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福建地区绿色食品乌龙茶生产操作规程1015.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8556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4 福建地区绿色食品乌龙茶生产操作规程101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94 福建地区绿色食品乌龙茶生产操作规程101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94 福建地区绿色食品乌龙茶生产操作规程101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94 福建地区绿色食品乌龙茶生产操作规程101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94 福建地区绿色食品乌龙茶生产操作规程101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94 福建地区绿色食品乌龙茶生产操作规程101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94 福建地区绿色食品乌龙茶生产操作规程101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94 福建地区绿色食品乌龙茶生产操作规程101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94 福建地区绿色食品乌龙茶生产操作规程101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94 福建地区绿色食品乌龙茶生产操作规程101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94 福建地区绿色食品乌龙茶生产操作规程101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94 福建地区绿色食品乌龙茶生产操作规程101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4 福建地区绿色食品乌龙茶生产操作规程1015.docx

《94 福建地区绿色食品乌龙茶生产操作规程101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4 福建地区绿色食品乌龙茶生产操作规程1015.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94 福建地区绿色食品乌龙茶生产操作规程1015.docx

94福建地区绿色食品乌龙茶生产操作规程1015

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

LB/T094—2020

 

福建地区

绿色食品乌龙茶生产操作规程

 

2020-08-20发布2020-11-01实施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发布

 

前言

本规程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提出并归口。

本规程起草单位:

 福建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

 杨芳、何孝延、孙威江、陈秀琴、周乐峰、张宪。

 

福建地区绿色食品乌龙茶生产操作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福建地区绿色食品乌龙茶生产的产地环境、茶园规划与建设、品种及茶苗选择、茶树种植、树冠管理、土壤管理与施肥、病虫草害防治、鲜叶采摘、茶叶加工、生产废弃物的处理、包装、储藏和运输及生产档案。

本规程适用于福建地区的绿色食品乌龙茶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1767茶树种苗

GB7718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14881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T32744茶叶加工良好规范

NY/T288绿色食品茶叶

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

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NY/T658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

NY/T1056绿色食品贮藏运输通用准则

3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质量应符合NY/T391的规定。

种植基地周边应生态环境优良,自然植被丰富,茶园与交通干线、工厂和城镇之间保持至少300m以上的距离,附近及上风口(或河流的上游)没有污染源,并与常规农业区之间有至少100m宽度的隔离带。

4 茶园规划与建设

4.1 园地选择

茶园宜选在平地或坡度25度以内的山地,土壤为红壤、黄壤或沙质壤土,要求土壤微酸性,pH4.0~6.5,土层厚度1m以上,地下水位1m以下,土质结构良好,无污染,富含有机质。

4.2 道路设置

依据园地规模设置主干道、支道与步行道。

4.3 水利系统

茶园排灌系统设置时应统筹安排,合理设计,平地茶园以排水沟为主,坡地及梯地茶园以蓄水沟为主,做到遇涝能排,遇旱能灌,路路相连,沟渠相通。

5品种及茶苗选择

5.1 选择原则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适合加工乌龙茶产品,抗性较强的高产优质茶树品种。

5.2 品种选择与搭配

茶树品种质量应符合GB11767规定的要求,要求达到一、二级苗标准,且茶苗规格基本一致并经植物检疫部门检疫合格,实行早、中、晚品种合理搭配。

6 茶树种植

6.1 定植时间

10月下旬~12月上旬、2月~3月初为宜。

6.2 定植规格

6.2.1 单行条植

一般缓坡平地茶园和梯地茶园以单行条植为主,一般行距150cm~180cm,株距20cm~33cm,每穴1~3株。

6.2.2 双行条植

梯田茶园宜采用双行条植,大行距120cm~150cm,小行距26cm~33cm,丛(株)距均30cm~35cm,每穴2~3株。

6.3 定植方式

种植前施足底肥,以有机肥和矿物源肥料为主,底肥深度在40cm〜50cm。

移栽时,先用黄泥浆蘸茶苗根部,分级把茶苗分放在穴中,一边分发一边种植,茶苗定植的深度以根颈部入土4.5cm〜6cm为宜,根系离底肥10cm以上。

移栽定植后最好及时铺草覆盖,防旱保苗。

覆盖材料可用青草、稻草、秸杆等,每亩用量1000kg~1300kg。

7 树冠管理

7.1 定型修剪

7.1.1 第一次定型修剪

在茶苗达到2足龄时进行,如果茶苗生长良好,可在1足龄时进行,但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茎粗(离地表5cm处测量)超过0.3cm,苗高达到25cm,有1~2个分枝,80%的茶苗达到以上标准,便可对该茶园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

修剪方法:

用整枝剪在离地面15cm~20cm处剪去主枝,侧枝不剪。

凡不符合第一次定型修剪标准的茶苗不剪,留待第二年达标后再剪。

7.1.2 第二次定型修剪

一般在第一次定型修剪的次年,此时树高应达到40cm,剪口高度为离地25cm~30cm,即在第一次定型修剪的基础上,提高10cm~15cm。

如茶苗高度不达标,适当推迟修剪时间。

7.1.3 第三次定型修剪

在第二次修剪后一年时进行,修剪高度在上次剪口基础上提高10cm~15cm。

用篱剪或弧型修剪机剪成弧型树冠。

茶树经三次定型修剪后,茶树高度一般在50cm~60cm,树幅可达70cm~80cm,就可以开始轻采留养了。

7.2 轻修剪

轻修剪对象为成龄茶园。

每年可进行1~2次,时间宜在春茶后5月上中旬、秋末10月下旬~11月中旬进行,用篱剪剪去树冠面3cm~5cm的枝叶,把冠面突出枝、晚秋新梢剪除。

7.3深修剪

深修剪对象为成年茶树。

用平剪或带弧形剪,剪去树冠表面鸡爪枝、细弱枝及病虫枝,修剪深度为离树冠表面15cm~30cm。

7.4 重修剪

剪去树高的1/2或略多一些,留下离地面高度30cm~45cm主要骨干枝,剪后留养,定剪2次,每次提高10cm。

剪口平滑,忌撕裂树皮,一般在早春或春茶后进行。

7.5 台刈

剪去离地面5cm~10cm地上部分全部枝干,若根茎部有更新枝的应留数枝枝梢。

一般在早春或春茶后进行。

8土壤管理与施肥

8.1 土壤耕作

8.1.1 深耕翻土

茶园深翻每年或隔年一次,在9月底~11月秋茶结束后进行,翻耕深度为20cm~30cm。

8.1.2浅耕除草

在春茶前(2月下旬~3月上旬)、夏茶前(5月下旬)和夏秋季(7月上旬~9月上旬)进行,深度5cm~10cm。

8.2 施肥

8.2.1施肥原则

肥料种类及使用应符合NY/T394的规定。

8.2.2基肥

8.2.2.1 种类:

以有机肥为主,配合少量无机肥,每年1次。

8.2.2.2 时间:

9月底~10月底前,一般结合秋冬季深耕时施用。

8.2.2.3 方法:

平地和宽幅梯级茶园在茶行中间、坡地和窄幅梯级茶园于上坡位或内侧方向开沟深施,沟深20cm以上,施肥后及时盖土。

8.2.3 追肥

8.2.3.1 种类:

可选用复合肥、尿素、钙镁磷、过磷酸钙或生物固氮菌肥、有机复合肥等。

8.2.3.2 时间:

结合茶树生育规律进行,在各季茶芽萌发前施用。

一年3次~4次。

8.2.3.3 方法:

采用沟施,沟深10cm~15cm,施后覆土。

9 水分管理与灌溉 

9.1 茶园应建设抗旱保水设施,坡地茶园应开横沟拦蓄地面泾流,减少水土流失;雨季注意蓄水池蓄水,供旱期使用。

每年在雨季过后或冬季清理水沟与沉沙凼,保持排水畅通。

茶园植树造林,茶园行间铺草以增强茶园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

9.2 1~2年生幼龄茶园,应特别采取遮阴、铺草、及时浇水等措施抗旱。

栽植茶苗成活前每隔5d~7d应浇水一次,遇到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更应及时灌溉补水。

9.3 夏秋干旱季节,日均气温接近30℃,最高气温超过35℃持续一星期以上,气象预报仍有一段时期持续高温无雨,茶树根系较集中的土层内含水率低于田间水量的70%时,安排茶园灌溉。

9.4  为保证茶园土壤保持水分,可釆用地面覆盖等措施提髙茶园保土、蓄水能力,植物源覆盖材料(草、修剪枝叶和作物秸秆等)应未受有害或有毒物质的污染。

10 病虫草害防治

10.1 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构建良好的绿色茶园生态系统,优先考虑农业、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措施,必要时再使用化学防控。

坚持茶园虫口调查和测报制度。

10.2 农业防治

10.2.1 选用抗病虫品种,异地调苗应进行检疫。

10.2.2 茶园四周或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应植树造林,茶园的上风口应营造防护林。

主要道路、沟渠两边种植行道树,选择不落叶的杉、棕、苦楝、桂花、玉兰等树种,茶园周边和梯坎保留一定数量的杂草和种草,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

10.2.3结合分批、多次、及时采摘与修剪和台刈,抑制危害芽叶、枝干的病虫。

10.2.4 茶园覆盖物选用稻草或者茶树枝叶等材料,铺设厚度3cm~5cm。

茶行间种绿肥,抑制茶园杂草生长。

10.2.5 合理管理肥水,增强树势,提高茶树抵抗力,减少病虫害发生。

合理修剪,改善密闭茶园通风透光条件。

 

10.3 物理防控

10.3.1 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蚕、蓑蛾、卷叶蛾类和茶丽纹象甲等害虫的危害。

10.3.2 吸虫捕杀,采用负压吸虫器收集假眼小绿叶蝉、粉虱等茶园小型叶面害虫进行集中处理。

10.3.3 每15~25亩茶园安装1盏频振式或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茶尺蠖、茶毛虫、金龟甲等害虫成虫。

10.3.4 每亩在高于茶蓬10cm~20cm处悬挂20~25张黄色或蓝色粘虫板,诱杀黑刺粉虱、蚜虫、假眼小绿叶蝉和茶黄蓟马等,害虫高发期每15d更换一次。

10.3.5 信息素诱杀(性信息素和昆虫聚集信息素)和糖醋等诱杀害虫。

10.3.6 采用机械除草、人工锄草或覆盖防草布等方法防除杂草。

 

10.3.7 深耕施肥和初冬农闲时,将茶园内枯枝落叶和茶树上的病虫枝叶清理出茶园集中销毁,减少越冬病虫基数。

10.4生物防治

10.4.1 利用天敌防治虫害。

通过茶行间种绿肥植物或其它经济作物,结合农事操作为茶园天敌提供栖息场所和迁移条件,保护天敌种群多样性,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

10.4.2 宜使用生物源农药如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

如白僵菌、苏云金杆菌(Bt)和昆虫病毒(核型多角体病毒和颗粒体病毒)制剂。

10.4.3 可采用行间套种豆科作物、鼠茅草等以草抑草。

10.5化学防治

10.5.1 农药使用要严格遵循NY/T393的规定要求。

10.5.2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科学轮换和混配使用。

限制使用高水溶性农药,禁止使用国家公告禁限止高毒、髙残留农药和已撤销茶树上使用登记许可的农药。

10.5.3 农药使用方法应按照产品包装标签规定要求执行,严格控制用药量、施药次数和安全间隔期。

具体防治措施和推荐用药参见附录A。

11鲜叶采摘

11.1 采摘原则

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乌龙茶成品茶对鲜叶原料嫩度的要求,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原则,按标准适时采摘。

具体为芽梢驻芽形成后小开面至中开面,采驻芽二、三叶,夏暑茶可适当嫩采。

11.2采摘方法

手工采摘应保持芽叶或嫩梢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茶果、老枝叶或非茶类夹杂物。

采茶机应使用无铅汽油,防止汽油、机油污染茶叶、茶树和土壤。

采下的茶叶应及时运抵加工厂加工,防止鲜叶变质。

12 茶叶加工

12.1 生产过程要求

加工厂区环境、厂房与设施、加工设备与工具、人员卫生管理等要求应符合GB14881、GB/T32744。

要求相对独立的加工车间和加工生产线;若存在平行生产,要求与常规生产之间有一个冲顶加工。

12.2初制加工 

  按晒青、做青(摇青、晾青)杀青、揉捻(包揉)、干燥顺序加工。

12.2.1 晒青

将鲜叶薄摊在晒青布上,厚约2cm~4cm,日光萎凋时间15min~60min,视季节、品种、地区实际情况而定。

期间进行2次~3次翻筛,并结合晾青,使鲜叶失水均匀一致。

萎凋至叶面失去光泽,叶色转暗绿,顶叶稍下垂,梗弯而不断,手捏有弹性感,散发出微青草气。

12.2.2 做青

做青由摇青和晾青交替进行。

摇青视季节、品种、地区实际情况而定,闽南乌龙茶摇青3次~4次,历时12h~18h,晾青间适宜温度为18℃~23℃,湿度为65%~75%;闽北乌龙茶摇青4次~5次,历时10h~12h,晾青间适宜温度为22℃~25℃,湿度不高于80%,摇青时间先少后多,根据气候、季节、嫩度及产品不同风格灵活掌握。

以做青叶色转为暗黄绿色,叶面略有皱纹,叶梗柔软,稍有弹性,青气消失,散发清香,间由水果甜香为做青适度标志。

12.2.3 杀青

杀青适宜温度为220℃~280℃,时间10min内,杀青至叶底颜色转暗,颜色均匀,手抓有刺手感,青味褪去,有一定茶香,杀青叶应及时摊凉。

12.2.4 揉捻(包揉)

杀青叶摊凉后及时揉捻,使揉捻叶卷曲成条。

颗粒型乌龙茶需进行包揉工序,包括包揉、松包解团、初烘、复包揉、定型工序。

12.2.5 干燥

烘干温度85℃~120℃,烘至足干。

12.3 精制加工 

  按毛茶、拣剔、筛分、风选、拼配、烘焙(拼配)、包装顺序加工。

12.3.1 验收

对照标准样进行审评验收,包含数量验收、品质状况、水分、碎茶等,评定茶叶等级。

12.3.2 归堆

按地域、大类、等级、季节等要求进行归堆。

12.3.3 拣剔

采用拣梗机和色选机进行拣剔,拣净率如达不到产品质量要求,应结合人工拣剔。

12.3.4 筛分

采用圆筛机进行筛分,颗粒型乌龙茶的筛网孔径为3mm~5mm,条型乌龙茶的筛网孔径为6mm~7mm。

12.3.5 风选

利用风选机选别出茶叶的轻重和非茶类夹杂物。

12.3.6 拼配

根据原料的地域、外形、色泽、香气、滋味特色,科学合理拼配。

12.3.7 匀堆

拣剔后的茶叶,按原级别投料将各筛号茶按一定比例打堆拼和。

可采用人工匀堆和机械匀堆,使产品符合要求。

12.3.8 烘焙

烘焙温度时间根据产品等级、风格或市场要求而定,一般在60℃~160℃。

13 生产废弃物的处理

地膜、肥料包装袋等应及时专门收集,集中处理;茶园修剪等产生的废弃枝叶和间作产生的作物秸秆等应保留在茶园,作为茶园覆盖物处理;茶叶加工中产生的废弃物如茶末、茶梗等,应收集集中后进行无害化处理,如将茶末堆积作有机肥料还园,或销售给专业公司作为生产吸附剂、活性炭、动物饲料、食用菌培养基等。

14 包装、贮藏和运输

14.1 包装

包装应符合NY/T658的规定。

14.2 储藏

储藏条件应符合NY/T1056的规定。

14.3 运输

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运输时应防雨、防曝晒避免受到污染。

15 生产档案

建立绿色食品乌龙茶生产档案,包括生产投入品采购、出入库、使用记录、农事记录、加工记录等。

建立可追溯体系,生产、加工、储藏、销售等环节,有连续的、可追踪的生产批号系统,根据批号系统能查询到完整的档案记录。

档案记录应保存3年以上。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福建地区绿色食品乌龙茶生产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案

防治对象

防治时期

农药名称

使用剂量

施药方法

安全间隔期

(天)

茶小绿叶蝉

若虫盛发初期

1%印楝素微乳剂

27-45ml/亩

喷雾

--

发生初期

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4-6g/亩

喷雾

3

发生初期

5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

2-3g/亩

喷雾

14

若虫盛发期

150克/升茚虫威乳油

17-22ml/亩

喷雾

10

茶橙瘿螨

(螨虫)

3-5头/cm时

45%石硫合剂结晶

150倍液

喷雾

封园防治

茶毛虫

低龄幼虫期

16000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

800-1600倍液

喷雾

--

0.5%苦参碱水剂

70-90ml/亩

喷雾

--

茶尺蠖

低龄幼虫期或始盛期

0.6%苦参碱水剂

60-75ml/亩

喷雾

--

20%甲氰菊酯乳油

7.5-9.5g/亩

喷雾

7

茶饼病

发病前或初期

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

150倍液

喷雾

--

茶炭疽病

发病前或初期

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

1500-2000倍液

喷雾

5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1000-1500倍液

喷雾

14

注:

农药使用以最新版本NY/T393的规定为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