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内容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8677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3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系统内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神经系统内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神经系统内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神经系统内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神经系统内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神经系统内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神经系统内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神经系统内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神经系统内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神经系统内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神经系统内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神经系统内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神经系统内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神经系统内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神经系统内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神经系统内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神经系统内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神经系统内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神经系统内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神经系统内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经系统内容总结.docx

《神经系统内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内容总结.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神经系统内容总结.docx

神经系统内容总结

神经系统的区分

端脑

间脑

脑小脑

中脑

中枢神经系统脑桥脑干

(CNS)延髓

脊髓

脑神经:

12对

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

31对

(PNS)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神经交感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副交感神经

胞体

神经元的构造树突

轴突

神经神经元的分类

双极神经元

形态分类假单极神经元

多极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

功能分类运动神经元

联络神经元

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

感受器→感觉神经元→中枢→运动神经元→效应器

神经系统常用术语

(一)在中枢神经系统内:

1.灰质:

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集中的部位,在新鲜标本中色灰暗

2.皮质:

大、小脑表面的灰质

3.白质:

神经纤维集中的部位,色泽白亮

4.髓质:

位于大、小脑深部的白质

5神经核:

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成的团块

6.纤维束:

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聚成束

7.网状结构:

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网眼内散布着大、小不等的神经核

(二)在周围神经系统内:

1.神经节:

神经元的胞体集聚处

2.神经:

神经纤维集聚在一起,外包结缔组织膜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传导,反射

(一)位置:

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L1下缘,新生儿平L3

(二)外形:

前、后稍扁的圆柱形

2个膨大颈膨大(C4~T1)

腰骶膨大(L2~S3)

前正中裂

6条纵沟后正中沟

前外侧沟:

脊神经前根走出

后外侧沟:

脊神经后根进入

脊髓圆锥:

脊髓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的部分

终丝:

为软脊膜形成的细丝,由脊髓圆锥向下,止于尾骨

马尾:

由在脊神经末端下行的脊神经根组成

(三)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与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一段脊髓为一个脊髓节段,脊髓可分为31个节段节(颈8、胸12、腰5、骶5、尾1)

脊髓节段

平对椎骨的序数

举例

C1~C4

同序数椎骨

C3平对第3颈椎

C5~T4

同序数椎骨-1

T3平对第2胸椎

T5~T8

同序数椎骨-2

T7平对第5胸椎

T9~T12

同序数椎骨-3

T10平对第7胸椎

L1~L5

第10~12胸椎

S1~S5,Co1

第1腰椎

二、内部结构:

(一)中央管:

纵贯脊髓全长,内含脑脊液,在脊髓圆锥内扩大成终室

(二)灰质:

呈“H”形或蝶形,可分为前角、后角和中间带三部分

后脚边缘核:

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

后角胶状质:

分析脊髓的感觉信息,特别是痛觉信息起重要作用

后角固有核:

接受后根传入纤维,其轴突至对侧白质组成脊

髓丘脑束,此外还接受大脑皮质下行纤维 

胸核(C8~L3):

发出纤维经同侧白质上行,止于小脑

中间带中间内侧核:

接受后根内脏感觉传入纤维

中间外侧核(T1~L3):

交感神经低级中枢;

骶副交感核(S2~4):

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前角内侧核:

支配躯干肌

前角前角外侧核:

支配四肢肌

(三)白质

前索:

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

三个索外侧索:

前外侧沟与后外侧沟之间

后索:

后中间沟与后外侧沟之间

白质前连合:

由横行的越边纤维组成

网状结构:

后角基部外侧与外侧索白质之间,灰、白质交织区

1.上行纤维束:

薄束楔束起止:

损伤后表现:

纤维束名称

位置

传导信息

薄束

后索内侧部

同侧下半身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楔束

后索外侧部

同侧上半身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脊髓丘脑束

外侧索和前索

肢体对侧伴痛、温觉和粗触觉及压觉

下行纤维束:

来源:

损伤后表现:

纤维束名称

位置

传导信息

皮质脊髓侧束

外侧索

同侧骨骼肌随意运动

皮质脊髓前束

前索

双侧躯干肌随意运动

(一)上行纤维束

1、内侧丘系

×丘系交叉

薄、楔束<○<○

薄楔束核内侧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功能:

传递来自对侧躯干及上下肢的精细触觉和本体感觉

2、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功能:

传导对侧躯干及上下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

3、三叉丘系

×三叉丘系

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脑桥核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

功能:

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觉

(二)下行纤维束——锥体束

锥体束交叉的纤维→皮质脊髓侧束

不交叉的纤维→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束功能:

与运动控制相关。

皮质脊髓侧束主要支配四肢肌(远端),皮质脊髓前束主要支配四肢肌(近端)及躯干

脑干的外形:

(一)脑干的腹侧面

锥体:

锥体束

锥体交叉:

锥体束的大部分交叉到对侧

延髓橄榄:

下橄榄核

前外侧沟:

舌下神经

橄榄后沟:

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基底沟:

基底动脉

脑桥基底部三叉神经

脑桥小脑中脚

延髓脑桥沟:

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脑桥小脑三角:

延髓、脑桥和小脑交界处

大脑脚底:

下行纤维束

中脑脚间窝:

内侧有动眼神经根出脑

后穿质

(二)脑干背侧面

上部:

菱形窝的下半

延髓薄束结节:

薄束核

下部楔束结节:

楔束核

小脑下脚

构成菱形窝的上半

脑桥小脑上脚

上髓帆:

其上方有滑车神经出脑

上丘(视觉反射中枢)→上丘臂

中脑下丘(听觉反射中枢)→下丘臂

(三)第四脑室

1.位置:

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

2.第四脑室底——菱形窝

3.第四脑室顶

前部:

上髓帆

后部:

下髓帆,第四脑室脉络组织→第四脑室脉络丛

三个孔:

第四脑室正中孔

(1),第四脑室外侧孔

(2)

3.

连通关系中脑水管→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

第三脑室

1.位置:

两侧背侧丘脑、下丘脑之间的矢状窄隙

顶:

第三脑室脉络组织 

底:

视交叉、灰结节、漏斗和乳头体

2.境界前界:

终板

后界,松果体和后连合

侧壁:

背侧丘脑和下丘脑

两侧:

经室间孔→侧脑室

3.连通

后方:

经中脑水管→第四脑室

脑神经核

1.一般躯体运动核

脑神经核

位置

脑神经

功能

动眼神经核

中脑上丘

上睑提肌,上、下、内直肌,下斜肌

滑车神经核

中脑下丘

上斜肌

展神经核

脑桥

外直肌

舌下神经核

延髓

舌肌

2.特殊内脏运动核

脑神经核

位置

脑神经

功能

三叉神经运动核

脑桥

咀嚼肌

面神经核

脑桥

面肌、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镫骨肌

疑核

延髓

Ⅸ,Ⅹ,Ⅺ

软腭、咽、喉及食管上部骨骼肌

副神经核

延髓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3.一般内脏运动核

脑神经核

位置

脑神经

功能

动眼神经副核

中脑

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上泌涎核

脑桥

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下泌涎核

延髓

腮腺

迷走神经背核

延髓

颈部、胸、腹腔大部分脏器

4.内脏感觉核

脑神经核

位置

脑神经

功能

孤束核

延髓

Ⅶ,Ⅸ,Ⅹ

味觉和内脏一般感觉

4.一般躯体感觉核

脑神经核

位置

脑神经

功能

三叉神经中脑核

中脑

咀嚼肌的本体觉

三叉神经脑桥核

脑桥

头面部触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

延髓

头面部痛、温觉

5.特殊躯体感觉核

脑神经核

位置

脑神经

功能

前庭神经核

脑桥、延髓

平衡觉

蜗神经核

脑桥、延髓

听觉

 

(一)小脑位置和外形和分叶:

1.位置:

位于颅后窝,脑桥与延髓背侧,藉三对小脑脚与脑干相连 

小脑蚓:

小脑中部比较狭窄的部分 

2.形态小脑半球:

两侧的膨大部

小脑脚:

上、中、下三对

小脑扁桃体:

靠近枕骨大孔,当颅内压增高时,可引起小脑扁桃体疝

(二)小脑的内部结构

1.小脑皮质:

内---外三层——颗粒层、梨状细胞层、分子层

2.髓体:

小脑内部的白质

齿状核

3.小脑核中间核:

球状核、栓状核

顶核

(三)小脑的分叶

绒球小结叶(古小脑、前庭小脑):

与维持人体平衡有关

小脑前叶(旧小脑、脊髓小脑):

与肌张力的调节密切相关

小脑后叶(新小脑、大脑小脑):

参与精细运动调节,运动的起始、计划、协调。

(四)小脑的功能:

维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张力;协调随意运动

原小脑综合症:

平衡失调,眼球震颤

新小脑综合征:

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意向性震颤等

背侧丘脑

1.外形;卵圆形灰质团块;前端为丘脑前结节,后端为丘脑枕,两侧丘脑借丘脑间粘合相连 

2.分部:

以“Y”字形内髓板分为前、内、外侧核群

前核群

背侧丘脑内侧核群联络性核团,与大脑皮质有往返的纤维联系

背侧部

外侧核群腹前核←小脑上脚、纹状体、黑质

腹侧部腹中间核→躯体运动中枢

(特异性中继核团)腹后内侧核←三叉丘系及味觉纤维

腹后核

腹后外侧核←内侧丘系及脊丘系

后丘脑:

1.内侧膝状体:

接收来自下丘臂的听觉纤维,发出听辐射→听觉中枢

2.外侧膝状体:

接受来自视束的视觉纤维,发出视辐射→视觉中枢

下丘脑位置和外形:

 

上丘:

松果体 、缰三角、缰连合、丘脑髓纹、后连合

一、大脑半球的分叶(填图)

端脑由两大脑半球借胼胝体连接而成

大脑纵裂:

两侧大脑半球之间

大脑横裂:

大脑与小脑之间

外侧沟:

自半球下面,行向后上方,至半球上外侧面的深沟

三条恒定的沟中央沟:

自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斜向前下方,几乎达外侧沟

顶枕沟:

半球内侧面后部自前下斜向后上

额叶:

外侧沟以上,中央沟以前

顶叶:

中央沟以后,外侧沟末端与枕叶前缘中点连线以上的部分

五叶颞叶:

外侧沟以下

枕叶:

背外侧面:

顶枕沟至枕前切迹(距枕极4cm)连线后部

岛叶:

外侧沟深面,被大脑额、顶、颞叶掩盖

(二)各叶主要沟回

1.上外侧面的沟回:

中央前沟、额上沟、额下沟

中央前回:

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 

额叶额上回:

额上沟以上

额中回:

额上沟与额下沟之间 

额下回:

额下沟与外侧沟之间 

中央后沟、顶内沟

中央后回:

中央沟与中央后沟之间,

顶叶顶上小叶:

顶内沟与大脑上缘之间,

顶下小叶:

顶内沟以下的区域,主要脑回有缘上回和角回

颞上沟、颞下沟

颞叶颞上回:

颞上沟与外侧沟之间

颞中回;颞上沟与颞下沟之间

颞下回:

颞下沟与大脑下缘之间

2.大脑内侧面的沟回

中央旁小叶:

中央前、后回向大脑内侧面的延续部分 

扣带回:

胼胝体沟与扣带沟之间 

内侧面距状沟:

位于胼胝体后下方呈弓形向后至枕叶后端

楔叶:

距状沟与顶枕沟之间

舌回:

距状沟下方皮质

 

(三)大脑皮质机能定位

1.第1躯体运动区

(1)位置:

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包括4、6区)

投影区呈倒置人形,但面部是正的

(2)特点左右交叉管理

身体各部投影区的大小取决于该部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 

2.第1躯体感觉区

(1)位置:

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

投影区呈倒置人形,但面部是正的

(2)特点左右交叉管理

身体各部投影区的大小取决于该部感觉的敏感程度

3.视区:

距状沟上、下的枕叶皮质,一侧视区接受双眼同侧半视网膜传来的冲动,即一侧视区管理双眼对侧半视野

4.听区:

颞横回,每侧听区接受双侧听觉传入纤维每侧听区接受自内侧膝状体传来的两耳听觉冲动。

因此,一侧听区受损,不致引起全聋。

运动性语言(说话)中枢:

额下回后部,受损产生运动性失语

5、语言中枢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受损产生失写症

听觉性语言(听话)中枢:

颞上回后部即缘上回,受损产生感觉性失语

视觉性语言(阅读)中枢:

角回,受损产生失读症

基底核:

位于白质内,靠近脑底

尾状核新纹状体

(1)纹状体壳

豆状核苍白球——旧纹状体

(2)屏状核:

位于岛叶皮质与豆状核之间的薄层灰质

(3)杏仁体:

位于海马旁回的深面,与尾状核尾部相连

侧脑室

(1)位置:

大脑半球内部的腔隙,内含脑脊液

中央部:

位于顶叶内

(2)分部前角:

伸入额叶的部分

后角:

伸入枕叶的部分

下角:

伸入颞叶的部分

(3)连通:

经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

胼胝体:

位于大脑纵裂底,连接两侧半球广泛区域,分为嘴、膝、干、压四部分

★内囊

1.位置:

位于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水平切面呈向外开放的“V”字形

2.内囊的分部及各部所通过的纤维束

(1)内囊前肢:

位于豆状核与尾状核之间,有额桥束、丘脑前辐射通过

(2)内囊膝:

前、后肢会合部,有皮质核束通过

(3)内囊后肢:

位于豆状核与丘脑之间,有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辐射、顶枕颞桥束、视辐射、听辐射通过 

对侧偏身瘫痪(锥体束损伤)

内囊损伤(三偏综合征)对侧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损伤)

双眼视野对侧半的同向偏盲(视辐射损伤)

脊神经(填图)

前根(运动性)

脊神经的组成在椎间孔处合成脊神经

后根(感觉性)

脊神经节:

为后根在椎间孔附近的椭圆形膨大,由假单级神经元的胞体聚集而成 

躯体感觉纤维:

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肌腱和关节

脊神经纤维成分躯体运动纤维:

支配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内脏感觉纤维:

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内脏运动纤维:

支配心肌、平滑肌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

颈神经:

8对

胸神经:

12对C1~7经同序数椎骨上方的椎间孔穿出椎管;C8

脊神经的区分腰神经:

5对经第7颈椎下方的椎间孔穿出;全部胸、腰、

骶神经:

5对骶、尾神经都经同序数椎骨下方的椎间孔穿出

尾神经:

1对

前支:

粗大,为混合性,分布于躯干前外侧和四肢,除胸神经外,先交织成丛(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由丛再分支分布

脊神经的分支后支:

较细,为混合性,分布于项、背、腰骶部

脊膜支:

经椎间孔返回椎管,分布于脊髓的被膜等处

交通支;连于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

一、颈丛

(一)组成和位置

1.组成:

由第1~4颈神经前支组成

2.位置:

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深面,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起端的前方

(二)主要分支

枕小神经:

分布于枕及耳后部皮肤

1.皮支:

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浅出耳大神经:

分布于耳廓及附近皮肤

颈横神经:

分布于颈部皮肤

锁骨上神经:

分布于颈侧区、胸上部和肩部的皮肤

2.膈神经

(1)组成:

由第3~5颈神经前支组成

(2)行程:

由颈丛发出后→前斜角肌前面→于锁骨下动、静脉之间经胸廓上口入胸腔→肺根前方→纵隔胸膜和心包之间→膈

(3)分布:

运动纤维支配膈肌;感觉纤维分布于胸膜、心包及膈下面的部分腹膜,右膈神经尚分布于肝、胆囊和肝外胆道的浆膜

二、臂丛

(一)组成:

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大部分纤维组成

(二)位置:

穿斜角肌间隙→锁骨下动脉的后上方→腋窝,包绕腋动脉形成三束

(三)主要分支

胸长神经:

与胸外侧动脉伴行,分布于前锯肌和乳房

锁骨上部肩胛背神经:

分布于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肩胛上神经:

支配冈上、下肌和肩关节

      肌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

外侧束

      正中神经外侧根

      正中神经

锁骨下部       正中神经内侧根

内侧束尺神经

     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

     桡神经→浅支、深支

  后束 腋神经

     胸背神经:

支配背阔肌

神经

分布范围

损伤症状

肌皮神经

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前臂外侧皮神经

正中神经

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的所有前臂肌前群及附近关节;除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和第1、2蚓状肌;手掌桡侧2/3、桡侧三个半指掌面皮肤及中、远节指背皮肤

“猿手”

尺神经

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小鱼际肌、拇收肌、第3、4蚓状肌、骨间肌;手掌尺侧1/3、尺侧一个半指掌面皮肤,手背尺侧半及尺侧二个半指背皮肤

“爪形手”

桡神经

肱三头肌、肱桡肌、前臂肌后群;手背桡侧半及桡侧2个半指近节指背皮肤

“垂腕”

腋神经

三角肌和小圆肌;肩部、臂外侧区上部皮肤

“方肩”

肌皮神经的重要行程:

正中神经的重要行程:

尺神经的重要行程:

桡神经的重要行程:

股神经的重要行程:

 

三、胸神经前支:

12对

肋间神经:

T1~T11于肋间内、外肌之间沿肋沟前行,第7~11肋间神经和

肋下神经沿相应肋间隙逐渐向前下行于腹横肌于腹内

肋下神经:

T12斜肌之间,在腹直肌外缘进入腹直肌鞘

分布:

分布于肋间肌、腹肌前外侧群;胸、腹壁皮肤及胸、腹膜壁层

☆节段性分布:

T2→胸骨角平面T4→乳头平面T6→剑突平面T8→肋弓平面T10→脐平面T12→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平面

四、腰丛

(一)组成:

第12胸神经前支一部分、第1~3腰神经前支及第4腰神经前支

(二)位置:

位于腰大肌深面、腰椎横突前方

(三)分支及分布范围

1.髂腹下神经:

分布于腹壁肌、腹股沟区及下腹部皮肤

2.髂腹股沟神经:

分布于腹壁肌、腹股沟部、阴囊或大阴唇皮肤

3.股外侧皮神经:

分布于股外侧部皮肤

生殖支:

分布于提睾肌和阴囊(或大阴唇)

4.生殖股神经

股支:

股三角皮肤

5.闭孔神经:

分布于大腿肌内侧群、大腿内侧面皮肤

肌支:

髂肌、耻骨肌、股四头肌和缝匠肌

6.股神经:

皮支:

大腿及膝关节前面皮肤,隐神经伴大隐静脉分布于小腿内侧面和足内侧缘皮肤

五、骶丛

(一)组成:

腰骶干(L4、L5前支)和全部骶、尾神经前支

(二)位置:

位于盆腔内,骶骨及梨状肌前面,髂血管后方

(三)主要分支

1.臀上神经;分布于臀中、小肌及阔筋膜张肌 

2.臀下神经:

分布于臀大肌

3.股后皮神经:

分布于臀区、股后区和腘窝的皮肤

肛神经

4.阴部神经会阴神经

阴茎(蒂)神经

5.坐骨神经

行程:

经梨状肌下孔→于臀大肌深面,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股后区,股二头肌深面→腘窝上角分为胫神经、腓总神经

分布:

大腿肌后群及髋关节

(1)胫神经

1)行程:

行于小腿后群浅、深肌层之间,经内踝后方至足底,分为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

2)分布:

小腿肌后群和足底肌,小腿后面和足底皮肤

3)损伤:

“钩状足”

(2)腓总神经

1)腓浅神经:

分布于腓骨长、短肌,小腿外侧、足背和第2~5趾背的皮肤

2)腓深神经:

小腿肌前群、足背肌和第1~2趾相对缘皮肤

3)损伤:

“马蹄”内翻足

一、脑神经的名称记忆口诀:

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十迷加副舌下添

二、脑神经的纤维成分(含7种纤维成分)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分布于皮肤、肌、肌腱和口、鼻腔大部分粘膜

感觉纤维特殊躯体感觉纤维:

分布于视器和前庭蜗器

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分布于头、颈、胸、腹的脏器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

分布于味蕾和嗅器

躯体运动纤维:

分布于眼球外肌、舌肌

运动纤维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分布于平滑肌,心肌运动和腺体分泌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分布于咀嚼肌、面肌、咽喉肌等(鳃弓肌)

三、脑神经的分类

感觉性脑神经:

含躯体或内脏感觉纤维(Ⅰ、Ⅱ、Ⅷ)

运动性脑神经:

含躯体或内脏运动纤维(Ⅲ、Ⅳ、Ⅵ、Ⅺ、Ⅻ)

混合性脑神经:

含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Ⅴ、Ⅶ、Ⅸ、Ⅹ)

四、感觉性脑神经

神经

神经元胞体

入颅部位

连脑部位(终核)

功能

嗅细胞

筛孔

端脑(嗅球)

嗅觉

节细胞

视神经管

间脑(外侧膝状体)

视觉

前庭神经节

内耳门

脑桥(前庭神经核)

平衡觉

蜗神经节

脑桥(蜗神经核)

听觉

五、运动性脑神经

神经

起核及纤维成分

连脑部位

出颅部位

功能

动眼神经核

中脑

眶上裂

上、下、内直肌,下斜肌,上睑提肌

动眼神经副核

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滑车神经核

中脑

眶上裂

上斜肌

展神经核

脑桥

眶上裂

外直肌

副神经核

延髓

颈静脉孔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舌下神经核

延髓

舌下神管

舌肌

12对脑神经名称,出入颅部位、分类

顺序及名称

神经根出入脑部位

出入颅部位

纤维成分

分布

损伤后主要表现

Ⅰ嗅神经

嗅球

筛孔

内脏感觉

鼻腔嗅粘膜

嗅觉障碍

Ⅱ视神经

视交叉

视神经管

躯体感觉

眼球视网膜

视觉障碍

Ⅲ动眼神经

中脑脚间窝

眶上裂

躯体运动

上、下、内直肌,下斜肌,上睑提肌

眼外斜视,上睑下垂

内脏运动(副交感)

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对光反射消失

Ⅳ滑车神经

中脑下丘下方

眶上裂

躯体运动

上斜肌

眼不能向外下斜视

Ⅴ三叉神经

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

眼神经:

眶上裂

上颌神经:

圆孔

下颌神经:

卵圆孔

躯体感觉

头面部皮肤、口腔、鼻腔粘膜、牙及牙龈、眼球及舌前2/3粘膜

面部感觉障碍,角膜反射消失

躯体运动

咀嚼肌、下颌舌骨肌、二腹肌前腹

咀嚼肌瘫痪,张口时下颌偏向患侧

Ⅵ展神经

延髓脑桥沟中部

眶上裂

躯体运动

外直肌

眼内斜视

Ⅶ面神经

延髓脑桥沟外侧部

内耳门→内耳道→面神经管→茎乳孔

躯体运动

面部表情肌、颈阔肌、茎突舌骨肌、二腹肌后腹

额纹消失,眼不能闭合,口角歪向健侧,鼻唇沟变浅

内脏运动(副交感)

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及鼻腔和腭腺体

分泌障碍

内脏感觉

舌前2/3味蕾

味觉障碍

Ⅷ前庭蜗神经

前庭神经

延髓脑桥沟外侧部

内耳门→内耳道

躯体感觉

半规管壶腹嵴、球囊斑及椭圆囊斑

眩晕,眼球震颤等

蜗神经

螺旋器

听力障碍

Ⅸ舌咽神经

延髓橄榄后沟上部

颈静脉孔

躯体运动

茎突咽肌

内脏运动(副交感)

腮腺

分泌障碍

内脏感觉

咽、鼓室、软腭、舌后1/3的粘膜、舌后1/3味蕾、颈动脉窦、颈动脉小球

咽与舌后1/3感觉障碍,咽反射消失,舌后1/3味觉障碍

Ⅹ迷走神经

延髓橄榄后沟中部

颈静脉孔

内脏运动(副交感)

心肌、胸腹腔脏器的平滑肌和腺体

心动过速,内脏运动障碍,腺体分泌障碍

躯体运动

咽喉肌

发音嘶哑,发呛,吞咽障碍内脏感觉咽、喉粘膜,胸、腹腔脏器内脏感觉障碍

躯体感觉

硬脑膜,耳廓及外耳道皮肤

耳廓、外耳道皮肤感觉障碍

Ⅺ副神经

延髓根

延髓橄榄后沟下部

颈静脉孔

躯体运动

随迷走神经至咽、喉肌

脊髓根

脊髓颈段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脸不能转向健侧,不能上提患侧肩胛骨

Ⅻ舌下神经

延髓前外侧沟

舌下神经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