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体制培训教材.ppt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8893830 上传时间:2024-02-09 格式:PPTX 页数:99 大小:36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体制培训教材.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体制培训教材.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体制培训教材.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体制培训教材.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体制培训教材.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体制培训教材.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99页
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体制培训教材.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99页
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体制培训教材.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99页
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体制培训教材.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99页
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体制培训教材.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9页
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体制培训教材.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9页
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体制培训教材.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9页
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体制培训教材.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9页
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体制培训教材.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9页
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体制培训教材.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9页
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体制培训教材.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9页
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体制培训教材.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9页
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体制培训教材.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9页
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体制培训教材.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9页
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体制培训教材.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9页
亲,该文档总共9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体制培训教材.pptx

《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体制培训教材.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体制培训教材.pptx(9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体制培训教材.pptx

第七章第七章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体制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体制学时:

学时:

6内容:

内容: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机构、财务管理人员重点:

重点:

公司治理、财务治理、财务管理体制难点:

难点:

公司治理、财务治理从管理的角度看,公司是将资源有效组织起来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的载体;从政治的角度看,公司是一个多层次的实施管理与控制的官僚等级结构;从经济的角度看,公司是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契约关系的联结点。

一般来说,公司的各种事务和运行机制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体制是这两个层次中的重要内容。

第一节第一节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一、公司治理1、公司治理的内涵公司治理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文献中的时间是80年代中期,迄今为止,国内外文献中关于什么是公司治理,并没有统一的解释,从不同角度给出的定义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制度安排学说斯坦福大学教授钱颖一在他的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和融资改革一文中也说:

“在经济学家看来,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于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投资者、经理人员、职工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联盟中实现经济利益。

公司治理结构包括:

第一,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第二,何评价和监督董事会、经理人员和员工;第三,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

一般而言,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利用这些制度安排和互补性质,并选择一种结构来降低代理人成本。

近期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投资者如何监督约束经理。

中国经济学者胡汝银在他的中国需要公司管治革命一文中认为,公司管治(即公司治理结构)是董事和高级经理人员为了股东、职员、顾客、供应商及提供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的利益而管理和控制公司的一种制度和方法。

(2)组织结构学说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他的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一文中指出:

“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

在这种组织结构中,上述三者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

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

我国大部分经济学者都持此种观点,认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形成这样的机制:

所有者通过法定形式进入企业行使职能,通过企业内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保障所有者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激励和制衡机制,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使三者的权利得到保障、行为受到约束。

(3)控制决策学说奥利弗哈特在英国经济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

“治理结构被看作一个决策机制,而这些决策在初始合约中没有明确地设定。

更确切地说,治理结构分配公司非人力资本的剩余控制权,即资产使用权如果在初始合约中没有详细设定的话,治理结构将决定其将如何使用。

”中国经济学家张维迎在他的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一文中认为:

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在于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应当尽可能地对应,即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承担风险的人应当拥有控制权;或者反之,拥有控制权风险的人承担风险。

2、公司治理结构的三种典型模式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存在三种主流的公司治理模式。

即市场主导型的英美模式、组织控制型的日德模式、东南亚的家族控制模式。

这三种典型模式,形成与发展于不同的制度环境,并因此呈现鲜明的导向差异。

1、市场主导型的英美模式市场主导型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信奉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经营导向,其在英、美、加拿大与澳大利亚等国盛行,英美模式是其中的典型。

外部发达的资本市场及其作用机制是英美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得以根植并在发展中得到强化的根源力量。

市场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

(1)股权特征一是股权高度分散在个人和投资机构者手中;二是股权流动性极强。

(2)内部治理治理特征英美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组成,不设监事会。

特点是公司在股东大会的终极控制下,在董事会下设多个委员会,实行各委员会分工负责制,不设专门的监督机构,业务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合二为一,董事会既有业务执行功能,也有监督机构的职能。

(3)外部治理特征在市场主导模式下,由于股权的高度分散性和流动性,众多的跋涉股东对公司经理层的影响力较弱,公司治理机制的发挥更多地依赖于外部市场的力量。

一是资本市场由于广泛分散的股东难以实行对公司的实际控制,使得经理层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占据了实际的支配地位。

股东主要依赖于资本市场的作用机制,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来形成对公司行为的约束或对其代理者的选择与监控。

二是公司控制权市场公司控制权就是通过投票权来实现对公司主要管理人员的任免权、对重要经营管理活动的决策权和监督权。

控制权的持有者可以凭借这种权力,使公司依照符合自己意志和利益的方式运营,并从中获益。

控制权作为具有价值的一种资源,具有稀缺特性,持有者和争夺者之间就对其开展交易。

控制权作为一种特殊交换物,通过市场实现了流动和转移,不断的交易促成了专门的控制权市场的形成。

公司控制权市场机制实际上就是公司控制权的争夺机制,它实际上是资本市场赋予中小投资者“用脚投票”的一种形式。

公司控制权市场作为公司治理外部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研究也是公司治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

公司控制权市场机制是一种非常关键的、有效的资本市场的公司治理机制,是控制公司经营管理层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三是代理人市场在发达的代理人市场上,众多的经理人竞争,对公司的经营者形成一种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经理人积极努力工作而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

2、组织控制型的日德模式组织控制型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在德国、瑞士、奥地利与荷兰等诸多欧陆国家和东亚日本得到了极好的发展。

组织内在控制是日德模式的典型特征。

组织控制型的日德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1)股权特征一是股权集中,法人持股为主,银行占主导地位。

二是法人相互持股普遍。

公司及代理人决策受到基于公司之间环形持股的法人组织的支配。

(2)治理特征严密的股东监控机制是组织控制型的日德模式的治理特征。

这种模式下的股东监控机制是一种主动性或积极性的模式,即公司股东通过一个能够信赖的中介组织或股东当中有行使股东权力的人或组织,通常是一家银行来代替它们控制与监督公司经理的行为,从而达到参与公司控制与监督的目的,如果股东对公司经理不满,不像英美模式那样只是“用脚投票”,而是直接“用手发言”。

3、家族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韩国是家族控制型公司治理的典型代表,这种模式在东南亚较为盛行。

其主要特点是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离或不完全分离,公司与家族合一,公司的主要控制权在家族成员中配置。

韩国公司治理的特征如下:

一是企业主要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由家族成员控制。

二是企业决策家长化。

三是经营者激励约束双重化。

四是政府对企业的发展有重大作用。

二、财务治理1、财务治理的概念

(1)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治理与公司治理的内容基本相同。

主要包括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手段。

财务治理结构就是这样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财务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形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目的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和权责关系,促使他们长期合作,以保证企业的决策效率。

(2)企业财务治理是一种企业财权的安排机制通过这种财权机制来实现企业内部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

企业财务治理作为企业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种经济利益冲突。

(3)财务治理有狭义与广义解释狭义财务治理,一般指财务内部治理,尤其是特指财务治理结构,可简单定义为:

由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等权利机构对企业财务权利进行配置的一系列制度安排,通过财务治理结构安排,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分配,以形成一种财务激励约束机制。

广义财务治理,一般是指企业采取共同治理,即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共同对企业财务进行治理。

可定义为:

用于协调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财务关系、平衡财务权利的一套正式的、非正式的制度或机制。

财务治理的实质是一种财务权限划分,从而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

首先,财务治理是企业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发展到公司制这一时期的产物。

其次,财务治理应是一种财权在企业有关掌管方之间划分的制度规范。

财权主要包括财务收支管理权、财务剩余索取权和财务监督权。

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各方如何划分财务收支管理权、财务剩余索取权和财务监督权,依据谁对财产最终承担责任而定。

不同层次经营管理者和所有者各自拥有多少剩余索取权,不同层次的财务监督者或监督机构各自掌管何种和多少监督权,事先必须用明确的契约或制度来规范。

其三,财务治理应是有关各方及企业内部各层次之间,在财产支配、财产使用和财产处置等财务活动、财务行为方面各自拥有权限的划分及运行管理制度。

其四,财务治理是一种财务权限掌管和财务监督执行的人员安排制度。

其五,财务治理是一种委托方对代理方本身财务利益的安排制度。

委托方要适当考虑代理方的财务利益,并将这种财务利益在财务预算或财务权限中事先设定,这是财务治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其六,财务治理是一种政府插手设计的财务管理制度。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要从公司的财务活动中取得财政收入,也要保证公司的财务运行秩序正常,必然会根据具体国情,从宏观管理方面,设计和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财政税收管理制度,以促进公司财务活动顺利进行,这也构成公司财务治理的组成部分。

财务治理可以归结为:

财务治理是在公司制条件下,政府、出资人和经营管理者之间在财务收支管理、财务剩余索取、财务监督、财务利益分配和财务人员配置等方面划分权限,从而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

2、财务治理的特点

(1)多层次的财务治理主体从公司的终极财产所有权至最终财产使用管理权之间,存在着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企业财务治理主体表现为多层次性,即每一层面都是下一层面的财务治理主体。

一般来说,下一层面的治理主体受制于上一层面治理主体,执行者受制于委托者或决策者,决策者受制于监督者和所有者。

(2)多个不同的特定财务治理客体相对于多层次的财务治理主体来说,每一财务治理主体都面对一个或一群特定的治理客体,即各治理主体在其财务监督权、财务分配权和财务决策权范围内被掌管、被制约的对象,这些对象可能是子公司的经营者及其财务行为,也可能是公司某一职能部门的财务收支活动,或是同一层面各主体制约的其他职能部门的财务行为。

(3)不同的治理手段和治理方式共存于一个财务治理结构中不同层次的财务治理主体与客体,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理手段和治理方式,如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需要采用契约或合同的方式,规定各自的财务权利和义务;采用解聘或辞职的手段,弥补契约的不合理或一方不履约;在不同经营者之间需要采用确定薪酬方式,固定双方的委托代理关系;采取扣减薪酬或增加奖励等手段,激励代理方努力。

这些不同的治理手段和治理方式共存于一个财务治理结构中。

(4)相互制衡是财务治理中的基本状态与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不同,财务治理中的主体与客体、不同的委托方与代理方、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按照市场规则形成相互约束、互为条件的制衡关系。

在这种制衡关系中,高层与中、下层经营管理者之间,终极所有者与法人财产所有者之间,彼此的关系既表现为权力统制与服从的关系,又表现为依靠契约相互界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任何一方超越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作为或不作为,都有可能使这种制衡关系遭受破坏。

3、财务治理的主要内容

(1)公司内部财务管理权限划分制度即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及下属不同层次经营管理者、财务部门和相关人员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权限界定制度以及权限调整制度。

具体表现在资本投资决策权、经营收入和产品定价决定权、成本费用开支权、利润实现确认权与分配权、注册资本扩张与缩小决策权、对外融资举债决策权等方面的权限划分制度。

(2)公司内部掌管财权的人事安排制度掌握财权的人员、特别是高层掌管财权的人员选聘安排制度,是公司财务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制度不仅包括财务总监、总会计师、财务部经理及下属部门财务人员的配置,而且包括掌管公司财务决策大权的董事会成员、总经理、副总经理和下属部门经理的人事管理制度,以及负责公司财务监督的监事会成员的任免管理制度。

(3)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上层经营管理者对下层经营管理者的财务监督体制具体包括股东大会对董事会、董事会对经营管理层、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上层经营管理者对下属经营管理者在成本费用计算、财务收入与支出、薪酬确定与支付、利润计算与核实、财务业绩考核与评价等方面的事前、事中与事后监督制度、监督方式与运行操作方法等。

(4)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上层经营管理者对下层经营管理者的财务激励机制财务激励机制主要包括:

财产终极所有者对法人财产所有者或法人代表的激励机制、董事会对经营管理者的财务激励机制、上层经营管理者对下层经营管理者的财务激励机制等。

国家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给公司设计财务激励制度创造相应的环境。

(5)下层经营管理者对上层经营管理者和所有者的财务信息反馈制度为了尽力消除“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利影响,上层经营管理者和所有者会建立一种定期的信息反馈报告制度,迫使下属及时、尽可能准确报告企业的财务信息,这种制度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财务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政府对此亦会作出相应的制度规范,以掌握必要的财务信息。

(6)企业下层经营管理者对上层经营管理者、一般员工对不同层次经营管理者的财务监督体制从世界各国的企业财务治理结构实际情况看,下属对上层、一般员工对高层和不同层次经营管理者的财务监督,通过工会或派员参与监事会、董事会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这一体制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五、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联系与区别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治理的联系主要有:

(1)公司治理是财务治理的基础财务治理作为一种管理体制,在很多方面要根据公司治理的规则和程序来制定自己的管理制度,要根据公司治理的责权划分来决定自己的财权划分,要根据公司治理的机构设置来配套相关的财务机构,要根据公司治理的目标来确定财务治理的目标,要依据公司治理的监控体制来设置自己的财务监督体制。

(2)公司治理的形式决定财务治理的形式,财务治理的形式反作用于公司治理的形式公司治理的形式如是美英公司模式,财务治理的形式就会将财权集中在公司经营管理者手中,所有者对经营者的财务监督会主要依靠外部监督形式;公司治理的形式如是日、德模式,财务治理的形式就会更多地表现为大股东直接掌管财务监督权、机构控股及直接派员参与财务管理等。

反过来看,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和有关利益方若在财权方面作出变动,必将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

如将部分财务监督职能从所有者指定的相关监督机构转移到内部审计机构,会引起公司治理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

(3)公司治理的目标影响财务治理的目标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为了确保出资人的经济利益,财务治理的目标受其影响,亦是围绕出资人的财务管理权、财务监督权和财务剩余索取权不受侵害,使财权尽可能掌握在出资人所信赖的人手中。

4.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都根源于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

没有财产终极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所有权的分离、法人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就不可能产生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问题。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区别主要有:

(1)制衡的着眼点不同公司治理制衡的着眼点主要侧重于公司内部人事组织制度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剩余索取和监督权力的分配,经营管理运行机制的设计、构建与调整,以及由此产生的激励约束问题;财务治理制衡的着眼点在于财务决策权、财务收支决定权、财务监督权和财务人员尤其是高层财务管理人员的配置问题。

(2)运行方式方法不同公司治理的运行方式方法主要是通过确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人选,规定各自的职责权限和激励方法,形成制衡关系;财务治理的运行方式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经营管理层次在财务决策、财务执行、财务人员安排和财务监督等方面进行权责划分,形成在财务活动管理权限上的责权利关系。

(3)激励的侧重点不同公司治理的激励形式主要侧重对经营管理层的职位提升、预期收入增加、薪酬或期权、期股的确定,以及非薪酬方面的奖励,如带薪休假等形式;而财务治理侧重用货币价值形式实行的薪酬、期权或期股的激励。

(4)约束制度的侧重点不同。

公司治理的约束制度偏重行政、人事、经济和法律等方面;财务治理的约束制度侧重于以货币价值形式表现的薪酬降低、承担经济责任、赔偿经济损失和取消期权期股等。

第二节财务管理体制第二节财务管理体制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是协调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财务关系的基本规则和制度安排,是构建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基础和框架。

财务管理体制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宏观财务管理体制它是协调财政部门与企业之间财务关系的基本规则和制度安排,主要是由国家以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形式予以确立,旨在对企业符合市场需求的行为予以引导和扶持。

微观的财务管理体制即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它是规定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的规则和制度安排,主要是由投资者和经营者通过企业章程、内部财务制度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契约确立。

微观财务管理体制是我们要介绍的主要内容。

一、财务制度体系一、财务制度体系财务制度体系由财务法规制度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组成。

财务制度旨在确定财务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规范。

财务制度体系由企业财务通则、行业财务制度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三个层次组成。

(一)企业财务通则企业财务通则是1992年国务院授权财政部发布的。

1993年7月1日开始实施,2006年月12月4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财务通则,它是设立我国境内的各类企业进行财务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是财务规范体系中的基本法规,在财务法规体系中起主导作用。

新的企业财务通则包括总则、企业财务管理体制、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重组清算、信息管理、财务监督和附则10章78条组成。

它主要围绕与企业设立、经营、重组过程伴生的财务活动,规定了企业财务要素的内容,对企业财务管理主体应该履行的职责、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及其财务行为进行了规范,特别是解决了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企业投资者与经营者职责不分、角色错位的问题以及政府在新形势下管理企业财务的任务、方式、途径作出了规范。

新通则对现行的企业财务制度主要进行了五大改革:

首先,改革了财政对企业财务的管理方式。

由国家直接管理企业具体财务事项转向指导、管理、监督、服务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主要工作内容为:

制定财务规章制度和财政财务政策、建立健全支持企业发展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检查企业会计报表质量,实施财务评价,监测财务运行状况。

其次,明确了政府投资等财政性资金的财务处理政策。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政府补助作为企业利润核算。

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国家财政支持企业的资金大量存在,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及国家经济管理职能所决定的。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也作了一些除外安排,如果完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处理,会造成以财政拨款给股东分红的结果,有违财政扶持企业发展的目的。

因此,新通则根据现阶段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对财政资金的财务处理作了特殊规定。

再次,改革了企业职工福利费的财务制度。

将原从职工福利费列支的职工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项目统一改为按照规定比例直接从成本中列支,不再按照基本医疗与补充医疗、基本养老与补充养老、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实行不同的财务政策,相应取消按工资总额14%提取职工福利费的做法。

其四,规范了职工激励制度。

企业对职工的激励,包括即期的奖励和远期的股权激励两大类型。

即期奖励,本质上属于工资范畴,新通则规定通过调整内部分配制度来解决,或者作为销售提成而列入管理费用。

远期股权激励,本质上是企业现有投资者将既得权益让出一部分给职工,因此,在通过回购股份实施激励的情况下,应当与公司法的规定相一致,以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解决。

最后,强化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企业经营失败,不仅投资者、债权人受到损失,还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并可能转化为财政风险。

为此,新通则规定了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和财务预警机制。

在涉及有关资金管理、资产营运、利润分配的条款中,也体现了控制财务风险的要求。

(二)行业财务制度不同行业的企业,在资本筹集、资本运用、成本与费用开支、营业收入与利润构成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为了使财务通则的规定便于全面贯彻执行,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分行业的财务规定,就是行业财务制度。

行业财务制度是根据财务通则的规定和要求,结合行业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行业的特点和管理要求而制定的财务制度,它是各行业企业进行财务工作应当遵循的具体规定。

分行业财务制度是财务通则与各行业财务活动特点相结合的产物,它在财务法规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目前已制定的有工业、运输、邮电通信、农业、商品流通、金融保险、旅游和饮食服务、施工和房地产开发、电影和新闻出版、对外经济合作等10个行业的财务制度。

(三)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企业内部财务制度是指企业管理部门根据国家和政府有关法规的规定、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的,用来规范和优化企业内部财务行为、处理内部财务关系的具体规则,是整个财务制度体系中的操作性、基础性财务制度。

与其他层次的财务制度不同,它具有以下内涵特性:

其一,具体界定内部财务主体的范围,即明确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级次、企业内部各经营单位之间及其与企业财务部门的关系,以及企业与联营单位、投资与被投资单位、内部承包单位的财务管理关系;其二,具体划定内部财务管理的岗位,明确相应责任;其三,具体择定企业的财务战略与财务政策,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方法;其四,具体确定财务管理与内部责任单位的相互衔接关系,包括责任中心的划分、责任核算、责任控制和责任奖惩等;其五,具体规定财务规划与财务评价的方法和程序。

按管理的职能分为内部委托受托责任制度、内部决策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结算制度;按管理的对象可分为财务管理体制、资本金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收入利润管理制度、财务报告与评价制度;按管理的环节分为财务结算与计划制度、财务控制与分析制度、财务考核与评价制度、财务监督与检查制度。

内部财务制度的基本要:

整体协调性。

即财务制度设计的各个方面应当相互协调,具有合力,并保证财务制度能够服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多样性与多层次性。

制度设计的目标也应体现多样性、多层次性以及阶段性;定量性。

就是指在制定财务制度目标时,要努力把所要达到的目标数量化,以尽量消除定性判断所带来的主观随意性。

二、财务分层管理二、财务分层管理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国家财务”的概念,将“国家财务”从“国家财政”的概念中分离出来,试图从理论上明确政府的两个身份即国有资本所有者和公共行政机构,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应是国有资本所有者的职能,不应当继续沿用公共行政机构发挥作用的财政预算体系,这是非常巨大的理论贡献(郭复初,1988)。

干胜道(1995)提出“所有者财务”的概念,将讨论的范围扩大到全部所有者,其贡献在于将“所有者财务”从“经营者财务”(一般所说的“公司财务”)分离出来,并明确提出所有者财务的目标。

谢志华(1997)提出“出资者财务”概念,从理论上对“出资者财务”的出资者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体现了学术研究认识的逐渐深化。

在公司制下的法人治理结构中,作为股东的出资者,具有终极财产所有权;作为代表股东利益的公司董事会,其有完整意义上的法人产权;公司的总经理,具有公司的经营权;公司的财务经理,则具有公司决策的执行权和公司资金的日常管理权。

在公司制模式下,股东作为出资者,为保证资本的保值和增值,一般通过间接控制来行使其监督权,在财务上形成以出资者为财务管理主体的出资者财务;在公司内部董事会和总经理通过行使法人产权和直接经营权,全面而直接地参与对公司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和管理,在财务上形成以经营者为财务管理主体的经营者财务。

1、政府部门对企业财务的职责新通则规范了政府在企业财务活动中的作用,解决了过去由政府部门代替企业制订“大而统”的财务制度、过多直接管理企业财务事项的“越位”以及在新形势下对企业财务制度指导和服务的“缺位”问题。

新通则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应当监督执行企业财务规章制度,按照财务关系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财务制度;制定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的财政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