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合、意合与翻译.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8879013 上传时间:2024-02-07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合、意合与翻译.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形合、意合与翻译.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形合、意合与翻译.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形合、意合与翻译.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形合、意合与翻译.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形合、意合与翻译.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形合、意合与翻译.ppt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形合、意合与翻译.ppt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形合、意合与翻译.ppt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形合、意合与翻译.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形合、意合与翻译.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形合、意合与翻译.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形合、意合与翻译.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形合、意合与翻译.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形合、意合与翻译.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形合、意合与翻译.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形合、意合与翻译.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形合、意合与翻译.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形合、意合与翻译.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形合、意合与翻译.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形合、意合与翻译.ppt

《形合、意合与翻译.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合、意合与翻译.ppt(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形合、意合与翻译.ppt

形合、意合与翻译1定义形合(hypotaxis)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句法手段(syntacticdevices)或词汇手段(lexicaldevices)”。

意合(parataxis)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语义手段(semanticconnection)”。

印欧语言重形合,语句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常用适当的连接词语或各种语言连接手段,以表示其结构关系。

汉语重意合,句中各成分之间或句子之间的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贯通,少用连接语,所以句法结构形式短小精悍。

例如:

Theboyhadhisbreakfastandwentofftoschool.a:

男孩吃过早饭上学去了。

b:

男孩吃过他的早餐,然后上学去了。

2形合、意合形合、意合与东西方思维模式的比较与东西方思维模式的比较重形合的印欧语言是一种非常强调外在逻辑形式的文字,从句法到篇章都强调演绎和推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形式逻辑的三要素概念、判断和推理,总结了两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归纳法和演绎法,并创立了演绎推理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西方思维传统注重分析和实证,在论证和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逻辑和理性探索自然规律,认为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把握自然,因而强调天人对立,区分自我与外物。

汉语句子以主题为统率进行铺排,“话题-说明”(topic-comment)的结构灵活、形式多样、组合自由,无主句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分句与分句之间、句与句之间少见逻辑关系词。

而这种缺乏逻辑论证的句式往往能够更真实地反映生活实际中的辨证关系,如“否极泰来”、“天不变、道亦不变”,逻辑关联词的缺失允许更多可能的理解(既可以是“假设判断”又可以是“推理判断”),因而可以表示更为广延的逻辑关系,造成了语意模糊。

由于汉语中缺少逻辑关系表征词,缺乏时态、人称等形态变化,也没有特别显性的词类特征(而英语中有-ness,-ly,en-等词缀可以提供语义信息),断句、意群模糊,人们对语义的理解往往只能凭借语境及语感来完成。

故而中国的传统思维重亲身实践和体悟,轻实证和理论分析。

汉语语法研究一瞥刑福义(1993)词分为十二类,十二类词又可以归纳为两大类:

实词和虚词。

实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词类划分的根据:

(一)词的组合能力

(二)词的造句功能(三)词的变化形式(四)词的意义是参考因素胡裕树(1981)实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虚词:

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叹词、象声词。

刘月华(1983)实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虚词:

介词、连词、助词、象声词叹词张志公(李开,2002)十一类: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黎锦熙(2004)

(一)名物系:

名词

(二)动静系:

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三)虚助系:

代名词、量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词无定品、句成品立”朱德熙(1982)实词体词1.名词2.处所词(北京、图书馆、邮局)3.方位词4.时间词5.区别词(男、女、新式、高级)6.数词7.量词8.代词(体词性:

我、谁、这)谓词代词(谓词性:

这么、那么样、怎么)9.动词10.形容词虚词11.副词12.介词13.连词14.助词15.语气词16.拟声词17.感叹词申小龙的汉语语法观(2001)以神统形

(一)神形同构语法的结构体现语义的结构,按照语义上的先后、大小、重轻等自然顺序结构成分,体现了文化心理结构。

长幼、上下、尊卑、多少、先后、大小、男女、好坏等,皆有其序。

(二)神形异构根据中国的语言哲学,意义最终是难以言喻的。

语言形式在表达意义世界时有难以逾越的局限,因为意义是丰富而不可穷尽的。

主宾异形:

动词前、后的主语、宾语可以互换位置而意义不变;例如:

水淹了庄稼=庄稼淹了水西藏通铁路了=铁路通西藏了妈妈想死你了=你想死妈妈了词语异形:

一些句法格式中,同一位置上意义相反的词语可以自由替换而不影响表意。

例如:

好不开心好开心(这孩子好懂事这孩子好不懂事)差点出错差点没出错注意安全=注意危险他要进来他非要进来他非要进来不可(三)以神解形在汉语语法的形神关系上,神对于形始终保持着独立性。

中国哲学史上,庄学重意,玄学重神,禅学重心。

即使儒学也讲究修养心性,强调“内省”、“三思”和“默识”。

例如“动宾结构”:

吃食堂、读博士、写毛笔、养老、恢复疲劳汉语的语法分析离不开“神”的导引,“神”的统摄,语义和功能执行对句法的解释权,这是中国语言深刻的文化特征。

现有的语法体系之所以不实用,关键在于它所用的西方语法“主动宾”那套“形摄”范畴与框架,游离于汉语组织的“神”之外。

(申小龙)儒、道、佛三家都注重藉灵感和直觉体悟宇宙本体、感悟人生,力求达到“天人合一”。

“内省不疚”-孔子易经的精髓即“一阴一阳之谓道”,强调阴阳依存,统一为道,即太极。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庄子齐物论中有的概述。

佛家修行,不在乎长篇累牍地诵经与说教,而强调静思顿悟。

“枯木龙吟”、“三冬阳气盛,六月降霜时”、“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些貌似不合逻辑、言简意赅的言语深藏对世界的大彻大悟。

我国的近现代翻译理论思想的沿革就可以极为精辟地概括为三个阶段:

“信、达、雅”“神似”“化境”,在这些高度提炼“感悟式”的翻译精髓思想面前,再多的论证都嫌多余。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老子道德经总而言之,西方形式逻辑的思维模式客观上要求在表述逻辑关系时必须倚赖于各种连接手段承上启下,脉络清晰,因而印欧语言具有形合的特征。

而汉民族重内省和体悟,不重逻辑,因而语言简约、意义模糊,因而汉语表现出意合的特征。

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一)伦理型vs认知型

(二)整体性vs分析性(三)意向性vs对象性(四)直觉性vs逻辑性(五)意象性vs实证性(六)模糊性vs精确性(七)求同性vs求异性(八)后馈性vs超前性(九)内向性vs外向性(十)归纳型vs演绎型3.形合、意合与翻译操作形合、意合与翻译操作柳永的词作雨霖铃一开首是这样三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朱纯深先生译为:

*Amiserablecicadaisthrillinginthecold,OverthewaysidepavilionsdarkeningformEmergingfromthewashofasuddenstorm.比较之后可以发现,原文描绘了一幅画卷当中三个不同侧面,交代了时间、季节和地点,勾画了凄切的寒蝉、长亭、晚景、初歇的骤雨等意象,但彼此之间到底是怎样的逻辑关系和空间关系读者并不确定,我们甚至连画卷所着眼的主角是词人、词人的友人、还是“寒蝉”都很难判断,原词语意非常模糊。

这里,朱纯深先生特意撷取了单数名词“cicada”为焦点意象,使之成为引发情景交融的一个触点,然后通过“Over”引出夜晚的长亭这一意象使之成为“Amiserablecicadaisthrillinginthecold”这一主谓结构的状语,又通过“Emergingfrom”这种句法手段使“Emergingfromthewashofasuddenstorm”成为“darkeningform”的补足修饰语。

朱先生的初稿译文与定稿相比有明显的不同:

Amiserablecicadaisheardinthecold,Overthewaysidepavilionsdarkeningform,Afterthewashofasuddenstorm.例

(1):

原文:

近闻夫人健康如常,颇感欣慰。

译文:

ItisasupremecomforttomewhenIaminformedthatyouareashealthyasever.例

(2):

原文:

No,no,wearenotsatisfied,andwewillnotbesatisfieduntiljusticerollsdownlikewatersandrighteousnesslikeamightystream.译文:

不,不,我们没有满足,我们也不会满足,直到公平如大水滚滚,公义如江河滔滔。

例(3):

原文: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译文:

Itisnottoolatetomendthefoldevenaftersomesheephavebeenlost.例(4):

原文:

有一个老村子叫格兰骞斯德,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

译文:

ThereisanoldvillagecalledGrantchester,andanorchardwhereyoucanlieunderclusteringfruit-trees,sippingtea,asflowersorfruithangdownintoyourteacup,andlittlesparrowscometoyourtabletofeedtrulyaparadiseonearth.例(5)原文:

那时舅舅抱着我,哄着我,我觉得很温暖。

译文:

Sittinginmyuncleslap,beinghumoredalltheway,Iwasfeelingverygood.例(6)原文:

“Why,mydear,youmustknow,Mrs.LongsaysthatNetherfieldistakenbyayoungmanoflargefortunefromthenorthofEngland;”译文1:

“哦,亲爱的,你得知道,朗格太太说,租尼日斐花园的是个阔少爷,他是英格兰北部的人;”译文2:

“哦,亲爱的,你应该知道,朗太太说内瑟菲尔德让英格兰北部的一个阔少爷租去了;”例(7)原文:

我们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

译文:

Weshouldseizetheopportunitytointensifythereformandopeningupsoastoensurethefurtherdevelopmentandstability.综上所述,在翻译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到汉英语言“意合”和“形合”的结构差异。

在译英为中时,应先透彻分析原文的形合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转化为流畅的、以“意”为主的语言。

译中为英时,应先领悟原文的“意”,然后找到英文中合理的“主谓”主线,再将其余的结构恰当地铺排为分句或其他附属结构。

这样做可以使译文自然晓畅,摒弃中不中、洋不洋的翻译腔,避免与原文的风格相扞格。

译者应仔细揣摩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形”、“意”差异,既要忠于原作,又要兼顾读者,令译文取得同原文尽可能相近的效果。

傅雷先生说得好,理想的外译中作品让读者感到作者仿佛在用中文写作。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意合的汉语句子都要译为形合的英文,反之亦然。

究竟如何翻译才恰当关键还是要根据具体的原文来决定。

同时,汉语并非绝对意合,英文并非绝对形合。

有时也有英语用意合,汉语用形合的情况,例如:

“Graspall,loseall.”(如果你样样都抓,就会一样也抓不到。

)只不过是汉语以意合见长,英语以形合见长而已。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Fowler,H.W.ADictionaryofModernEnglishUsage.Oxford:

OxfordUniversityPress.1965.NeatherRobert.CambridgeasIknowIt.译自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名作精译(主编杨平)。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3。

Nida,EugeneA.TranslatingMeaning.SanDimas,California:

EnglishLanguageInstitute.1982.方梦之。

译学词典。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冯庆华。

文体翻译论。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刘宓庆。

汉英对比与翻译。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2。

刘士聪。

IMayHaveComefromTianjin(译自侯宝林我可能是天津人)。

名作精译(主编杨平)。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3。

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张培基等。

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0。

张思洁等。

“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维反思”。

中国翻译第4期。

2001。

周克希。

译边草。

上海:

百家出版社。

2001。

朱纯深。

FarewellTotheTuneofYulinling(译自柳永雨霖铃)。

名作精译(主编杨平)。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3。

万江波。

形合、意合与翻译。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春季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The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