究,深入理解:

1、画景物:

听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唐代,与诗人一起欣赏江边美景。

下面我们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将这江边的美景图一一描绘出来。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各写了哪些景物?

找出来,用笔画出来。

(画景物——汇报)(板书:

残阳、江、露、月)

2、品诗句:

这些常见的景物,为什么能让诗人流连忘返呢?

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笔墨,一起走近江边。

你觉得诗人笔下的太阳是怎样的?

(火红的、摇摇欲坠的、疲惫的、金光闪闪的)

同学们口中的夕阳真美啊,你们真是白居易的知己啊!

在这两句中有一个动词,你能找出来吗?

“铺”。

平日我们描写阳光用什么动词?

(照、射、洒)换上这些词好不好?

换词读一读。

换好不好?

“铺”字多用在何处?

(引导“铺”字组词:

铺床、铺路)

“铺”——(简图)(夜晚妈妈帮你铺床,盖被子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引导得出:

温暖,柔和,舒服,亲切)(学术说法:

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像是有人拿了一块红绸子从天边慢慢地铺了过来,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大家跟着来,用他的方法读读。

齐读

在夕阳的映照下,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这里的瑟瑟是什么意思?

“瑟瑟”指碧绿色的玉石,诗中形容江水没有被夕阳照到时所呈现的青绿色。

)(删除,课堂不讲)

这里写到“半江瑟瑟半江红”,在你的想象中,江水红得像什么?

绿得像什么?

(生:

红得像一块红绸子。

似乎有人把红墨汁倒进了江中。

江水另一半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让生尽情说,答不到也没关系)

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呀!

一个“瑟瑟”,一个“红”字写出了夕阳斜照在江上,那种鲜明的色彩美,这样一红一绿强烈的色彩对比,使画面变那么鲜艳、明快。

你能否将这种奇特的美感读出来?

夕照下的江水半绿半红,这是多么美丽的奇观啊,那么,江面为什么会呈现出半绿半红的景象呢?

诗人很善于使用色彩的对比,他多像一个大画家,用他手中的彩笔,描绘出我们祖国自然风光的色彩美。

以上两句,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了白居易的另一首著名的词《忆江南》。

这首词中也运用了色彩对比的写法,同学们想想是那两句呢?

(生答)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与“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在写法上多么相似呀!

一个写了秋天、夕阳下的江水;一个写了春天、朝阳下的江水。

都描绘了奇特的美景,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

带着刚才的理解,想象着画面,再将这种神奇的美读出来。

三四句:

多美的江边夕照图啊,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留恋忘返,不觉天色已晚,此刻他又有什么新发现呢?

有一个词尽显了白居易当时的心情?

——可怜。

为何说“可怜”?

是不是很可怜的意思呢?

“可怜”:

可爱“真珠”:

珍珠

什么可爱?

哪些景物让你觉得很可爱?

怎样的露珠、月亮让你觉得很可爱?

你能将这种可爱读出来吗?

(个读、齐读)

老师觉得作者写得还不够可爱,在你们的想象中,那些亮晶晶的露水、皎洁新月还像什么?

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露似()月似()

()似()()似()

(露:

宝珠、玛瑙、水晶月:

像金钩。

像小船。

像眉毛。

像镰刀。

)从颜色、形状方面进行点拨。

江似明镜月似船。

同学说得多传神呀,多贴切呀!

你们将天上的月与地上的露珠完全融合到了一起,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图。

面对这样美的景色,诗人情不自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齐读)

六、感情朗读:

在白居易的眼里,远处的残阳美,近处的江水美,脚下的露水美,天上的新月美,这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前面讲到诗人是离开朝廷到外地任职,离开了朝廷因为着不能追求功名利禄了,但他却没有丝毫失落感,转而流连于幽美壮丽的自然风光中,这是多么乐观、豁达的个性啊。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带着诗人这种轻松、闲适的心情,再次漫步江边。

七、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

这种美景不描绘下来实在可惜了,让我们拿起笔,发挥想象,将这幅幽美的江景图描绘出来吧。

题:

发挥想象,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

八、拓展延伸:

学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种景色最美丽?

你还能背背写这种景的古诗来吗?

第二课时《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抓住关键字、借助书下注释、生活积累等方法理解诗中的词句,体会诗人的心境,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中富有哲理的诗句。

3.通过学习《题西林壁》,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五课是《古诗两首》,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过去我们是按照怎样的步骤学习古诗的?

①解诗题;②知诗人;③明诗意;④悟诗情。

2.解题:

同学们,当我们写了精美的文章,想跟人分享习作的愉悦时,我们把文章发表于报纸杂志、广播网络上。

但是在古代,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把诗写在墙壁上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

(板书:

题壁)这种类型的诗叫做题壁诗,这样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板书补写:

西林)

“题”是什么意思?

(书、写)你懂得题目的意思了吗?

找学生回答(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对,本诗就是宋朝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3.了解背景及作者

我们都知道这首诗是苏轼写的,谁能通过自己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介绍作者?

生介绍,教师补充。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正确朗读古诗。

1.自己轻声把这首诗读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念得字正腔圆;第二遍注意诗的停顿。

2.指名读《题西林壁》,师生进行评价,强调:

朗读古诗,不仅要的的准确,还要读得有节奏,要读得有板有眼。

3.师范读,学生根据要求练习朗读。

要求:

读诗不但要正确、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4.齐读

三、抓住重点字,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在没到庐山之前苏轼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意思是说要想认识庐山,就得要常来常往,于是,在此后的十几天里,他“往来庐山南北十余日”那么在这十余天里他所看到的庐山是怎么样的呢?

1.齐读第一句诗。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句诗的意思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

从正面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却变成了一座山峰,高峻雄伟。

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1)这句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你能找出来吗?

(板书:

横侧远近高低)

重点强调横和侧,横即正面,侧即侧面。

可在黑板上画出一座山,让学生们标出横着看是怎么看?

侧看是怎么看?

(2)作者在这十来天里是不是真的就是从正面、侧面、远处、近处、高处、低处这6处地方观赏庐山美景的?

这些方位词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板书:

角度不同)

(3)角度不同,景色怎么样呢?

从诗中找证据。

(远近高低各不同)(板书:

景色不同)

(4)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变化呢?

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从诗中“远、近、高、低”四个字我

们就不难感觉到作者所站位置的变化。

大家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吗?

谁能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主要讲的是:

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其实”我”画的并没有错,因为从不同的角度看上去,杨桃就是不一样的。

所以同学们,你们现在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了吗?

是因为作者的角度发生了变化,所以庐山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景象。

(5)请同学们想象在远处,近处,高处,低处都会看到什么不同的景象呢?

远:

隐天蔽日;近:

危崖险岩;高处俯瞰:

深沟幽壑;山下仰望:

重峦叠嶂

小结: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可大文豪苏轼仅仅用了14字就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就完全不一样。

(6)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前两句。

(7)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2.“往来庐山南北十余日”作者每天看到不一样的美景,怎么也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这是什么原因呢?

(1)齐读第二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2)“哪个字”是“因为”的意思?

你是怎么知道的?

(看书下注释)同学们一定要关注书下重点字的注释,能帮助我们很好的理解诗意。

(3)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

(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不止一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4)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想一想,这首诗仅仅是在描写庐山的不同景色吗?

从这首诗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正如俗语说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5)同学们有没有碰到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情况?

举例说一说。

(6)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题西林壁》这首诗。

三、总结全文,升华

1.同学们,常见的诗歌题材大家知道有什么吗?

(写景诗,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诗,哲理诗)

2.你知道《题西林壁》属于哪种题材吗?

(既是写景诗也是哲理诗)

(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

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

所见)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

(板书:

所感)

3.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题西林壁》这首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也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古诗佳句。

同学们愿意把这首诗背诵积累下来吗?

(1)配乐指名朗读,读后同学评价

(2)学生齐读

(3)熟读成诵

四、积累延伸,拓展运用

1.同学们,我们刚才按照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的步骤学习了《题西林壁》,这首古诗,请大家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解诗题,明诗意的呢?

抓住关键字、书下注释、联系生活积累、边读边想象画面

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在今后的古诗学习中,要进一步巩固运用。

2.对比阅读王安石《登飞来峰》 (打印)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但他们大都是赞美庐山的美景,如李白《望庐山瀑布》,谁会背?

(可以齐背)但本诗作者苏轼却另辟蹊径,由自己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景象完全不同得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生哲理。

这是作者的巧妙之处,使这句诗成为千古绝唱。

王安石曾写过一首《登飞来峰》 和它有异曲同工之处。

请你读一读这首古诗,试着用刚才总结的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2)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怕浮云遮挡我的视线,因为我站在飞来峰最高的山顶上。

浅层理解:

站得高看得远,深层理解:

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苏轼)

横侧远近高低

角度(不同)    景观(不同)所见

不识只缘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感

第三课时《雪梅》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寒冷的冬天就要到了。

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

谢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

(课件)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说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

(课件)所以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诗人卢梅坡的一首《雪梅》。

二、学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读诗。

读古诗,讲究的是抑扬顿挫,谁能有节奏的读一读。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我们来理解诗意。

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

指名读注释。

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反馈。

相机指导。

学习古诗,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

指名读注释。

结合注释,说说诗意。

不理解的做上记号,和同桌交流。

反馈。

你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

相机指导。

重点指导:

“降”,认输“搁”,放下  “逊”,逊色、差一点。

一、二句意思:

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三、四句意思:

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板书:

雪白  梅香(板书:

各有长短)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

怎样才能更完美呢?

(板书:

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

(课件)引出主题:

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

这首诗的后两句就成了书中十二单元语文天地向我们推荐的经典名句。

让我们来记住它吧!

背诗。

三、拓展

这首诗的作者卢梅坡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

一起来看看。

(课件)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我有了以下几点收获:

1、颠覆了诗歌教学的单一模式。

传统的诗歌教学就诗教诗:

揭示诗题,了解诗人,读通诗歌,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歌。

教学方式呈单线形,模式化,而我认为我这堂课视野宽阔,以梅花为主题来重新构建课堂。

从历代诗人吟咏梅花的诗句入手,体会梅花的色香味以及内在精神,展示了较为广阔的梅文化背景;然后再切入文本,解读文本。

所以这堂课不能简单地归为工具性或人文性,我觉得更是一种文化性。

2、提升了诗歌教学的审美艺术。

审美意味着创新,本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细节乃至教师的教学语言都是经过教师反复推敲,精心打磨,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的清新亮丽。

例如诵读诗歌的创新艺术——师生接读,反复引读,前后回读,创设情景地读,步步升华地读,诗意浓浓,回味无穷。

再如教学流程的设计艺术——由梅花的外形到内在品质,由梅花到像梅花一样的人,再由梅花的主人到读梅花的学生,最后由梅花魂扩展到民族魂,一气呵成,艺术无痕。

再看整堂课的教学节奏——该艳则艳,该淡则淡;能简则简,当艳不让;疏密有致、浓淡相宜,就像一幅墨梅图,素雅中透出幽香,赏心悦目,沁人心脾,让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